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15阅读
  • 3回复

[台湾历史沿革]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12
1587(明万历15年)
倭寇進犯澎湖龍門港,清廷乃在此築小城,列槍銃以守。
倭寇进犯澎湖龙门港,清廷乃在此筑小城,列枪铳以守。
1604(明萬曆32年)
1604(明万历32年)
荷蘭人韋麻郎(Waerwijck)率船隊趁明軍巡防空隙,佔領澎湖,遭明將沈有容諭令退走。
荷兰人韦麻郎(Waerwijck)率船队趁明军巡防空隙,占领澎湖,遭明将沉有容谕令退走。
1622(明天啟2年)
1622(明天启2年)
荷蘭人高文律(Kolonloet)率眾自風櫃仔登陸,築城據守,要求與明朝互市。
荷兰人高文律(Kolonloet)率众自风柜仔登陆,筑城据守,要求与明朝互市。
1622(明天啟2年)
1622(明天启2年)
荷蘭提督雷爾生( Reyersen)率兵登陸澎湖,強迫當地居民築紅毛城,並在白沙瓦硐築一小型砲台。
荷兰提督雷尔生( Reyersen)率兵登陆澎湖,强迫当地居民筑红毛城,并在白沙瓦硐筑一小型炮台。
1623(明天啟3年)
1623(明天启3年)
荷蘭提督雷爾生派人來台築一臨時竹城,後因澎湖軍情緊急,調回駐台人員,拆毀竹城。
荷兰提督雷尔生派人来台筑一临时竹城,后因澎湖军情紧急,调回驻台人员,拆毁竹城。
1624(明天啟4年)
1624(明天启4年)
明將俞咨皋驅逐佔領澎湖之荷蘭人,摧毀風櫃仔城,另在文澳築城,設砲台於城北,並於豬母水社築銃城。
明将俞咨皋驱逐占领澎湖之荷兰人,摧毁风柜仔城,另在文澳筑城,设炮台于城北,并于猪母水社筑铳城。
1624(明天啟4年)
1624(明天启4年)
荷蘭人於台南一鯤身築城,次年命名為奧倫治城(Orange),城內設有重約千斤的巨砲30座。
荷兰人于台南一鲲身筑城,次年命名为奥伦治城(Orange),城内设有重约千斤的巨炮30座。
1624(明天啟4年)
1624(明天启4年)
明軍守備王夢熊率軍登陸澎湖吉貝嶼,在鎮海港建石城一座。
明军守备王梦熊率军登陆澎湖吉贝屿,在镇海港建石城一座。
1625(明天啟5年)
1625(明天启5年)
荷蘭人開發赤崁地區,建普羅民遮(Provintia)竹城。
荷兰人开发赤崁地区,建普罗民遮(Provintia)竹城。
1626(明天啟6年)
1626(明天启6年)
西班牙人經三貂角入雞籠港,佔社寮島,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及砲台4座。
西班牙人经三貂角入鸡笼港,占社寮岛,筑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及炮台4座。
1627(明天啟7年)
1627(明天启7年)
荷蘭人將奧倫治城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並於對岸北線尾沙洲建熱堡砲台。
荷兰人将奥伦治城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并于对岸北线尾沙洲建热堡炮台。
1628(明崇禎元年)
1628(明崇祯元年)
西班牙人在滬尾建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
西班牙人在沪尾建圣多明哥城(San Domingo)。
1630(明崇禎3年)
1630(明崇祯3年)
荷蘭人動工將熱蘭遮城的土牆改建成磚牆,1634年完工。
荷兰人动工将热兰遮城的土墙改建成砖墙,1634年完工。
1636(明崇禎9年)
1636(明崇祯9年)
荷蘭人建青峰闕砲台於蚊港港口。
荷兰人建青峰阙炮台于蚊港港口。
1637(明崇禎10年)
1637(明崇祯10年)
滬尾民眾攻擊聖多明哥城,西班牙人平亂後,改以石塊及石灰重建。
沪尾民众攻击圣多明哥城,西班牙人平乱后,改以石块及石灰重建。
1638(明崇禎11年)
1638(明崇祯11年)
西班牙人自滬尾撤兵,自毀城池,僅守基隆一地。
西班牙人自沪尾撤兵,自毁城池,仅守基隆一地。
1642(明崇禎15年)
1642(明崇祯15年)
荷蘭人北上基隆攻下聖薩爾瓦多城,改稱「北荷蘭城」,將西班牙人逐出台灣,並至淡水重修聖多明哥城。
荷兰人北上基隆攻下圣萨尔瓦多城,改称「北荷兰城」,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并至淡水重修圣多明哥城。
