切换到宽版
  • 4213阅读
  • 2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64):广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9
广州府:冲,繁,疲,难。隶广肇罗道。两广总督旧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徙。光绪二十四年裁巡抚,寻复。三十一年,仍与粤海关监督、粮道同裁。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四司,巡警、劝业二道,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驻。明领县十三。康熙中增置花县。广四百二十里,袤五百二十二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三分。领县十四。有?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门,道光二十五年置。有粤海关,康熙二十四年置。广州商埠,道光二十二年英南京条约订开。

南海冲,繁,疲,难。倚。府西偏。粤之山,五岭据其三。北:越秀。西北:灵洲。西南:西樵山。北江自三水入,东南流,东别出为紫洞水,至番禺,合珠江入顺德。西江自三水入,东南过九江,亦入顺德。西北马迳水,首受芦包水,南与三江水会。屈东北流,左合黄洞水,南流溪水自番禺西南注之。南出石门山为石门水,过府治西南,屈东为珠江,入番禺。有九江浦主簿。三江、金利、神安、黄鼎、江浦、五斗口六巡司。西粤汉,西南三佛铁路。

番禺冲,繁,难。倚。在城有番、禺二山,县以是名。北:白云。东南:浮练,一名浮莲冈。东南滨海。南有珠江,上承南海石门水,东南流,歧为二,至长洲复合。又东南为波罗江,左合东江,为三江口。又东南,狮子洋合沙湾水入于海。有狮子营。西:永靖营。有慕德、鹿步、沙湾、茭塘四巡司。鱼雷营有船坞在黄埔。番禺、五羊二驿。东广九,西北粤汉铁路。

顺德繁,疲,难。府南百里。北:都宁。西:天湖。西北:西淋山。北江自南海入,为河澎海,东南流,屈北为扶闾海,又东叠石海,东别为沙湾水,合珠江。至半江为板沙海,入香山。西江自南海入,东别出为甘竹滩水,与板沙海合,过仰船冈,别出为仰船海,至新会入海。县丞一,治容奇。有紫泥、江村、马宁,又北都宁四巡司。有甘竹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英缅甸条约开。

东莞冲,繁,疲,难。府东南百八十里。南:黄岭。东南:宝山。西南滨海。海中秀山,东西峙若门然,曰虎头门,珠江出其中,又谓之珠江口。有砲台五:曰威远、上横档、下横档、大角、沙角。东江自博罗入,合沥林水、九江水,西过黄家山,南别出为到涌水,会珠江,皆入海。石龙镇,县丞一。京山、缺口、中堂巡司三。铁冈驿一。广九铁路。

从化简。府北百三十里。东北:五指山。又十八山,流溪水出焉,南合陈峒水、玉溪,合过县治东南,左纳曲江,右纳黎塘,至番禺入石门。有流溪巡司。石岐驿。

龙门简。府东北二百一十里。西:蓝粪山。西北:分水凹山。山西之水汇流溪入北江,山东之水汇西林水入东江。西林水一名九淋水,出西北三角山,合高明、白沙,屈西南,纳群溪水、永清水,入增城为增江。有热水湖在西北。有庙子角巡司,后迁永清墟。

新宁疲,难。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三台。东:百峰山。西南:大隆山。南滨海。海中有上川洲、下川洲。北:长沙河,即恩平江,自开平入,东南流,合南门河,西北合紫霞河,入新会。东南:泥涌河,南合牛角水,至烽火角入海。西:那扶水,亦南至狮子洲入海。又有潭■E1河,康熙二十六年总督吴在南凿,西引泥涌河,东北达新会崖门,以通舟楫。温泉、醴泉在西南。广海寨,县丞驻。有上川盐巡司。有公益商埠。宁阳铁路。

增城简。府东百六十二里。西:云母。西南:南樵。东北:罗浮山。东江自博罗入,西流屈南,至番禺合珠江。增江上流为龙门水,南与派潭水合,又南至三江口,右纳澄溪水,左纳九曲水,过县治东南,分流入东江。绥福水出西北青幽山,亦东南入于东江。有茅田巡司,新塘墟主簿。

