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344阅读
  • 34回复

[青海]青海为什么没有回族自治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3-22
青海省内回族的人口与藏族差不多,但藏族有6个自治州,而人口极少的蒙古族也有自治州,但这么多人口的回族却一个自治州也没有,而且海北州的州府也从门源回族区迁走了,对比新疆的各民族互相制衡,青海的民族政策是否太偏向藏族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3-22
你先把基本知识搞清楚了:青海藏族100多万,回族也就70万多一点,何来差不多一说?
而且藏族分布地域广,这一点是回族根本无法比拟的
还有就是回族人口虽多,但比较分散,不大适合成立民族自治州
国家遗产学院  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3-24
大杂居,小聚居,青海回族分布是这样的!在小聚居的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自治地方(县和乡),设自治州不符合实际民族居住的情况.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3-24
海北州的回族人口超过了藏族人口,其实可以合设。
什么都没有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3-28
甘肃有了,青海就没有必要设了。而且临夏号称“中国穆斯林之乡”。青海回族最集中的地区循化、化隆等地又紧邻临夏,故无设之必要吧?
繁荣、活力、和谐的中国昆仑玉交易市场。
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洽谈、拍照!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5-06
青海的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如果再设立,和甘肃、宁夏练成一线,那么后果是极其可怕的
而且青海的马步芳给当地藏族、蒙古族、汉族,以及红军造成历史印象是极其恶劣的,没有资格设立!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07
青海的人口主要聚居在河湟一带,回族人口在这里占不了大的比例,跟广阔高原上藏族比例不在同一点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5-07
回 楼主(liu198311) 的帖子
第二兰新铁路应该经过门源,这里地理气候都比西海镇好得多,州府很可能还会搬回门源。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5-08
循化 化隆 不仅回族 也是撒拉族 保安族 等汉语穆斯林的聚居区。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5-08
目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了
希望客家首府长汀脱离龙岩管辖
希望厦门更美好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5-08
化隆回族已经打着兰州的旗号扩散到全国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5-08
藏族人口稀疏,分布广泛,设置合理.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5-08
引用第10楼greenlay于2009-05-08 12:45发表的  :
化隆回族已经打着兰州的旗号扩散到全国了。

是化隆撒拉回回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5-08
引用第10楼greenlay于2009-05-08 12:45发表的  :
化隆回族已经打着兰州的旗号扩散到全国了。

为什么啊?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5-08
回 13楼(xbdzsmc) 的帖子
化隆朋友靠“兰州拉面”、“西北小吃”、“化隆拉面”等清真饮食已经立足东部沿海地区、走向世界了!
繁荣、活力、和谐的中国昆仑玉交易市场。
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洽谈、拍照!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5-09
Re:回 13楼(xbdzsmc) 的帖子
引用第14楼身在格尔木于2009-05-08 16:58发表的 回 13楼(xbdzsmc) 的帖子 :
化隆朋友靠“兰州拉面”、“西北小吃”、“化隆拉面”等清真饮食已经立足东部沿海地区、走向世界了!

没有国家政策和领导人的默许 他们连本地都无法立足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5-11
现在我已经不吃清真食品了。要平等嘛!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5-11
人口并不是唯一的依据!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5-14
确实,我在厦门时,兰州拉面馆多都是青海人开的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5-16
青海回族现在都来上海卖兰州拉面了,当初以为他们是新疆维族,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都是青海的回族和撒拉族.
为多民族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中国而努力。赞同满族人恢复满语,但反对满遗极端主义。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6-12
没有国家政策和领导人的默许 他们连本地都无法立足

你可以上疏让国家不允许啊,看看可行性大不大?马步芳造成的印象“极其恶劣”的,那国民党呢,渣滓洞呢,现在连战,吴伯雄还是北京的座上宾呢,包括陈菊(台独派)也是座上宾啊,至于藏族的杰出人物 DALAI LAMA(达赖),给全世界造成的中国印象,用楼上的话说,岂不是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恶劣吗?
夏日落叶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7-04
我们这里的兰州拉面馆里的回回说的是藏语!
大爱不爱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7-05
引用第21楼tsihchiung于2009-07-04 22:07发表的  :
我们这里的兰州拉面馆里的回回说的是藏语!

