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62阅读
  • 17回复

[四川]1865年后西藏与四川的分界在那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2-21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3-04) —
西藏与四川的分界长期以来多在青藏高原东缘。1729年,清政府将日月山以东的康区划入四川,而康区西部仍归西藏。


又有资料说,1865年,清朝又将四川西部的藏区交给西藏,直至清末康区改土归流。
是否有这么回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2-21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廷于打箭炉(康定)设立茶关,康定自此成为汉藏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凡西藏购茶和清廷赏给达赖之茶均在康定起运。雍正七年(1729年)分雅州同知于康定,置打箭炉厅。又设阜和协以卫之。康区各土司清廷均重新颁给号纸、印信,共124员,分领于打箭炉厅/巴塘、里塘(理塘)粮务衙门及阜和协,总隶于四川雅州府。

  清代入藏大道为川藏道,分为两路:南路为成都至康定,经河口(雅江)、里塘、巴塘、江卡(芒康)、乍丫(察雅)至察木多(昌都),再经恩达、洛隆宗、硕般多、边坝、拉里(嘉黎)、工布江达至拉萨。沿途设有康定、里塘、巴塘、察木多、拉里、拉萨几个粮台(又称军粮府)和若干塘汛、台站,设兵驻守,备有驿马。凡驻藏官吏和驻防军丁均经此道来往,有关粮秣饷械亦由此道运输。故此道又称为“川藏官道”。北路自康定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至察木多。然后或经类伍齐(类乌齐)、三十九族(丁青、巴青一带)至拉里,经工布江达至拉萨。或由察木多经洛隆宗、拉里等至拉萨。此路无台站,仅于要隘设汛兵驻守,但沿途多草地,宜于驮队行走,故只有茶商驮队走这条路,因而又名为“川藏商道”。由于这两条大道是川藏间的纽带,更是清廷治理西藏的生命线。故处于这两条大道中心的康区便成为清朝治藏之“依托”,控驭藏地之“锁钥”。康区的任何动荡,都危及川藏道的畅通,影响到西藏和其他藏区的安定。当清朝强盛之时,西藏与康区的关系基本相安,但道光以后清朝衰弱时,康藏的政治关系逐渐有了变化,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染指西藏,出现“西藏问题”后,康区便成为了西藏地方政府与四川省争夺之地。

  早在清康熙时,五世达赖就曾藉口请求清廷将尚为和硕特部营官管理的打箭炉等地划归西藏管理,遭到清廷的驳斥。同治四年(1865年)西藏出军,配合清军平息工布郎吉之乱后,藉索军费赖在瞻对(新龙)不走,清廷以“瞻对一地属川属藏俱我国土”,将瞻对赏给西藏管理,令达赖派堪布来此“建庙焚修,化导番众”。[23]但随着清廷管理力量的削弱,西藏地方政府竟以瞻对为“桥头堡”,蚕食康区各土司之地。“川边土司,弱者慑其威而甘于输纳;强者怙其势而恣为奸横,几若只知有藏不知有川。”吴丰培编:《清代藏事奏牍》,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023页。这种情况至十三世达赖亲政后更为加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藏地方政府请驻藏大臣联豫代奏,公然称“藏地直抵四川邛州”[24]。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驻瞻对的藏官敢于四处侵占土司地方,强派赋税,勒索乌拉。瞻对人民不堪藏官之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爆发了撒拉雍珠起义,驱逐藏官。光绪二十年(1894年)川督鹿传霖派兵收回瞻对,拟进行改流,然均未成功。直到清末,康区全部改土归流后,赵尔丰才将驻瞻藏官逐走,改瞻对为县。其间鹿传霖收瞻遭到驻藏大臣文海的弹劾和达赖喇嘛的猛烈攻击,以致罢官;驻藏帮办大臣凤全拟收瞻而导致丧命;赵尔丰收瞻亦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攻讦,几经反复才得成功。围绕瞻对问题可见康藏之政治关系。民国初期,藏军东侵,占据康区的类乌齐、德格等12县。1931年进而将甘孜、瞻对占据。西姆拉会议中提出的“内外藏”区划,竟将外藏之境划至康区中部等,都可见西藏地方政府一直企图将康区纳入其治下。

  在康区的土司制中,土司是实际统治者。宗教虽然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在政务上都很少有直接管理的权力。土司一般依靠宗教首领的支持而安抚民心,宗教则依靠土司的扶持而发展兴盛,二者以一种政教联盟的形式而达到相辅相成。只有个别的土司是身兼政教二权(如木里土司和德格土司仅一子承袭的时候),相反倒有众多的寺庙成为附属于土司的“家庙”。土司虽为朝廷命官,要听命于朝廷,为朝廷“守土安民”。还要受地方主管流官的管理约束。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享有在自己领地内的行政权力,俨然是一个小地方的“国王”。故西藏地方政府想统治康区的企图必然直接损害各个土司的利益,并与康区传统的行政制度相悖,当然要受到康区土司和人民的反对。同时,康区为川藏纽带和川蜀咽喉,且一直为内属之地,四川亦必不愿将其割舍。而中央政权既以康区为治藏之依托,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藏区的安定也势必不能允许西藏地方政府对康之企图。因此,近代以来康藏之政治关系,常处于对立之状况中,直到1932年康藏达成“岗托协议”,以金沙江为界,才终止双方军事行动。1939年西康省成立后,进一步缓和了康藏关系,明确了西康与西藏之界线。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2-22
1745-1749年,清军攻击过瞻对,但效果不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2-22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驻瞻对的藏官敢于四处侵占土司地方,强派赋税,勒索乌拉。瞻对人民不堪藏官之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爆发了撒拉雍珠起义,驱逐藏官。

