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41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12):和硕特(海西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2
青海和硕特部二十一旗: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生子二。长,阿鲁克特鲁尔,今内札萨克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札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八部之祖也。次,乌鲁克特穆尔,十传至哈尼诺颜洪果尔,生六子。其第四子图鲁拜琥,号顾实汗,后裔繁衍。游牧青海者十九旗。又有游牧西套之阿拉善旗,游牧察哈尔之和硕特旗。顾实汗长兄哈纳克土谢图,其裔为青海和硕特部所属之西右翼中旗。顾实汗季弟色楼哈坦巴图尔,其裔为青海和硕特部所属之西右翼后旗。此二旗合顾实汗裔为二十一旗。顾实汗第三兄昆都伦乌巴什,其裔为游牧珠勒都斯之中路和硕特旗,游牧科布多之新和硕特旗。青海和硕特部在西宁边外。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十三分。京师偏西十五度十四分。

西前旗顾实汗之子。康熙四十二年封多罗郡王。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八。牧地在布喀河南岸。东至乌图起尔沙陀罗海,南至西拉库图尔、果库图尔,西至察罕乌苏呼鲁恭纳,北至布喀河滨纳令布楞。班禅商上堪布喇嘛牧场,在旗境额勒池水南。

前头旗顾实汗之孙。康熙四十年封多罗贝勒。五十六年晋封郡王。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十一。牧地南当黄河之曲,有小哈柳图河,入于黄河。东至拉布楞希拉得布沙,南至和讬果尔希里克,西至巴尔鄂博巴颜乌拉,北至额尔德尼布乌鲁勒卜达巴。黄河重源,再显于巴颜喀喇山之东麓,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流,曰阿尔坦河。阿尔坦,蒙古言“金”也,水色微黄似之。东北流三百馀里,至鄂屯塔拉,为古星宿海,元史所谓火惇脑兒也,直西宁边外西南一千一百馀里。星宿海于群山环绕中,有地平旷,可三百里,有泉千百,随地涌出,大小错列,望若列星。阿尔坦河自西南来,皆汇入焉。东北流百馀里,又东南注札凌海。海周三百馀里,东西长,南北狭,河亘其中而流。番语谓白为“札”,长为“凌”,以其水色白也。又东南注鄂凌海。海在札凌东五十馀里,周亦三百馀里,形如匏瓜,西南广,东北狭。番语谓青为“鄂”,言水色青也,即元史所谓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兒者也。由海东北流出,折东南,南抵巴颜浑岭下,复正南流百五十里,水色始变绿而黄。又东南流,曲曲七百馀里,绕大雪山南,古积石山也。番名阿木尼麻禅母逊阿林。阿木尼谓“祖”,麻禅谓“险恶”,母逊谓“冰”,犹言“大冰山”也。山自巴颜喀喇东来,当黄河北岸,绵亘三百馀里,上有九峰,甚高,冬夏积雪。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馀里。元史谓之亦耳麻不莫剌。黄河依山南麓东流,折而东北,有三坤都伦河前后自东南来注之。三坤都伦者,一曰德特坤都伦,出赖楚山,西北流三百馀里入黄河,即元史纳邻哈喇河,自白狗岭北流者。一曰都尔达都坤都伦,出纳克多木精山,西北流,屈曲三百数十里入黄河,当河流自南转东北处,即元史乞里马出河,自威茂州西北岷山之北北流者。一曰多拉坤都伦,源出冈芧山,西北流六百数十里入黄河,正当大河于乌兰莽鼐山麓折而西北流之处,即元史鹏★山西北七百里,过札塞塔失地与河合者。黄河既纳此三水,势甚盛,至乌兰莽鼐山下,始折而西北流二百里,小哈柳图河自东北来入之。小哈柳图源出东北鲁察布拉山,二源,西南流百里合,又西入河,当游牧西、土尔扈特南、前旗东。

前左翼头旗顾实汗之孙。康熙四十三年封多罗贝勒。雍正元年晋郡王,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九。牧地在大通河南岸。东至阿木达赖台,南至固尔班塔拉之北沙克图,西至齐擦擦呢布楚勒,北至巴颜布拉克。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又东,哈尔浑河自北来注之。又东北,曲曲流,南受一水,又东北,满楚喀河自西北来注之。东迳甘州边外番大山,东南流八百里,北受小水六,南受小水五,至西大通堡南,又东南会湟水,又东南入黄河,即古浩亹水也。河北为西右翼前旗游牧地。

