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45阅读
  • 5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太平湖水下千年古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04
“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成帝咸康四年(戊戌),避杜后讳‘陵’,改陵阳为广阳。”  

  地名更迭

  上面是摘自民国25年3月《石埭县志大事表》的两句话,告知了我们广阳最早的历史定名及其时间,以及陵阳之名“广阳”的缘由。

  下面就看看广阳之名更迭演变的简要情况。

  广阳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成为陵阳县县治所在地,即名陵阳,当时陵阳县含陵阳、石城等县地。銍(今安徽宿县东)人窦子明,就是汉陵阳县的第二任县令(第一任为刘嘉)。到东汉末年汉献帝时,广阳都一直沿称陵阳之名。到了三国鼎立时,属东吴,东吴孙权称帝的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因流经境内的秋浦河中有三块平如巨台的大石,称为“埭”,陵阳县因之改名为“石埭场”。而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当皇帝当了十年后的咸康年间(335—342),“陵阳”县名忽然间和他的皇后杜陵名字同字而犯了讳,因而改名为至今仍称说的广阳。而到了汉魏六朝的梁朝时(506—557),广阳县更名为石埭县,广阳仍名广阳。

  广阳曾两次改名为南阳。第一次是隋朝炀帝杨广称帝,广阳之名犯了杨广的讳,《隋书•地理志》称为南阳。第二次是隋朝灭亡后,唐朝初建时的唐高祖李渊的武德三年(620),广阳又曾名南阳,但只维持了几年。根据时间排列,唐的广阳称南阳时,就是左匡政在陵阳山前垒土为城名猷州时。武德八年废猷州,广阳恢复原名。

  广阳作为石埭县治一直沿称下来是从唐朝唐玄宗之孙唐代宗李豫称帝的永泰二年(766)重新划地扩建开始的。那时的石埭县行政范围,含从秋浦、青阳、泾县三县重新划出的地盘。广阳作为石埭县治,除了南宋宋理宗时(1226)曾迁今石台县址七里街,六年后又迁回广阳,中间间断这六年外,一直维持到1959年3月22日撤消而与太平县合署办公为止,而1965年7月9日复设名为石台县时,广阳作为县治的地位就揖让给今石台县治所在地七里街了。

  广阳作为县治的历史,共有2061年。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04
广阳这里,凭现在的观感,就是太平湖水面最广阔的去处。不妨回首历史。其北有陵阳山和琉璃岭关,东西两端崇山峻岭有如铁闸,宽阔的舒溪河穿峡浩荡东去,南有密崖关扼锁,中间是广阳和秧溪两大畈,天然粮仓,这样的地势自古以来就是兵争之地。

  汉建安年间(196—220),汉朝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由于董卓专权,宦官跋扈,早已成了傀儡,诸侯纷纷割据,天下开始大乱。东吴孙坚势力早已壮大,已逐渐占据整个江左,即沿江两岸直到湖北荆州和江西九江以东至海边大片土地。当时汉将祖郎镇守广阳。建安三年(198),东吴首领孙坚即派大儿子孙策大战广阳,生俘祖郎。由于天下纷乱,建安二十一年(216),鄱阳湖的尤突起事割据,泾县、陵阳一起响应,遭到东吴大将贺齐、陆逊镇压,广阳二度降吴,孙权派大将周泰为陵阳侯。

  从汉建安三年后,直到隋大业九年(613),广阳过了400来年比较清净的日子。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占山为王,举旗割据数不胜计,用《隋唐演义》的说法,是“六十八路烟尘,七十二路草寇”,其中以程咬金瓦岗寨势力最大。绩溪汪华举兵逐渐据有宣、歙、徽、睦、婺、饶等州,广阳属宣州。时广阳之东三里华村,相传就是纪念汪华而设的村名。大业十三年,境内盗起,人不自保。杜伏威、窦建德义军也想来占据广阳。当时左难当已成为宣州总管,设兵在今穰岭以下,和窦建德决战,用大量草捆填置河中堵水,大败窦建德军,穰岭、穰溪由此而得名。左难当在广阳北、陵阳山前筑土城两重,这土城当时就称猷州城。当时这一大片地方统称过“猷州”,今新华的“游山”原名就是“猷山”可知。唐高祖李渊称帝的武德六年(623),唐王朝初建,天下虽初定,但各地仍有农民军活动,有叫辅公祏为首的义军,其部将陈当世,在这一带受到左难当的重创,第二年,辅公祏亲自率部来攻猷州左难当,左难当在援军李大亮配合之下,彻底打败了辅公祏。

