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53阅读
  • 1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93):汉中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4
汉中府:冲,繁,疲,难。陕安道治所。总兵驻。明,领州一,县八。乾隆三十八年,置留坝厅。嘉庆七年,置定远厅。道光五年,置佛坪厅。东北距省治一千七百里。广八百一十里,袤六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三度。京师偏西九度十四分。领厅三,州一,县八。

南郑冲,繁,难。倚。西南:旱山、黄牛。南:大巴山。东南:梁州。西:龙冈山。东北:武乡谷、骆谷。沔水即汉水,自褒入,东受褒水中、东二支,及廉水、池水,东入城固。青石关,巡司驻。又西大坝关。镇四:长柳、上水渡、沙河、弥勒院。驿一:汉阳。

褒城简。府西北四十里。北:七盘山,上为鸡头关。西北:连城。西:牛郎山。南:天池。褒谷在东北,自此入连云栈。西北百五十里达留坝。沔水自其县入,西南流,纳华阳河,又东受褒水,入南郑。西南:让水,一名逊水。北马道、虎头、武曲,南松梁、米仓,西北汉阳、甘亭,七关。南:黄官岭汛,巡司同驻。镇四:宗营、褒城、长林、高台坝。驿三:马道、青桥、开山。

城固简。府东七十里。北:通关、九真、白云。西北:斗山。汉水自南郑入,迳胡城,左纳文水,即文川,右纳南沙河、小沙河,迳城南入洋。阴平、袁扬、原公、文川四镇。

洋简。府东百二十里。东北:太白。东南:子午谷。西北:酆都。北:兴势山,又灙谷,即骆谷南口。东:赤坂、黄金谷。汉水自城固入,迳南境,左纳灙水即铁冶河、大龙河、酉水、金水河,右纳东谷河、桃溪水,东南入西乡。北:壻水,西经城固,复入西南境,注于汉水。北:华阳营。东北:茅坪汛。县丞驻华阳镇。又渭门、真符、谢村、壻水四镇。

西乡繁,疲,难。府东二百四十里。西南:大巴。小巴。南:皁军山。东北:饶风岭。东南:子午山。汉水自洋入,左子午河,即椒溪,合宁陕纹河,西南流注之,牧马河自城固入,迳城东南,合洋水、白铁河、神溪,东北流注之。折东入石泉,高川从之。西南:菩提河,南入四川通江。北:司上汛。县丞驻五里坝,嘉庆七年自大池坝移此。巡司驻大巴关。盐场巡司,嘉庆七年废。镇二:茶溪、子午。

凤冲。府西北三百八十里。西北:红崖。北:豆积。东北:黄牛寨山。故道水即嘉陵江上流,自宝鸡入,迳东北,受三岔河,折西合黄花川、马鞍山水,至双石铺,红崖河自右注之,入甘肃两当。野羊河自留坝入,迳城南,合东沟河,入略阳。西南:仙人关。东北:大散关,有汉凤营驻防。东南:铁炉川营。东北:黄牛堡汛。镇四:南星,庙台子、方石、白石。驿三:草凉、三岔、梁山。丞兼巡司驻三岔。

宁羌州,冲,疲,难。府西南三百八十里。东南:龙头。西北:鸡鸣。东北:五丁山,有关。北:嶓冢山,汉水出焉,初名漾水,合五丁峡、黄铜铺水,东北入沔。玉带河出西南箭竹岭,迳城北,受白岩水,为白岩河,亦北入沔。西汉水迳西境,纳七道水,西南入四川广元,为嘉陵江。西北:阳平关,州同驻。大安、黄坝二汛。西北:青鸟镇。驿二:柏林、黄坝。

沔冲。府西四百十里。北:铁山。东南:定军山。东北:天荡、武兴。西北:珈珂。漾水自西宁羌入,西南受白岩河,北沮水,西南流,迳略阳东境,复入县西为黑河,南流注之,始名沔水,又迳城南,东入褒城。西北:黑河汛。镇四:黄沙、旧州、元山、青羊。驿三:黄沙、顺政、大要。

略阳冲。府西北二百九十里。北:青泥岭。西北:杀金岭。东南:大丙山,丙穴在焉。故道水自甘肃徽县入,东北合浊水,为白水江入。西:西汉水,即犀牛江,自甘肃成县入,合石门河来会,是为嘉陵江。又西南,纳八渡河,右纳落索河,迳野猪山入宁羌。沮水迳东北合冷水河,东南复入沔。东北有白水江汛。峡口、石门二镇。