1650(清順治7年)
1650(清顺治7年)
鄭成功據廈門、金門。
郑成功据厦门、金门。
1652(清順治9年)
1652(清顺治9年)
郭懷一率眾攻打赤崁竹城,荷蘭人自熱蘭遮城來援,擊敗郭懷一。
郭怀一率众攻打赤崁竹城,荷兰人自热兰遮城来援,击败郭怀一。
1653(清順治10年)
1653(清顺治10年)
荷蘭人改建赤崁竹城為磚城。
荷兰人改建赤崁竹城为砖城。
1656(清順治13年)
1656(清顺治13年)
荷蘭人在鹿耳門北線尾島上所築之熱堡砲台於颱風中損毀。
荷兰人在鹿耳门北线尾岛上所筑之热堡炮台于台风中损毁。
1661(清順治18年)
1661(清顺治18年)
鄭成功圍困熱蘭遮城達九個月,並攻下烏特列支外堡,荷蘭人只好獻城投降。
郑成功围困热兰遮城达九个月,并攻下乌特列支外堡,荷兰人只好献城投降。
熱蘭遮城改建為安平城。
热兰遮城改建为安平城。
1661(清順治18年)
1661(清顺治18年)
鄭成功攻佔鹿耳門北線尾島上之熱堡砲台,接著登陸赤崁,攻佔普羅民遮城,開始砲轟熱蘭遮城。
郑成功攻占鹿耳门北线尾岛上之热堡炮台,接着登陆赤崁,攻占普罗民遮城,开始炮轰热兰遮城。
1664(清康熙3年)
1664(清康熙3年)
鄭成功之子鄭經棄東南沿海,轉進澎湖,於島之左右各建砲台。
郑成功之子郑经弃东南沿海,转进澎湖,于岛之左右各建炮台。
1666(清康熙5年)
1666(清康熙5年)
荷蘭人復率兵入台,重修北荷蘭城。
荷兰人复率兵入台,重修北荷兰城。
鄭經派黃安北上討伐,再度驅逐荷蘭人。
郑经派黄安北上讨伐,再度驱逐荷兰人。
1680(清康熙19年)
1680(清康熙19年)
鄭經毀雞籠城。
郑经毁鸡笼城。
1683(清康熙22年)
1683(清康熙22年)
施琅攻下澎湖與台灣,於台南安平置砲39尊,並於鹿耳門加築砲台。
施琅攻下澎湖与台湾,于台南安平置炮39尊,并于鹿耳门加筑炮台。
1684(清康熙23年)
1684(清康熙23年)
置台灣府、台灣縣(台南市)、諸羅縣(台南佳里)、鳳山縣(左營),均未築城,僅在重要地點以刺竹環插。
置台湾府、台湾县(台南市)、诸罗县(台南佳里)、凤山县(左营),均未筑城,仅在重要地点以刺竹环插。
1704(清康熙43年)
1704(清康熙43年)
移諸羅縣治於嘉義,建木柵城垣,定名為諸羅城。
移诸罗县治于嘉义,建木栅城垣,定名为诸罗城。
1717(清康熙56年)
1717(清康熙56年)
築澎湖媽宮城。
筑澎湖妈宫城。
1721(清康熙60年)
1721(清康熙60年)
朱一貴攻打安平城,鐵質門額被守軍拆去鑄造武器。
朱一贵攻打安平城,铁质门额被守军拆去铸造武器。
1721(清康熙60年)
1721(清康熙60年)
朱一貴舉事,全台俱陷,不久又為清軍收復。
朱一贵举事,全台俱陷,不久又为清军收复。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曾奏請興建台灣府城(台南),未獲准。
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曾奏请兴建台湾府城(台南),未获准。
1722(清康熙61年)
1722(清康熙61年)
建鳳山舊城(左營)土城。
建凤山旧城(左营)土城。
1723(清雍正元年)
1723(清雍正元年)
巡台御史禪濟布奏請雍正皇帝批准台灣府(台南)築木柵以為城牆。
巡台御史禅济布奏请雍正皇帝批准台湾府(台南)筑木栅以为城墙。
1723(清雍正元年)
1723(清雍正元年)
建諸羅(嘉義)土城。
建诸罗(嘉义)土城。
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於安平西南方建三座海岸小砲台。
闽浙总督郝玉麟奏请于安平西南方建三座海岸小炮台。
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
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
1724(清雍正2年)
1724(清雍正2年)
淡水廳同知王汧修築滬尾紅毛城,在城四周建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淡水厅同知王汧修筑沪尾红毛城,在城四周建东南西北四座城门。
1727(清雍正5年)
1727(清雍正5年)
增建諸羅城城樓,設立砲台。
增建诸罗城城楼,设立炮台。
增設澎湖廳。
增设澎湖厅。
1731(清雍正9年)
1731(清雍正9年)
將打狗汛移至旂後山上,設砲台一座。
将打狗汛移至旗后山上,设炮台一座。