  唐初以后,每当大规模的改朝换代的军事行动发生时,广阳虽有惊扰,但很快就得到平息。如唐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攻占广阳,很快就败退。从唐初跨过近1200年的时空后,广阳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血洗,就是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攻占。从咸丰初年到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攻占广阳8次,旋即退去。咸丰十年五月第九次攻占并进驻了一年零七个月,直到最后投降。此期间,跟太平一样,人口锐减(太平当时嘉庆十一年(1806)的27万3千3百余口,锐减到最乐观的数字不足4万人),清政府官衙及公用设施、宗祠寺庙乃至大量民房多遭焚毁,文物、图书、典籍损毁殆尽。广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从太平、广阳向东北方向直到广德、繁昌一大片,几乎就是无人区。今广德县境中有湖北语区,就是因为这次战乱造成人口大片空缺而移民填补的。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3-04
广阳,由于它的地势地貌,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平时确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北以陵阳山为靠榻,南濒舒溪河为城堑,城池就座落在广阳大畈这384公顷的沃土上,西至柳家梁,而向东连接着洪田畈区,东西长达10公里以上。跨过舒溪河向南,就是秧溪、和平、乌石、夏村连成一片的平畴沃土,皖南山区中心地带的著名粮油库。舒溪河流经广阳,北岸接纳着陵阳河、永丰的洙溪、新华的汤家河,南岸则注入着秧溪、婆溪,舒溪河河床顿时加深,河面顿时宽达200米,水量洪大,是皖南山区重要的水运通道。而徽宁古道纵贯南北,与舒溪河在这里呈十字形交汇,民国年间以徽宁古道为基线的“大(渡口)——岩(寺)”公路径直通过广阳。广阳物产富饶,水陆交通便利,使这里的经济生活历来显得颇为繁荣。《石台志》有过描绘:“洪武五年(1372),民心安定,各行复业,沿舒溪河街市货客贸易兴旺。”后又有描绘:在回驴岭上晚间北望,南门沿河街市店家灯火与河中游船灯火交相辉映,人称“小秦淮”。足见广阳有过的经济生活的面貌。对广阳的宏观面貌,旧志描绘道:“山屏耸秀,水带回澜,林木辉映,舟车络绎,扼险守要,固当一方之保。”民谣也说“前金山(指今太平湖镇古芒村),后银山(陵阳山),中间夹块玉石滩(指舒溪河和两岸畈区)。”舒溪河南,有一片茂密葱茏的树林,有如广阳城池的屏障。广阳城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作为县城,明代以前,广阳城以土筑,有东门、小东门、正南门、毓秀门、小南门、南门、西门、西北门、正北门、东北门共10座。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为砖砌,改为五座门:东来宁门、南仪凤门和小南门清舒门、西金城门、北望华门,都有城楼,东、西门各设了一座水关。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丈量,城高一丈六尺,厚三尺,周长三里多。民国时,有大小东门、大小南门、东门、西门、北门,东门、北门设水关。城区平面图呈椭圆形,面积近一平方公里。建国后城区向西有扩建。

  明中后期的城区格局,主要商业街道是与东西大街相连接的“河城街”,石板铺成;以南门、北门为中轴线,县衙、公馆等在中轴线以东,关王庙、县递铺、牢狱、仓库在中轴线西,文庙、儒学、文昌庙、演武场等在西门外。房屋砖木结构,单层平房和两层楼房。

  到清末、民国时,河城街已消失,主要街道让位于东西通城大街,叫西门大街,宽约五米,石板铺成,城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巷道短窄,多是平房。到解放前夕,明清古建仅存文庙、五猖庙、城隍庙、城楼、古塔和六座祠堂。

  建国初期,街道依旧,民房逐渐翻新或新建。新建公房影剧院有2460平方米,外观二层,其余相关公用设施和单位办公用房都是二层建筑。1970年前,城内石板街道有6860平方米,城内外新建道路1800米,公、民房建筑面积共有169923平方米。

  如今,广阳这一片虽然原貌难再,但却成了太平湖的明镜地段,湖上、湖周正按照崭新的规划蓝图,逐步变成一面硕大的嵌金镶银的镂花宝镜,成为国内外所艳羡的观光、休养的新的风水宝地。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3-04
舒溪河在清嘉庆《太平县志》上,被称为太平的“西条河”(东条河就是“麻川”),是广阳城的天然城堑。民国以前,过往这条河,是春夏季摆渡,秋冬季架桥,即使驿道快递也是这样。

