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42阅读
  • 1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华夏民族的文明之根——五千年文化堆积的邳州良王城遗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5-14
良王城遗址原作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城址,有多达五千年的文化堆积,是研究黄淮海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活教材”。该遗址日前在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组织下,再次启动新一轮的抢救性发掘,据悉,遗址抢救性发掘为的是“让位”于南水北调工程,待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完成后,梁王城遗址的西部将被淹没在大运河南水北调的滚滚江水下。
?? 梁王城遗址(良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北部约37公里处,京杭大运河傍依而过。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了该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表明该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有四五米深,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历史延续约5000年。经过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遗址面积共有100多万平方米,这里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繁华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
??  据南博考古专家称,如对梁王城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这里有可能成为与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但在技术未达到能完全保护遗址的条件下,现在国家文物部门不提倡对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考古专家称,最近几次对梁王城遗址的发掘都是抢救性的,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在此次抢救性发掘后,挖出的文物将被清理、保存并修复,考古用的探方将被回填,京杭运河也将东拓50米,届时,梁王城遗址的西部将被拓宽成河道。
??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梁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苏北最大的城址,梁王城连同周围同时期的鹅鸭城遗址、九女墩墓地共同构成了黄淮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框架。尤其可贵的是梁王城遗址大部分是被黄泛泥沙层所淹没,遗址保存状况很好,适宜被列为大遗址保护对象.
??  考古专家昨表示,这里可能是古徐国国都,有望晋升为与汉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
??  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堆积,是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活教材”,并入围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下,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抢救性发掘。
??  1探方内文化层分明
??  5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的梁王城遗址发掘现场。
??  “这是梁王城遗址北城墙的一部分。”施工人员李师傅告诉记者,眼前这两个分别深约7米,长10米左右,宽五六米的探方,正是对梁王城北城墙遗址进行选点挖掘取样考证。
??  梁王城遗址面积共有100多万平方米。沿着遗址一直往南走,在梁王城内,两处面积均在百余平方米的探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探方内文化层分明,能明显看出文化层的不同颜色。
??  考古专家介绍,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4米左右,最深处达5米。遗址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历史延续约5000年。在探方内,记者还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牛骨。
??  2最近几次的发掘都是抢救性的
??  在紧靠运河东侧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已开掘了12个探方,100多名工人正在清理泥土、挖掘文物。在这个约15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12个探方内均有不同发现。其中出土最多的当属大汶口时期的陶制品。考古人员说,在其中一个探方内还发现了一具小孩遗骨,头南脚北,四肢完好,姿态自然。
