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22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96):榆林府&绥德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5
榆林府:冲,繁,难。延榆绥道治所。初沿明制,置东、中、西三路道。康熙元年省西路入中。雍正九年改中为榆葭道,东为延绥鄜道。乾隆二十六年改。总兵同驻。明曰榆林卫。雍正九年,改置榆林府,并置榆林、怀远、定边、靖边四县。乾隆初,改定边、靖边属延安府,葭降州,暨所隶神木、府谷二县来隶。南距省治一千三百五十里。广五百二十里,袤二百二十二里。北极高三十八度十八分。京师偏西七度六分。领州一,县四。

榆林冲,难。倚。本双山、常乐、保安、归德、鱼河五堡地,明成化七年置榆林卫。雍正二年省入绥德,九年复置县为府治。城东:驼山。北:红山,上筑墩。东南:石山。无定河自怀远入,西迳城南而东。清水河一名西河,即榆林河,自边入,西北纳县境诸水,东南流注之,又东南入米脂。东北:葭芦川,一名沙河,东南入葭州。西北边墙有鱼河堡、常乐堡二汛。南:碎金镇。驿二:榆林、鱼河。

怀远冲。府西百六十里。明天顺中置怀远堡,属榆林卫。雍正二年改属绥德。九年以怀远、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堡地置,来隶。南:火石山。东:五龙。西南:龙凤山。无定河即生水,上流曰额图浑河,一名奢延河,又名幌忽都河,自鄂尔多斯右翼入,迳城北而东,纳硬地梁、黑水头河、柿子河诸水,又东入榆林。西南:[C104]水自靖边入,东北流,迳城北出边墙,入无定河。南:大理河自靖边入,合小理河,东入米脂,复经城东南入米脂。西北:边墙。

葭州疲,难。府东南百七十里。明属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乾隆初,仍降州来隶。南:白云。北:第一峰。西:西岭。黄河自神木入,南秃尾河,即吐浑河,迳城北,东南流注之。葭芦川自西南合五女川,东流来注之,又南受乌龙水、荷叶川入吴堡。

神木冲,繁。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明属葭州。乾隆初来隶。西:笔架。东南:天台。东:龙眼山。东北:响石崖,石马河出,入府谷注河。河水折西南入,受屈野河、芹河、泗沧河、大柏油河、柏林河诸水,西南入葭。秃尾河自边入,合永利河从之。神木营,理事同知驻。西南:柏林堡汛。

府谷冲。府东北二百里。明属葭州。乾隆初来属。北:高梁山。西南:又保。东:五龙山。黄河自鄂尔多斯左翼缘东界而南,受黄甫川、清水川,经南界,孤山川自西北合镇羌水、麻家沟水、木瓜川,东南流注之,又西南,受石马川,入神木。有孤山堡、木瓜园堡、清水堡三汛。巡司驻麻地沟。府谷、孤山、镇羌废驿。

绥德州直隶州:冲,繁。隶延榆绥道。明属延安府。领县一。雍正三年,升直隶州,以延安府之清涧来隶。乾隆元年,以葭州之吴堡来隶。西南距省治一千一百里。广二百七十里,袤二百四十五里。北极高三十七度三十七分。京师偏西六度二十五分。领县三。城内:疏属山。西南:雕阴。西:合龙。东:凤凰山。黄河自吴堡入,南入清涧。无定河自米脂入,至城东北,右纳大理河、怀宁河,东南入清涧。驿一:义合。

米脂简。州南百四十里。南:文屏。北:高家山。无定河自榆林入,迳城西,左纳背川水,西南大理河自怀远入,并南入州。驿一:[C104]川。

清涧简。州南百四十里。明属延安府。雍正三年来隶。城内:草场山。西:笔架、烽台。北:官山。黄河缘东界而南,东北无定河,东南流注之,又南入延川。西: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涧水,东流,纳士子河,折东南,纳坡底河,南入延川。西北:怀宁河,东北流入州境、驿二:奢延、石嘴。

吴堡简。州东百四十里。明属葭州。乾隆初来隶。西北:高原砦山。南:龙凤。北:大境。黄河自葭入,东北缘界,东南流,纳黾洲水,又西南,纳柳毫沟、相公泉、清水沟诸水,又东南入州。宋家川、川口、辛家沟镇。驿一:河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5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5
榆林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带,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边小桥畔、横山石马巩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而命名的。

旧石器时代,榆林鱼河堡,横山县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

公元前214 年,秦在此设置郡县,修筑长城,蒙恬的墓就在绥德城西大理河畔,伴随他的还有始皇的长子扶苏之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顶.