  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石埭籍人陈劭吾、陈一甫兄弟首倡发起,在广阳南门外舒溪河上造桥,自捐银币2.4万元,太平陈少舟和旌德、江宁、南通等地实业界人士共同募捐近14万元,由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陈汝良设计图纸与技术指导,其师美籍教授裴特森审定,陈汝良的同学庚宗桂、郑敏之两工程师协助,江苏南通勘矿建筑公司承建,孙敏斋、桂承之监造。民国11年7月动工,民国14年春建成。全桥钢筋混凝土质地,长200米,宽7米,高10米,桥面两侧有1米高护栏,距护栏0.7米处,有供独轮车通行的车槽。桥下有11个泄水孔(即筑有10个桥墩)。桥两端筑有桥头护坡,南门外桥头护坡向东西共延有50米,南岸30米。北岸桥头建纪念亭一座,亭额刻“利步大川”四字,亭中立石碑4块,刻有建桥经过,护桥禁令和建桥功德名录,又建两层小楼,供护桥值班住宿。民国24年(1935)修《石台县志》,称该桥为“皖南巨工”。

  这座大桥建成后取名“永济桥”也叫“舒溪河大桥”,俗称“广阳大桥”。民国23年大(渡口)岩(寺)公路修成通车,它便成为要冲之津梁。民国27年(1938),集结青阳的日军有侵犯屯溪的迹象,驻守屯溪的国民党抗击日军进犯的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命令新七师工兵连,炸毁桥北头6个桥墩,以后通行以木桥代替。

  石台解放后,1949年冬,皖南区公路局决定修复大桥,由李光槐负责技术指导,李复生主持施工。利用桥南段原有五孔,而北段6孔修复两个桥墩,重建三个桥墩,架设起钢架大桥,1949年11月动工,1950年8月告竣。修复后的永济桥,南段为钢筋混凝土质,北段为钢架桥体,虽欠美观,却也别具一格。

  1962年元月,我曾途径广阳,在南门口一家旅店住过一晚。晚霞漫天,站在北桥头,朝东、南、西望去,显得十分辽阔。舒溪河水闪耀着密密匝匝的粼粼波光,一派活泼,逼人眼睛。这么长的桥,在我当时的经历中,还真没见过,不由兴起走了一遍。走在钢架桥上,脚踩下去,会有轻微的嗡声,给人十分稳健的心理作用,感到十分的安全和满足。八年后,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皖南巨工永济大桥”和它的后盾广阳,毫不犹豫地贡献了自己。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3-04
起广阳,必然要说毕锵。广阳城内有陈、苏、汤、桂、沈、李、扬、章等八大姓,毕姓是个小姓,不在八大姓之列,可毕姓却在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出了一个三朝元老。

  毕锵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初五正午时。自幼好学,言辞伶俐,才思敏捷。他最爱读的书是《春秋》,同时遍览诸子百家,不以一家之言为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26岁中举,翌年参加应天府(南京)廷试,第五名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后一阵任京官,不久遭排挤,贬为温州“提学副使”,后又改任安徽、湖广(湖北一带)地方官。万历初期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合而辞官回家。万历十年(1852)张居正死,即被召回京师,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尚书。万历十四年(1586),毕锵70岁,以年老多病,三次乞休而告老还乡。从中进士后至退休,头尾44年,除中途辞官近十年,为官约34年,历仕19任。

  初任刑部广东司主事二任刑部河南司主事三任刑部陕西司署员外郎主事四任刑部湖广司署郎中事主事五任户部山西司署郎中事主事六任浙江按察司提学副使七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八任广西按察司按察使九任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十任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十一任太仆寺卿十二任应天府府尹十三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十四任刑部右侍郎十五任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十六任南京户部尚书十七任南京工部尚书十八任南京吏部尚书十九任北京户部尚书