??  此外,还发现了五六座大汶口墓葬,墓葬里除小孩遗骨外,还有成年男女的遗骨。另外,在不同的探方内,除了大汶口时期的陶制品和石器,还有大量动物的牙齿、骨头以及水井、排水道等生活设施。“有的文化层堆积很多,代表了七八个朝代。”
??  考古专家说,梁王城遗址面积共有100多万平方米,这里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繁华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
??  据南博考古专家称,如对梁王城遗址进行全面发掘,这里有可能成为与汉兵马俑齐名的国家级大遗址。“但在技术未达到能完全保护遗址的条件下,国家文物部门不提倡对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考古专家称,最近几次对梁王城遗址的发掘都是抢救性的。
??  3梁王城遗址可能是古徐国国都
??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梁王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长达5000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它对于黄淮地区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里还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的古徐国国都。梁王城连同周围同时期的鹅鸭城遗址、九女墩墓地共同构成了黄淮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框架。尤其可贵的是梁王城遗址大部分是被黄泛泥沙层所淹没,遗址保存状况很好,适宜被列为大遗址保护对象。
??  “从遗址的文化层中可看出里面还夹杂着一层淤泥层,淤泥层证明城池曾被水淹过,从年代推算,这更证实了梁王城遗址可能就是当年的古徐国国都,并被吴所灭。”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惠光启说,公元前512年,吴国阖闾率兵伐徐,徐君章禹领兵固守徐城。吴军掘渠引水灌徐城,徐君知不能守,则断发携夫人降吴。徐国共经44代国君计1600余年后被吴所灭。
??  4初步揭示古城春秋战国时风貌
??  考古专家表示,此次共发掘了1500平方米,加上前3次发掘的,目前梁王城遗址已发掘4000多平方米,预测再发掘1500平方米,就有可能获知梁王城遗址全貌。
??  据悉,迄今为止,梁王城遗址发掘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揭开了西周墓地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较多六朝时期的灰坑、灰沟、水井、房址等遗迹,出土了相当多的精美青瓷器,初步揭示出梁王城春秋战国古城的城址及宫殿风貌。
??  13日下午2点,邳州梁王城考古工地。
??  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员朱晓汀正蹲在墓穴里小心地清理一具人骨架。她用竹签一点点地挑土,然后用毛刷刷净。骨架很完整,虽然有破碎和裂痕,但却没有散乱,连指骨都一节不少,整齐地排列在泥土里。对考古队员来说,这非常难得,要知道这具骨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留下的,距今已有5000年。
??  两位男性先民为何葬在同一座墓中
??  朱晓汀所在的,是邳州梁王城考古现场大汶口时期墓地,这是梁王城考古4年来最大的收获。在她周围,还有30多人在清理10多个墓穴或是取土运土。
??  在辨别了眉弓、下颌骨和耻骨等部位后,在大学学体质人类学专业的朱晓汀初步判定,这是一具成年男性骨架。“5000年前的人骨能完整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一带的土壤偏碱性,在江南的酸性土里,2500年前的人能留下牙齿的都很少”,她解释说。
??  在她背后,另一位同事在清理另一具骨架,她仔细辨认,断定又是位成年男性,两具骨架都是直身仰躺,有趣的是他们居然脸对脸,这给没有血肉的骨架赋予了感情色彩。蹲在旁边的考古队长周润垦有点迷惑:“此前发现过夫妻合葬墓、母子合葬墓,但两个男性葬在一座墓中,在这片墓群中还是首次发现,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或兄弟吗?”从2月份发掘开始,这里至今仍会新发现古墓,前后已有近50座。现在考古已进入尾声,只有10多个墓室还在清理中,而最繁忙时这里曾经聚集了30多位考古人员,150位民工,工程量相当于按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挖了一个3.5米深的游泳池。
??  令人惊异的不止是性别,这两位先民的身高都在1.8米以上,比其他墓穴中的先民都要高。一般来说,生活优裕、营养充足的人个子较高,可是这座墓中一件随葬品都没有,不像绝大多数墓穴中有10件以上的陶器。在已经产生贫富分化的大汶口时期,这常常表示墓主是穷人。此外,其他墓主都是头东脚西,只有这两位“高人”是头南脚北。总之,这是座很特别的墓葬。
??  以钵覆面和拔门牙的东夷习俗
??  花纯强在清理一个墓穴时,在墓主人的颈部位置发现了一枚手表大小的白色玉环,他有点兴奋地喊徐州博物馆的考古队员原丰过来看。他的激动不难理解,由于年代较早,玉器在这儿很稀罕,他发现的仅仅是第6件,墓穴里最常见的是陶器,多的墓中甚至有30件以上。
