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37阅读
  • 1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28):夔州府&酉阳州&忠州&石柱(重庆2)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8
夔州府:要,冲,繁,难。隶川东道。明,府。顺治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十二。康熙六年,省大宁入奉节。七年,省新宁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雍正六年,升达州为直隶州,以东乡、太平二县往隶。七年,复置大宁、新宁二县。旋改新宁隶达州,改梁山隶忠州。乾隆元年,改建始隶湖北施南府。西距省治一千七百四十里。广四百十里,袤五百四十里。北极高三十一度十一分。京师偏西六度五十三分。领县六。

奉节冲,繁。倚。东:白帝山。赤甲与白盐隔江,两山对峙。西:官口。南:胜已、文山。北:天门山。东:瞿塘峡,峡口为滟滪堆,大江即岷江,自云阳入,迳县南,东流,出瞿塘峡,自峡以下谓之峡江,亦名锁江,又东入巫山。东:大瀼水、清瀼水,并入大江。东瞿塘关。

巫山冲,繁。府东百三十里。东:巫山,山有十二峰,亦曰巫峡。南:南陵山。北:磊头。东北:金头。西北:天县山。南:大江自奉节入,东流迳巫峡,又东入湖北巴东。巫溪水一名昌江,自大宁入,东南流入大江。又乌飞水在县西南,发源奉节山谷中,东北流,亦入大江。清溪、万流溪从之。

云阳冲,繁。府西百四十里。东:石城。北:汉城、马岭。南:飞凤。东南:新军山。西北:大梁山。大江自万入,迳城南,东流入奉节。彭溪一名开江,亦名临江,自开入,东南流,迳城西入大江。汤溪水即东瀼河,东流迳五溪关,又东至城东入大江。盐井十。盐课大使驻云安厂。

万冲,繁,难。府西少南二百八十里。东:黑象山。西:天城、鱼存。南:南山。北:都历、高梁。西南:羊尾山。西北:万户山。大江自忠州入,迳城南,又东入云阳。苎溪即古池溪,自梁山入,至城西,复南流入江。

开简。府西少北二百三十里。北:盛山。西:大池。南:九龙。东南:瑞石。东北:熊耳山。开江亦曰临江,即古彭溪,自新宁入,迳县南,又东南会清江、垫江入云阳。三潮溪、白水溪并东流入清江。

大宁难。府北百八十里。东:凤山。北:石柱、宝源山。东北:石钟。巫溪一名昌江,源出县境西北,迳城东,曰大宁河,又南入巫山。马连溪即白杨河,迳城南,又东入大宁河。有铁山关。

酉阳直隶州:繁,难。隶川东道。明,酉阳宣慰司。属重庆府。顺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改重庆属之黔江、彭水二县置黔彭直隶厅。十三年,又改平茶长官司为秀山县,属厅。乾隆元年,废厅,改为酉阳直隶州,以黔、彭、秀三县来隶。西北距省治一千七百四十里。广四百六十里,袤五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五十一分。京师偏西七度三十八分。领县三。北:酉阳山,州以此得名。东:龙山、荷敷。西:鬼岩。南:佛山。东南:三江山。黔江自贵州安化入,迳城西,纳南溪河、洪渡河,入彭水。北河自湖北来凤入,迳城东,南流,会邑梅河,折东入湖南保靖,为酉水。东南:叠溪,上承凯歌河,自贵州铜仁入,亦名买赛河,东北流,秀山之哨溪来会。又纳后溪、容溪,东入酉水。州同驻龙潭镇。巡司驻龚滩镇。

秀山繁,难。州东南二百六十里。西:高秀山,县以此名。东:巴惯山。南:擎团、鼎桂。西南:白岁山,哨溪出焉,东与满溪合,入州会买赛河。南:地澄溪,东合遵岫溪,入凯歌河。邑梅河在东南,有红河溪会嘉塘河东北流注之,又与北河合。巡司驻石堤。

黔江简。州北二百八十里。东:酉阳山。北:黄连大垩山。西:金鸡箐山。西南:梅子关山。唐崖河自湖北咸丰入,大木溪合七十八溪水来入之。阿蓬水亦名东小溪,迳城东南,又西南入州,为南溪河。有石胜、白崖、梅子三关。

彭水难。州西二百里。西:壶头山。东:甘山。南:丹阳。西南:盈川山。东北:伏牛山。涪陵江即黔江,自州入,西纳长溪,北迳城西。龙嘴河自黔江来会,后江河、水洞河入之。又北纳合溪河、射香溪,西入涪州合大江。东北:亭子关。东:盐井、郁山二镇。巡司驻郁山镇。

