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34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85):梧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09
梧州府:冲,繁。桂平梧郁道治所。梧州协左右营驻防副将驻。明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九。顺治初,因明旧。雍正三年,升郁林州为直隶州,割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四县往属焉。西北距省治九百三十五里。广二百七十里,袤四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三度三十分。京师偏西五度二分。领县五。光绪二十三年设关通商,以桂平梧盐法道兼梧州关监督。三十年,由桂林移驻。

苍梧冲,繁。倚。明府治因之。东北:芋荚、古榄岭。西北:文殊山。南:铜镬、冲霄。龚江上流即藤江,自藤县流入,左受安平江,分流夹思化洲、长洲,右受须罗江、长行江,至石矶塘复合,又东会桂江,东入广州封川曰西江。桂江自昭平入,左受龙江,右受石涧河,东南流,思良江、峡山水出治北南流注之,折西南,至治西注龚江。沿江有水汛。东分界塘,南三角嘴、广平墟,东南大燕,东北三番,西北卬竹、古榄,西南戎墟有汛。同知驻戎墟。有东安乡、安平乡、长行乡三巡司,因明旧置。水驿二:府门、龙江。梧州关。商埠,光绪二十二年中缅条约开。

藤繁,难。府西百六十里。南:灵山。西南:勾刀。西北:谷。藤江上流即浔江,自平南入,流经县西北,右受都榜江,濛江合牛皮江南流注之,曰龚江。又东南,右受慕寮江,折东,经治北,绣江合思罗江、黄华江、义昌江,自西南经治东来会,曰剑江。又东北,左受四培江,右受黄桶江、白石江,东入苍梧。梧州协左营分防汛驻城。沿江有水汛。东南糯峒、西白马有汛。有白石寨、窦家寨二巡司,因明旧置。明故五屯千户所,称藤峡左臂,今白石司治。驿四:双兢、黄甲、金鸡、藤江。

容简。府西南四百八十里。东北:朝阳岭。东南:人文岭。西北:大容山,亘数百里,浔、郁分据其麓。容江上承北流之圭江,经县西南,渭龙江自广东宜信入,北经治南,左受思登江,曰容江。又东北,右受波罗江,北入藤县曰绣江。梧州协左营分防汛驻城。有自良墟、粉壁寨二巡司。驿二:自良、绣江。

岑溪难。府西南百八十里。东:白石山。西:邓公山。东南:通天岭。东北:周公。黄华江自广东信宜入,流经县南,西北流,折入藤县。腰峨岭,东北义昌江出,西南流,铁根隘水合黄陵隘水西北流注之。又西,洋罗隘水东北流注之,西北经治南入藤县。梧州协左营分防汛驻城。东:大洴汛。南:大峒镇。有平河巡司,因明旧置。

怀集繁,难。府东三百里。西:忠谠山。南:天马。西北:齐岳、牛栏山。西南:白鹤山。怀溪一曰南溪,出县西北大石屋村,东南流,合古城水、赤水,又东南,右受宿泊水,左受冷坑水、白沙水,经治南,右受甘峒水。又东南,桃花水合东北诸山溪水西南流注之,东南入广东广宁,下流曰绥江。永固水出西南南洲山,北流,经永固墟,入广宁。怀集营驻城。东龙门、东北洽水、西南朋冈有汛。有武城乡、慈乐塞二巡司,因明旧置。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09
梧州市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古为百越之地,广信、苍梧是古称。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王朝设苍梧王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苍梧郡(因梧州多刺桐树,又称苍梧花,故以花名定郡名)。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改郡治为州治,将苍梧改为梧州,是梧州得名之始。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辖广西、广东,梧州成为两广政治、军事中心。民国10年(1921年)始称梧州市。1927年梧州市政府成立,梧州为广西最早的省辖市。汉武帝初年,曾于梧州及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设广信县(属交州苍梧郡)。后来,广信以西称广西,广信以东称广东,两广因此而得名。梧州,青山环抱,绿水潆绕,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宋代诗人苏东坡于绍圣初(公元1094年)曾路过梧州赋诗曰:“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日末落江苍茫。”后来,苏东坡奉赦回朝,又一次重游梧州桂江,吟出了“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的著名佳句。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09
苍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古为虞舜巡游之地,秦汉已建立郡县之制。在当代,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故乡。