1733(清雍正11年)
1733(清雍正11年)
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三台山下環植刺竹為城,設城樓四座,為竹塹城之雛型。
淡水同知徐治民于竹堑三台山下环植刺竹为城,设城楼四座,为竹堑城之雏型。
1734(清雍正12年)
1734(清雍正12年)
彰化知縣秦士望以刺竹圍建彰化城。
彰化知县秦士望以刺竹围建彰化城。
鳳山舊城(左營)加植刺竹。
凤山旧城(左营)加植刺竹。
1736(清乾隆元年)
1736(清乾隆元年)
台灣府城(台南)七座柵門改為磚石城門,並於其上建城樓。
台湾府城(台南)七座栅门改为砖石城门,并于其上建城楼。
1750(清乾隆15年)
1750(清乾隆15年)
台南知縣魯梅鼎遷縣署於安平城內。
台南知县鲁梅鼎迁县署于安平城内。
1755(清乾隆20年)
1755(清乾隆20年)
建美濃東門樓。
建美浓东门楼。
1756(清乾隆21年)
1756(清乾隆21年)
淡水同知王錫縉將淡水廳署移入竹塹城內。
淡水同知王锡缙将淡水厅署移入竹堑城内。
1759(清乾隆24年)
1759(清乾隆24年)
台灣府(台南)知縣夏瑚於刺竹牆外更植綠珊瑚,環護木柵。
台湾府(台南)知县夏瑚于刺竹墙外更植绿珊瑚,环护木栅。
淡水同知楊愚在四座城樓上各增砲台乙座。
淡水同知杨愚在四座城楼上各增炮台乙座。
1760(清乾隆25年)
1760(清乾隆25年)
鳳山舊城(左營)四門增設砲位。
凤山旧城(左营)四门增设炮位。
1775(清乾隆40年)
1775(清乾隆40年)
台灣府(台南)知府蔣元樞在舊柵內另築新柵,加高三尺,並於扼要處所建敵台。
台湾府(台南)知府蒋元枢在旧栅内另筑新栅,加高三尺,并于扼要处所建敌台。
1786(清乾隆51年)
1786(清乾隆51年)
台灣天地會林爽文舉事,攻佔鳳山舊城(左營)。
台湾天地会林爽文举事,攻占凤山旧城(左营)。
1788(清乾隆53年)
1788(清乾隆53年)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乱。
乾隆皇帝諭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
乾隆皇帝谕令台湾府厅各县皆改建城垣。
1788(清乾隆53年)
1788(清乾隆53年)
清廷派德成赴台,會同福建巡撫徐嗣曾、大學士福康安等規劃築城工程。
清廷派德成赴台,会同福建巡抚徐嗣曾、大学士福康安等规划筑城工程。
諸羅(嘉義)土城改建為磚城。
诸罗(嘉义)土城改建为砖城。
1791(清乾隆56年)
1791(清乾隆56年)
台灣府城(台南)木柵城牆改建為土城垣全部竣工。
台湾府城(台南)木栅城墙改建为土城垣全部竣工。
1797(清嘉慶2年)
1797(清嘉庆2年)
彰化知縣胡應魁重建被毀的刺竹城,並於四門增建城樓。
彰化知县胡应魁重建被毁的刺竹城,并于四门增建城楼。
1804(清嘉慶9年)
1804(清嘉庆9年)
鳳山知縣吳兆麟改建鳳山新城(陂頭街)六座城門。
凤山知县吴兆麟改建凤山新城(陂头街)六座城门。
王得祿於蒔裡及媽宮港之西築短堞,建銃城。
王得禄于莳里及妈宫港之西筑短堞,建铳城。
1805(清嘉慶10年)
1805(清嘉庆10年)
福建水師副將王得祿在青峰闕一帶築砲台,對抗海盜蔡牽。
福建水师副将王得禄在青峰阙一带筑炮台,对抗海盗蔡牵。
1806(清嘉慶11年)
1806(清嘉庆11年)
海盜蔡牽攻台,交戰鹿耳門,蔡牽敗走。
海盗蔡牵攻台,交战鹿耳门,蔡牵败走。
蔡牽攻佔鳳山城(陂頭街)。
蔡牵攻占凤山城(陂头街)。
1809(清嘉慶14年)
1809(清嘉庆14年)
王得祿討蔡牽,蔡牽兵敗溺死,海盜平。
王得禄讨蔡牵,蔡牵兵败溺死,海盗平。
1811(清嘉慶16年)
1811(清嘉庆16年)
動工改建彰化竹城為磚城。
动工改建彰化竹城为砖城。
1812(清嘉慶17年)
1812(清嘉庆17年)
宜蘭設噶瑪蘭廳,首任通判楊廷理於五圍築噶瑪蘭城,在土牆上環植九芎樹。
宜兰设噶玛兰厅,首任通判杨廷理于五围筑噶玛兰城,在土墙上环植九芎树。
1812(清嘉慶17年)
1812(清嘉庆17年)
噶瑪蘭廳繼任通判翟淦於城垣上九芎間插刺竹補強,並於四面開門,以橫跨城濠之上的吊橋進出。
噶玛兰厅继任通判翟淦于城垣上九芎间插刺竹补强,并于四面开门,以横跨城濠之上的吊桥进出。
1815(清嘉慶20年)
1815(清嘉庆20年)
彰化磚城改建完工,並於八卦山上建定軍寨,內設砲台四座。
彰化砖城改建完工,并于八卦山上建定军寨,内设炮台四座。
1819(清嘉慶24年)
1819(清嘉庆24年)