忠州直隶州:繁,难。隶川东道。明,重庆府属州。顺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以重庆之酆都、垫江及夔州之梁山来隶。西距省治一千五百里。广二百六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十六分。京师偏西八度二十分。领县三。东:毓秀。西:高盈山、屏风山。东南:涂山。东北:九亭山。大江自酆都入,迳城西,西溪来注。又迳州东,渰溪河来注。又东,涂井河自西来注。又北入万县。州产盐,有上井三,中井八,下井二十四。州判驻石桥井,巡司驻敦里八甲。东南:涂井镇。

酆都简。州西南百十里。东:青牛、大峰。西:石璧。南:金盘。东北:平都山。水经所谓“迳东望峡,东历平都”者也。大江自涪州入,东北流,迳城南,又东北入州。渠溪自州西南流,葫芦溪自石?主西流,碧溪自金盘山东南流,并入大江。西:北涪镇。

垫江繁,难。州西北百三十里。东:佛转山。西:白龙洞。南:望月。东南:将军崖山。罗平水有三源,北源出石人山,西源出白龙洞,南源出将军崖,会于三河口,又东与高滩溪合。高滩溪自梁山入,迳城东南,又西南入长寿,为龙溪。一驿:白渡。

梁山繁,难。州西北百里。东:峰门。西:金凤。南:石马。北:高都。东:蟠龙山,下有溪东南流,入州,为涂溪。又桂溪,发源五斗山,北流迳城西,折西南流入垫江,为高滩溪。纻溪源出县境,东南流入万溪。虎溪镇。一驿:太平。

石砫直隶厅:简。隶川东道。明,宣慰司,属夔州府。顺治十六年归附,仍明制,授宣慰司,属夔州府。乾隆二十七年,升为直隶厅。西距省治一千二百里。广二百三十里,袤二百四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十八分。京师偏西八度十五分。东:石砫山。南:大峰门山。北:方斗山。大江自酆都入,右纳神溪、锺溪、沼溪,东北流入万县。东南:宾河有二源,俱自湖北利川入,曰龙嘴溪,曰冷箐溪,迳沙子关,合为三江溪。又西南流曰后河,迳厅北,大凤溪来注。又西南,江池溪自龙潭来注。又西南为葫芦溪,西北流入酆都,注大江。东沙子、南大风二关。巡司一,驻西界沱。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8-19 17:2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8
奉节历史悠久,是一个文明古县,历代为路、府、州、郡治地。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周置鱼腹县,属巴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筑白帝城。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败归白帝城,改鱼腹为永安县。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县。以后,先后隶川东道、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山部队371团入城,奉节和平解放。

奉节历史悠久,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奉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夏商时,今奉节为所谓荆、梁2州之域。奉节古称鱼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侧山头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节。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8
万州历史悠久,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 216 ),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 , 为万州建县之始。蜀汉建兴八年( 230 ),省羊渠置南浦县,治城迁至今万州区南岸。

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浦为鱼泉县,徙治江北(今万州区环城路)。北周时期( 557 - 584 ),先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万川县,与南州和万川郡同治。

隋开皇十年( 598 ),废万州郡,改万川县为南浦县,与南州同治。炀帝大业三年( 607 ),省南州、南浦县归属巴东郡。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南浦郡,领梁山、南浦、武宁 3 县;武德八年改南浦郡为浦州。贞观八年( 634 )改浦州为万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万州为南浦郡,乾元元年( 758 )恢复万州,仍与南浦县同治。

元世祖至元二十的年( 1283 ),省南浦县入万州,领武宁一县。明洪武四年( 1317 ),并武宁县入万州,六年( 1373 )降万州为万县。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设万县专区, 1992 年 12 月国务院下文撤销万县地区建制设万县市(地级市),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 3 区 8 县。