应该是化隆的卡力岗人。藏族穆斯林。

       “卡力岗”是藏语山名,地处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是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诸山组成的一个山系,这里分布着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3个行政乡。卡力岗地区居住着一支使用藏语安多方言、生活习俗同于藏族却又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的特殊族群,卡力岗人,是多民族地区文化调适、整合的产物,也是文化变迁“正在进行时”的典型个案。
        卡力岗人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走廊,这么一个极富特色的区域,却少有人深入调查研究。   藏语是卡力岗穆斯林的母语,每个人都操一口标准、流畅的安多藏语,他们之间交谈皆用藏语,以前就连阿訇讲经也使用藏语,只是近年来,他们与外界交往频繁,成年男子大都学会说汉话,但内部之间交谈,还是用母语――藏语。而像小孩子、不出门的妇女,都听不大懂汉语,更不用说让他们讲、读、写,因此这个语言障碍,也造成了我们的这次调研的最大问题。这里的人们仍然和傣回一样,拥有三个名字,汉语名、教名和藏名,汉名书面用,学校用,公开场合用,经名清真寺礼拜用,藏语名则主要是乳名,用于口头称呼,因为听不懂,为我们所不大熟悉。这个和傣回还不一样,傣回的傣名是经常用在公众场合的,汉名倒是不大常用。这可能和藏回的有意避免“藏名”有关。  
      在服饰上,过去他们一律身着藏服。要不是头戴穆斯林白帽或盖头,定会把他们认成藏民。妇女的打扮更为别致:头梳藏式小辫,其上装饰着藏式银质头饰,然后戴上盖头。他们睡觉不用被子,皮袄解下便是。而现在,除部分成年男子冬天还有穿藏式皮袄者外,多已改着汉服。据德恒隆乡德一村的老人们讲,改着汉服是近50年间的事。相比傣回男士的汉化和妇女的傣式特征明显,卡力岗的藏回服饰则更接近典型的回族装扮,男士头戴白色礼拜帽,喜欢穿无袖坎肩,妇女穿着比较朴素,也少带各种饰品。可能出于自发的抵制,短期内能改变的,他们都尽量改变以达到和藏族的区别。比如这服装,但公允的讲,尤其是女孩子的服饰,藏族的要漂亮很多,不说各种装饰,单衣服的绚丽色彩也让人眼花缭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公众的舆论在联合抵制穿着藏族衣服,晚上看到小阿娜在偷偷的试穿姐姐在果洛给她买的藏族衣服,对镜自赏,开心无比。说是只能到果洛那边才敢穿,这边是不允许的,也让我别告诉妈妈。   
      卡力岗穆斯林的住房建筑风格,原来完全保留着藏族村落特征:单扇大门,屋内灶头连着炕。改革开放后,他们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每年都有修新房或改造旧房的人家,那种藏式风格的住房建筑越来越少。但从整体看,还是藏式建筑群。因为限于经济实力,新房屋的建造不是一时半会能达成的,因此在一些细部上还是能发现典型的藏式房屋的特征,比如院子中间往往还放着一块石头,这本是藏族院落当中竖立经幡的旗杆石,只不过旗杆没了,石头还在,可能也没有以前的功能了。还有院墙头的四角,往往还堆着白石头,这正是藏族的风俗习惯。卡力岗人居住的房屋与临近农区的藏族的民居结构、布局也很相似,高墙深院,对大门的修造很讲究,大部分有刻画和双层飞头。就连卡力岗人的清真寺也受到了藏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劳动分工上,卡力岗穆斯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藏族传统。比如背水、拾牛粪、晾晒牛粪等活计都是妇女们的专职,男人们从来不干这类活。背水桶和背水方式,也具藏族风格。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已改用毛驴驮水或人担水,但还是由妇女们承担。牛粪是卡力岗穆斯林的燃料之一,每当清晨牛群出圈后,每家的主妇便将圈内牛粪用背篓背到大门外,然后用手拍成饼状贴在墙壁上,待晾晒干后取下,备做燃料。这种晾晒牛粪的方法,同藏族妇女的做法如出一辙。卡力岗穆斯林的婚姻程序、文娱爱好,也保留着许多藏族习俗。以前在婚礼上,要用藏语唱藏族宴席曲,送亲、迎亲等程序,都和藏族一样。“拉依”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情歌,这里的卡力岗穆斯林也爱唱“拉依”,却不唱回族人民喜爱的“花儿”。藏族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在这里流传。而现在,卡力岗的回族极力避免其藏族特征,因此在这些习俗上也改变很大,现在婚礼就很汉化了,当然有其宗教特征。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文化站马站长还是唱起了当年聚会的藏语情歌,很好听。   藏族和卡力岗讲藏话的回族由于信仰的完全不同,两族的婚姻保持着严格的界线,几乎很少有通婚现象。这个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帕西傣是为维持本族生存发展和傣族通婚,而卡力岗藏回迁来这个地方,或者由于藏族原住民的外迁,或者由于部分藏族的同化而成为穆斯林,总之,很快,卡力岗的主体民族已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了。当心民族存亡的应该是剩下的藏族才对。由于信仰相同,卡力岗藏回和撒拉族通婚是允许的,其次是没有信仰的汉族,在遵守一系列的宗教禁忌的情况下也是允许通婚的,而信仰不同的藏族、回族通婚,确是很少有的。与外族婚配,却又改变信仰的,会被家族遗弃,视为被叛。   
     祖先来源:据有关文献记载,卡力岗地区原为藏族聚居地。明朝时为西宁府中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占咂族部落牧地。清朝时,阿什努乡为喀咱工哇部落居住地,沙连堡乡为安达其哈族和喀咱工哇族居地,德恒隆乡为思那加族和安达其哈族部落居牧。明末清初,回族开始迁入该地垦荒种地,部分藏族迁往附近的海南藏区。清乾隆年间,这里的大部分藏民皈依了伊斯兰教,逐渐形成以回族为主的回藏杂居地。   从卡力岗地区的地名来看,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藏语音译名。如“卡力岗”(高山、雪山)、“阿什努”(宽广地方)、“沙连堡”(潮湿之地)、“德恒隆”(老虎沟)、“曲迈”(红水)、“先群”(大鹏)、“牙曲”(涧水)等等。由此可知这里原先是藏族聚居地。   
       卡力岗的藏民原先都笃信藏传佛教。促使这里的藏民改信伊斯兰教的是一位名叫马来迟的大阿訇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的结果。马来迟,甘肃临夏人,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花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卡力岗地区传教,使部分藏族群众归信了伊斯兰教。马通先生在其《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中也写道,马来迟在该地传教时有一次要渡黄河,适逢该地藏民迎接活佛求雨,不让他用船渡河,马来迟就骑马渡过了黄河。祈雨群众和活佛见马来迟过河如履平地,非常惊异,便提出10条难题,要马来迟答复,并要他祈雨。马来迟将问题一一解答,并念经祈祷,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于是该地群众对马来迟非常敬佩。马来迟借此向他们不断宣传伊斯兰教,经几年工夫,终于使一部分藏民归信了伊斯兰教。关于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一事,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各种神奇的故事。很多传说是虚构的,但马来迟在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确是真实的。   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将伊斯兰教传播开,将这里的部分藏民教化为穆斯林,但千百年积淀养成的藏式风俗习惯却一时难以改变,所以,这部分藏民在归信伊斯兰教后的一百多年里,仍然承袭着藏族的一些特征。   