香山疲,繁,难。府东南二百廿里。北:浮虚。东南:五桂。又濠镜澳山,山突出海中成半岛形,曰澳门。光绪十三年入于葡萄牙。其北濠镜澳关。又西,拱北湾有关。东南滨海。海中有东澳山、九星山,下曰九星洋。又有老万、九澳、横琴、三灶、浪白诸山在海中。西北:板沙海,自顺德入,东南至潭洲。木头海首受仰船水,东南分流入海。古镇海首受西江,亦自顺德入,东南至螺洲,与石岐水合,南出磨刀门入海。前山寨城,县丞驻。黄梁都城,都司、巡检驻。又淇澳、香山、黄圃三巡司。有香洲商埠,宣统元年奏开。

新会繁,疲,难。府西南二百三十里。北:黄云、圭峰。东南:崖山,与西南汤瓶嘴山对峙,熊海出其中,曰崖门。南滨海。西江自南海入,为天河海,东屈而南,过猪头山,歧为二:东南出者曰荷塘水,合古镇海东南入香山,又西别为外海水,西南至虎跳门入海;西南出者曰分水江,合潖水,南过江门,注熊海。又西,恩平江自开平入,与潭江合,东北流,为青胆洋,左纳桥亭水,东南合分水江,出崖门入海。江门,县丞驻。潮连、牛肚湾、沙村三巡司。大瓦司,废。蜆冈、东亭二驿。江门商埠,光绪二十八年中英商约订开。有宁阳铁路。

三水冲,难。府西北二百七十里。南:昆都。北:龙坡山。北江西南流,至胥江口东别出为芦包水,又西南至四会,合绥江,别为思贤■E1水,会西江。东过县治南,为肄江,至于西南潭入南海。北江自西南潭别出为三江水,与芦包水合,至南海,出石门,其下流为珠江。西有西江,自高要入。青岐水首受绥江,东南过金洲山,亦入南海。西南镇,县丞驻。有胥江、三水二巡司。三水口亦名河口,有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英缅甸条约订开。有三水、西南二驿。三佛铁路。

清远冲,难。府北三百四十里。西:秦王。东:中宿峡,一名飞来峡。北江自英德入,西南流,潖江水东来注之,曰潖五江口。至县治西南,合政宾江。屈南,右纳山塘水,左纳大燕水,过回岐山,入三水。有回岐、潖江、滨江三巡司。有清远驿,安远废驿。有粤汉铁路。

新安疲,难。府东南二百六十里。康熙六年省入东莞,八年复置。南:杯渡,一名圣山,古谓之屯门山。东南:官富。东北:大鹏山。其南曰老大鹏山,有东涌所城。东、西、南三面滨海。海中有零丁山,其下曰零丁洋。又南,头沱泞、佛堂门、急水门、大屿山、榕树湾等澳。西北:永平河,首受东莞九江水,东南至碧头汛入海。大鹏所,县丞驻。有福永、九龙二巡司。其南:香港岛,道光二十二年割于英。咸丰十年,又割九龙寨属焉。光绪二十四年,又拓租九龙司属地二百方英里,订九十九年之约,置九龙关榷税。有广九铁路。

花简。府北九十里。康熙二十四年,以番禺县平岭置,析南海县地益之,来属。东北:花山,县以是名。西北:盘古洞,黄洞水出焉,西南流,右纳横潭水、罗洞水,屈南曰泥水,出清远,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南入南海。有狮岭、水西二巡司。有粤汉铁路。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9
广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越”人创造了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辖4县。郡尉任嚣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13年历史。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分南越国土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吴黄武五年(前226),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军节度使刘龑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清顺治三年(1646),朱聿在广州自立为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孙科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这是广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叶剑英任市长。1954年中央决定撤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区,广州市归广东省领导。1960年9月20日,广州市开始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另外,文学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

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王墓、镇海楼、西关大屋、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可供后人缅怀先人的英雄事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9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9
广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古称番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命任嚣为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13年。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汉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平定南越,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东汉时期,南海郡属交州管辖。

  到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划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以南为交州,实行交广分治。命吕岱为广州剌史。不久交广复合,至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交广再次分治,此后成为定制。交广分治后,步骘报请孙权批准,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于番禺。