噶瑪蘭廳通判高大鏞於四城門上增建城樓。
噶玛兰厅通判高大镛于四城门上增建城楼。
1823(清道光3年)
1823(清道光3年)
安平港重新通航,重建安平小砲台。
安平港重新通航,重建安平小炮台。
1824(清道光4年)
1824(清道光4年)
鳳山城(陂頭街)遷回左營。
凤山城(陂头街)迁回左营。
許尚謀反,攻佔鳳山城(陂頭街)。
许尚谋反,攻占凤山城(陂头街)。
1825(清道光5年)
1825(清道光5年)
改建鳳山舊城(左營),於四隅各築砲台。
改建凤山旧城(左营),于四隅各筑炮台。
1826(清道光6年)
1826(清道光6年)
淡水同知李慎彝改建竹塹城為石城。
淡水同知李慎彝改建竹堑城为石城。
改建之鳳山舊城(左營)完工,但因知縣病亡,遂又遷回陂頭街新治。
改建之凤山旧城(左营)完工,但因知县病亡,遂又迁回陂头街新治。
1835(清道光15年)
1835(清道光15年)
張丙之亂。
张丙之乱。
閩浙總督程祖洛奏請擴建台灣府(台南)西門外城,並建砲台二座。
闽浙总督程祖洛奏请扩建台湾府(台南)西门外城,并建炮台二座。
1835(清道光15年)
1835(清道光15年)
建里港城,環植刺竹為垣,以珊瑚礁石建城門。
建里港城,环植刺竹为垣,以珊瑚礁石建城门。
1836(清道光16年)
1836(清道光16年)
擴建台灣府(台南)東門外郭,並建砲台二座。
扩建台湾府(台南)东门外郭,并建炮台二座。
建阿緱城,以刺竹為垣。
建阿缑城,以刺竹为垣。
1838(清道光18年)
1838(清道光18年)
鳳山知縣曹謹在鳳山新城(陂頭街)城門上加建城樓,並在城牆四隅築砲台六座,城外開挖濠溝。
凤山知县曹谨在凤山新城(陂头街)城门上加建城楼,并在城墙四隅筑炮台六座,城外开挖濠沟。
1840(清道光20年)
1840(清道光20年)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奏請在台灣南北各處設置砲台17座。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台湾兵备道姚莹奏请在台湾南北各处设置炮台17座。
1841(清道光21年)
1841(清道光21年)
英艦進犯基隆,發砲轟擊二砂灣砲台,清軍還擊,重創英艦。
英舰进犯基隆,发炮轰击二砂湾炮台,清军还击,重创英舰。
英方要求贖回戰俘未果,砲轟三砂灣砲台。
英方要求赎回战俘未果,炮轰三砂湾炮台。
1842(清道光22年)
1842(清道光22年)
淡水同知曹謹於竹塹城石城外再置土城一座,城門外各植刺竹並挖濠溝。
淡水同知曹谨于竹堑城石城外再置土城一座,城门外各植刺竹并挖濠沟。
1843(清道光23年)
1843(清道光23年)
安平城西南面之倉庫改建為砲台,並建置軍火庫。
安平城西南面之仓库改建为炮台,并建置军火库。
1848(清道光28年)
1848(清道光28年)
建芝山巖隘門。
建芝山岩隘门。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門洞內立碑禁止守城士兵勒索來往之人民。
台湾府城(台南)大东门门洞内立碑禁止守城士兵勒索来往之人民。
1854(清咸豐4年)
1854(清咸丰4年)
鳳山新城(陂頭街)原刺竹城牆改建為土牆,外圍仍環植刺竹。
凤山新城(陂头街)原刺竹城墙改建为土墙,外围仍环植刺竹。
1861(清咸豐11年)
1861(清咸丰11年)
英人設領事館於淡水紅毛城。
英人设领事馆于淡水红毛城。
1862(清同治元年)
1862(清同治元年)
戴潮春結合八卦會起事,佔領定軍寨砲台,砲轟彰化城。
戴潮春结合八卦会起事,占领定军寨炮台,炮轰彰化城。
1862(清同治元年)
1862(清同治元年)
台灣府(台南)城樓與城牆在大地震中坍塌逾半,乃以磚石重建。
台湾府(台南)城楼与城墙在大地震中坍塌逾半,乃以砖石重建。
1864(清同治3年)
1864(清同治3年)
吳奇勳於媽宮城之西城建砲台一座。
吴奇勋于妈宫城之西城建炮台一座。
1868(清同治7年)
1868(清同治7年)
噶瑪蘭廳通判丁承禧重修城牆。
噶玛兰厅通判丁承禧重修城墙。
1871(清同治10年)
1871(清同治10年)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八瑤灣,遭台灣土著殺害。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八瑶湾,遭台湾土著杀害。
1871(清同治10年)
1871(清同治10年)
因傳教與商業糾紛,兩艘英艦至安平示威,砲擊安平城,毀軍火庫與城牆。