西后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五年封多罗贝勒。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九。牧地跨柴集河,其水北注盐池。东至锡喇盐海子、察罕讬罗海,南至合约尔巴尔克,西至布隆吉尔河源,北至果库图尔、希拉库图尔。盐池在青海西南,周百馀里,产青盐。蒙古名达布逊淖尔。其水自锡喇库特尔山之莫和尔河,与布拉克地之察罕乌苏河,西来汇为此池。又自池东南流出,会西来之巴尔虎河。又七十馀里,柴集河自东南来入之,名曰盐河。复东南流,沦于功额池。凡青海蒙古与西宁一郡军民,并各种番、回,食盐皆取给于此。

北右翼旗顾实汗之孙。康熙四十四年封辅国公。雍正元年晋贝勒,后降固山贝子。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六。牧地在青海北岸。东至沙拉哈吉尔,南至库库诺尔齐津,西至吹吉乌立图阿拉尔,北至乌兰和硕。有伊克乌兰和硕、巴哈乌兰和硕二河,在旗境西,西北自库德里山南流百馀里,入库库诺尔。

北左翼旗顾实汗之孙。康熙四十四年封辅国公。雍正元年晋固山贝子。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三。牧地在布隆吉尔河南岸。东至哈喇诺尔,南至科尔鲁克,西至窝果图尔,北至伊克柴达木。乌兰乌苏河出东南沙碛中,西北行五百馀里,入达布逊诺尔。

南左翼后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年封辅国公。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一。牧地在大通河南岸,青海正北。东至吉噶素台鄂兰布拉克,南至和洛海,西至布都克图乌兰和硕,北至青海。

北前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年封辅国公。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二。牧地在青海西岸。东至科依特陀罗海,南至柴吉希巴立台,西至车吉,北至哈达图。

南右翼后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年封辅国公。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世袭。佐领四。牧地在青海东岸。东至贺尔,南至哈沙图,西至哈拉素布鲁汉,北至库库诺尔。坤都伦河自察罕鄂博图山两源合而南入西宁河。有世宗圣制碑,在旗界。

西右翼中旗顾实汗伯兄之裔。雍正三年,领公中札萨克,授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一。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诺木罕河,南至诺木罕木鲁,西至滔赉,北至希勒沿。舒哈河自旗西无名海子流出,西北入于沙。柴达木河出河源北托逊淖尔,西流至西拉珠尔格塔拉,阿拉克淖尔水东来入之,合而西北流,格德尔古河、乌兰乌苏河、布隆吉尔河俱自其东注之,又西入于沙。

西右翼前旗顾实汗之裔。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二。牧地在大通河北岸。东至察罕阿尔吉永安,南至约呼赉口,西至柴达木察罕巴彦讬罗海,北至希立永安。

南右翼中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九年封辅国公。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乾隆四十年,降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五。牧地当鲁察布拉山之西。东至库克乌松,南至齐克特尼诺尔,西至僧克图木齐,北至库克乌松西山。鲁察布拉山,旧作罗插普拉,即禹贡之西倾山也,一名西彊山,亦名嵹台山,在洮州?西南三百三十馀里。史记夏本纪“道九山”,索隐“九山古分三条,马融以西倾为中条。郑康成分四列,汧为阴列,西倾次阴列”。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禹贡西倾山在县西”。北史吐谷浑传:“阿豺升西彊山观洮江源。”水经注:“山东即洮水源。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括地志:“西倾山今嵹台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百六十六里。”元和志:“嵹台山在临潭县西南三百里。”一统志:“西倾山,番名罗插普喇山,近黄河自东折而西北之东岸,绵亘千馀里。凡黄河以南诸山,无大于此者。洮河发源于此。”

南左翼中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五十年封辅国公,晋贝子、贝勒,后降袭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四。牧地西滨黄河。有恰克图河,东南来流入之。东至巴哈图尔根,南至阿尔坦果尔,西至伊克图尔根,北至巴哈图尔根。恰克图河在洮州?西六百馀里黄河东岸,源出伊克图尔根山,东北流,折而北,会巴哈图尔根山之水,折而西北流百馀里,有伊西克山之水,自东北来会,又西北入黄河。又有硕尔浑河,旧作硕尔郭尔,在恰克图河之北,源出古尔班图尔哈山,会三小水,西北流入黄河。