瞻对被虐纯属活该~谁叫他叛乱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2-22
撒 拉 雍 珠

     撒拉雍珠(又作三那攸珠,?—1890年)川边藏区农奴起义领袖。

     撒拉雍珠具体生年不详,出生于四川雅州府下瞻对司(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吴鲁玛地方。青少年时代,他从祖辈打铁,因为能铸就一手漂亮、耐用、为众人所倾慕的“撒拉刀”,而颇负盛名。
  
    瞻对地方,历史上分上瞻对、中瞻对和下瞻对。它位于川西山脉与横断山交接地带,雅砻江贯穿其中。这里纵横数百里,森林密盖,山多田少,人民多以狩猎游牧为生。虽然出产金、麝香、鹿茸等贵重资源,但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虎、狼等猛兽的威胁等。所以,采掘和狩获这此珍贵资源并无把握。农作物生产也由于在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宗教束缚的影响下,致使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尽管这样,自清同治四年(1865年)底,清政府还是将本属川省管辖的瞻对划归给西藏地方政府统治。

    然而,西藏农奴主们统治瞻对地方后,不顾当地“地瘠民贫”这一事实,一味榨取人民血汗,视瞻对为“虎狼之区”,将当地人民当作叛逆之众。因此,自19世纪中叶工布朗吉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爆发后,他们便对瞻对人民采用军事上镇压、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掠夺的政策。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历任驻瞻藏官剥削人民的手法有三种:第一为“正供”(即西藏地方政府明文规定的定额赋额的,可是驻瞻藏官擅自倍增,后来日甚一日,加至数倍。第二为杂税。杂税没有一定名目的定额限制,藏官们便巧立名目,见钱必取,遇物开征,其收入大半饱充私囊,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各牛厂每年上奶渣.酥油各二日,又抽杂税牛二头,征洋一元.一马作二牛,征收羊五头,征洋钱一元。猎者所打猞猁狲皮,三张抽一,狐皮五张抽一,虎豹皮如之。值百金之茸,以茶数包易之,麝也然。”西藏官吏征收金税,形同抢夺。他们私自派人挖金,不予工价;民间挖得之金,不准私卖,以小半价买之;挖金者均与纳税,自3两至2钱不等,尽充私囊。第三为徭役。规定当地人民每户为藏官服役,或驮运货物,或充兵打仗。每年调民乌拉马千余匹,驮运私货,不来者折洋钱5至2元不等。对由于应差“伤亡者,毫无怃恤。”此外还有垄断市场,高价强卖日常生活用品。“又发盐茶藏货与民,其价较市价高至数倍,秋收则纳之。无钱(偿还)则折算牛马,查抄家产。”

    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迫使人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其暴政。工布朗结领导的起义斗争持续了10余年,于同治四年(1865年)被川、藏联合的官军镇压下去后,光绪四年(1878年),喇嘛加堆米古又组织了反抗驻瞻藏官统治的斗争,迫使其疲于应付起义军。连清统治者亦不得不承认“番官立法行政,不免苛烦……”。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撒拉雍珠为首的农奴起义领袖,揭竿而起,又掀起了推翻压迫者的起义,参加起义的领导成员有巴巴垫(曾参加加堆米古领导的起义)、巴宗(工布朗结之子)、色乌机、阿马次仁、撒拉阿葛(一说为上千户)等人。起义前夕,他们一方面组织全瞻各地反抗力量,俟机成熟便全面夺取驻瞻藏官的各个营寨;一方面又派遣巴宗迎接得登工布回瞻主持起义(得登工布后感大局未定,未返瞻对)。为了避免起义军同藏军、清军两面作战,撒拉雍珠寄希望自己的斗争能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因而派人向川督投禀,控诉驻瞻藏官的苛虐,并要求瞻对仍归四川管辖。撒拉雍珠还召集了主要领导人会议,会上他慷慨陈词:“我等不幸今被苛虐如此,欲生则奔逃无路,欲告则控诉无门,唯有反耳!”并斩钉截铁的宣誓:“我欲为民除害,勿杀好人;勿掳财物;封其库府,以待汉官。有违者吃吾刀。众皆曰:唯”。

