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12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18):伊犁府&库尔喀喇乌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5
伊犁府:冲,繁,疲,难。隶伊塔道。汉至晋为乌孙、伊烈两国地,后入铁勒。北魏,悦般国,又车高地。周,突厥地。隋,西突厥及石国。唐,西突厥及回鹘地,又西境为突厥施乌质勒部,又西突厥及笯赤建国、石国地。大历后,葛逻禄居之。宋为乌孙,后入辽。元名阿力麻里,为诸王海都行营处。明,绰罗斯部,后属准噶尔。乾隆时,准部平,改乌哈尔里克为伊犁。二十五年,设办事大臣。二十七年,设将军,节制南北两路,以参赞大臣副之。初设二员,寻裁一。二十九年,设锡伯营、索伦、察哈尔领队大臣各一。三十年,设额鲁特领队大臣。三十四年,设惠宁城领队大臣。筑河北九城。曰惠远,将军、参赞大臣、各营领队大臣驻。总兵先驻绥定,寻移驻。理事同知、抚民同知、巡司各一。改巴颜岱曰惠宁,领队大臣驻,粮员、巡司各一。改乌哈尔里克曰绥定,总兵驻,粮员、巡司各一。改乌克尔博罗素克曰广仁,屯镇左营游击驻。改察罕乌苏曰瞻德,都司、守备驻。改霍尔果斯曰拱宸,参将驻,巡司一。改哈拉布拉克曰熙春,屯镇都司驻,曰塔勒奇,屯镇守备驻。改固勒扎曰宁远,以居回民。设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各一。粮员一。同治五年陷回。后又为俄占。光绪初,全疆底定。八年,收回伊犁。十四年,以绥定城置府。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索伦、额鲁特、察哈尔、锡伯各领队大臣,及满洲八旗军标副将,理事同知,同驻惠远城。参将、霍尔果斯通判驻拱宸城。游击驻广仁城。守备驻瞻德城。都司驻熙春城。东距省治一千五百四十五里。广一千五百馀里,袤一千一百馀里。北极高四十三度五十六分。京师偏西三十四度二十分。领县二。咸丰元年,俄约定为商埠。

绥定冲,繁,疲,难。倚。乾隆二十六年设巡检。光绪十四年置,移巡检驻广仁城。天山支脉绵亘北境。北:塔勒奇山。东北:新开达坂、库森木什达坂。伊犁河自宁远西北流入。通惠渠南北二渠,乌拉果克水、大西沟、察罕尔乌苏水皆注之,又西至河源卡,会霍尔果斯河,西流入俄界。南:大小博罗庄水、霍洛海庄水、沙拉诺海水、洪海水,均北流入沙碛。又东西阿里玛图水,北大小东沟水,亦入沙碛。北:赛里木淖尔。驿七:沙泉子、惠远城、芦草沟、塔尔奇阿满鄂博、勒齐尔鄂勒著衣图博木、胡素图布拉克。台站一,属锡伯营,回庄十六。额鲁特部上三旗、下五旗,及察哈尔部游牧地。卡伦十三,为中、俄交界,归额鲁特、锡伯营分辖。牌博自南而西至西北,均连俄界。自沙拉诺海小山立第十六牌博,至头胡第二十五牌博,凡十。

宁远繁,难。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伊塔道治所。乾隆间,筑宁远城于固勒札。光绪八年设同知,十四年改置。东南:博罗布尔噶苏山、哈什山、大蒙柯图山、乌土达坂、木尼克得山、额林哈必尔山、克里克子达坂。南:索达坂、色格三达坂。西南:喀喇套山、格登山、汗腾格里山、沙拉套山、诺海托盖山。特克斯河出俄属木萨尔山,自胡素图卡南、诺海托盖山北入,折东流,纳戛雄河、大小霍洛海诸水,又东与崆吉斯河会。崆吉斯河自焉耆西北流入,迳耶里格庄南,合特克斯河,西流,至阿瓦克庄西,与哈什河会。哈什河源出大蒙柯图山,西流,纳十二围场水、皇渠、锡伯营渠,合西北流,为伊犁河,入绥定。北:赛里木淖尔。驿一:在城。台站七,属锡伯营。回庄三十七。额鲁特游牧地。卡伦七,为中、俄交界,归额鲁特营辖。县境由南而西均界俄。自纳林哈勒噶立第一牌博,至阿哩千谷第十五牌博,凡十五。

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冲,繁,难。隶镇迪道。办事、领队大臣驻。汉,匈奴西境。晋后为铁勒部。北周属突厥。隋属西突厥,为处木昆部。唐永徽中破之,设郡县,属昆陵都护府。开元中,置瀚海军。后唐时属辽。元,回鹘地。明,绰罗斯部地,后属准噶尔。乾隆二十二年,平准部。二十七年,设办事大臣。二十八年,筑庆绥城。三十七年,设领队大臣、县丞。四十六年,设同知。明年设游击。四十八年,筑新城,定今名,设粮员,裁县丞。隶乌鲁木齐都统。光绪十二年,裁粮员,置直隶厅,改隶。东距省治七百里。广三百三十里,袤五百四十里。北极高四十四度三十分。京师偏西三十一度。天山支脉在境南者,额林哈毕尔噶、托罗滚、沙得格果沙吐克土诸山,额布图、古尔班、恰克、额尔图诸岭。奎屯河出托罗滚山,合托罗滚水、热水泉、沙格得水,北流,至城东,分二支渠,至二台驿,折西流,与济尔噶朗河会。济尔噶朗河出古尔班岭,合札哈水、东斗水、哈峡图水,北流,会奎屯河,又西流,入精河厅,与固尔图河会。固尔图河出额尔图岭,有五源,合北流,折西入精河厅,与金屯河会。西流,潴于喀喇塔拉阿西柯淖尔。精河巡司一。驿九:西湖、奎屯、普尔塔齐墩、木达、固尔图、头台、二台、小草湖、鄂伦布拉克。厅境分区九。有旧土尔扈特部游牧地。卡伦一。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5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汉书>>,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
    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
    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代,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乌孙是伊犁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分布在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比较弱小,常受月氏的欺侮。匈奴强盛大后,击败月氏,乌孙昆莫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迁徒,乌孙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孙国。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500余年,影响深远,影响深远,它是形成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仍有叫乌孙的部落,乌孙古墓则是他们留存于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遗迹。