建置沿革

秦朝县地属桂林郡(一说属南海郡)。汉初赵佗(南越武帝)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广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广信县(今巷梧县及梧州市全境),县治广信城(今梧州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猛陵县(今人和镇、岭脚镇地),县治猛陵(今人和镇孟陵村)。广信、猛陵两县隶苍梧郡。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年),由广信县分置新宁县(今大坡镇、广平镇地),县治大城村(今大坡镇城村)。同年,由广信县分置农城县(今龙圩镇、新地镇);新宁县改名宁新县。东晋时农城县改名遂城县。广信、猛陵、遂城、宁新4县同隶苍梧郡。到南北朝建制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更名苍梧县。同年撤宁新县并入苍梧县。十九年遂城县改名戎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撤猛陵县并入始安郡豪静县。苍梧县、戎城县同隶苍梧郡。苍梧县为苍梧郡治所。唐武帝四年(621年),复置猛陵县,更名为孟陵县。孟陵县、戎城县隶藤州。光化四年(901年),戎城、孟陵两县改隶桂州,苍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到五代建制不变。

宋开宝四年(971年),撤孟陵、戎城两县并入苍梧县。熙宁四年(1071年),戎城改称戎圩镇。巷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此后到民国,除隶属变迁外,苍梧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0年1月10日,苍梧县人民政府成立,与梧州市分治,隶梧州专区。1951年隶容县专区,县人民政府仍驻梧州市,1952年6月迁龙圩镇(即戎圩镇)。1984年2月始隶梧州市。

行政区划

明代苍梧县划为5厢、5坊、11乡,并置4个巡检司,乡以下设图。清末苍梧县仍设11乡,编为25图、1所、255甲。民国22年(1933年),全县分7区、69乡(镇)、721村(街)、7526甲。36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分为37乡、6镇、691村(街)、6236甲,沿用至1949年。1950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区69个乡1个镇。1952年11月,将沙岐、沙头等17个小乡划归贺县管辖。1955年1月,原划归贺县的17个乡中有沙头等15个小乡重拨归苍梧县。当年全县划为13个区167个乡1个镇。1958年8月,将龙新和扶典农业社划归梧州市管辖。9月,撤销大乡,成立大坡、广平等9个人民公社,下辖各大队(原小乡)。1961年6月,成立5个大区和一个区级镇,30个公社255个大队。1971年2月,长洲公社全部和夏郢、旺甫2个公社一部分共12个大队211个生产队拨归梧州市管辖。当年全县有14个公社,1个镇。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公社管委会改称乡人民政府,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1988年12月,广平、大坡等8个乡改为镇建制。1993年11月,全县各乡全部改为镇建制。1996年4月,林水镇与龙圩镇合并为龙圩镇。2002年,苍梧县人民政府驻龙圩镇,下辖六堡、旺甫、梨埠、木双、岭脚、长发、京南、狮寨、龙圩、夏郢、石桥、沙头、大坡、广平、新地、人和、倒水等17个镇,243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09
藤县历史悠久。1963年广西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来藤县进行田野考古,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10多处,证明距今约1万年至4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秦以前藤县属于百越地,即众多部落聚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划入秦朝的版图,属南海郡辖地,郡治番禹,即今广州。秦末汉初,赵陀在南方建立南越国,藤县属南越国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置南海、苍梧等九郡,今藤县为猛陵县地,属苍梧郡。三国时代(公元22O年一280年),。今藤县属吴国辖地,区城仍是苍梧郡猛陵县地。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分猛陵县地设置安沂县,后因地盈宽广,晋安帝义熙中,分安沂县地置夫宁县,同属永平郡。南朝梁代改安沂县为安基县。当时的夫宁、安基仍在今藤县县境。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永平郡。十年(公元590年)置石州,十二年(公元的591)宁县为永平县。十二年(公元592年)改石州为藤州,这是藤州得名之始。十九年(元599年)增置隋安县、淳民县,均为藤州辖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藤州复改为永平郡,统辖永平、安基、隋安、淳民等县,郡治永平县。

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萧铣据南方称帝,国名梁,永平郡归属梁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废永平郡复置藤州,州治永平县。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一960年),今藤县地初属楚国,公元917年后归属南汉。藤县境内分为镡津县、义昌县、感义县、宁风县。