因传教与商业纠纷,两艘英舰至安平示威,炮击安平城,毁军火库与城墙。
1874(清同治13年)
1874(清同治13年)
日本藉牡丹社事件侵台,於恆春登陸。
日本借牡丹社事件侵台,于恒春登陆。
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
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
台灣知府周懋琦重修安平小砲台。
台湾知府周懋琦重修安平小炮台。
1874(清同治13年)
1874(清同治13年)
台灣府(台南)城牆因暴風雨坍塌一千餘丈,沈葆楨以三合土加以修復,並於二鯤身沙洲建億載金城砲台。
台湾府(台南)城墙因暴风雨坍塌一千余丈,沈葆桢以三合土加以修复,并于二鲲身沙洲建亿载金城炮台。
1875(清光緒元年)
1875(清光绪元年)
沈葆楨奏請設立台北城。
沈葆桢奏请设立台北城。
1875(清光緒元年)
1875(清光绪元年)
開始興建恆春城。
开始兴建恒春城。
設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蘭等縣。
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等县。
吳奇勳建澎湖金龜頭、東角及拱北砲台。
吴奇勋建澎湖金龟头、东角及拱北炮台。
1876(清光緒2年)
1876(清光绪2年)
清將孫開華於淡水沙崙建一洋式砲台,兼作燈塔之用。
清将孙开华于淡水沙仑建一洋式炮台,兼作灯塔之用。
億載金城砲台完工。
亿载金城炮台完工。
1879(清光緒5年)
1879(清光绪5年)
開始募款購地,規劃興建台北城。
开始募款购地,规划兴建台北城。
恆春城完工。
恒春城完工。
台南知縣潘慶辰於安平城內增築海神廟。
台南知县潘庆辰于安平城内增筑海神庙。
1882(清光緒8年)
1882(清光绪8年)
台北城竣工。
台北城竣工。
1884(清光緒10年)
1884(清光绪10年)
中法戰爭爆發。
中法战争爆发。
法艦進逼基隆,劉銘傳於獅球嶺指揮大砂灣砲台開砲擊中法艦,但大砂灣砲台亦遭擊毀。
法舰进逼基隆,刘铭传于狮球岭指挥大砂湾炮台开炮击中法舰,但大砂湾炮台亦遭击毁。
1884(清光緒10年)
1884(清光绪10年)
法艦轉攻淡水,摧毀淡水河口三座砲台。
法舰转攻淡水,摧毁淡水河口三座炮台。
法艦侵擾安平外海,遭億載金城砲台發砲驅離。
法舰侵扰安平外海,遭亿载金城炮台发炮驱离。
1885(清光緒11年)
1885(清光绪11年)
台灣正式建省,分為台北、台灣(台中)、台南三府,以台灣府為省會,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台湾正式建省,分为台北、台湾(台中)、台南三府,以台湾府为省会,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885(清光緒11年)
1885(清光绪11年)
法軍轉攻澎湖,四角砲台曾發砲擊中法艦。
法军转攻澎湖,四角炮台曾发炮击中法舰。
法軍於蒔裡登陸,一番激戰後佔領澎湖。
法军于莳里登陆,一番激战后占领澎湖。
1886(清光緒12年)
1886(清光绪12年)
台南知縣沈受謙於安平城內興建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
台南知县沉受谦于安平城内兴建蓬壶书院、五子祠、文昌阁。
1886(清光緒12年)
1886(清光绪12年)
台灣府經歷陳世烈自斗六門移駐雲林坪,開始築城。
台湾府经历陈世烈自斗六门移驻云林坪,开始筑城。
1886(清光緒12年)
1886(清光绪12年)
劉銘傳於淡水建「北門鎖鑰」與「保固東瀛」兩座新式砲台。
刘铭传于淡水建「北门锁钥」与「保固东瀛」两座新式炮台。
1887(清光緒13年)
1887(清光绪13年)
澎湖總兵吳宏洛興建媽宮城。
澎湖总兵吴宏洛兴建妈宫城。
1887(清光緒13年)
1887(清光绪13年)
興建澎湖西嶼西及西嶼東兩砲台,並改建金龜頭及拱北砲台。
兴建澎湖西屿西及西屿东两炮台,并改建金龟头及拱北炮台。
1888(清光緒14年)
1888(清光绪14年)
劉銘傳安置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於白米甕砲台。
刘铭传安置阿姆斯特朗后膛钢炮于白米瓮炮台。
重修定軍寨砲台,並於八卦山麓另築砲台。
重修定军寨炮台,并于八卦山麓另筑炮台。
1888(清光緒14年)
1888(清光绪14年)