  广州之名即取广信的“广”字。广州之得名,由此而来。广州又称“羊城”、“穗城”。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仙人把谷穗赠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因此,后人又称广州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便是广州。   广州由秦汉起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朝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航程从广州起,经南海、印度洋,直驶巴士拉港,到达东非赤道以南海岸,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个通商口岸,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从此结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9
南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6000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时代的“西樵山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千百年来,南海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开拓创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近代史上,更是名人辈出,涌现出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邹伯奇、何香凝、罗登贤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
  1992年南海撤县设市,市政府驻桂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9
番禺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古邑,从秦朝开始设县城,一直是广州城市的中心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中心,岭南历代政权的居地。
  番禺又是2000多年前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站。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百越之地的番禺已有船出海贸易。因此番禺一直是古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古老的南越文化发祥于番禺,历代名人辈出,蜚声中外。经国务院批准,番禺于1992年5月20日撤县设市,标志着番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年番禺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2位,并被评为国家小康达标市。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番禺成为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19
顺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萧养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为加强统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一堡划出,置顺德县,取“顺天之德”之意,县治太艮堡,并改名大良。

194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顺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50年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珠江行署。

1955年,顺德人民委员会成立,隶属粤中行署。

1958年,顺德和番禺两县合并,改名番顺县,隶属佛山专区。

1959年6月,顺德、番禺两县建制恢复,顺德仍隶属佛山专区。

1992年3月26日撤县设县级市。

2003年1月8日撤县级市设佛山市顺德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19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19
从化市原为增城地,明朝设立从化县,取“远氓归化”之意。1994年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19
龙门县建置前分别隶属于: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建置的番禺县;
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由番禺县析置增城县;
1492年(明弘治五年),朝廷督臣认为从化、增城两县交界地方,山岭险峻、地方辽阔,治安紊乱,不易管理,建议立县控扼。

建置后:
1496年(明弘治九年)划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罗县西北的一小部分地方共2295平方公里建龙门县,县址设于西林都七星岗。
清属广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始属粤海道;
1921年(民国十年)始属广东省直治;
1948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1952年11月始属粤中行署;
1956年12月起属惠阳地区;
1958年11月与增城县合并,称增城县;
1959年3月归属佛山地区;
1961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
1963年6月又属惠阳地区;
1975年1月始属广州市;
1987年归属惠州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4-19
台山市旧名“新宁县”,建置于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建县前全境均属新会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接着进军岭南,到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南尽北户”;5年后,始置桂林、象、南海3个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今广东省境大部分属南海郡;今台山境亦属南海郡。

  汉代,岭南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9个郡。西汉后期,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以南为交州。广州统辖南海、苍梧、郁林等郡,今台山境属南海郡四会县。

  宋、晋、齐、梁、陈朝,今台山境属新会郡盆允县。隋朝为南海郡新会县。唐代,唐太宗即位后,将全国分为10道,岭南道是其中之一,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岭东道与岭西道,东道治广州。元代分设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今台山境属岭东道新会县、广东道新会县。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广东成为13行省之一;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今台山境属广州府新会县。弘治十二年(1499年),奏准划出新会县德行都、文章都、平康都、矬峒都、海宴都、潮居都、泷水都7都立新宁县,并以德行都之上坑?为县署建置。《简明广东史》记,“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新宁县是75县之一,属广州府。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四级,省下为道,道下为府(全省设10府),府下为县(包括州)。全省共7州、80县。新宁县为80县之一,属广州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4-19
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于地主阶级挑起土人与客家人的械斗持续12年。

  同治六年(1867年)实行土客分治,将客家人聚居的赤溪、田头等地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州府;民国元年,改为赤溪县。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为湖南、广西等省皆有县名“新宁”,为避免混淆,新宁县改名台山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山、赤溪两县同属粤中专区。

  1953年4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文,赤溪撤县为区,并入台山市。

  1952年5月至1956年2月,台山市隶属粤西专员公署;1956年3月至1959年1月隶属佛山专员公署;1959年2月至1961年4月,隶属江门专员公署,后因江门专员公署撤销,1961年4月至1963年6月属肇庆专员公署;1963年6月15日广东省委决定台山市从肇庆地区划归佛山地区;1963年7月至1983年5月属佛山专员公署。