       以上是流行的一种说法,在这次调查中,藏族人对于这种话说法颇不以为然,觉得回族人持这种说法目的是为了宣扬伊斯兰教的教义伟大,能使有其他信仰的人皈依真主。他们的说法是,历史上,卡力岗山区一直是藏族的传统聚居地,并且藏族人处于统治阶层,回族人是给藏族人打工的,因此各种习俗也都随藏族。只是到后来,藏族人大量外迁,外地回族人的不断迁入,使得这里的主体民族转变成了回族,而各种习俗仍然保持着藏族特色。   据我们调查所知,目前卡力岗的居民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祖先一直聚居于卡力岗地区的藏族,后受马来迟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带有藏族特征的回族;二是传统居住于卡力岗地区的回族,马来迟以前藏族是主体民族,因此语言、习俗方面深受藏族影响,但信仰一直是伊斯兰教,由此两种构成了今天“讲藏话的回族”,亦即所谓的“藏回”。三是祖居此地的藏族,至今仍是信奉佛教的藏族。四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这部分回族有的和藏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逐渐也带有了藏式特色,由于平日的交流,藏语成了公用语言,而也有外地迁来的回族独立成村,像纳加村,各方面习俗都没有受藏族影响,仍然保持了原来的风貌。由此可见,藏语是卡力岗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言,讲藏话的回族也构成了这边的主体民族,讲汉话的回族和藏族都是少数族群。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7-05
卡力岗人--藏族穆斯林