總兵吳光亮於埔里社建築廳署,以刺竹為城,名為大埔城。
总兵吴光亮于埔里社建筑厅署,以刺竹为城,名为大埔城。
1889(清光緒15年)
1889(清光绪15年)
游擊鄭泰雲於蘇澳砲台山築砲台。
游击郑泰云于苏澳炮台山筑炮台。
整修毀於張丙之亂的諸羅城池。
整修毁于张丙之乱的诸罗城池。
1889(清光緒15年)
1889(清光绪15年)
台灣府城(台中)開始動工,初期完成了八門四樓。
台湾府城(台中)开始动工,初期完成了八门四楼。
次年開始構築城牆。
次年开始构筑城墙。
媽宮城竣工。
妈宫城竣工。
1891(清光緒17年)
1891(清光绪17年)
繼任台灣巡撫邵友濂將省會暫置交通便利的台北府,下令中止台中的築城工程。
继任台湾巡抚邵友濂将省会暂置交通便利的台北府,下令中止台中的筑城工程。
1891(清光緒17年)
1891(清光绪17年)
台灣巡撫邵友濂遷雲林縣治於斗六,興建新城,以刺竹為垣。
台湾巡抚邵友濂迁云林县治于斗六,兴建新城,以刺竹为垣。
1892(清光緒18年)
1892(清光绪18年)
邵友濂奏請移省會至台北。
邵友濂奏请移省会至台北。
鳳山新城(陂頭街)土牆倒塌重修。
凤山新城(陂头街)土墙倒塌重修。
1894(清光緒20年)
1894(清光绪20年)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慘敗。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中日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
中日订立〈马关条约〉,将台湾与澎湖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等成立台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
丘逢甲等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嵩为总统。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日軍在澳底登陸,擊退獅球嶺清軍,丘逢甲、唐景崧等人倉皇內渡,台灣民主國形同瓦解。
日军在澳底登陆,击退狮球岭清军,丘逢甲、唐景嵩等人仓皇内渡,台湾民主国形同瓦解。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美濃反抗軍據城而守,日軍發砲擊毀東門樓。
美浓反抗军据城而守,日军发炮击毁东门楼。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旗後砲台火藥庫爆炸,砲台結構及圍牆嚴重受損。
旗后炮台火药库爆炸,炮台结构及围墙严重受损。
日本加派兵力於恆春枋寮登陸,攻打鳳山。
日本加派兵力于恒春枋寮登陆,攻打凤山。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日艦登陸澎湖裡正角,拱北砲台發砲拒敵,反遭日艦擊中。
日舰登陆澎湖里正角,拱北炮台发炮拒敌,反遭日舰击中。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日軍攻陷基隆後,隨即兵臨台北北門城下,得到一民眾的協助,日軍未遭抵抗便進佔台北城。
日军攻陷基隆后,随即兵临台北北门城下,得到一民众的协助,日军未遭抵抗便进占台北城。
1895(清光緒21年)
1895(清光绪21年)
劉永福指揮億載金城砲台砲擊日艦,命中一艦。
刘永福指挥亿载金城炮台炮击日舰,命中一舰。
日艦砲擊打狗地區之砲台。
日舰炮击打狗地区之炮台。
1897(清光緒23年)
1897(清光绪23年)
日本人在安平城舊址建海關宿舍,將城內之城基拆除。
日本人在安平城旧址建海关宿舍,将城内之城基拆除。
1900(清光緒26年)
1900(清光绪26年)
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實施五項事業計劃,改建主要都市交通。
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实施五项事业计划,改建主要都市交通。
整修芝山巖西隘門。
整修芝山岩西隘门。
1901(清光緒27年)
1901(清光绪27年)
新竹北門街失火,城門及城樓均遭焚燬。
新竹北门街失火,城门及城楼均遭焚毁。
1902(清光緒28年)
1902(清光绪28年)
竹塹城之城垣及西、南二門因市區改正計劃而遭拆除。