  1983年5月5日改市管县体制,成立江门市,台山为江门市管辖的7县(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阳江、阳春)之一,不久,阳江、阳春划出自成阳江市,又成为江门市管辖的5县之一。

  1992年4月17日,国家民政部民行批[1992]41号发文《关于广东省成立台山市的批复》文称:“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台山市,设立台山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台山市的行政区域,为台山市的行政区域。”台山是广东省仅次于顺德县的第二个撤县设市。同年5月28日台山市正式挂牌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文,台山市由江门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4-19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 1741 平方公里,人口9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粤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4-19
中山原名香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为了纪念孙中山,民国1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中山县,经过几翻变革,最后定为中山市。

说起中山的历史,也应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 。唐代设置香山镇,属东莞县。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首的五桂山上奇花异卉繁茂,四野飘香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由于香山镇的发展,上升为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宋、元、明代,根据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香山县列为下县。在清嘉庆年间,由于生产大发展,遂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民国1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中山县。

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后来逐渐分出珠海县、斗门县(大部分)和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4-19
珠海历史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

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

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

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

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

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

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

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网站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

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

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包括香洲区、斗门县和三灶、万山、平沙、红旗、淇澳、珠梅港、横琴六个管理区。

珠海地处海边防,历史上都是军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军与宋军交战之地。明天启元年(1621)官府为“制澳夷”(指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称“前山寨”,设参将府,派陆、水兵近2000名驻守。17世纪中叶,万山、东澳海域是外敌入侵、战乱频繁之地,在东澳岛建立铳城,派兵守备。清朝初年,清政府实施海禁,对澳门严加防范。清道光年间在淇澳岛设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任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沿海查禁鸦片,率兵到香山县前山寨视察,加强这一地区布防,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41)在北岭狮子山筑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关,依据中葡北京不平等条约,开设拱北口岸。前山寨驻军减少,城池逐渐成了贸易墟市和民居。

澳门原属香山县辖,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纪中叶,葡萄牙先后在澳门修建炮台。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为英国提供炮台,攻我关闸,入侵拱北,清军败退,第一次失去对澳门地区的军事控制权。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马喇为扩张土地,开辟驰道,恣意践踏前山农田和毁坏坟墓,为龙田村农民沈亚米所杀,葡趁机挑起战争,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领澳门望厦村;清咸丰元年(1851)侵占凼仔岛,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环岛;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头和沙岗等村;清光绪五年(1879)侵占龙田村;清光绪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签订所谓四款“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在北京签订所谓“中葡条约”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关闸,这是葡萄牙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4-19
秦、汉为四会县地。三国后为新会县地。南宋末年小皇帝赵昺为逃难,曾在这里居住。后来元军破新会,小皇帝赵昺宁死不屈,最终跳海殉国,时年仅八岁。明、清时期,新会县属下的江门镇逐渐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9月5日,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1951年从新会县析置江门市。现为省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4-19
新会县境,战国时为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征百越,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新会县地属南海郡。汉元鼎六年 ( 公元前111年),把南海郡划为番禺、四会、博罗、中宿、龙川、揭阳6县,当时新会还未置县,今新会县地汉属何县,历史上有两说,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图志》载:“新会县,本汉四会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北宋欧阳 《舆地广记》载:“新会县,汉番禺地。晋恭帝立新会郡,及置新会县”。今历史学家,多倾向唐李吉甫《元和郡图志》志,今新会县地,汉属四会县地。今出版的《中国历史的图集》,秦汉时期的古县,都无县界,但历史学家多倾向以西江磨刀门水道为界,以东属番禺,以西属四会。今新会县地,秦汉时期属古四会县地。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在今新会县境司前、河村一带,置平夷县。因其地汉时为越族所居,汉族战胜了越族才置县,故以平夷为县名,属交州南海郡。今新会地置县,自此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为新夷县,属广州南海郡。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南海、新宁二郡,立新会郡,辖盆允、新夷、封平、初宾、义宁、始康6县。郡治盆允。新会之名自此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后改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5县入新会郡。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以盆允、新夷2县界归化民立封乐县。 是年,新会郡共辖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盆允、新夷、 封平、封乐、初宾、义宁、始康12县。齐、梁、陈3朝沿旧不变。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新会郡,置封州。把新夷、初宾二县并入义宁县;把始康县并入封平县;把原盆允、永昌、宋元、 新熙、始成、招集6县合并为新会县,属封州。十一年封州改名允州,十三年允州改名冈州。新会由郡名改为县名自此始。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撤冈州,把封乐县并入新会县,把封平县并入义宁县,俱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 ),复置冈州,辖新会、封平、封乐、义宁4县。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撤冈州,同年复置冈州,新会县属冈州,州治今新会城,故会城又名冈城。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冈州为义宁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复冈州,辖新会、义宁二县。