1997 年 12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万县市及其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县区,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改为龙宝管理委员会、天城管理委员会、五桥管理委员会。万县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管理委员会。万县移民开发区受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代管开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1998 年 5 月 22 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万州区辖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 2000 年 7 月 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撤销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龙宝管委会、五桥管委会、天城管委会更名为龙宝移民开发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天城移民开发区,由万州区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8
巫山县历史悠久。战国间,巫属楚国之巫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二百七十七年)
建巫县。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二百一十年),刘备主荆州,析巫县置北井县。蜀汉章武二
年(公元二百二十二年),县境属吴,隶属宜都郡。吴孙休永安三年(公元二百六十年)分宜
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县。西晋秦始四年(公元二百六十八年)隶属巴东郡。隋开皇三年(公元
五百八十三年)置建平郡,巫县更名为巫山县。
巫山县历史文化厚重,距今二百零四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是亚洲古人类
起源地之一;距今五千年的“大溪文化”则是新石器文化的杰出代表;汉墓群出土的大量
文物证明,农业、手工业自汉代始即具一定规模。
巫山人杰地灵,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优秀巫山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以李季达烈士为杰出代表,他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一九二一年
赴法国留学,与先期赴法的赵世炎、周恩来、李立三、邓小平、陈毅等一起学习马克思主
义。回国后历任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天津市委书记。一九二七年八月被军阀褚
玉璞杀害,终年二十七岁。
重要历史事件:董必武一九二一年八月来巫联络川军援鄂,是共产党人最早涉足巫山
的一次革命活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川鄂边途经巫山,红军
沿途宣传,为民除害,在群众中留下深远影响;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
四师三七0团政委陈鹏率部入城,巫山解放;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四川省巫山县人
民政府成立。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巫山县划归重庆直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8
云阳历史
云阳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云阳就开始了人类生活的历史。在今巴阳镇等地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和石斧、石纺槌等文物。云阳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以后先后属巴国和楚国;战国后期属秦国,始置县名朐忍,县治旧县坪(今双江镇建民村)。北周天和三年(568),陆腾将县址从旧县坪迁至汤口(今云阳镇),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升县为军,宋末,云安军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立云安军,至元二十年(1283)改军为州,名云阳州(因县址地处云安盐场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南为阳,故名云阳)。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名云阳县,属夔州府。民国早期属川军20军防区,民国后期属第九专员督察区。1949年12月6日 ,云阳解放,先后属万县专区、万县地区、万县市、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8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南北朝刘宋(420—479)又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元(1271—1368)省县入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称开江,州、县由此得名。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辖。1997年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始属重庆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8
巫溪县历史上因政区多次更迭,隶属多变,所以巫溪郡、监、州、县沿革纷呈,底蕴深厚。东汉建安十五年始置北井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973年设大宁监,1283年升大宁监为大宁州,1376年废大宁州置大宁县,几经所属变更,1914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8
土司制是反动、腐朽、没落的政治制度,酉阳土司也不例外。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探讨酉阳土司,我以为至少在酉阳行政建制的确立、酉阳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酉阳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酉阳土司是有一定的历史作用的。

关于酉阳的历史沿革,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众多的资料分析论证,今酉阳上古为梁、荆二州接壤之域,春秋属巴、楚交界之地,自汉以降到两宋之际,一直为封建割据势力和土酋豪强争来夺去,在行政归属上”朝秦暮楚”,一直没有自己的行政建置,百姓饱受动乱之苦。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守忠入酉助剿有功受封建酉阳知寨子孙世袭,到冉氏第5世冉维义,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因平苗有功奏闻得旨,酉阳改寨为州,冉维义受封知州子孙世袭,酉阳方为建州之始,也才有正式的行政建置。酉阳知州传至冉氏第9世冉载朝,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改授酉阳等处军民宣慰司,授冉载朝宣慰使子孙世袭,酉阳方为土司制之始。冉氏土司传15世19人,到清乾隆元年(1736)酉阳“改土归流”,酉阳土司历时415年。酉阳土司是在知寨、知州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研究酉阳冉氏土司,必然要追溯到冉氏历代土官。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冉氏土官、土司,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酉阳。

冉氏土官、土司统治酉阳达607年之久,基本保持了酉阳社会政治的稳定,使酉阳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几次改朝换代江山易主的鼎革时期,酉阳土官、土司均能审时度势顺应朝流,及时向新王朝表示纳士称臣,因而避免了兵戎之苦。这方面的具体事例,我已在《关于酉阳历史的思考》一文里作了阐述。

酉阳史称“蛮夷之地”,两宋以前,生活于斯的巴、苗各族人民,“暖时猎捕山林,寒时散处岩穴,借贷以刻木为契,婚姻则累世为亲。”(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冉氏入酉受封之后,历代土官、土司比较注意“督之以耕稼,开垦荒僻”,改革耕作制度,变“刀耕火种”为精耕细作,引进水稻栽培技术,更新生产工具,改木制犁耙为铁制犁耙,变人力拉犁为牛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酉阳历代土官、土司还注意发展民族民间手工业和以丹砂为主的采矿业,注意开通水陆交通,加强对外开放,活跃物资流通,使酉阳土司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两宋以前,酉阳乃“化外之地”,巴、苗各族人民“记数以绳打结,借贷刻木为契”,各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冉氏入酉之后,历代土官、土司比较注意吸引外来文化,尤其是第12世冉兴邦,奏请朝廷在酉阳办学实行汉文化教育,终于使酉阳步入“破荒之旅”,促进了酉阳的文化进步。