竹堑城之城垣及西、南二门因市区改正计划而遭拆除。
1904(清光緒30年)
1904(清光绪30年)
日人開始拆除台北城牆,只留下城門。
日人开始拆除台北城墙,只留下城门。
1907(清光緒33年)
1907(清光绪33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西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台湾府城(台南)大西门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1908(清光緒34年)
1908(清光绪34年)
日本人從他處遷移一座燈塔,立於安平城西北角。
日本人从他处迁移一座灯塔,立于安平城西北角。
恆春城大部分城樓與城門毀於大颱風。
恒春城大部分城楼与城门毁于大台风。
1910(清宣統2年)
1910(清宣统2年)
日人拆除媽宮城之南門及小南門,利用其磚石填築海岸。
日人拆除妈宫城之南门及小南门,利用其砖石填筑海岸。
1911(清宣統3年)
1911(清宣统3年)
安平城內五子祠遭颱風吹垮。
安平城内五子祠遭台风吹垮。
1914(民國3年)
1914(民国3年)
日人拆除定軍寨大部分牆垣,改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日人拆除定军寨大部分墙垣,改建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纪念碑。
1915(民國4年)
1915(民国4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台湾府城(台南)大北门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1919(民國8年)
1919(民国8年)
台灣府城(台南)小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台湾府城(台南)小南门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1921(民國10年)
1921(民国10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及小西門被規劃為綠地。
台湾府城(台南)大东门及小西门被规划为绿地。
1924(民國13年)
1924(民国13年)
噶瑪蘭北關大部分牆垣於開鑿草嶺隧道時遭土堆掩埋,僅餘二段石牆。
噶玛兰北关大部分墙垣于开凿草岭隧道时遭土堆掩埋,仅余二段石墙。
1935(民國24年)
1935(民国24年)
日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大規模整修安平城,並搜羅清代古碑來此陳列。
日人为举办台湾博览会,大规模整修安平城,并搜罗清代古碑来此陈列。
1937(民國26年)
1937(民国26年)
重修美濃東門樓。
重修美浓东门楼。
1938(民國27年)
1938(民国27年)
日人因都市計畫而拆除媽宮城之北門、東門及其城垣,利用其磚石建造漁港之護岸。
日人因都市计画而拆除妈宫城之北门、东门及其城垣,利用其砖石建造渔港之护岸。
1945(民國34年)
1945(民国34年)
盟軍飛機炸毀恆春城數百公尺城牆。
盟军飞机炸毁恒春城数百公尺城墙。
1946(民國35年)
1946(民国35年)
於安平城內設立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
于安平城内设立台南市立历史博物馆。
1948(民國37年)
1948(民国37年)
重修由台灣府城(台中)北門移至中山公園內的城樓「明遠樓」。
重修由台湾府城(台中)北门移至中山公园内的城楼「明远楼」。
1958(民國47年)
1958(民国47年)
拆除美濃東門之鐘樓。
拆除美浓东门之钟楼。
1959(民國48年)
1959(民国48年)
大地震後,恆春城只剩斷垣殘壁。
大地震后,恒春城只剩断垣残壁。
1960(民國49年)
1960(民国49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於霪雨中崩塌,空留一個門洞。
台湾府城(台南)大东门于霪雨中崩塌,空留一个门洞。
1962(民國51年)
1962(民国51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及大南門坍於颱風之中。