不详  
黄河网,2006.1112  

[关键词] 卡力岗  回藏关系  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在西藏  

      从巴燕镇西南行是卡力岗地区,现在依次是阿什隆和德恒隆乡。这里有一部分人昔日是藏族,今日是回族,风俗上既不同于回族,又区别于藏族,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引起了民族学者和文化学者的极大兴趣,书面上称之为“昔藏今回”。

      如果到卡力岗访问就会发现,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讲的却是一口非常地道的藏语方言,年轻人还能用汉语交谈几句。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是藏族,后来才皈依了真主。

      的确,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大量藏族生活习俗的遗风。藏族妇女从河、泉里不是挑水,而是用桶或皮袋背水,回族则是挑水或用牲口驮水,这是众所周知的风俗。可是卡力岗的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背水。日常用具如铜壶、龙碗等也与藏族相同。尤其是婚礼更与藏族近似,而与回族习俗大相径庭。新郎骑马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而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恭喜,高歌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酒曲,一派粗犷热烈的气氛。

      然而,他们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却是坚定不移,主麻日准时上清真寺作礼拜。平日不吃猪肉,不吸烟,不喝酒,一切都按《古兰经》上规定的去做。

      相传在清乾隆前期,他们还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信仰佛教,有了儿子要送到寺院当喇嘛,有了钱财要送到寺院里作布施。就在这时,甘肃河州出了一个“花寺太爷”叫马来迟,这是一位伊斯兰教虎非耶教派的圣人。他来到卡力岗藏族地区传教,可是一开始便遭到了异教徒们的抵制。马来迟显出了种种神功奇迹,终于使当地人折服,信奉了伊斯兰教。

      这里至今流传着马来迟劝服卡力岗人的种种传说。有一次,有位房东故意将坏鸡蛋和好鸡蛋混在一起煮熟送上,结果马来迟将坏的放在一边,把好的吃了。这位房东才知道马来迟确是圣人。还有,马来迟一开始便要求新的伊斯兰教徒不准吃猪肉,也不准家里养猪,而且要改掉过去不穿裤子的习俗,一律穿上裤子。新的教徒们说:“不吃猪肉可以,但养猪行不行?穿裤子不习惯怎么办?”马来迟考虑到当地长期形成的固有习俗,适当地让步说:“猪肉绝对不能吃,暂时养猪还可以;平是不穿裤子也可以,但主麻日必须穿上。”新的教徒们这才皆大欢喜地接受了。于是他们彻底放弃了藏传佛教而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久,他们又逐渐地不养猪和穿上裤子了。这些传说生动地说明了传教者的耐心和转移信仰的渐融过程。

      如此看来,卡力岗人是保留了部分藏族习俗,而又真正加入回族队伍的藏族人。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7-10
引用第19楼holylina于2009-05-16 04:52发表的 :
青海回族现在都来上海卖兰州拉面了,当初以为他们是新疆维族,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都是青海的回族和撒拉族.

你连维吾尔和回人都分不出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