北左末旗顾实汗之裔。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台吉,世袭。佐领四。牧地东至柴吉沁。南至盐海,西至哈唐和硕,北至和特克。北右末旗顾实汗之裔。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二。牧地在布喀河源沙尔诺尔之西。东至色尔柯克达巴,南至察罕陀罗海,西至萨尔鲁克,北至库尔鲁克。布喀河在青海西,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厄枯山南,名喀喇锡纳河,南流与英额池水会。池周一百五十馀里,其水东南流,会于喀喇锡纳河。复东南流,至天沁察罕峰北,与沙尔诺尔水会,即所称善池也。诺尔周六十馀里,其水东流,至天沁察罕峰前,亦入喀喇锡纳河,又东流,受北来之罗子河、西尔哈河。又东,受北来之济拉玛尔台河,乃名布喀河。又东流注青海。其河受六大水,岸阔流深,夏月人不可渡。青海左右诸水,无有大于此者。

东上旗顾实汗之孙。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一。牧地在青海东北岸。东至阿拉赖达巴木鲁,南至柴吉,西至青海,北至乌尔肯希巴立台。

南左翼次旗顾实汗之裔。雍正三年授协理台吉。九年,晋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与前左翼头旗共佐领九。牧地有盐池。东至沙拉图,南至海达克,西至努克孙山鄂昔齐,北至乌兰墨尔河。盐池在青海西南,周百馀里,产青盐。柴集河自东南来注之。

南左翼末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三十六年封贝勒,后削爵。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二。牧地当博罗充克克河源。东至囊吉立图巴尔布哈,南至图禄根河,西至恰克图北山木鲁,北至恰克图河。博罗充克克河,旧作波洛冲科克,即古湟水,一名洛都水者也。在西宁府西北边外,当青海之东,源出噶尔藏岭,元人所谓祁连山,明志之热水山也。有三泉,一曰伊克乌拉古兒台,一名土尔根乌拉古尔台,一名察哈乌拉古尔台,南流汇为一水,名博罗充克克河。其东有布虎图岭二泉,亦南来合,曰昆都伦河,东南流,与巴哈图河合流入博罗充克克河。又东南流,至栋科尔庙南,有土尔根察罕河,自西南来会,水势始盛。转东流,入西宁边镇海营,是为西宁河,即湟水也。又东流三百馀里,南至庄浪卫降唐堡入大通河。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水经注:“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东南流,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世谓之青海。东流迳湟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又东迳赤城北而东入,迳戎峡口,右合羌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又东,卢溪水注之。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又东,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左会临羌溪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又东,长宁川水注之。又东,牛心川水注之。又迳西平城北,又东迳土楼南,右则五泉注之。又东,右合葱谷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东流,右则漆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又东,安夷川水注之。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又东,左合宜春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又东,左则承流谷水南入,右会达扶东西二溪水,东流,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之。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又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之。又东迳小晋兴城北,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又东迳枝阳县,逆水注之。”后汉书注:“湟水一名洛都水,西自吐谷浑界入,在今湟水县。”元和志:“湟水一名湟河,亦谓之洛都水,出青海东北乱山中,东南流,至兰州西南入黄河。”唐书吐蕃传:“湟水至濛谷,抵龙泉,与黄河合。”元史河源附录:“湟水源自祁连山下,正东流一千馀里,注浩亹河,与黄河合。”册说:“西川河源出西塞外海夷部落,东流,由石峡入境,至卫西北,受北川河,又东合南川河,而经城北,名西宁河。又至卫东北,受沙塘川水,又东南经碾白堡,名湟河。又东南接庄浪所界,合西大通河。又东合庄浪河,又东南至兰州西南入黄河。北川河,番名阿尔坦河,源出西宁边外,北至阿尔坦山,南流,会二小水,入北川河。又南流,入西宁北川边内。又东南流,至西宁城南,入湟河。南川河番名西喇苦特河,源出西宁边外西南西喇苦特山,东北流,至西宁城西北入湟河。又喀喇河在西宁边外西北湟河之东,源出察罕鄂波图岭,合二小水,东南流,入西宁边内,又流五十馀里,入湟河。

南右翼末旗顾实汗之裔。康熙三十六年封辅国公,晋固山贝子。雍正元年削爵。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一。牧地在黄河北岸,有锡尼诺尔。东至乌兰布拉克,南至黄河舒尔古勒渡口,西至西拉珠尔格西山木鲁,北至巴颜布拉克。锡尼诺尔在旗东界,其南岸与乌兰河北入黄河之处相直。黄河自此北折,东迳贵德?北,入西宁府界。

西右翼后旗顾实汗之裔。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一。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希昔,南至诺们罕木鲁,西至乌拉斯台,北至柴达木。