    同年(1889年),撒拉雍珠在瞻对地区又打出了“为民除害”、“逐其藏番”的义旗,得到了人民一致的响应,投入战斗者6千余人,上中下三瞻在同一个时期奋力攻打西藏官兵驻瞻的各个营寨,平时作威作福的藏官惊惶失措,或死或逃,总官青饶策批更是狼狈遁去。起义军在短期内取得了胜利。事后,成都将军岐元和清廷政府负责调查此次起义的钦差官员均一致认为:“此次瞻对番民叛藏,并未扰及邻界,只因藏官贪虐起衅,别无异志。”承认了瞻对人民正义的斗争,还吁请清王朝不要对起义军用兵。

    可是,正当瞻对人民“封其府库,以待汉官”的时候,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清廷下达了讨伐令。在他们看来,撒拉雍珠领导的起义就是工布郎结势力的卷土重来。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充当顺民,逐杀官员就是“犯上作乱”,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川督奉命密调兵勇。四面攻击起义军,还分派人马分化瓦解,招降纳叛,表面上私许废除藏官种种苛政,煽惑群众放下武器。起义军领导人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任何防范,同年二月初十夤夜,清军突然包围起义军驻地,撒拉雍珠始感形势危急,欲行突围,不幸被徒撒拉阿噶暗枪击中,一位大义凛然、为民剪除暴恶的农奴起义领袖壮烈牺牲。

    历时半年多的由撒拉雍珠领导的农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有反抗。撒拉雍珠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2-22
从上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在整个19世纪,清朝在西藏渐渐徒有虚名,而西藏本身也无法控制波密王国等地。直到英国入侵西藏后,清朝在西藏的力量才达到鼎盛。这种力量直到1951年后才被新中国超过。
[ 此帖被wangbinliang在2009-02-22 12:19重新编辑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2-22
感觉康区历史上无论明清还是西藏在那里的力量都不强(参考“萨玛王朝”),甚至丽江的木氏土司在1568年后,都占领了康区大部,垄断“茶马贸易”,象白利土司,完全就是”独立王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3-04
木土司最后被固始汗赶回云南了
[url=http://ip.WoTuLa.com][img]http://i.WoTuLa.com/msn.png[/img][/url]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3-04
引用第7楼水云村民于2009-03-04 03:03发表的  :
木土司最后被固始汗赶回云南了

木土司大部分土地被固始汗夺取,最后的据点直到17世纪60年代才完全被蒙古军攻占。所以16世纪——1720年,明清政府在康区无实际统治。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3-04
[quote]引用第5楼wangbinliang于2009-02-22 12:01发表的  :
从上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在整个19世纪,清朝在西藏渐渐徒有虚名,而西藏本身也无法控制波密王国等地。直到英国入侵西藏后,清朝在西藏的力量才达到鼎盛。这种力量直到1951年后才被新中国
---------------------------------
确实,在整个19世纪,清朝在西藏渐渐徒有虚名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3-04
引用第9楼dbfdbf于2009-03-04 12:16发表的  :
[quote]引用第5楼wangbinliang于2009-02-22 12:01发表的  :
从上述文章中可以看出,在整个19世纪,清朝在西藏渐渐徒有虚名,而西藏本身也无法控制波密王国等地。直到英国入侵西藏后,清朝在西藏的力量才达到鼎盛。这种力量直到1951年后才被新中国
---------------------------------
确实,在整个19世纪,清朝在西藏渐渐徒有虚名

赵尔丰死得太早了,否则我国可以提前半个世纪,实现西藏的“该土归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3-04
木土司跟徐弘祖是好友呢.徐病重时还派人把他抬回江阴
[url=http://ip.WoTuLa.com][img]http://i.WoTuLa.com/msn.png[/img][/url]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3-04
[url=http://ip.WoTuLa.com][img]http://i.WoTuLa.com/msn.png[/img][/url]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3-05
引用第8楼wangbinliang于2009-03-04 10:45发表的  :
所以16世纪——1720年,明清政府在康区无实际统治。

拜托,明朝后期康区南部是由云南布政使司下属的丽江府管辖的,每年丽江府都要从康区搜刮金银来向大明皇帝纳税,怎么能说“明朝政府在康区无实际统治”呢?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3-09
引用第13楼外星来客于2009-03-05 21:26发表的  :
拜托,明朝后期康区南部是由云南布政使司下属的丽江府管辖的,每年丽江府都要从康区搜刮金银来向大明皇帝纳税,怎么能说“明朝政府在康区无实际统治”呢?

没错没错!
本人码字的时候,基本不看参考的,所以有时候,一短路,就错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3-10
初中历史地图册的“三藩之乱”就把金沙江以东都画进了三藩曾经的控制区,但四川西部省界却和明朝时差不多(没仔细看),不知依据是什么。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3-10
引用第15楼里卡多于2009-03-10 01:02发表的  :
初中历史地图册的“三藩之乱”就把金沙江以东都画进了三藩曾经的控制区,但四川西部省界却和明朝时差不多(没仔细看),不知依据是什么。

“三藩之乱”时,康区东部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根本不是清朝的。

初中历史地图册根据可能是1650及1656年,清朝册封过大小金川的土司。但也太夸大其辞了。
[ 此帖被wangbinliang在2009-03-10 08:52重新编辑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3-26
明朝的西藏边界是如何变化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