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废宁风、感义、义昌三县,并入镡津县,属藤州。元代,今藤县仍称镡津县,属藤州。藤州这时基本上确立了今藤县地理区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销镡津县,并入藤州。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为县,命名为藤县,属梧州府,这是藤县得名之始。

清代仍为藤县,属梧州府,归广西行省管辖。民国时,藤县先属苍梧道,后属梧州区。新中国成立后,仍称藤县,归属广西省梧州专区,1951年7月归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复妇梧州专区1971年11月,梧州专区改名梧州地区,至今归属梧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09
容县古称容州, 秦时属岭南三郡之一的象郡辖地,汉朝先后属南越国和合浦郡,三国时属吴。西晋建县。唐设容州都督府,宋置容州路,领11州六十余县,明改容州为容县。建国后,先后属梧州、容县、玉林三个专区管辖。1971年至1997年属玉林地区,1997年至今属玉林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09
岑溪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全市境属南海郡(一说桂林郡),以后各朝代市地归属和名称屡有变更。唐至德二年(757年)开始有岑溪县的称号,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29)曾称义州,故岑溪有古义州之称。宋开宝六年(973年)把当时岑溪、永业、连城三县合并,统称岑溪,民国22年(1938年),岑溪被定为三等乙级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1月28日,岑溪解放后,属广西省梧州专区,1951年梧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岑溪隶属之。1951年及1953年,原藤县的糯垌、三堡两区先后划归岑溪,1958--1971年属梧州专区,1971年到岑溪撤县设市(即1995年12月),岑溪则属梧州地区。设市后,岑溪市为梧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09
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今市境隶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置苍梧郡猛陵县,今市境大部分为猛陵县境。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在今市境大部分地区置永业郡,郡治在今筋竹镇旧县村。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永业县。曾一度废县,于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

唐武德五年(622年),  以永业县地置南义州,分置安义(在今市东部)、龙城(在今市中部)、义城(在今市西部)三县,州治设在龙城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安义县改为永业县,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宋开宝六年(973年),原南义州三县先后并归岑溪县。此后历代除隶属变迁外,岑溪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1年和1953年,原属藤县的糯垌、三堡两区先后划归岑溪。1995年9月,岑溪撤县设市(县级市),仍隶属梧州地区。1997年4月,改由梧州市代管。

至2002年,市人民政府驻岑城镇。辖岑城、糯垌、诚谏、归义、筋竹、大业、梨木、林隆、水汶、吉太、南渡、昙容、马路、樟木、三堡、波塘、安平16个乡镇1个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09
怀集县,古为百粤地。秦汉到东晋,隶属南海郡,东部是四会辖地,西部秦时为桂林郡之地,汉时起则为苍梧郡封阳县辖地。南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分四会县的银屯乡,建制为怀集县,隶属广州的绥建郡。西南部则早在元嘉元年(424年)就成为从封阳县分出的永固县的辖地。大明元年(457年),又撤销永固县,西部复归封阳县。
        齐、梁、陈三代,东部地域俱沿刘宋建制;齐时,西部从封阳县划出来,立游安县(后改名洊安县),隶熙平郡。
        隋时怀集改隶广州的南海郡。
        唐初复置永固县。武德年间(618—626年),怀集,洊安两县同隶南绥州,贞观十三年(639年)改隶广州。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县 名为洊水县。开元二年(714年),撤销永固县,并入怀集县。
        五代时(907—960年),怀集、洊水两县均隶南汉兴王府。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洊水县,并入怀集县,从此成了怀集的全疆。怀集县重隶南海郡。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怀集改隶湖广中书行省,属该省的贺州。
        明洪武初,怀集隶广西平乐府;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改隶广西梧州府。
        清代基本沿明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怀集隶广西军政府;二年(1913年)改隶苍梧道;二十三年(1934年)属广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平乐专区)。
        新中国诞生后,1952年,怀集县正式属广东省,属西江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秋,怀集与当时邻县开建全并,称怀建县(不久仍称怀集县)。1961年,恢复怀集、开建两县,同隶肇庆专员公署。
现怀集县总面积3573平方公里,人口93万多人。县政府驻地为怀城镇。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