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74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04):甘州府(张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9
甘州府:冲,繁,疲。隶甘凉道。提督驻。明,陕西行都司治。顺治初,因明制。雍正二年,罢行都司,置府及张掖、山丹、高台三县。七年,割高台隶肃州。乾隆间,增置抚彝?。东南距省治千五百里。广三百二十里,袤二百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京师偏西十五度三十一分。领?一,县二。

张掖要,冲,繁,疲。倚。故甘州左、右卫。雍正二年置县。北:合黎山。西南:祁连山,绵亘府境,与青海分界。山丹河,东自山丹入,洪水河出县东南金山北麓,北流注之。又西北迳城北,张掖河古羌谷水,出祁连山中,汇县境诸渠,北流来会。山丹河自此蒙黑河之称。又西北,入抚彝。张掖河东岸黑番牧地,西岸黄番牧地。边墙,傍山丹河北岸,东入山丹。驿二:甘泉、仁寿。县丞驻东乐。

山丹冲,繁,疲。府东百二十里。故山丹卫。雍正二年置县。山丹河即禹贡弱水,出县南祁连山麓,四源并导,汇于城南,东入张掖。红盐池在县北,白盐池滨居延泽。大草滩,东南与凉州、西宁、青海分界。边墙,起合黎山南,迳县城北,东入永昌。驿四:山丹、东乐、新河、峡口。

抚彝厅府西北百五十里。旧隶甘州后卫。雍正二年卫省,属高台。乾隆十八年来属,置厅设通判。南:祁连。响山河出东南,黑河自张掖入合之,西北迳厅北,左合三清渠,右出支渠,北自鲁墩湾入高台。边墙,傍黑河北岸东入张掖。驿一:同厅名。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9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留下了"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历史悠久,据在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文物证明,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汉唐以来,张掖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张掖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唐玄奘经张掖去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等历史传说和记载,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奇。创建于魏晋时期的马蹄寺、金塔寺,保存着文物价值极高的雕塑、壁画。

      张掖市在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张掖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奇特,造型各异的古建筑,构建精巧,绚丽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土塔、镇远楼、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代建筑,黑水国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等历史足迹;还有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野口自然风景区等融南国秀色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古迹享誉中外,特别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现存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名扬海内外,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为全国宝内卧佛之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馆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为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佛经。其中600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用泥金书写绘制而成,历史、艺术价值较高,有"张掖金经、国之魂宝"之美誉。市中心镇远楼造形雄伟、比例协调,可与西安钟楼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层木塔,结构精巧、蔚伟壮观,历来被视为古城之象征。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山丹军马场闻名遐迩构画出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这些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揽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9
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1986年12月张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38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在黑河流域繁衍生息。大禹导弱水于合黎、周穆王西巡、隋炀帝西巡张掖会见西域27国使臣、唐玄奘取经时路过张掖瞻仰各寺院、流沙河擒拿沙僧、猪八戒高老庄招亲等神奇传说和历史故事。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西游张掖时被这里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光所吸引,旅居一年之久。自汉武帝设郡至汉末300多年间。张掖与西域各国商贸往来十分活跃。自唐以后张掖作为佛经的传入必经之路,佛教十分兴盛。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区。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81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张掖大佛寺、黑水国,肃南马蹄寺、文殊寺,高台骆驼城、许三湾,民乐圆通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9处。张掖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山丹“四坝”文化遗址;有汉代黑水国、骆驼城、许三湾等古城遗址和众多的古葬墓群;有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大佛寺等魏晋以来各个时期的石窟、寺庙、雕塑、壁画以及明汉古长城、烽燧等价值较高的文物古迹。张掖大佛寺寺内的木胎泥塑卧佛其身长34.5米,高 7.5米,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寺内砖雕、木雕、壁画具有很浓的西夏风格,寺内藏经殿藏有明代正统十年英宗皇帝颁赐的3584卷佛经,属我国目前保存完整的佛经之一。张掖木塔建于隋开皇2年,号称西北第一木塔,张掖钟鼓楼的唐钟在河西最大,唐钟重800公斤,其声韵与铸造技术和北京大昭寺的古钟相比具有同样的文物考古价值。 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位于祁连山肃南裕固族县境内,这里的石窟开凿年代同敦煌莫高窟同属北魏时期,其中金塔寺内的高肉雕彩塑飞天,其造型奇古,风韵独具实属罕见。马蹄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三世、五世达赖喇嘛都曾到这里参谒。清康熙帝曾赐“青莲筏”三字匾,金镶紫檀塔。乾隆皇帝曾赐马鞍,黄龙袍至今保存完好。寺内“三十三天”洞窟,建造奇特,在全国古代石窟艺术中独一无二。文殊寺传说是文殊菩萨显圣的圣地,古寺深藏于大山之中、楼阁云天、山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大山之中的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画”最为珍贵。 张掖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为历代皇家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第一。祁连山群峰夹山寺,绿波烟岗、苍松翠柏、叠峰突起,蓝天白云映衬着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险峻神秘的“七一”冰川、自然风光的风雕群落,瓜果飘香的绿洲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及祁连山各种珍禽动植物,形成了别具洞天的自然景色,使游客驻足忘返。张掖是全国独有民族裕固族的主要聚居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9
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隋初改为山丹卫,清代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建国初属武威专区,1955年后属张掖专区,2002年属地级张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9
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辖一驿十四堡。     

    民国2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童子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16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29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地区。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9
临泽县古为雍州属地,周、秦时期乌孙、月氏驻牧,西汉时期为匈奴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县境设昭武县,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汉县因之,故名,隶于张掖郡。始建国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废汉立新,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三国属魏。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治临泽),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废临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县地并于永平(今张掖)县,临泽县置撤销。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据甘州,县境属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鹘占。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路,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治所抚彝(今蓼泉),属甘州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泽县隶于张掖分区。1950年,改属酒泉分区(后改称专署)。1952年,县治由蓼泉迁沙河堡。1955年,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1962年恢复,隶于张掖专区(后称专区为地区)。现为张掖市辖县。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