佛坪厅 要。府东北四百里。嘉庆中设盩洋县丞于袁家庄,属西安府。道光五年析盩厔、洋二县地置,省县丞,设同知,来隶。南:冠山、鼇山。东:天华。西北:秦岭、太白。西:杨家沟口,壻水出,马黄沟水自宝鸡南流注之,又南入洋。黑水出北扇子山,东北合蟒河、八斗河,入盩厔。椒溪河出?东,东南入宁陕。东北:骆谷关,北口属盩厔,南口属洋,中贯?境,有十八盘。有黄柏?、厚轸子二汛。巡司驻袁家庄。

定远厅 要。府东南四百里。嘉庆七年析西乡地置,设同知。西:金竹。南:归仁。西北:父子山。东:星子山,洋水出焉,即清凉川,迳城南,合小洋河、七里沟水,折西北入西乡。东北楮河、东南双北河,并东南入紫阳。东南渔水、西北巴水,并西南入四川通江。汛三:瓦石坪、渔渡坝、观音堂。有渔渡坝、简池坝二巡司。

留坝厅 冲,繁,难。府西北百四十里。本凤县地,明设巡司。乾隆十五年,移汉中捕盗通判驻之。三十年析置,职抚民。三十九年改置同知。西北:紫柏山,其东柴关岭。西北:太白河,为褒水上游,自宝鸡入,受红岩河,为紫金河。虢川河亦自宝鸡来注,迳东南,受文川河、青羊河,又南纳武关河,入褒城。野羊河出紫柏山,西北入凤。东北:西江口汛。巡司驻南星。武关巡司省。驿三:松林、留坝、武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4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其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开汉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4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

秦至西汉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地区境内)隶之。

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

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同治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陕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地区)。

民国2年(1913)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部分县,共25属县。

民国17年(1928),废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4年(1935),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汉中,设陕南行政公署。

1951年设南郑专区,1954年改称汉中专区,1968年改称汉中地区,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改设汉中市,同年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7月18日召开地级汉中市暨汉台区成立大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4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茶马互市】 汉中自唐代起盛产茶叶,西北少数民族常以马匹换取“山南茶”。至北宋,禁止私人交易茶叶。神宗时实行“茶马法”,大量收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汉中府属县所产茶叶因其质优、产量大,路途近,转运捷便倍受重视。熙宗十年(1068)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今甘肃临洮)换马。

【史斌据兴州称帝】 北宋宋江农民起义军将领史斌,在宋江招安后,于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兴州(今略阳县),登基称帝。后进军汉中,攻城不克;又兵进关中,占据长安。次年冬,被宋军俘杀。   

【吴玠、吴璘汉中抗金】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岭,欲攻占汉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守汉中以北略阳、凤县一带抵御,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陆游在汉中】 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游任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干办公事,力主抗战,并深入秦岭一带视察军情,曾有刺杀猛虎之举,在抗金前线的汉中写下了大量抗金爱国诗篇。 

【李蓝义军入汉中】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云南昭通李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在蓝率领下,由四川进入汉中境,先后攻占镇巴、西乡、洋县,在洋县布告安民,宣布废除清制,建立农民政权,推蓝大顺为“大汉显王”,刻玉玺,发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坝境地;九月,攻占佛坪厅;十月,破褒城,袭南郑,攻宁陕,据镇安。次年,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合力围攻汉中府,并攻占县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汉中。   

【太平军攻占汉中】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率军由安康入汉中,包围汉中城,清廷调兵遣将,与之对抗。八月,义军攻占汉中府城。次年正月,义军主力东下,撤出汉中,回援天京。   

【红军开辟陕南苏区】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率领下,经过汉中,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后在南郑、镇巴、宁强、勉县等地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陕南县、赤北县、南郑县、宁强县,以及一些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开辟了由汉中至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为红军转送大批情报、药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红军陕南战役】 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集中主力部队第4军、9军、30军、31军、教导队、游击队共约3万人向汉中城猛攻,并攻击城固、勉县、褒城之敌。22日,红军奉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主动撤离阵地,返回川北。   

【西北联合大学迁入】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于9月10日迁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关,西安遭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临时大学遂迁入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学院及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设于南郑县黄家坡,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祠。7月,工学院、农学院独立建院。8月,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仍设于原址;西北工学院(由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仍设于城固县古坝路。抗日战争时期,因上述高等院校及华北、西安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军政机关迁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学者、专家、海内名流云集。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1946年西北大学迁入西安,西北农学院迁陕西武功县,西北工学院迁咸阳。 