台湾府城(台南)大东门及大南门坍于台风之中。
1963(民國52年)
1963(民国52年)
因修築道路,僅剩的恆春城城牆又遭拆毀大半。
因修筑道路,仅剩的恒春城城墙又遭拆毁大半。
1965(民國54年)
1965(民国54年)
定軍寨故址改建八卦山大佛,僅存的一面古牆亦遭夷平。
定军寨故址改建八卦山大佛,仅存的一面古墙亦遭夷平。
1965(民國54年)
1965(民国54年)
懸掛赤崁樓匾額於海神廟上,並將正門移至民族路。
悬挂赤崁楼匾额于海神庙上,并将正门移至民族路。
1966(民國55年)
1966(民国55年)
以觀光名義,拆除東門、南門及小南門之舊城樓,改建成北方宮殿式城樓。
以观光名义,拆除东门、南门及小南门之旧城楼,改建成北方宫殿式城楼。
1968(民國57年)
1968(民国57年)
台灣府城(台南)小西門被遷移至成功大學校園內。
台湾府城(台南)小西门被迁移至成功大学校园内。
白米甕砲台古砲由基隆中正公園移往三軍大學。
白米瓮炮台古炮由基隆中正公园移往三军大学。
1975(民國64年)
1975(民国64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在原址重建。
台湾府城(台南)大东门在原址重建。
原置於嘉義孔廟前之古砲移至中山公園內舊東門城樓太保樓樓下。
原置于嘉义孔庙前之古炮移至中山公园内旧东门城楼太保楼楼下。
1975(民國64年)
1975(民国64年)
國軍於安平城內洋樓旁立一白牆紅頂的瞭望塔。
国军于安平城内洋楼旁立一白墙红顶的瞭望塔。
億載金城建城一百周年,台南市政府斥資加以整修。
亿载金城建城一百周年,台南市政府斥资加以整修。
1977(民國66年)
1977(民国66年)
台灣府城(台南)大南門在原址重建,是目前全台唯一和甕城並存的城門。
台湾府城(台南)大南门在原址重建,是目前全台唯一和瓮城并存的城门。
整修四草砲台。
整修四草炮台。
1979(民國68年)
1979(民国68年)
整修二砂灣砲台。
整修二砂湾炮台。
整修1976年外觀遭損毀的台北北門。
整修1976年外观遭损毁的台北北门。
整修恆春城南門。
整修恒春城南门。
1980(民國69年)
1980(民国69年)
英國將淡水紅毛城歸還中華民國。
英国将淡水红毛城归还中华民国。
台南市政府重修安平小砲台。
台南市政府重修安平小炮台。
1982(民國71年)
1982(民国71年)
將赤崁樓列為一級古蹟。
将赤崁楼列为一级古迹。
1983(民國72年)
1983(民国72年)
定軍寨砲台之二門古砲移至乙未抗日紀念碑公園中。
定军寨炮台之二门古炮移至乙未抗日纪念碑公园中。
整建恆春城東門。
整建恒春城东门。
1984(民國73年)
1984(民国73年)
噶瑪蘭城護城濠加蓋後成為「舊城東、西、南、北路」。
噶玛兰城护城濠加盖后成为「旧城东、西、南、北路」。
1985(民國74年)
1985(民国74年)
滬尾砲台開放民眾參觀。
沪尾炮台开放民众参观。
北門「巖疆鎖鑰」匾額開始陳列於台北新公園的碑林中。
北门「岩疆锁钥」匾额开始陈列于台北新公园的碑林中。
1986(民國75年)
1986(民国75年)
整修媽宮城之小西門。
整修妈宫城之小西门。
1989(民國78年)
1989(民国78年)
二度整修二砂灣砲台。
二度整修二砂湾炮台。
1991(民國80年)
1991(民国80年)
整修滬尾砲台。
整修沪尾炮台。
1993(民國82年)
1993(民国82年)
白米甕砲台古砲由三軍大學移回基隆中正公園。
白米瓮炮台古炮由三军大学移回基隆中正公园。
1998(民國87年)
1998(民国87年)
台北北門甕城上之「巖疆鎖鑰」匾額移回北門前方空地上。
台北北门瓮城上之「岩疆锁钥」匾额移回北门前方空地上。
高雄縣政府整修鳳山市之訓風及澄瀾兩座砲台。
高雄县政府整修凤山市之训风及澄澜两座炮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12
為啥沒有塔咖歐港的旗后炮台...?
今天天氣晴朗海浪很高,皇萌興廢在此一舉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13
1587(明万历15年)  倭寇進犯澎湖龍門港,清廷乃在此築小城,列槍銃以守。
倭寇进犯澎湖龙门港,清廷乃在此筑小城,列枪铳以守

错了吧?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14
应该是朝廷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