在冉氏历代土官、土司中,冉兴邦其人素有大志,极具开拓革新精神。明洪武年间,冉兴邦袭酉阳宣抚司职,认为铜鼓潭地理环境太差,不利城市拓展,决定迁土司衙门于忠孝坝(今酉阳县城),在忠孝坝大兴土木,仿紫禁城模式建造土司城,新修的衙院,占地数十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川、黔、湘、鄂边区土司衙门之最。他还在忠孝坝兴建学校和各种庙宇,每日晨钟暮鼓,频添一种神秘而又静穆的氛围。土司城庙多钟多,故而又名钟多镇。只可惜“文革”中这些庙宇被毁,钟罄被敲碎进了土高炉。忠孝坝在历代冉氏土司的经营下,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拥有四五千人口的山区小城,成为酉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邹明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8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 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 、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 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8
今秀山县境,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乾隆元年(1736年)割酉阳东南境石堤、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始置秀山县(县治今三合场乡),初隶黔彭厅,寻废厅改隶四川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并于石堤设立巡检署,结束了秀山地区的土司建制。

  民国初,秀山县隶属川东道,民国2年(1913年),改石堤巡检署为分县。民国23年,于县境所建黔东苏区辖县境内清溪、龙凤、高秀、峻岭、钟灵、兰桥、九江、梅江、兴隆、雅江、平马、大板、永兴、里仁、保安、地坝(今莲花一带)、膏田、石堤等乡。同时,建立了枷档河(今属塘坳乡)、坝芒(今属峻岭乡)、巴盘(今属三合场乡)三个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秀山县隶属于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川康建设期成会提出以川、黔、湘、鄂4省边区48个县设置“青江省”,以秀山县城为省会的方案,并完成了法定审批手续,且已实施了建省的第一步工作,派驻了军队,修建了飞机场,后因内战而停止。民国38年4月,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密电通知,为对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西南,以秀山、酉阳、黔江、彭水4县,建立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是月20日,建立了秀山县人民政府,隶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区涪陵专员公署。1950年1月23日,涪陵专区所辖之秀山、酉阳、黔江3县别置“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酉阳县城。秀山县随隶酉阳专署。1952年9月5日,撤销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复并入涪陵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秀山县亦改隶之。1983年4月4日,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未变,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仍隶属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置黔江地区,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改隶黔江地区。1997年3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市。2001年,撤黔江开发区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直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8
彭水地,因有盐、丹之利和乌、郁江水道之便,上古是民之国地。商至春秋属巴。战国属楚黔中(郡)。
  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划分为36郡,重置黔中郡,彭水属之。
  汉加强郡县制。西汉建元初(前140年),武帝置涪陵县,沿今郁山镇,属巴郡,辖今彭水、黔江、酉阳、武隆、石柱、沿河、印江、思南、正安、务川、道真等区、县和秀山县西部,面积约3.50万平公里。因伏牛山和中清、后江河两盐水而得名。始建国元年(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建武元年(25年)复置。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置巴东属国都尉,治今彭水县城,析涪陵县地置涪陵(治今彭水县城)、永宁(治今贵州省德江县上费溪)、丹兴(今黔江区)、汉葭(治今郁郁山镇)4县属之。
  蜀汉承汉制。章武元年(21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仍治今彭水县城,改永宁为万宁,析涪陵县地置汉复县(治今沿河县洪渡镇一带),彭水地属涪陵郡。延熙十三年(250年),析涪陵县地置汉平县(今武陵县)。
  晋承蜀制。太康元年(280年),省丹兴县入涪陵县。咸和三年(328年)始,今黔江、彭水等地少数民族起义并占领涪陵郡地,直到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州”田思鹤“以地内附”,史称“地殁蛮僚”。涪陵郡被迫迁至汉平县。南齐(479~502年)时复置涪陵、汉葭两县,属涪陵郡。北周保定四年废涪陵等县置奉州,不设县,属益州。建德三年(574年),废奉州置黔州,治今郁山镇。
  隋行州(郡)、县两级制,黔州仍置。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治今郁山镇,属黔州。原涪陵已迁至涪州(今涪陵区),今郁江时称彭水,县以江名。大业三年(60)年改黔州置黔安郡。大业十年(614年)析彭水县地置信安县(治今武隆县江口镇)。
  唐代增设道作为中央监督机构,彭水属江南道黔安郡。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治今彭水县城,析彭水地置石城县(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县,即今黔江区)。次年,再析彭水地另置盈隆(治今润溪乡洋水桥)、洪杜(治今酉阳县龚滩镇)、相永(今贵州省境)、万资(今贵州省境)4县,同属黔州。贞观四年(630年),彭水县治移今汉葭镇县坝一带。贞观二十年(646年),分盈隆县地置都濡县(治今贵州省务川县濯水乡石桥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皇李隆基讳改盈隆为盈川,天宝元年(742年)再改名洋水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增为15道,分江南道西部置黔中道,治今彭水县城,彭水县改隶黔中道黔州。大顺元年(890年),赐黔州观察使号武秦军节度,彭水属之。开元二十一年始,唐实行羁縻制,黔州领劳、福、犍等50个羁縻州,领地辖今渝、黔、鄂、桂结合部约30万平方公里,羁縻州委任土著首领管理。