??  原丰告诉记者,这批墓葬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葬俗,首先是几乎每个死者下葬时都用陶钵盖住脸,有红陶也有黑陶;其次是死者手中往往攥着几枚獐牙,为雄性獐的犬齿;再次,陪葬物品大多放在墓主的左侧,陪葬品多的墓葬,往往还会发现猪的下颌骨,这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  在上古,居于中心以正统自居的中原文化,用夷、戎、蛮、狄来称呼东西南北四方的异族,大汶口文化属于东夷。东夷人有拔门牙的习惯,在此次考古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这里埋葬的成人大多数少了两颗上门牙,这就是东夷人的拔齿风俗。” 考古队领队、南博考古所副所长林留根说,“这种风俗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有,但是大汶口人是最早的,这可能与某种成人仪式有关。拔掉门齿影响发音和进食,这样做肯定不是出于实用,而是追求某种精神力量。”他还说了一个有关拔齿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干国(在今扬州一带)发生过一场残酷战争,干国因为兵败而损失大量兵力,许多干国少年纷纷拔掉门牙,以成人的姿态成立敢死队,然而干国仍然无法逃脱灭国的悲剧。
??  至今难以逾越的蛋壳黑陶工艺
??  此次发掘出大量陶器,有鬶、罐、鼎盛、豆和背水壶等许多种类,有普通红陶,也有细腻光滑的白陶,然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黑陶中的蛋壳陶,出土文物中胎体最薄的仅为0.2毫米,而且还有镂空,这样的工艺,即使在5000年后的今天也很难达到。
??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和其后龙山文化的典型特点,红陶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烧制的,而黑陶是通过闷烧,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让大量炭分子附着在陶器表面,烧成的黑陶像被油漆过一样,光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其中的蛋壳黑陶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在5000年前能拉出厚度仅为0.2毫米的薄胎简直是个奇迹,而且薄胎在烧制时极易炸裂,生产难度很大。
??  在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黑陶高柄杯很常见,这是一种酒器,只有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拥有和使用。酿酒需要用粮食,这说明5000年前这里已经有农业,并且规模不小,粮食在食用之余,还能用来酿酒。考古队员们在生活遗迹区取了土样,希望用水淘洗的办法从中寻找炭化稻米等植物种籽,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
??  在这里,古人的生活富足安宁
??  这片古墓群位于大运河边,工地边河水静静地流淌,不时有机船驶过,留下一片机桨声。河对岸的草地上一群羊在吃草,头顶上布谷鸟叫着飞过,周围刚刚收割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这是一片安宁和富足的土地。
??  林留根告诉记者,5000年前这里也是一片“福地”,大汶口先民是这里最早的定居者,他们当年的生活质量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高。土里到处有丽蚌壳,白色的蚌壳像蛤蟆皮一样布满疙瘩,是先民们吃剩的食物,这表明附近有大片沼泽,食物充足。当年这里有河、有山、有高地,很适合先民生存。这些墓中的随葬品中,只发现了6枚骨箭头,武器稀少表明这里可能很少有战争,而只有在资源足够丰富,能养活所有人时,氏族之间才不必为生存而战争。考古队员在闲谈时甚至怀疑,食物足够充足使得先民们较少从事危险而辛苦的狩猎。
??  史前聚落集中也表明这一带适宜人居,在梁王城遗址外,方圆30公里范围内还发现了同时期的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和山头遗址,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先民们和平共处,共同在这片土地上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中国其他的大汶口遗址都表明,那时的氏族社会比较稳定,生存压力不大,在中国历史上,那是先民们难得的快乐时光。
??  一面墙凝固5000年历史
??  在墓群附近,几位民工挥动铁锹,像削皮一样一点点地铲地面,地面上露出的,是斑斑点点的红砖一样的颜色。
??  “红色的就是红烧土”,林留根说,“红烧土是人类活动的标志,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泥筑房,房子建好后,经常放火焚烧成红色,这样的红房子应该算那时的豪宅了,与泥房相比,不仅墙体和地面结实,而且防潮,人住在里面更舒适。”
??  事实上,在这片遗址上人类生活的遗迹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大汶口墓群上,还有西周打水井取水留下的陶井圈,以及房屋痕迹。在周边高达3.5米的断层上,各层都有陶片、砖石等物品。站在北侧的“绝壁”下,林留根告诉记者,这些地层中最底层的是大汶口文化,向上依次为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的地层,这一面墙,凝固的是5000年的历史。
貌凶神威恶鬼怯,气宇轩昂小人忧。
怒目圆睁观三界,伸张正义在其中。
凛然一气浑圆体,真火三昧虎眉轩。
三界不平谁人管,唯有钟馗不等闲。
劝君莫为亏心事,因果循环自有天。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5-14
说历史悠久可以,说什么文明之根,不敢苟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