    自东汉覆灭到唐王朝统一全国,历时390多年,在此其间我国西北地区不断发生游牧民族的争战和迁徙,造成伊犁古代民族的不断更替和变化。
    魏晋时,乌孙被柔然所迫,南迁葱岭,旋由北匈奴占据伊犁河流域,,建立悦般国。公元552年,新兴的突厥部落在其首领土门领导下,灭柔然汗,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就在土门灭柔然汗国的同时,土门的弟弟室点密率其突厥部落在西域四处征战,尽据乌孙故地,自称为可汗,牙帐设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史称西突厥。西突厥汗国虽建国仅此100余年,但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维护了著名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促进了境地内各民族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加速了西域诸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中亚和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基础。
    在唐朝中央政权的政治势力进入伊犁前,西域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时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公元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公元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巴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乾隆皇帝在昭苏格登山和宁远城建立现在著名的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5
约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西汉初,乌孙人在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著名的乌孙国。乌孙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以后乌孙又成了汉朝西域都护府所辖的属国之一。6世纪中叶,西突愿称雄中亚,设牙帐于伊犁,后归于唐。辽宋时代,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经阿勒泰、伊犁等地西征中亚,这里分属于当时的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明末清初,准噶尔地方政权称雄西部, 政治经济活动中心设在伊犁。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在伊犁现霍城县境内的惠远旧城设“伊犁将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5
伊宁市所在的伊犁,古称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国版图。西汉至北魏年间,今伊宁市先后隶属于乌孙、悦般;北魏末年至唐初,属东突厥;657年唐统一西域后,先后隶属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宋年间,属喀喇汗王朝,南宋时属西辽王朝;元时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即金顶寺),伊宁又称“固勒扎”,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在惠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在今伊宁市建惠宁、宁远、熙春三城,1888年设宁远县;1896年,为伊塔道台驻地。1914年,宁远县改称伊宁县,1917年为伊犁道台驻地,1934年为伊犁屯垦使公署驻地。1950年5月,为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2年5月23日,从伊宁县析置伊宁市;1953年7月,伊宁市为省辖市;1979年,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1985年1月,又归属伊犁地区管辖;2001年3月,伊犁地区建置被撤销,伊宁市成为自治州的首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5
察布查尔