【西北儿童教养院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等地沦陷区大批难民难童、孤儿逃来汉中,孤苦无依。1939年6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在汉中城西郊凹口寺设立西北儿童教养院,收养3~14岁男女孤苦无依儿童施以教养,由智澄任院长开始筹设,11月正式成立。院址四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除原有四处庙舍外,建房120多间;1944年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社会部接管;1946年2月改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最大的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不少难童在院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升学留学进修,后有的成为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解放后,该院改建为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设立焦山国际电台】 1939年,抗日战争激烈,国民政府在汉中市北石马乡焦山庙设立大型国际电台,使用英国制造的3600瓦马可尼报话机。1941年5月投入使用,电路远达欧美及南洋等国,为我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同盟国联络的重要电讯台。配套工程有城东周家湾的中央控制室,铺镇北安然寺的收讯台,另在东郊吴基庄设有线电报房,办理民间电信业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际电台设备拆除。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设立】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为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汉中城内设立委员长行营,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行营主任,下辖第一、五、十战区,指挥华中、西北等地对日作战。1944年,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陈诚)移驻汉中。此一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设立于市城北之石堰寺(1938年由河南洛阳迁来)。1945年10月,行营撤消。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4
褒城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为古褒国属地,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置褒县,西汉改为褒中县。隋初改为褒内县,唐贞观3年(公元629年)改为褒城县。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褒城县名一直沿用至解放初期。1958年11月,国务院下令撤消褒城县,其境分属勉县、汉中(现汉台区)、留坝和南郑(这也是1961年褒城县未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曾是明清时汉中府第二县(首县南郑),也是汉中最早的聚邑。 

    这里是古褒国属地,蜀道咽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美女褒姒的故里;七盘古道、褒城邮驿曾使多少文人墨客驻足留墨,石刻众多,有“鸡头关的石刻数不清”之说;石门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修建的通车隧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堪称“国之愧宝”,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地处褒斜古道南口,风光旖旎。石门水库碧水滔滔,连云栈道蜿蜒北去,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4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14
城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为楚地,秦建为县(公元前312年),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故名成固。汉为汉阳县,三国时归蜀,更名乐城,晋复成固。南朝刘宋改成固为城固,唐武德二年改称唐固,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改定唐固,贞观二年(628年)复名城固,相沿至今。
城固位于汉中盆地中部,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14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唐乾元元  年(758)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2年(1913),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录属陕西省政府。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中共洋县地下党组织紧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中共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14
西乡县

三国置南乡县。晋改曰西乡。后魏改置丰宁县。隋复曰西乡。故城在今陕西西乡县。元徙今治。明清皆属今陕西汉中府。今属陕西汉中道。

西乡最早的县名叫南乡县。三国时(公元221年)从当时的城固县分出,因为在城固的南边,所以叫南乡县,辖地包括现在的西乡和镇巴。
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张飞被刘备封为西乡侯。因为他的家乡涿郡西乡(今北京房山一带)在曹魏统治下,由于扬名乡里是封建社会封爵的惯例,所以刘备借地封侯,以原籍之名,寄食采地于南乡。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晋武帝因张飞曾封西乡侯于此,故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从三国一直到清前期,西乡和镇巴大部分时间一直都是一个县,即西乡县。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析县东南二十四地为定远厅(相当于副县级)。民国元年(1912年)镇巴正式脱离西乡,成为镇巴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14
凤县历史悠久,据县境出土文物表明,距今约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嘉陵江及中曲河谷定居。自秦设故道县以来,历代行政建置或为州、郡,或为县,变革较大。据《方舆胜览》载: “有周之兴,喝、骛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日凤州”,县袭州名,凤县名始于此。