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政权。

北宋时期,这里是中原与西夏和契丹族角 逐争夺的焦点。

大文学家文彦博曾驻守府谷.

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曾长期驻守陕北.留下了千古名篇。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榆林的神木、府谷一带。

著名科学家沈括在驻守绥德时写就千古名作《梦溪笔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为石油命名的人。


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王嘉胤,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都是榆林人。

榆林地处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的战略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在这里相继登场,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

榆林同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的足迹,也走出去许多革命家,以及名人张委鸾、柳青、路遥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5
榆林市历史悠久,沿革甚远。早在新旧石器时代,“河套人”黄帝族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夏朝伊始,榆林地在雍州界内,秦时属上郡地,成为汉蒙经济交往中心。汉、魏、晋、隋、唐、宋、元等朝代都在本市境内建制,明初在榆林庄的基础上建立榆林寨,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榆林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改设榆林卫。成化九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移驻榆林,始称榆林镇,自此而为九边重镇之一。清雍正年间先后撤镇卫建制,设道、府、县。民国时期,仍置榆林县。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此后,榆林一直是榆林地区专署所在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林县,设立榆林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5
横山县,原名怀远县,取“怀柔边远”之意。因与安徽省怀远县重名,民国3年(1914)由内务部令改怀远县为横山县,以境内横山山脉命名。
  北魏置岩绿县,唐为朔方县,明置怀远堡,清雍正九年(1731)置怀远县,民国改横山县。横山县旧县城原址在柴兴梁山顶,昔称怀远堡,解放前系横山县城所在地,县衙建在城内西北处。迄今建县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建新城仅有40余年的历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5
佳县,原名葭县,古代称葭州,因城西河流两岸葭草丛生而得名。宋、金对峙时期,葭芦河两岸,芦苇茂盛,《陕西通志》谓“岸多芦苇故名。”北周设中乡县,宋熙宁四年(1071)始筑古葭芦寨,元丰五年(1082)筑葭芦寨,元符二年(1099)葭芦寨升为晋宁军,全大定二十二年(1182)晋宁军改晋宁州。二十四年(1184)把晋宁州改为葭州。从金兴定二年(1218)到清乾隆元年(1736),其间的518年的时间里,吴堡、神木、府谷三县隶属 葭州管辖,葭州城一直是三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篇章中,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明洪武七年(1374)撤州设葭县。1940年解放,曾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1958年12月并入米脂县,1961年9月恢复县制。因“葭”字生僻,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葭县改为佳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15
县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秦汉始有建置,而后或郡或县相沿。辽、金、夏     
称神木寨(因城外有三株大松树而得名。)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53年)称神木县至今。     
  神木历史上向有“严疆要塞”之称,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     
持灵夏之冲”的兵家必争之地。名垂青史的北宋抗辽英雄杨业父子世代驻守于此,抗击     
侵略,雄踞一方,曾赢得“神木弓马甲天下”的美誉,神木也是光荣的革命老区。28       
年建立地下党组织,33年建立红色政权,后发展为神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时期,曾是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一部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15
据县境出的文物证实,远古时期,府谷就有先民定居生活。境内发现最早的有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址。夏、商时期,县境为要服地(五服之一。上古帝王为“使赋役有恒,职掌分定”,将京师外围分为五等地带,谓之五服,甸服最近,距京师五百里,侯服稍远,绥、要、荒服更远。),在雍州翟族境内。西周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春秋时期仍为白翟地,属晋国,一说为林胡族地。战国时期,为固阳榆中地,属魏国,后属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上郡地。西汉时期,在县境设置了富昌县,治所即今本县古城,属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南部和本县东北部,属西河郡管辖。王莽执政时,改名为富成县。东汉撤销,辖地入平定县。北魏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郡地。北周为银城县地。(今神木北部及府谷县地)。隋初,仍为银城县地,开皇十年(590)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南部仍属银城县。唐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升镇为县,八年(911)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县旧城。宋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元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明为府谷县,属葭州。清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后改属榆林府。民国时期,府谷县属榆林道后改为榆林专署 管辖。
    1933年,县境南部开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原国民党县政府统治的大堡、镇羌、天平等联堡。1935年3月,在木瓜榆家坪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6年2月,红色政权神府特区抗日人民委员会成立,统辖谷县城以南及神木县、榆林县、佳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1937年1月,神府特区抗日人民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7月,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1947年11月,府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晋绥边区政府领导。1948年3月,府谷县黄甫川东地区、内蒙古十里长滩一带和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河府县,归晋绥边区政府领导。9月撤销,归还府谷原属地。1949年6月,府谷县改属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领导,归属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府谷县与神木县合并,县委、县人委设在神木县城关,仍属榆林专区。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隶属未变。1968年3月,府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直至2000年撤地设市,府谷县属榆林市。