  唐贞元未年(805年),撤冈州,新会、义宁二县属广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义宁县并入新会县,属广州。这是新会县境最大时期当时县境即宋元嘉十二年(435年)的新会郡辖12县全境,也是隋唐两代的冈州全境,故新会又名冈州。县境含今新会、台山、斗门3县、江门市城区、郊区全境和今珠海市、中山、顺德、开平、鹤山、恩平5县部分县境。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复置义宁县,与新会同属广州。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划新会县东南濒海地区的黄梁都、乾务、古镇以及东莞、番禺、南海部分县地置香山县(今中山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 划新会县东北地区的白藤堡与南海县的大良堡等地置顺德县。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划新会县西部地区的常德乡得行都与新兴、阳江两县部分县地置恩平县。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划新会县西南地区的得行都、文章都等5都56图建新宁县(今台山县)。

  清顺治六年(1649年),划新会县西部的平康、得行、登名、古博4都与新兴、恩平两县部分位置开平县。

  清雍正十年(1732年),划西北地区的遵名、新化、古劳3都与开平县部分县地置鹤山县。

民国元年(1912年),新会属广州府。

  1914-1925年先后隶属西江善后委员公署、督办委员公署和第四区绥靖公署。

  1925-1938年3月属广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4-9月属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4-19
早在唐代时,思贤滘南岸昆都山麓曾设有三水镇(清康熙前已废);滘之北岸,又建有三水村(即今青岐镇的旧三水)。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县。

  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1819年),得世宗皇帝批准,遂置三水县,隶属于广州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4-19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

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4-19
从史料来看,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历史文献记载,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4-19
花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县。建县前,花县北部群山(总称花山)为番禺、清远、从化、南海等县错壤之地,群山虽然海拔高度不大(由于地处珠三角),但由于连绵不断,再加上管理上的混乱(往往越多人管越管不好,这个道理现在还适用),因此,史料称“历来为贼党之薮”,其实就是讲一直都有一些为生活所迫流落上山做了草寇的人。当然,这些人在对抗官府的同时,也骚扰了普通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清政府为加强该地区管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析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地处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嗬嗬,类似划为专区、特区一样进行管理,但建制还是普通县一级。)

  花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当时广州通往内地的必经之地,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据说,以前广东地区的秀才考取科举,都是由省城广州市经北江经花县、清远至韶关,然后再走陆路往内地。

  民国时期,花县先后归粤海道、 广东省政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 区、佛山专区。1958年冬,花县与广州市郊区部分公社合并,改名广北县。次年,郊区公社划回,复名花县。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 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1988年,花县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2000年6月,花都撤市改区,成为广州市北部的一个行政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4-19
佛山原始时期,为一个洲岛渔村,处在古代广州西南角的内海湾,也是一个避风港。因此,海外商船往来很多,到了东晋太元期间〈约公元380年左右〉有古印度僧入,航海东来,在佛山本洲岛登岸,留居其间,结下茅庵,讲经说法,宣传佛教,未几西还岛上的人,因以他所居称为经堂,〈即今日市委党校址〉故至今有佛山初地之称。

    隆安二年〈即公元398年〉印度刘宾国〈即今克什米尔)有三藏法师达
因此耶舍尊者,即初来僧人弟子到本岛,仍在经堂旧址,建立了塔坡寺,聚徒说法,历时二百年后,故寺久废。

    到了唐代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居民在塔波岗下,出土得铜佛三尊及碑喝等,乃发现系以前塔坡寺的故址,把它重建起来称日经堂塔坡寺立石榜曰佛山。塔坡寺古寺明初毁,明末重建于仙涌万寿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