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59阅读
  • 38回复

[地名由来]襄阳,还是襄阳?从汉水之南的襄阳看“水北为阳”的命名规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8-10
也有些命名为“某阳”的并非在山南水北,据说黔阳县得名于“黔省之东”。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8-10
引用第24楼seanyork于2009-08-10 17:19发表的 :宝庆是府的名称,当时有宝庆府,府治在邵阳县吧。所以现在的邵阳市区叫宝庆可以,现在的邵阳县叫宝庆就不一定合适了。
外迁的母县用原名是可以的。要么叫邵南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8-10
回 25楼(seanyork) 的帖子
惠阳县是原惠州府附郭县归善县改名得来,和方位更加无关,呵呵!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8-11
那惠阳的得名有什么讲究吗?风水、人物、山川、历史……?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8-11
回 28楼(seanyork) 的帖子
据说是废府时用府名命名附郭县,但是惠州县不好听,于是取了惠阳,惠和阳都是吉祥的。类似的还有潮州府潮安县,因为潮州县不好听。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9-08-11
Re:回 28楼(seanyork) 的帖子
引用第29楼phanlileo于2009-08-11 10:49发表的 回 28楼(seanyork) 的帖子 :
据说是废府时用府名命名附郭县,但是惠州县不好听,于是取了惠阳,惠和阳都是吉祥的。类似的还有潮州府潮安县,因为潮州县不好听。


那潮州和潮阳是一回事吗?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9-08-13
引用第25楼seanyork于2009-08-10 17:22发表的  :
也有些命名为“某阳”的并非在山南水北,据说黔阳县得名于“黔省之东”。

原来没有黔省,何来黔省之东?
跟黔有关的黔中郡和黔中道的治地都不在贵州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9-08-13
凭什么得出“襄水=汉水”?难道就不可能古时候存在一条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襄水流经襄阳城南?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9-08-14
Re:Re:回 28楼(seanyork) 的帖子
引用第30楼seanyork于2009-08-11 11:19发表的 Re:回 28楼(seanyork) 的帖子 :那潮州和潮阳是一回事吗?
不是,潮阳比潮州早设计,因为在大海以北而得名。潮州府则因为潮水得名。潮州府附郭县是海阳县,今天的潮安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9-08-15
引用第32楼尹人于2009-08-13 22:38发表的 :
凭什么得出“襄水=汉水”?难道就不可能古时候存在一条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襄水流经襄阳城南?


虽然持“汉水”说的要多于“涑水”说,但“襄水”应当是“涑水”而非“汉水”。理由可以从“襄水出于柳子山”得出。

以上文字是我在0楼所持的观点,如果你愿意仔细读的话,就知道了。襄水≠汉水,襄阳因襄水而非汉水得名。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12-03
襄阳终于出现了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0-12-03
襄阳一改名,古墓派重出江湖,呵呵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12-03
哈哈,这篇文章构思于00年,完成于03年,修改于06年,发表于09年,本以为下次出现会是12年,看来因为更名而提前了。
历史使人明智,现实让人迷失,未来令人痴狂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0-12-04
古人给地方命名,以山南水北为阳。襄阳之名因何而得?迄今,主要说法有三:一是襄水(俗称南渠)之阳说;二是襄江(汉江襄樊段的俗称)改道说;三是欧庙迁来说。长期以来各说各有理。  

  襄水之阳说的时间颠倒  

  此说认为:襄阳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阳。所举依据是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篇中的一段话:“沔水又合檀溪水。水出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又北经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里余,北流注入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即襄水也。”  

  这条“东南出”的襄水出现的年代,当在应劭任泰山太守时,即东汉献帝时期(公元190年-220年)。  

  但史学界一致认为,襄阳之名始于西汉。1994年版《襄樊市志》载:“西汉初年(约公元前206年),置襄阳县于楚之北津,隶属荆州南郡。”  

  将“东南出”的襄水与西汉时就有的襄阳,两名称出现的年代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作为命名依据的襄水,竟比所命之名晚了约400年。  

  另外,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襄阳城与万山之间的老龙堤建成前,鸭湖及檀溪水与襄江是连通的,部分江水曾从城南与群山之间流过,城南诸水就近注入。这股水是襄江的一条汊流。汊流与主流相比是无名小辈,以致分隔主、汊流的沙洲有了名,汊流仍无名。如襄城岸的老龙洲、樊城岸的长丰洲便是。正因为如此,在正规地图上未见汊流标有名称。  

  老龙堤建成后,城南所出之水加上人工渠道,成了独立水系。但此时不论它采用何名,与已叫响一千七百多年的襄阳之名就关系不大了。  

  襄江改道说的空间错位  

  此说认为:襄江曾经改道,现在的襄江是改道后形成的。改道前,全部江水曾从襄阳城南与群山之间流过。城在水之阳,故名襄阳。  

  要确定襄江北岸在何处,须先查明襄江河床的演变。地质钻探的结果证明,南起荆山山脉北缘,北至鄂北岗地南坡的清河店,为古襄江河床。这个既宽又深的河床,为西出秦巴河谷,东入江汉平原的滔滔江水提供了牢固、便捷的通道。  

  后因地球气候变化,降水减少,襄江水位逐渐下降,河床随之缩小。旧石器时代晚期,襄江水位约为78米(黄海高程,以下同),南岸在今襄阳城南群山北麓,北岸在樊城以北7公里的山湾、蔡坡附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水位降至67米,南岸变动不大,北岸则南移至大李沟一线(详见《襄樊晚报》2007年2月27日《古襄江的变迁》一文)。  

  此后,今襄城、樊城下的沙洲相继出现,渐成先民生息、繁衍之地。当时,水患是对洲上居民的最大威胁。为保一方平安,历代着力修堤防洪,终于建成老龙堤,截断了襄江注入城南的通道。同时,樊城也建成沿江大堤,从而保持基本河槽至今。  

  上述演变过程表明,襄江河床虽有从大到小、从直到弯的变化,但未发生除旧换新的改道,襄城、樊城隔江相望的局势未变,襄江之阳始终在包括樊城在内的鄂北岗地一边。  

  欧庙迁来说值得探讨  

  前述两得名说难以成立,欧庙迁来说便脱颖而出。此说是25年前,陈家驹先生在所著《襄樊风采录》中首先提出的。

  该说有两个特点:一是论据范围较广。涉及史志、地理、考古诸多方面,不像有的说法来去只有一条依据;二是论据扎根较深。如陈家驹先生通过考察发现,市区扁山南侧有“歪头山”。根据以形命名和古时区域性语言发音的差异推断,此山即南朝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郡国志》载“襄阳有阿头山”中所指的山。又据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云:“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上也。”包括“歪头山”、扁山、岘山所组成的山体应为襄山。欧庙古城遗址位于襄山之南,正合《荆州图幅》所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