  五代仍属黔州、武泰军节度管辖。
  宋代初沿唐制。继改道为路,黔州仍置,彭水隶之。嘉祜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宁、洋水、洪社4县为镇入彭水,仍隶黔州。绍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为绍庆府,辖彭水黔江2县,并领羁縻州49个。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绍庆府升为总管府,在今汉葭镇城南修筑石城,至顺元年(1330)改称绍庆路,直到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废置。
  元设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彭水县仍隶绍庆府(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尉使司,治今彭水县城。至正四年(1344年)置绍庆府军民宣抚都总使司,仍治彭水县城,领6州20县152镇。
  大夏承元制,彭水属绍庆路。
  明代初仍袭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废绍庆府,彭水县改隶四川行省重庆府。次年,废黔江县入彭水。洪武十年,废武隆入彭水县,改隶涪州(治今涪陵市区)。洪武十三、十四年,先后复置武隆县、黔江县。
  清代初划分全国为18个省,后调整为22个省,省下设道、府、县。顺治二年(1645年),彭水县复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置黔彭军民厅,治今郁山镇,辖彭水、黔江、酉阳(时秀山属之)3县。乾隆元年(1736年)废黔彭军民厅置酉阳直隶州(治今酉阳县城),彭水改属该直隶州。
  民国2年(1913年),彭水县属东川道。1927年改隶四川省长公署,第三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6日彭水解放。1950年1月,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9月,属四川省涪陵专区。
  1968年6月,属四川省涪陵地区。
  1983年月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彭水县改建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次年11月10日挂牌成立。1987年涪陵地区分设为涪陵、黔江两个地区,彭水自治县改属黔江地区。
  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由黔江开发区代管至2000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28
          忠县:
                      西周属巴国地;秦属巴郡;
          汉置临江县,王莽时改称临江,仍属巴郡。
          汉献帝时改属永宁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于县设置临江郡,属楚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于县设置临州,辖二郡三县,临江县隶临州临江郡;
          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怀忠信为名。
          唐天宝初年(742年)改为南宾郡.
                      唐乾元初年(758年)复为忠州,属山南道,州郡治地临江县;
          宋初名忠州南宾郡,属夔州路。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咸淳府,设府治于皇华州(今顺溪乡皇华村)管五县。 
          元朝恢复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重庆咯。
          明洪武初年(1368年)以州治,临江县省入州,属重庆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忠州为忠县。
          1914年归属四川省东川道。
          1949年12月7日解放,属万县专区。
          现隶属重庆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28
丰都历史攸久,是举世闻名的"鬼城"。1996年在三合镇(原汇南乡)烟墩堡发掘出砍砸器、凹缺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1000余件,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文物,距今10万年以前,这证明早在10万年以前丰都地域内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丰都自公元90年建县,迄今已历1914年。
  周时,境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至秦,属巴郡枳县(今涪陵);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治所倚平都山(名山),故名。是为丰都建县之始。初置隶属益州巴郡;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年-200年)隶属益州永宁郡。 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平都县并入临江县(今忠县),属益州巴郡;至西晋,属梁州巴郡;成汉,属荆州巴郡;东晋,属梁州巴郡;南朝宋初,属益州巴郡;齐,属巴州巴郡;梁,属楚州临江郡;北朝西魏、北周,属临州临江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境属临州临江县;大业三年(607年)属巴东郡临江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自临江县分出置豐都县,隶临州。治所豐民洲在平都山下。
  唐贞观八年(634年),豐都县隶山南道忠州;天宝元年(742年),隶山南东道南宾郡;乾元元年(785年),隶山南东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隶忠州。
  北宋真宗时,豐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复并入临江县。南宁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豐都县复置。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隶夔州路咸淳府。
  元时,豐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垫江县并入豐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大夏政权时,垫江分出。