西汉之前,公元前2世纪,察布查尔僻处要荒,未隶版图,先后为寨种、月氏居牧。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汉朝版图。西汉迄晋为乌孙国,南北朝时期为悦般国,隋唐为西突厥属地。至唐为昆陵都护府下温鹿洲都督府辖地,公元720年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南宗属西辽辖,元初为察合台封地,至公元1274年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辖。元末为翰亦刺地,明属也先瓦刺之后,分四卫拉特,准噶尔部崛起居之。至清兴,准噶尔建庭于此,成为准噶尔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浑台吉噶尔丹策凌兀鲁思(即蒙语领地之意)。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察布查尔变为荒无人烟的原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东北调遣锡伯军民共约3000余人西迁伊犁,进驻察布查尔屯垦戍边。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额鲁特例,不论旗分,以近200户为一牛录,锡伯昂吉共编为八旗八牛录:镶黄旗(乌珠牛录)、正黄旗(寨牛录)、正白旗(依拉齐牛录)、正红旗(堆齐牛录)、镶白旗(孙扎齐牛录)、镶红旗(宁古齐牛录)、正蓝旗(纳达齐牛录)、镶蓝旗(扎库齐牛录)。锡伯八旗,后称锡伯营,隶属于伊犁将军府锡伯营领队大臣直辖。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伊犁塔兰奇苏丹汗国”地方割剧政权所辖。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沦为沙俄殖民地,划归俄七河省管辖。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锡伯营仍属伊犁将军统辖。民国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临时政府被撤销后,锡伯营属伊犁镇边使署辖,至1915年新疆省都督杨增新将伊犁镇边使署改为伊犁镇守使署后,锡伯营改属伊犁镇守使署辖,受新疆都督节制。今县境内坎乡、海努克、加尕斯台,自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属宁远城阿奇木伯克辖,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隶属宁远县辖(今伊宁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划归巩留县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垦使邱宗浚宣布撤销伊犁锡伯营(包括四营),同时成立河南设治局(因处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为县,正式成立河南县,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时划归河南县辖,隶属于伊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县被鉴定为三等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县因与河南省重名,改名宁西县。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府,宁西县改称苏木尔县。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6月11日苏木尔县复称宁西县,并宣告成立宁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伊犁专员公署。1951年,坎乡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辖。1954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宁西县更名为“察布查尔”,并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疆域演变】 清代以前,察布查尔属古民族游牧区,其境范围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锡伯营进驻察布查尔后,其境域范围有了比较明显的界线。清乾隆三十二年至嘉庆十三年(公元1767--1808年),锡伯营驻守疆域范围西至今哈萨克斯坦国境内察林河,东至今县境加尕斯台乡,东西长约120千米;南自厄鲁特牧地(即今乌孙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宽约40千米,总面积约4800平方千米。锡伯营实际巡查境域范围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清嘉庆十三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08--1882年),锡伯营察布查尔大渠挖成后,经伊犁将军批准,将锡伯营界东移至积水潭(今阔洪奇),其疆域东西延长为约130千米,总面积约5200平方千米。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约《伊犁界约》后,与霍尔果斯河口对直头胡、特奇勒干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划入俄境。锡伯营界疆域东西长缩短为约75千米,总面积约3400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废锡伯营八旗制,成立河南设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为县,正式成立河南县,同时将加尕斯台和海努克由巩留县划入河南县辖。河南县辖境:北自伊犁河,南至乌孙山分水岭,西自中俄《伊犁界约》国界线,东至阔洪齐,总面积约为3638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坎乡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辖后,始成现在的疆域面积4430.24平方千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5