  毕锵为官清廉、勤政,特别在张居正死后,召回京里后,在痛陈时弊、改变时弊上尽责尽力。值得一书的历史功绩是他与海瑞是合作,为历史做出了贡献,就是上了史书的明朝改革赋役制度的“一条鞭法”。他当应天府尹时,海瑞为江南巡抚,二人政见相合,成为莫逆之交。所谓“一条鞭法”,是一个州县的赋役征收要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而一年所需的力役(老百姓的义务工),由官府招募,付给工食费;而杂税土贡与税粮合一,计田征银,由官府折办。这种赋役征收法,不但减少了老百姓的赋役项目,也相对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对后来的赋役征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毕锵70岁退休后,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谱、志载:“二十余载,以恭、让、节、俭表正乡闾。”平日,不着轻服,不驾华车,不近声色。割让好田给县学,出钱养赡学校中贫困学生。办义校供子弟读书,出仓廒赈济灾贫。帮助家贫者办丧事,出资掩埋客死者尸骸。常暗中帮助人解脱苦难,而被解脱人却不知是什么原因,像这些事,“不可胜数也”。州县官吏常向他请教办理重大案件办法,他不畏强暴,察微观细,判断一些疑难大案,迫使地方豪强有所敛势。故此,毕锵退归林下,颇得民心和地方官员的拥戴。万历二十四年(1596)八十寿辰,为之撰写寿文、赶来祝寿的京官、各地方官,远及两广和山陕等地,有四、五十人之多。六年后,万历三十年,明神宗下诏“加毕锵为太子太保,命有司问存于家。”太保,是周朝以来设置的辅佐皇帝治理军国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有太师、太傅、太保,名为“三公”,位列“三公”地位十分显赫。“三公”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名与实各不相同。到了明朝,基本上成了皇帝给的奖赏性的最高级荣誉。而“太子太保”,是除了辅佐皇帝治理国政,还要承担教导太子的职责和太子登基后继续辅佐他治理军国大事。可见毕锵为官为民都还不错,不然退休十年了,八十老朽了,皇帝干嘛还给他个最高级荣誉,还责成地方官拜谒、看望呢?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3-04
毕锵前后有三位夫人,首任李氏,广阳李姓;二任崔氏,甘棠崔姓;末任邵氏,秧溪人。嘉靖年间(1522—1566),崔氏三甲祠维修,毕锵贺有苏体风格的“唐相后裔”四字大匾,该匾现存黄山区文化局,是真迹文物。另有传说,毕锵退休后,皇帝亲自来探视过,毕夫人亲自下厨,烹制了一锅炖的菜,口味甚是香醇浓厚,皇帝见是一品夫人亲自操持的菜,便名为“一品锅”。一品锅一般最底层为干笋,避免焦糊,依次上来是油豆腐、一寸见方大小的五花肉块、肉圆子、白豆腐、粉丝、鸡蛋饺子,烫菠菜等,也有根据口味加放豆腐皮、香菜、腌菜的,不一而足,用碳火炉炖成,锅中菜味醇厚,肉不腻人。可能这早已是黄山周围民间过年过节和宴请宾客的传统风味菜,经这位皇帝一赞赏,便得了个“一品”的名声。现在大约因为端铁锅上桌,不雅观,其实没吃过的人只要吃了,肯定常常思念。2006年,我在祁门牯牛降,吃过一次久违了的一品锅,名色品种还没传统的丰富,可那口味远不是现在大酒店的花色所能比拟的了。

  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月二十五日,毕锵去世,终年九十二岁。据《毕氏宗谱》载,去世前一日,毕锵感到不适,先写好遗嘱,再穿戴好衣帽,叫家人请来地方各官和好友聚会,谈笑诙谐如常,岂知意在告别。送走客人,命子媳妇孺跪听修身、齐家之道。言毕,正襟危坐,合目而逝。逝后三年的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初七,万历皇帝遣使奉诏到毕府哀悼,给予“尽瘁半生,绰有劻勷伟绩”的褒奖和“兹赠尔为太子太保、锡之诰命”的封赐,哀荣十分隆重。在毕锵七十岁退归广阳后不久,万历皇帝念他为官功绩突出,赐他在广阳城中街建造一座府第,地址在广阳城内广阳乡高建队东面,章村队冲担岭东南;具体说是在明时石埭县衙西,桂家巷东。县衙在中轴线以东,那毕府基本上是居城区中心位置,人俗称宰相府或尚书府。

  毕府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广阔。所谓占地广阔,据现今年长者回顾,其进深有多长呢?府门在东西大街上,府后围墙抵北门里河城街,南北通长在300米以上,东西宽度大约占有东西大街北面的三分之一。《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句“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从外观上描写荣、宁二府的气势,毕府占了三分之一的街面,完全可信。

  府前是东西石板大道,道两旁设有数对石狮、石马、石人、石鼓。府门东边跨街竖一座石牌坊,坊顶嵌一匾,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是皇帝封给毕府的威仪。府大门门楣高悬皇帝赐予的大竖匾,上书“状元及第”四字。大门两旁对联,上联“四部尚书第”,下联“三朝元老家”。如此威仪,足见府主声名显赫。

  府前向南直通广阳南门,达舒溪河,隔河可遥望河南方圆七八里的大树林,一片绿色葱茏。进得府门,前后有三大进,庭院衔连,楼阁错落,间以花园水榭、暖阁凉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房柱、屋梁、门窗都雕刻有花卉、鸟兽和人物故事。整座府第布局严谨,结构巧妙,精致高雅,色彩辉煌,堪为古建筑中一件雅作精品。

  据说毕府曾藏有许多稀世珍品,尤其是有多张玉雕花架床,长、高各尺余,床架用翡玉雕成,被褥用翠玉刻就,床上有象牙琢成的人物,其他金银饰品不计其数。太平军到广阳时,毕府后人将这些宝物埋入府中的七口井里,太平军只掘得三口,另四口已永无人知了。

  时光流逝,年久失修,毕府逐渐衰落,但从府第建造时起计算,到建国后,还有不少人住在里面,其前庭大院还成为供销部门的废品收购站。直到1970年前,已维持了380多年的毕府,才被拆除,可见其建筑质量也堪为古建筑史上的一件奇品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