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16阅读
  • 2回复

[江苏]两淮盐务总栈所在地——仪征市十二圩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0-17
十二圩,位于江苏省仪征市东南部的一个滨江古镇,就是这个今天在中国无数古镇中显得十分普通的乡镇,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却赫然标在了当时的世界地图上,那个时候由中国地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在江苏省一幅上鲜明地标出了十二圩的位置,可是却没有标出十二圩所属的仪征县,何故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十二圩是淮盐总栈的所在地,是一个以淮盐储运而飙起的“经济特区”。十二圩最辉煌的历史就在那个时期。
  其实,十二圩的历史比起很多历史名镇并不算长,与之临近的瓜洲,唐时设渡,很快就成为冠盖络绎、商贾云集、居民殷阜、第宅蝉联的大镇(《邗江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而十二圩直到清康熙年间才由沙滩开垦成圩。经过一二百年,先后筑圩14个,第十五个未筑成。今天十二圩地区依然还保留着头圩、二圩、三圩……九圩、十圩、十二圩、十三圩等名称,头圩、二圩在北,十一圩、十二圩、十三圩在南,中间有三圩、四圩、八圩、十圩等,形象地表明了当年从北而南渐次开圩的情形。经过长期的开垦,十二圩一直发展到了长江之滨。不过,直至道光年间,十二圩各圩尚未形成集市,百姓买卖要到旧港、黄泥港两地。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淮盐总栈,十二圩的历史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而且书写了“一会走路就会跑”的人间神话。由于总栈的官署建于第十二个圩身上,作为镇名的“十二圩”从此确立。一个年轻的“古镇”,由于自然和历史机缘的契合,一时崛起而为世所瞩目。十二圩之所以赫然标注在世界和中国地图上,就是因为这里的盐税成为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1922年1月,北洋政府海军为讨要政府欠薪,将“楚泰”、“楚谦”等舰开往十二圩,截留两淮盐税。此举引起美、英、法、日等国使节的抗议。十二圩别于其它古镇的特点就在这流星似的惊人一现。
  韦明铧先生在其《风雨豪门》(广陵书社2003年版)一书中引和道人《两淮鹾商轶闻录》中关于两淮盐业商总“黄银泰”的一则旧事:“有黄银泰者,晋人也。其先为大同黄金泰之家奴,以为人机警故,领资到扬,经营盐业。十数年间,遂致巨富,洊至八家商总领袖。稽其致富之由,除每岁国课,八家分担,由黄姓一人承总完纳外,其在场下所产之盐,每百斤仅售百钱,运出江口抵十二圩栈,改大包为小包,加价每百斤为千二百钱。以其计二分一之利,及每包馀斤,加以垄断,开销水脚,完纳国课,当然有十倍之盈馀!朝廷懵然不知,官吏熟视无睹,宜其兴家发迹之易也!”这个黄银泰就是个园主人黄至筠盐号的旗名,他显然不可能是同治以后的人,所以文中说把盐运到十二圩栈是不可能的,那时,十二圩还没有成为淮盐总栈。黄至筠的晚年距十二圩建栈,时间上相隔不远,因此,《两淮鹾商轶闻录》很可能发生了朝代上的讹错。
  十二圩建栈的时候,从宏观上看,中国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那时,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谓之“虎视鹰瞵”、“瓜分豆剖”。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十二圩建栈的那个年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已经很深,时隔27年,到1900年《辛丑条约》签定,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此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随着“坚船利炮”传到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就国内矛盾而言,太平天国的硝烟刚刚散去,但原有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一场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悄然孕育。这些历史变化在十二圩多有反映:十二圩的盐税被清政府用来偿还外债;十二圩的发电厂、电报局标志着近代文明的传入;十二圩出了一个徐宝山,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微观上看,道光以后,作为“东南一大都会”的扬州结束了它的第三次历史繁荣期。清朝初年,扬州得漕运、盐运、河运之便,迅速走向繁荣。嘉庆《扬州府志·序》如此分析:扬州“以地利言之,则襟带淮泗,镇钥吴越,自荆襄而东下,屹立巨镇,漕艘贡篚岁至京师者,必于此焉。是达盐策之利,邦赋攸赖”。