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02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61):铜仁府&思州府&石阡府&松桃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05
铜仁府:中,繁,难。隶贵东道。副将驻。顺治初,因明制。康熙四十三年,平红苗,设正大营,以同知驻其地。雍正八年,平松桃红苗,移同知驻,以正大营地割隶铜仁县。嘉庆三年,升松桃为直隶?,以乌罗、平溪二司地拨归?辖。光绪六年,剿平梵净山匪,移铜仁县治江口,即提溪吏目驻地,分府属五硐归县,分县属六乡及坝盘等三乡之半归府亲辖,移吏目大万山。西南距省治六百六里。广一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三十八分。京师偏西七度三十分。领县一。南:铜崖,府以此名。东:石笏、天台。南:天马、六龙。西:诸葛山。北:翀凤山。大江即辰水,自县东流入府,合甕怕洞水,又东与小江合。小江发源梵净山,合茶山塘水,南流与辰水会,东入湖南麻阳,谓之麻阳江。东:龙势、石榴、漾头等关。北:倒马、芭龙、甕梅、倒水等关。大万山吏目一。正大、施溪二汛。东南省溪司、西提溪司正副长官一。

铜仁繁。府西北九十里。月波山在县治右,形如半月,斜对三岩,高十馀仞。西北有梵净山,周五六百里,跨思南、镇远、松桃、印江界。南:五云山。西南:百丈山。辰水出梵净山,有二源,右源纳标杆河、羊溪数小水,东南迳提溪司,左源经哨上渡,纳一小水,至提溪司与右源会,省溪、凯洪溪注之,东流入府。正大营县丞一。滑石汛。

思州府:冲。隶贵东道。顺治初,因明制。领长官司四,不领县。雍正五年,割湖广平溪、清浪二卫来属。寻改玉屏、青溪二县。西南距省治五百四十里。广一百九十里,袤二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七度五十五分。领县二。东:岩前、龙塘。南:圣德。西:盘山、岑巩。北:红崖、六农山。镇阳江自青溪入,迳城东南入玉屏。潞濑河出府西北,合洪寨河,东南流,又纳施溪、洒溪、架溪诸水,东南入镇阳江。易家河出府东北,合文水河,南流亦入镇阳江。东:都哨关。南:清平关、黄土关。东北:鲇鱼关。西:盘山关。附郭都坪司,西南都素司、东北黄道溪司正副长官一,嗣裁副长官。北:施溪司长官一。

玉屏冲,繁。府东一百里。顺治初,因明湖广平溪卫。雍正五年改置来隶。北:玉屏山,县以此名。城内:回龙山。东:三台、月屏山。南:道定山,与双荐峰对峙。界牌山为诸蛮出入要路。镇阳江自府东北入,流迳城北,名曰平江,北流入湖南晃州。西:野鸡河,汇西溪、梭溪诸水,迳飞凤山、野鸡坪入平江。太平河从之。

青溪冲,繁。府南九十里。顺治初,因明湖广清浪卫。雍正五年改置来隶。县治后北障山。东:竺云。西:灵宝山。北:观音山。镇阳江即青溪江,自镇远入,铁厂河合竹坪河、描龙河注之,东北流入府。东:清浪关、鸡鸣关。西:粟子关。

石阡府:简。旧隶粮储道。顺治初,沿明制。康熙中,省葛彰、苗民。雍正中,省石阡副司。西南距省治五百七十四里。广六十五里,袤四百四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二十九分。京师偏西八度十九分。领县一。阡山,自平越入境,蜿蜒数百里,府以此名。东:九龙、镇东。南:松明、十万山。西:万寿山。北:香炉山。乌江自馀庆入,落花屯水东南流注之。龙底河有二源,经府治西,合一小水,东北流注之,入思南。龙底河一曰白岩河,上源为包溪,北流迳黄芧囤,纳大溪、凯科溪,再北入乌江。南乐回溪,西北深溪、北洋溪,皆入龙底河。东:松明关。东南:大定关。西南:镇安关、锡乐平关。北:镇夷关。

龙泉繁,难。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城内:凤凰山。南:将军山。西:绥阳。北:鸡翁山。龙泉出凤凰山麓,县以此名。羊子河、贯石河并出县西,合东流,迳义阳山南,为义阳江。右合一水,东流为清江溪,入思南。洪渡河出县西北山,东北流,入安化。大水河亦出县西北,合小水河东流从之。东:张教坝关。西:平水口关、虎踞关。偏刀水汛。土县丞、土主簿一,均裁。