西左翼后旗顾实汗弟之裔。雍正三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世袭。佐领一。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巴彦陀罗海,南至桑陀罗海,西至乌尔图,北至玛尼图沙纳图。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2
海西历史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西汉时今海西州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古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部,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后期,今海西州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俗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州境内,后移治于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一角厮罗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在今海西西部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州地区为安全、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从此,今海西地区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治了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禅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隶属青海办事长官。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今海西地区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将驻地由格尔木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改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同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萨克族自愿要求,并经中央及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2
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距今两万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远古时为西戎地,周至秦为西羌地,汉初为匈奴和羌人活动区域。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置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西部属诺羌国。更始元年(公元23年)废西海郡,复为羌地。
  东晋十六国时,州境东部为先卑乙弗部(亦称“乙弗勿帝国”)辖地,西部为吐谷浑辖地,约至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间州境全为吐谷浑国属地。南北朝的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吐谷浑首领拾寅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建立城廓,成为吐谷浑国中心。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左右,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立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左右,吐谷浑成为唐属国。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国据有其地,海西隶于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朝时,海西西北部为撒里畏兀儿(即黄头回纥)地,其余地为吐蕃角厮罗势力范围。
  蒙古太宗元年(公元1229年)时,今海西属窝阔台汗之次子阔端领地范围。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蒙哥汗在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今海西东部属其辖地,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设甘肃行省,今海西成为忽必烈之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封地范围。
  元末顺帝时,在今海西西部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尔为宁王,镇守其地。
  明朝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朵甘卫,次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海西东部属其管辖;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三十年(公元1379年)间,在今海西东北至西部相继设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由西宁卫兼管。
  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漠南蒙古土默特部进据海西驻牧,四卫遂之散亡。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漠北蒙古路喀尔喀部进据海西。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 rh ),顾实汗率和硕特部进入青海,海西成为其部属的游牧地。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内有9个蒙古旗,统归于“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
  清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禅喇嘛驻牧地向南移往巴彦托辉和岳霍洛依地方(即今都兰县香日德和香加一带),逐渐形成了班禅香家旗。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后,黄河南汪什代海千户部落渐迁入布哈河流域(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蒙古簇北前旗(布哈公旗)向北迁入祁连。
  清光绪车间(公元1875-1908年),沟里,日安两个藏族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海西地区隶属于青海办事长官,民国4年(公元1915年)隶属于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秋,设都兰理事于都兰寺,今海西属其管辖,隶属于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2年)县治迁至希里沟。县境四至为:东至克拉牙壑与湟源县分界,南以鄂敦他拉(星宿海)与玉树县分界,西至噶顺口及勒斜尔乌兰达布逊山脉与新疆为界,北以祁连山与甘肃省分界。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始,哈萨克族迁入海西。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始驻夏日哈,后迁驻察汗乌苏,到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都兰县属其管辖。1946年前后撤销行政督察区,直隶青海省。
  1949年9月上旬,都兰县各族代表到西宁向青海省军政委员会、军管会致敬,请求解放都兰地区;9月26日省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0月初省军政委员会下达都兰县人民政府科长以上领导干部任命文件,11月初都兰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从西宁到达希里沟,并布告都兰县人民政府成立,直属青海省,12月迁驻察汗乌苏。
  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3年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委员会联席扩大会议决定,8月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设立专区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9月30日政务院批复定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成立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55年5月28日,为了开发柴达木盆地,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专区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7月30日在格尔木正式成立,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作为省人委派出机构,3月治所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设立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作为省人委派出机构,1958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0月31日国务院复文批准合署。
  1963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该行政区域全称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1月8日国务院批准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地迁至德令哈,1966年4月,州府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哈萨克族全部迁返新疆后,于1985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2
德令哈市
明为罕东卫辖地,后为蒙古诸部辖地,清属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辖地,民国时属都兰县。1955年从都兰县析置德令哈工委,1958年撤销工委设立德令哈县(驻巴音河),1962年撤县后并入乌兰县。1988年从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
  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2
 “格尔木”(又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众多”。