乌苏,古代曾为蒙古族和硕特部落之领地,原名“库尔喀拉乌苏”,蒙古语“积雪之地的黑水”之意,早在西汉就已归入祖国的版图,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这里驻军设防。乌苏城北地形似巨盆,莲花池、九莲泉碧波荡漾,草青水秀,鸭肥鱼美。自清朝初年开始,就有一个繁华的古驿站座落在这秀水之滨。东来西往的朝廷命官、商贾侠客见此地景色优美,颇具杭州西湖之神韵,就称这里为边塞之地的新“西湖”。据史料记载,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发配伊犁时,路过西湖驿站歇脚喝茶,驿站及附近的各族群众曾夹道相迎、挥泪相送。

    胜地越千年,美名世代传!时至今日,当地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里仍把乌苏称为“西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5
“奎屯”蒙古语意为“极冷”,始见于《元史》“奎腾”这个地名,此名源自奎屯河。相传成吉思汉西征时,军队夜宿于此,正值寒冬,兵士口呼“奎屯”,因此得名。突厥语称此地为“喀拉苏”意为“黑水”,泉水之意。

  奎屯一带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秦代时,是塞种人的牧地,后为月氏牧地、乌孙牧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政权机构——西域都护府,古代新疆(西域),包括奎屯,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区域也受到影响,奎屯的隶属关系屡有改变。先后为悦般,北魏、柔然、突厥属地。隋代,奎屯属西突厥铁勒部;唐朝时隶属于北庭都护府下的昆陵都督府,五代十国时,奎屯属九姓乌护和契丹族辽国。元太祖成吉思汗时(12O6-1227年),奎屯为蒙古族曲儿只地;元盛宗大德十年至文宗至顺元年(1306-1330年),属察合台后王封地。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立行省,天山南北的军台、营塘一律改为驿站,专门从事军政公义信息的传递。奎屯驿是其中之一。
  民国2年(1913年),奎屯为乌苏县属地,称奎屯庄,其所辖区域是“东界四十里井子及双石垒,西界奎屯河坝,南界南山,北界六十户苇湖”。民国34年(1945年),“三区”革命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防线,攻占乌苏、奎屯、独山子一带;“三区”革命临时政府在乌苏县下设4个千户长(哈语:门拜克),其中有奎屯千户长(驻地在八十四户转弯湖),管辖奎屯、巴音沟、九间楼、皇宫、八十四户等五个百户长(哈语:玉兹拜克)。民国37年(1948年)在奎屯设立保安派出所。
  1950年8月,乌苏县根据上级指示改千户长、百户长制度为区、乡制,奎屯成为乌苏县第二区第一乡,下辖黄沟、塔什奎屯、喀拉苏、昕?汀⒖?善涞?个自然村。1954年3月,乌苏县再次调整行政区划;奎屯成为第一区第一乡。1957年初,奎屯乡、八十四户乡、九间楼乡合并为幸福乡。1957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师部由炮台迁至奎屯。
  1958年7月,奎屯从乌苏县版图析出,划归克拉玛依市。之后,随着农七师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师部所在地的奎屯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新兴城市的雏形略见端倪。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随之撤销,其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分别由所在地方管辖。

  1975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奎屯成立县级市,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9月10日,奎屯市宣布成立,由克拉玛依市析出。同时,伊犁州党政机关由伊宁市迁至奎屯市,奎屯市成为伊犁州首府。1978年7月,在原农七师奎屯地区场(厂)矿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伊犁州奎屯农垦局。
  1979年10月,伊犁州党政机关又迁回伊宁市。之后,州党委决定奎屯市和奎屯农垦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领导,分别核算”的体制,双方领导互相兼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2年4月在伊犁州奎屯农垦局基础上恢复农七师。12月30日伊犁州党委发出《关于奎屯市党政机构单设的通知》:“现在兵团已经恢复,原奎屯农垦局已不存在,市、局领导互相兼任的领导职务,自然免除。” 从1983年1月,奎屯市革命 委员会改为奎屯市人民政府,市委、市政府机构单设。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5
巩留1932年建县,当时除本县外,还管辖今天的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东部、新源县西部及伊宁县部分区域,"巩留"是汉语名称,因辖地广阔,巧取"巩吉斯"和"特克斯塔留"地名前后两字,成为"巩留"县名,意为"巩固长留"。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古斯塔拉",可译为"九水"、"九源"、"九条之流"之意,因伊犁河三大支流在巩留境内汇合,所以,这一名称符合巩留的自然规律特点。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