    府谷的乡村建制在清代之前无考证,乾隆年间划为东、南、西、北四乡,下辖10个地方。民国后期又设为西津、荣贵、君子、凤凰、天平、松翠、花坞、连城八镇,下辖60保,1149甲。1948年1月府谷全境解放,县政府设在麻镇,9月,河府县撤销,县府设在府谷县城,全县分为城关、高尧峁、孤山、清水、哈镇、沙梁、新民、麻镇八个区和府谷一市,下辖58个乡,398个行政村,3个街公所。后又全县共建“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25个。
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划归神木县,后于1961年恢复府谷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15
绥德县,是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的故乡,素有“天下名州”、“旱码头”之称誉。(曾有清朝一官在在石壁书写“天下名州”四个大字)
绥德谓“绥平扬德”之意。绥德县前依雕山,后连日水,黄河在其东,沙漠在其北,控制银夏,实为用武之地。绥德为石隰襟喉,延鹿门户,祟墉巨蜂,雄列其间,实山陕扼险之地。绥德县历来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绥德县城四周环山,二水绕流。依山傍水,四周有四条石砭,构成天然城防屏障,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
宋熙宁三年(1070),设绥德城,元符二年(1099)升为绥德军,金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罢州设绥德县。1940年解放,曾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1956年以前曾是绥德专署所在地。迄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15
米脂,古称银洲,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据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米脂境内就已有人群繁衍生息。以后又是不同部落更迭和多民族汇聚的地方,曾有过蒙人游牧、“华夷杂处”时期,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格局。夏商后期到周初期属翟(同狄)国。春秋初属白翟,以后翟人降晋,属晋国。战国时期、韩、赵、魏分晋,本土归赵,后由魏国统辖。秦统一中国后,受辖上郡肤施县。汉属上郡永乐县。

  三国两晋纷争时,被羌胡(氏羌)占据,为三城地。南北朝时期,在北魏属化政郡革融县,到西魏属安政郡抚宁县。北周促定三年(563)设银洲,属银洲。隋代大业三年(607)撤银洲,设雕阴郡。唐朝贞观(628)废雕阴郡,复置银洲,改设银洲郡。五代十国时辖于定难军。宋代被西夏人长期占据,银洲受西夏统治,在今县城所在地先建毕家寨,后改米脂寨。元丰四年(1081)宋军收复,始建米脂城。金代。金正大三(1226)将设米脂县。元、明、清米脂县均属绥德洲管辖。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改米脂县为天保县,隶属延安府。清复称米脂县。民国2年。米脂县改属榆林道,后改属第一督察区(榆林)。1937年7月,米脂县划属陕甘宁边区,隶属绥德专区。1942年建立临时人民政权─米脂县务委员会,将属边区政府绥德分区。1943年底从金代置县迄今已有775年历史。米脂人民将国民党县长驱逐,米脂随之解放,于次年元月正式成立“米脂县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米脂县隶属绥德专区。1955年5月米脂县人民政府改称米脂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9月米脂转属榆林专区。1958年12月佳县与米脂合并,仍称米脂县。1961年9月。米脂与佳县分设,恢复原建制。1968年2月13日,成立“米脂县革命委员会”。1979年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米脂县属榆林地区。1980年6月1日,恢复米脂县人民政府称谓,现属榆林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15
清涧又称青涧。就因绕城的河水(涧水)和夹辅河水的青石板而得名。清涧三山相环,二水绕流的座势,古来兵家争夺不断,是“扼守延安、关中之咽喉”,古称“全秦要户”。


明洪武四年改“青涧”为“清涧”。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15
吴堡县历史悠久。公元431年就单独设县,名为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从单独设县起,有1500多年历史)吴堡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26年建立地下党组织,1928年建立中共吴堡县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东大门,有600名吴堡儿女为国捐躯。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从本县川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