一、建置沿革
1、夏、商、周
  本县夏处雍、梁二州交叉地区。商末属岐封地。周并梁州于雍州,为陇右近畿之地(西为秦、南为褒)。春秋时为氐,羌族聚住地区。
2、秦(前221一前207年)
  始皇二十六年(前22㈠,流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在今凤县·与留坝县大部,太白县少部和甘肃省两当的范围内设故道县(县治在今张家窑与龙家坪之间),隶陇西郡。据《二十五史补编》解释: “故,同妨,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楚汉之际,,项羽三分秦关中之地;设三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故道县属章邯封地,境内废丘关(今留凤关)为其边界。
3、西汉(前206一前3年):
  高祖元年(前206),分陇西郡置广汉郡,沿用故道县,仍属陇西郡。元鼎六年(前11),分广汉西部置武都郡,领九县,故道县(今凤县、甘肃两当县)为其所辖。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故道县为善治。
4、东汉(25—220)
沿西汉建置,仍称故道县。明帝永平六年(63),设梁泉戊。
5、三国(220—280)
  魏废梁泉戍,以故道县分置梁泉县。蜀建兴七年(LLJ,),诸葛亮三次伐魏,克武都,阴平二.郡,领县七,故道县属其一,为蜀、魏之边界。
6,西晋(265——317)
  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楚汉之际,,项羽三分秦关中之地;设三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故道县属章邯封地,境内废丘关(今留凤关)为其边界。沿三国魏建置丁梁泉县并入故道县。
元康六年(296),氐豪杨茂搜于武都称王,建仇池国,故道县为其所辖。永嘉之乱(311)后,仇池、武都无定属。
7、东晋、十六国(317—420)
  晋建元六年(343),后赵石虎遣将攻占武都,领下辨(今甘肃成县),河池、沮、武都,(今甘肃武都县),故县五县。
8、南北朝(420—589)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1),招定仇池氐,立固道镇,治所在今凤州。北魏延兴回年(474),于故道县治置固道郡,隶属河州,领广乡,两当二县·。太和元年(477),在固道镇复置梁泉县。固道郡治迁固道镇。孝昌二年(526),置南岐州,州治梁泉县,领三郡,八县:固道郡:领梁泉(今凤县),龙安、商乐、两当四县。广化郡:领广化、思安二县。: ,广世郡:领同谷、泥阳二县。 :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岐州为凤州,改固道郡为归真,分置两当郡。州治梁泉,统五郡九县:归真郡:领梁泉(今凤县),龙安、商乐三县。广化郡:领广化、思安二县。 两当郡:领两当县。武阳郡:领盘提、茄芦二县。广世郡:领同谷县。北周保定五年(565),凤州废归真,武阳二郡,省龙安、商乐二县入梁泉县,属两当郡;
9、隋(581—618)
  开皇三年(583),凤州又废两当、广化、广业三郡。直辖五县,梁泉县属其一。仁寿元年(601),改广
化县为河池。大业元年(605)罢康州并入凤州。三年(6th'7)罢凤州,于梁泉置河池郡。省思安入河池县·(治所在今甘肃徽县·银杏镇),与两当、同谷并属河池郡。
10、唐(613—907)
  武德元年(613),改河池郡为凤州。以梁泉县分置黄花县(攻汉中府志》记载;黄花故城,在凤县北六十里,东汉故道县地梁泉县之梁道乡也。其东有黄花川,故名)。天宝元年(742),复改为河池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凤州,。隶属山南西道。辖梁泉、黄花和两当、河池四县。 , —宝应元年.(762),黄花县并入梁泉县。光启二年(886), 以兴(今略阳县),凤二州置感义军。文德元年(888),升凤州为节度府,辖兴、利(今四川广元市)二州及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11、五代(907—960)
  后梁贞明元年(915),蜀克凤州,置武兴军,割文州(今甘肃省文县·),兴州隶辖之。后唐长兴三年(932),废武兴军,降凤州为防御州。以凤、兴、文三州隶山南西道。:后周显德二年(955)正月,后蜀置威武军于凤州。五月,后周遣将伐蜀,十一月克凤州;凤州为后周所辖,领梁泉县。
12、北宋(960—1127)
  乾德元年(963),分川、陕为四路,凤州降为团练州,隶秦凤路,治梁泉。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13、南宋(1127—1279)
  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议和划疆,以大散关为界,割和尚,’方山二原于金。宋于关内筑兴赵原(《蜀鉴》,兴赵原距黄牛寨西十五里)。十四年(1144)三月,凤州改隶利州路。九月,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凤州隶属利州西路;治梁泉。辖梁泉、两当、河池三县。淳熙二年(1175),凤州改隶兴元府。咸淳四年(1268),梁泉县并入凤州。隶属兴元路(今汉中)。
14、元(1271—1368)
  沿南宋建置,仍称凤州,隶属兴元路。
15、明(1368—1644)
  洪武二年(1369), 凤州隶属凤翔府, 四年(1371),改属汉中府。七年(1374),降州为县。
16,清(1644—1911)
  清初沿用明建置。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置留坝厅,以南星界碑为界,南属留坝,北属凤县。
17、中华民国(1912—1949)
  民国元年(1912),沿用清建置。2年(1913),废府设道,凤县属陕南道(后改汉中道)辖。17年(1928),汉中道尹公置撤销,凤县直隶于省。24年(1935),凤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汉中)专员公置辖。38年(1949)5月,县人民政府在户县成立。隶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6月,国民党九区(宝鸡)专署决定:凤县临时划归九区专署辖。9月3日,县人民政府由宝鸡县(陈仓区)玉涧堡进驻黄牛铺。草凉驿以北为解放区,以南为国民党统治区。同月,汉中分设东、西两路专员公署,凤县属西路专属辖。
1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7日,全县·解放,隶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辖,县治凤州。1950年5月,凤县划归陕南行政公署辖。1951年2月,陕南行署撤销,归汉中专员公署辖,同年6月1日,县人民政府由凤州迁驻双石铺。 ’1959年1月,凤县、留坝县合并,统称凤县,县治双石铺。原留坝县置留坝、江口两公社。
1961年1月,留坝、江口两公社归汉中市辖,凤县IJ刁宝鸡市辖。同年10月,宝鸡专区恢复;凤县改属之。1917年12月撤销宝鸡地区,凤县遂归宝鸡市辖。1979年3月1日,宝鸡地区复设,凤县复归宝鸡地区辖。1980年3月1日,宝鸡地、市合并为宝鸡市,凤县改宝鸡市辖。
二、地名含义
  据《元和郡县图志势凤州: “因州境有鹫鹜山为名,按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县南有凤凰山, 因为州名。” 《方舆胜览》载:有周之兴,努蜚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日凤翔府, 南岐日凤州。县袭州名,南岐即境内南岐山。