  古为羌地,自东晋至清历属吐谷浑、威定县、吐蕃王国、角厮罗政权、吐蕃等处宣慰司、曲先卫、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属都兰县、通新设置局。1954年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噶尔穆临时工委(一说: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设格尔木市,1965年3月27日改为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复设格尔木市。格尔木市仍隶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辖,为副地级市。1992年设立省计划单列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2
乌兰县
从公元1725年,先后为蒙古族左翼和硕特部西前旗、西后旗和北左末旗的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属海西地区都兰理事公署,1949年隶都兰县人民政府,1958年由都兰县析置茶卡工委,辖今乌兰县境域,1959年改为乌兰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2
都兰县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2
天峻县
古为羌地,从汉代起,历属西海郡、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朵甘行都使司和硕特北前旗、都兰理事辖地。1953年由都兰自治区析置天峻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设天峻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2
海西州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名。民国时属都兰县辖地。
  古为羌地,汉时州境东部为先零卑禾等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羌”驻牧地。唐时隶属吐蕃腊城节度使至宋代。元代,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明初,定为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清雍正三年,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民国元年海西地区隶属青海省办事长官。民国19年(1930)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地察汗乌苏)。
  1954年1月25日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都兰蒙古族自治区察汗乌苏。辖都兰蒙古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相当于县级)、天峻藏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驻唐乃亥。相当于县级)、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3年12月原都兰县郭里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驻格尔木,相当于区级)。
  1955年12月12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改设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都兰县察汗乌苏。原都兰蒙族自治区改设都兰县(驻香日德镇),原天峻藏族自治区改设天峻县(驻热那亥)。同年10月23日建立格尔木临时工作委员会,驻格尔木,属柴达木工作委员会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及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由自治州直辖的区级行政单位)。
  1956年设立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巴音河;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1工作委员会。1958年撤销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改设德令哈县;同年11月设立县级的茶卡工作委员会,领导原属都兰县的茶卡和南柯柯、北柯柯、王家、希里沟4乡。茶卡工作委员会驻希里沟,属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3县、1工作委员会。
  1956年设立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驻大柴旦。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1957年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仍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1958年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改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大柴旦合署办公。撤销茶卡工作委员会,改设乌兰县(驻希里沟);设立县一级的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冷湖)。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镇迁察汗乌苏;天峻县驻地热那亥改名新原;茫崖工作委员会由茫崖迁驻油砂山;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迁托托河沿。
  1960年以马海和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大柴旦市;撤销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设立冷湖市;撤销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以原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格尔木市。辖3市、4县、3工作委员会。
  1962年撤销德令哈县,并入乌兰县。1963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改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大柴旦市迁驻乌兰县德令哈。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原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所属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和乌兰、都兰、天峻3县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自治州辖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3县和茫崖(驻油砂山)、马海、唐古拉(驻托托河沿)3工作委员会。
  1963年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原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所属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和乌兰、都兰、天峻3县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64年撤销冷湖、大柴旦2市和马海、茫崖2工作委员会,将冷湖、大柴旦、茫崖3地区分别设立冷湖、大柴旦、茫崖3镇,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直接领导。将马海地区划归冷湖镇领导。撤销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并入格尔木市。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格尔木市及乌兰、都兰、天峻3县。
  1965年撤销格尔木市,改设格尔木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格尔木4县。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根据青、新两省(区)座谈会议纪要,州内哈萨克族群众全部迁回新疆,国务院遂于1985年4月24日批复(国函[1985]60号),将海西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月21日正式更名。
  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2
和硕特蒙古西迁加入卫拉特联盟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蒙古西迁进入新疆,加入卫拉特蒙古联盟,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乌鲁木齐一带。和硕特加入卫拉特,是卫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和硕特贵族取代绰罗斯氏的统治地位,始称“卫拉特汗”,和硕特部已势冠四卫拉特部。由于和硕特部为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统,在四部中地位最高。自从它的创建人博贝买尔孜到鄂车尔图汗,前后经四代约100多年,博尔济吉特氏贵族和硕特首领一直担任“丘尔干”的“达尔加”(即盟主),统处四大部落事务。无论是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尤其是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大家庭的历史,如果没有和硕特蒙古族,那都将失去它应有的光辉。当时,和硕特部落的游牧地推进到北自额尔齐斯河中亚古斯河、巴尔咯什湖东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带,东部则与哈密为邻。

  和硕特部的大迁移

  由于历史原因,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落的部分民众东迁进入青海,部分民众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

  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汗率领卫拉特联军,由今新疆地区攻取青海,继而统一青海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廷,汗庭统治青藏高原长达80余年,时间上与清崇德、顺治、康熙三朝(1636-1722年)大体相当,由于和硕特汗廷的建立,青海至今成为卫拉特蒙古聚居区之一,对蒙藏社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这是卫拉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和硕特蒙古势力从进入青海到最后在西藏的结束,经历了顾实汗、达延额齐尔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经营。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统治青藏高原,这在青藏地区的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原来属于青海一带的蒙古各部纷争的局面,统一了对青海地区的统治,而且也使蒙藏两在民族间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因此,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其地位和作用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