那时,扬州城里聚集了大量富可敌国的徽州盐商。清朝的汪喜孙估计,汇聚到两淮盐商的资本有白银七八千万两。这个数目,与乾隆时期的国库存银大致相等。这些资本主要由秦商和徽商所有,其中徽商占大部分。对此,近人陈去病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恰切:“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道光十一年(1831),清政府推行“票盐法”,对盐商打击很大。这一变化严重破坏了扬州繁荣的政策基础。从此以后,依靠盐商而繁荣的扬州迅速衰落。随后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更使扬州蒙受战火浩劫。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却使清政府改变了盐业政策,盐商重新取得了对淮盐的市场垄断特权——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朝廷重臣出于财政上的考虑,恢复纲盐法,使得扬州盐商们“死而复生”。与此相关,这一改变还直接导致了十二圩的崛起,扬州的盐业在十二圩再度兴盛起来。但是,毕竟时移事易,这个兴盛也只能是那个朝代的一道落日余晖。
  从建淮盐总栈到1930年后“两淮盐务总栈”撤销,十二圩经历了六十多载的繁荣。这期间,十二圩作为一个盐务经济特区,其行政关系不属仪征县,而是由“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直接管理。总栈首长名总办,后改称栈长,清时为正四品官,他是十二圩的最高行政长官。不过栈长并不直接管理行政,而是由其下属机构来具体管理。总栈下设浦委厅等机构,除管理盐务的若干机构外,盐务警察(巡防)总局的一项(下转四版)(上接三版)职能就是管理地方行政,它下辖3个行政区,头帮段是西区,官街段为中区,尾帮段是东区,各区设有区长。
  约在1930年以后,“两淮盐务总栈”撤销,十二圩地方行政权逐步移交给仪征县,成立了仪征第三区公所。十二圩本街辖西坞、博爱、丰畅、永衡、益隆、玉福(幸福)、芦隐等七镇,周围有旧港、沙河、河西、蒲新(补薪)、黄泥、散(三)乙、双桥、安徽大岸等8个乡,另有旧港、世业两个代管乡,初编保甲时又增设合浦镇和望江乡,这两个新设乡镇很快就被并入丰畅镇和蒲新(补薪)乡。
  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党仪征县政府撤走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二圩由汪伪仪征县政府控制,所辖乡镇比以前有所减少,有些乡镇还进行了合并,如西坞、博爱、丰畅3个镇就合并成了西畅镇,丰畅一部和永衡合并成永丰镇,益隆、玉福(幸福)合并成隆福镇,河西乡并入沙河乡。
  解放战争初期,原汪伪仪征县的地域为国民党仪征县接管,先属仪征县第三区署,后区署改称公所。1947年底,国民党政府推行撤区设镇,十二圩几个镇被合并成仪圩镇(仪圩镇系由民族镇、民权镇和民生镇三镇合并而成),此外还包括双桥、三乙、安徽大岸等7个乡。后来,仪征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名称也多次改变,十二圩先后隶属东南县、仪扬县、仪征县,其境域和有关地名也有不同变化。
  由于地位的重要,从建立淮盐总栈到抗战胜利后,十二圩一直有军队驻扎。最早是原在瓜洲的总兵水师营由总兵陆家榜带领移驻十二圩,负责治安。同治末光绪初,又由统领刘国标率水陆缉私两个营到十二圩驻防,负责水上缉私与陆地治安。光绪后期清廷还收编盐匪徐宝山组建了新胜水上缉私营和陆上标字虎头营,负责缉私、剿匪。徐宝山升迁后,留下来的驻军称省巡防营。此外,清末和民国时期,十二圩的驻军还有第一混成旅驻圩巡防营、盐务巡警总局、盐务防警总局等。这么多的驻圩军警既说明了十二圩的重要,同时又反映了十二圩的局势混乱。日伪时期,十二圩驻军有从地方维持会演变来的警保所、地方恶霸王贵禄的主力武装国民党仪征县常备大队等。王贵禄、王子安投降日本后,国民党仪征县常备大队改编成自卫总团,后又更名为(伪)仪征县警察大队。此外,盱眙县长兼江苏保安旅族长秦庆霖投敌后也曾分一个营到十二圩驻防,后调离。抗战胜利后,十二圩的驻军有从五子安伪军改编过来的保安大队、十二圩警察所、警察分局、江苏水上警察大队、江苏保安江防大队等,有些驻军驻扎时间不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十二圩隶属仪征县(1986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仪征市),南滨长江,北接新城,东临朴席,西与仪征市区相连,全镇面积25.3平方公里,辖蒲新村、弓尾村、汴河村、黄泥村、三益村、沙河村、沿河村、红旗村和十二圩镇区。2000年3月,在新行政区划调整中,十二圩镇被撤销,与新城、龙河合并,以新城镇区作为中心镇。2005年,因成立仪征经济开发区新区,十二圩从新城镇分离出来,成立了办事处。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0-17
沙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0-18
淮盐的名气大啊.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