松桃直隶厅:要,繁,疲,难。隶贵东道。副将驻。明,红苗地。康熙四十三年,讨平红苗,设正大营,置同知,隶铜仁府。雍正八年,平松桃,置?,移同知驻。嘉庆二年,升直隶?,益以铜仁府属平头、乌罗二土司地。西南距省治八百四十五里。广二百八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二十八度八分。京师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城内:蓼皋山。东:七星山。北:秋螺。南:狮子。西北:龙顶山。武溪出?西,为酉水西南源,合二水东流,北入四川秀山。沱江出?南,东流入湖南凤凰?。思邛江出?西,二水合西流,入印江。西:平头关、野猫关。有盘石、护国、木树、芭茅、石岘诸汛。西:乌罗、平头司长官一。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05
铜仁境内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未见确切文字记载,此后有些零星记载散见于有关史籍。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废乌罗府,其大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此得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并入铜仁府(治所今铜仁市);民国2年(1913年)改铜仁府为铜仁县(治所今铜仁市);同时,改思南府为思南县,改石阡府为石阡县,改松桃直隶厅为松桃县。

另外,恢复原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改名江口县,安化县改名德江县,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驻地设沿河县,以原铜仁府省溪吏目设省溪县(今万山特区)。玉屏县、印江县建置不变。民国3年(1914年)以原铜仁县正大营县丞驻地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驻地设四十八溪(今甘龙口)分县,隶属松挑县兼管。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核准,在贵州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辖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挑、玉屏、省溪等县。民国25年(1936年)1月,正大营分县并入铜仁县,甘龙口分县并入松桃县。同年3月,全省缩编为8个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桃、玉屏、石歼、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后坪(治所今沿河县后坪乡)13县。民国26年(1937年)11月,督察区重新设置,德江、后坪2县划属第五督察区(治所今遵义市),其余9县隶属第一督察区(治所今镇远县)。民国30年(1941年)撤省溪县,辖地分别并入铜仁、玉屏2县;撒后坪县,辖地分别并入沿河、务川2县。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至此,铜仁地区建置基本固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仁地区于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当年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1956年9月撤消松桃县,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1958年12月撤销玉屏、江口二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66年12月设立万山特区,1968年9月撤销,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1979年1月撤消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筒称行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05
万山特区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隶属于铜仁行政公署,是国内最早的县级行政特区。
(开发汞资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05
岑巩县
  1913年改思州府直辖地为思县,1932年改思县为岑巩县,岑巩为侗语地,"岑"为山,"巩"为这个山的名称。《岑巩县志》载:"以城西120里有岑巩山为县治主脉,寻改思县为岑巩县"。

岑巩古名思州,历史悠久,有"先有思州,后有播州(今遵义地区),再有贵州"之说。其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始设思州,迄民国十九年方改为岑巩县。今岑巩县城内,有思州古城遗址。另有古建筑遗址7处,统称思州"八古"。还有思州文物"十谜",其中包括水尾马家寨陈圆圆墓之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05
玉屏古称雄溪,最早见于史志记载是在周朝时期,在《尚书》的《禹贡》篇这部我国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学著作中,就有“雄溪”“荆州之域”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雄溪为楚的辖地,秦以后先后隶属黔中郡、武陵郡、沅陵郡。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驻兵“九溪十八峒”,在玉屏设平溪军民长官司。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统率大军30多万经过玉屏时在今天的大龙和玉屏县城设堡。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90年),湖广行都司派指挥使许升,从江西、湖南等地招募“六郡良家子”5600多人到玉屏屯戍,改修城堡为城,并设平溪卫,辖平屯(今玉屏)、沅屯(今芷江)、麻屯(今麻阳),隶属湖广行都司。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7年)改卫设立玉屏县,由湖南省划归贵州省管辖。民国期间,玉屏在总的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辖区也几经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置玉屏县,1958年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县。由于玉屏以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1983年9月7日,国务院批复决定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撤销玉屏县。1984年11月7日,隆重举行了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标志着玉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而辉煌的历史时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5
石阡古称山国,历史悠久,建置较早。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分辖龙泉县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仍领上述1县(龙泉县)3长官司。康熙二年(1663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乾隆七年三月(1742年5月),石阡府分设7里,即江外迎仙里、江内迎仙里、水东里、苗民里、在城里、苗半里、龙底里。直至清末,石阡府直隶于省,仍领龙泉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初沿袭清制。民国2年(1913年),贵州设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实行军民分治。石阡改府为县,设立县公署,县官称知事。龙泉县另设(今凤冈县)民国5年(1916年)县公署知事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即城区、小鸡公、本庄、王家寨、龙洞、大地方。第二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为10个区,即增设石家场、葛荣场、白沙场、龙塘场。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下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称县长,石阡县为二等县。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区,石阡划归铜仁行政督察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5
凤冈一名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龙泉坪司为龙泉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名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1913年改名凤冈县,1958年撤消凤冈县并入湄潭县,1961年复置,至今未改。县名所称是因为县政府所在地东北有一座高大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股泉水,名龙泉,县名称以此命名,后改今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5
松桃在历史上称为"乌罗"为苗语地名,"乌"为水,罗为河。宋置龙泉葛浙长官司及乌罗洞、平茶洞,元置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废思南宣慰司置乌罗府,辖郎溪蛮夷长官司,明置正大营,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置正大营同知,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移同知驻松桃,置松桃厅,1913年废厅置松桃县,1956年改名至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