  明洪武十年(1377年),豐都县并入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十三年(1380年)自涪州分出复置县,改名酆都,隶重庆府忠州。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酆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十九年(1680年)清军复收。雍正十二年(1734年),隶忠州直隶州;嘉庆七年(1802年),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1911年),酆都县隶重庆军政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隶四川省忠州;民国2年,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民国3年,隶四川巡按使公署东川道;民国17年,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酆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9月,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8年改县名酆都为丰都。1968年至1996年,丰都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1997年重庆直辖后,丰都县由重庆市直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28
垫江建县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建县前,先后为巴国、秦巴郡和汉至晋的巴郡临江县地。建县后,唐初析临江县地置清水县,后改名为桂溪县。宋时,省入垫江县。元代省垫江入丰都县,置临江巡检司。元末复置,直至清代,先后隶重庆府忠州和忠州直隶州。民国时期,垫江先后隶东川道和第十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垫江县先后隶属大竹、涪陵专(地)区。
    垫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记载的抗日战争中阵亡官兵257名,各时期烈士486人,历代名人79人,高级科技人员50人,唐朝至民国时期行政长官216人。其中,明代有抗倭英雄胡帛,清代有被誉为八大才子之一的文学家、教育家李惺,民国有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作出贡献的林少芬、李英,著名化学家任鸿隽。现代著名人物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家陈荣悌,数学家董泽清,地球物理学家郭自强,材料科学与应用化学家谭自烈,侨居美国著作宏富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28
梁平县
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月忍县(治今云阳)。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县地属巴郡临江县(治今忠县)。东汉初,属益州巴郡。兴平元年194),刘璋三分巴郡,县地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县地属巴东郡直至晋代。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
  隋开皇三年(583),全国撤郡改州,以州统县,梁山县隶南州(治今万州区)。大业三年(607),废州设郡,以郡统县,梁山县隶巴东郡(治民复县今奉节)。
  唐武德元年(618),改巴东郡复置信州,梁山县隶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个县置南浦州,梁山县隶南浦州。武德八年,隶夔州。武德九年,隶浦州。贞观八年(634),浦州改名万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复名万州,梁山县均隶之,直至宋初。
宋开宝三年(970),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梁山军,亦名高粱郡,同于下州,隶夔州路,领梁山县(中下县),军治今梁山镇,县治自黄土坎亦徙此。元右元年(1086),还隶万州,寻复故。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军为梁山州,领梁山县,隶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新宁县(今开江)划入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县,隶下川东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隶忠州,后还隶夔州府。洪武十四年,新宁县划出。
  清康熙七年(1668),裁新宁县入梁山县。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划出复置。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直隶州。
  民国2年2月,以道统县,梁山县隶川东道。民国5年,全川军阀混战,形成防区制,梁山县成为川军一、二军、国民政府军二十、二十一军的防区。民国18年,直隶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3月1日,川政统一,全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梁山县隶第十行政督察区,列为一等县。民国29年,列为二等县。
  解放初,梁山县隶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1953年3月10日,撤销大竹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管辖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庆直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5-28
石柱县
唐武德二年(619)分浦州(今万州区)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隶临州(今忠县),为石柱建县之始。南宋建炎三年(1129),于南宾县水车坝设石砫安抚司,节制九溪十八峒。明洪武八年(1375)置石砫宣抚司,始设土司。十四年(1381)撤南宾县,部分县地并入丰都县,其余县地归土司管辖,成为一个政区,隶重庆卫。天启元年(1621)升为石宣慰司,隶夔州府(今奉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归流,置石砫厅,直隶四川省。民国二年(1913)改为石砫县。二十四年(1935)隶四川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三十七年(1948)改隶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9日石石主 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涪陵专区。1959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改为石柱县。1983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石柱县从涪陵地区划归黔江地区管辖。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成立,石柱县随黔江地区成建制划归重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5-27
酉阳是八百年的州府所在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