凤县地处秦、蜀、陇咽喉地带,历来是军事活动的频发地区。秦末,刘邦经此进驻汉中,后又经此进攻项羽,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从本县经过。唐代、玄宗、僖宗,为避战乱,曾先后经本县逃往四川。南宋时,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曾长期屯兵于此,并发动多次战役,给金兵以重创。近代,这里曾是革命与反革命鏖战的地方。30年代初,中共凤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凤州西街小学成立,支部书记赵德懋领导进步师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方面军、第七十四师曾先后经过本县或在本县活动,给当时黑暗的凤县带来了曙光,播下革命的种子。1939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英国友乔治·何克来双石铺,领导开展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1940年春,中共中央曾派刘鼎、陈康伯等从延安来双石铺,帮助路易·艾黎研究西北工合发展计划,使双石铺成为工合西北区的
实验中心。4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完成号称“第二次长征”的任务后,回延安途中,又经过本县,使本县人民再次受到革命的洗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会战于秦岭为大西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14
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秦汉为葭萌县地,唐朝初年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直属京师,南宋绍兴三年设大安郡,辖三泉县。明洪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于右任取“安宁强固“之意改为宁强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14
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西汉初,在今县城东旧州铺始置(年代暂无考)沔阳县(水之北称“阳”)。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治今略阳县)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沔州于今勉县旧州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原褒城县褒河以西地区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并入;1964年9月,因“沔”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为“勉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14
 略阳 “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

  秦汉时,为氐、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三国时,诸葛亮派大将陈式筑武兴城,这是略阳筑城之始。东晋太元十一年(382年),设东益州武兴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东益州改为兴州。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诏改兴州为沔州,顺政县改为略阳县,略阳之名即延续及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14
 镇巴 处巴山腹地,“境内有大小巴山,置县以镇摄之意”,故名镇巴。

  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为“定远侯”班超的“采食之邑”。清嘉庆七年(1802年),分西乡县南二十四地置定远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为定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因安徽、四川、云南也有定远县(四川改为武胜县,云南改为牟定县),即改为镇巴县。

  留坝 因境内有“留侯祠”而得名。

  明清以前,本名“刘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析凤县南部置留坝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留坝县。1958年撤销,并于凤县;1961年恢复原境,将原并入汉中市的褒城县东北部(即马道区)划入县境。

  佛坪 因原县城在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而得名。

  清道光五年(1825年),划周至、洋县部分地区设佛坪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为佛坪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匪患猖獗而迁县城于袁家庄(今县城)。1959年曾撤消并入洋县、周至、石泉等县;1961年9月恢复原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14
南郑 其名始于春秋初年。

  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人,因犬戎入侵,国破,一部随周平王东迁进入今河南境内,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岭谷道进入汉水上游,是为“南郑”。《水经注》亦有“(郑)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的记载。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解放后,南郑县城迁至铺镇。1958年—1961年南郑县曾一度被撤销,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恢复建制时,县城乃迁周家坪(今县城)。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