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50阅读
  • 2回复

[浙江]温州探索建设“镇级市”的调查报告(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4-25
温州网讯 以前行两三米一暂停的速度,一车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被堵在了龙港镇中心区的马路上。这多少让龙港人有些尴尬:日前,20多名院士、专家本是慕名前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调研城镇建设的,不料却遭遇“入城之难”。
  “这样的交通条件实在难以达到城市化要求。”沿路拍摄资料的院士周干峙,举着相机,如此感叹。而在感叹之余,这位老院士更关注龙港的新一轮城市化改革——探索建设“镇级市”。
  “镇级市”,这个新名词,让温州又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努力把龙港镇、鳌江镇、柳市镇、瓯北镇、塘下镇等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2月22日,在全市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第一次提出“镇级市”概念。
  一时间,人们有兴奋、有憧憬,也有审慎、有斟酌。
  外界肯定的是,素以大胆改革创新而闻名的温州,在探索强镇扩权过程中,建设“镇级市”这一突破性思路,实为城市化建设的“破冰之旅”。
  而温州坚持的是,此“市”非彼“市”,“镇级市”并不是行政概念,建设的实质是强镇扩权,旨在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问题,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镇向城市转型,也就是说是以镇的属级建设小城市。
  审视社会各界赋予“镇级市”这一实践的不同态度,近日,记者走进五大强镇,解读、探究此次“破冰之旅”。
  现实之困——
  小马难拉大车
  “权在上面、责在下面,钱在上面、事在下面”,对于强镇发展存在的瓶颈,我市强镇创新发展调研课题组,走访考察多个强镇后,给出了这样的总结。
  对于这一问题,龙港颇有发言权。
  这座“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现有人口38万,去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00亿元,相当于我国中西部地级市规模。然而这里,却仅有一个20多人的派出所,在编的能上路执法的交警8名,在编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11名。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林万乐感慨,有专家曾称龙港是镇级体制、县级工作量、市级要求。
  “强镇无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市发改委综合体改处处长邹向阳分析,现行试点强镇扩权、建设“镇级市”的五个强镇,均是所在县(市)的经济中心,财政收入占所在县(市)总额的30%以上,但镇级政府的人、财、物管理权限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让这些强镇难以继续快跑。
  以乐清柳市为例,这个“中国电器之都”,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然而,由于没有土地规划权,近年来,柳市镇的许多电器企业开始外迁。
  交通拥堵不堪、产业发展受限、体制管理不顺……强镇身患的种种“不良症状”,不约而同诉说它们在发展中遭遇的现实难题。
  因此课题组每次召集强镇的负责人开会,各地都意见纷纷:柳市直指“空间”严重不足,鳌江急需“财政”支撑,龙港希望“权力”下放……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直言,龙港等强镇面临的现实是,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如何解决这些强镇的定位和管理权限问题,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
  “温州在新一轮城镇化改革中进行‘镇级市’试点,是基于现实迫切需求的一次全新探索。”邹向阳如是评价。
  改革之路——
  强镇扩权试点
  让强镇管理者有职、有权、有责,强镇扩权试点、建设“镇级市”应运而生。
  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几经上下,大大小小的会开了几十个。最终,市级层面为“强镇扩权”给出了较为宽松的空间: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原则上都要下放到强镇。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提出,将通过县(市)级职能部门向驻镇的派出机构进行“授权”。五个强镇建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镇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招投标中心等工作平台。
  而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试点镇的党政一把手将“升级”,镇委书记进入所在县(市)委常委班子;镇长明确为副县长级。
  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市里将具体的方案交由各县(市)自己制定出台。从去年年底至今,除塘下外,其余四镇均已有了自己“强镇扩权”的方案。
  “扩权之后,要逐步建立‘小政府、大服务’这一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邹向阳认为,这是强镇扩权的一大方向。
  “县里总共下放49项经济社会管理权力。”林万乐介绍,除在用地、财政、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外,11个部门在龙港设立分局。更值得一提的是,龙港镇内设置了“七局”,即财政局、经济发展管理局、城镇建设管理局等,加强镇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鳌江,“财政困乏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也让鳌江一直难以蜕变出小城市的面貌。”平阳县委常委、鳌江镇委书记麻胜聪点出鳌江的发展掣肘。事实上,课题组也曾提出,“镇政府的财政总额是按基数、人头拨付这一现有的财政体制,制约了中心镇建设集聚功能的发挥。”
  因此,鳌江的扩权改革方案里,加大财政扶持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平阳提出,今后,县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原则上实行“划分收入、核定支出、收支包干、递增分成”的办法,镇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度超出部分,县里给予鳌江镇30%的奖励。
  在瓯北,目前已完成国税、地税、工商、土地等六个部门对分局的审批授权。在俨然已有小城市面貌的柳市,“扩权”方案已经审定,并作为文件下发,具体工作也正一步步开始实施。
  强镇的纷纷行动,让温州城镇化这场有着20余年历史进程的改革正再次焕发活力。
  未来之效——
  尚待实践检验
  然而,毋庸置疑,伴随着“权和钱”的重新分配,些许矛盾的声音难免会响起:“听镇长的还是听局长的”,这或许将是试点镇与县(市)间的现实博弈。
  采访中,一些强镇的干部也坦陈,扩权改革遭遇“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明显,一方面,市、县主要领导很热,得实惠的乡镇干部和群众很热,但另一方面,下放权力的相关部门持谨慎态度。
  “目前,各局尚在组建分局,权力的下放,会在实践中协调到位。”永嘉县委常委、瓯北镇委书记金丐旦满怀信心,“估计县里下放的权力达到40至50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麻胜聪则认为,“各分局的人事任免,需要征求镇里意见,且镇里有权组织对分局的评议,县里的这一规定是保障运转有效的一大手段。”
  与此同时,一些人们也在质疑,在过去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龙港、鳌江、塘下均被授予不同程度的“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但最终仍被收回。走走停停之后,此番的强镇扩权,这场被解读为推进小镇城市化锐意之举的改革,究竟能不能突破过往,达到目的?
  “当时的很多权限下放之后,其实是两头审批,即分局审批之后,县局还要审批,老百姓得跑两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温州城镇化改革的邹向阳指出,此次扩权,采取的是分局审批、县局备案。
  改革成效尚需实践检验,这是采访中各界人士一致的声音。不过,尽管“镇级市”的步伐刚迈出,一些专家人士业已对此番改革之举给予肯定。
  “‘镇级市’是温州在强镇扩权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研所所长夏春胜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给予乡镇更多的权力,有利于激发乡镇更大的活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使乡镇更快实现现代化。
  “‘镇级市’的提法和改革,给了镇以城市的发展权,镇级市的提法,不管其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可以率先在体制上实现突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毛寿龙说。
  “破冰之旅”,且待实践去检验。因为,改革从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王丹容 姜巽林 吴栋梁 潘建中
yee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26
从去年年底至今,除塘下外,其余四镇均已有了自己“强镇扩权”的方案。
不错西不错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27
市 ----市 -----市 -----市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