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35阅读
  • 32回复

[首都]时光之潮——华夏国家历代都城迁移原因初探(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1-30
一部华夏史,就是一部国都迁移史。
使得国都迁移流转的因素可能是无限之多的,各种不同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想在其中找到某些决定性的因素,就非常要紧。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些起决定性的因素,或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或者,是起重大作用的素,或者,是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因素,也就能够略略地解释几千年来国都迁移流转的原因,究竟都是什么。
观念不能先于事实存在,主观的臆想,也不能先期进入对于历史事实的观察,所以,当我们观察历史的时候,不能先有一个主观的框框,然后拿历史往这个框框里套——那样我们得到的仍是自己自以为是的旧有有框框、旧有的成见、旧有的知识,一点也不能帮助我们得到历史的真知。不但如此,反而令自己更加迷惑。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1-30
就拿我们公认的七大,或八大古都来看,按它们成为都城的顺序来排:

1. 洛阳(夏代成为都城)
2. 郑州(商代早期成为都城)
3. 安阳(商代晚期成为都城)
4. 西安(西周成为都城)
5. 南京(东晋成为都城)
6. 开封(宋代成为都城)
7. 杭州(南宋成为都城)
8. 北京(元代成为都城)

以上这些古都成为都城的年代,是以其作为中央王朝都城的起始年而定。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1-30
如果以这些作为国都流转的一个指标,将它们标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华夏国家都城的迁移,是从中间到西、到南、再到北,四个阶段,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原,代表都城是洛阳、郑州、安阳。

第二个阶段,进入西北,主要是咸阳和西安。

第三个阶段,是转向东南,主要是南京、开封(开封位于洛阳东方偏北,但从地理区域上说,是属于东南)、杭州。

第四个阶段,是迈向东北,主要是北京。

请注意,这里所谓的“阶段”,不是连续的,而仅是指华夏国家都城迁移走向的变迁,以这里所提供的界标为标志。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1-30


三个过程,也就是:

第一个过程,从中到西,也就是从安阳到西安。是西周灭商带来的。

第二个过程,是从洛阳到南京。是西晋灭亡,晋朝皇族迁移到南京后重新建国带来的。

第三个过程,是从杭州到北京,是元灭南宋带来的。

我们目前的时代,处于上述四个阶段的第四个阶段,上述三个过程中的第三个过程。这一阶段与过程的界标是北京。

以上,是我们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不能否认的基本事实。

稍加分析,就能看出,这四个阶段,三个过程,都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背景的。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1-30

我们所说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这四个词,或这四个主题,或这四种指标的顺序,是不能倒置的。一个地区文明的发生次序,是先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活动,然后产生文化,然后产生政治,而后有军事。所有这些都作为“文明”的内涵而存在。而文明,其载体有两重:人和大地。是人,在他所生息的大地上,创造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所以,我们认为,是人、地理,以及由人在他所处地理环境中所造就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活动,主导了历史的发展(或者说,它们是历史发展的表现)。其中,国都的迁移,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是我们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寻求历史真知的一条线索。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1-30
夏的立国,为什么会位于中原呢?据说大禹并非中原人,而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人,位于现在的四川,他为什么不在四川建国呢?也有说夏王朝最初是在江南,富春江流域建国,而后又迁移到中原来。无论如何,不容否认的是,我们能够确认的最早的都城,位于嵩山西北,伊洛河流域:二里头——那儿是夏代晚期都城所在。这里是我们历代以来公认的人文地理的中心,叫作“天下之中”。

我们相信,夏代之所以在中原,在天下之中立国,是因为,从这里最有利于王朝统治者对于当时所谓文明地带进行有效管理。当时即有了“夏夷之别”,夏是文明人,而夷是野蛮人。

考古学告诉我们,夏代立国所在的中原,在夏代之前,在文明的发展程度上,并不优于各地;之所以在夏代,中原完成了对于周边各地的超越性发展,是因为,那些星散于各地的,不同的,被考古学称为“文化”的人类活动,在中原地带进行着接触、交融,而后又被夏王朝的统治者组织利用起来,以国家,这一前所未有的形式调动起来,而使它们的运作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的效率,开发了潜力,使自身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力量激增,从而形成了对于各地的超越。我们可以视其为一种文明的自组织现象。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1-30
“文明的自组织”,这是我们对于国家的新定义。从我们的历史看,黄帝、以及其后的尧、舜,都是文明自组织的先行者,而完成这些预备,集于大成的是禹。禹传位于他的儿子,启,于是,我们的国家由此开始,并最终以伊洛河流域为中心稳定下来。

我们认为,从我们现今观察的视角,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国都,定义为文明的自组织的现象里的中心点,它既是一个文明内聚的结果,也是它发散的原点。内聚,是源于人与人必然的交往:语言的、感情的、思想的、物资的交流;是这些在构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复杂程度后,生活在这个文明内部的人,以集体的,不自觉的意识,认识到,自身的生活必须被组织管理起来,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状态。这是王权被接受的机理。不然任何单纯依靠暴力试图统治的行为肯定会失败。我们认为,这是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的道理。

如果这样定意国家和国都,那么也就十分容易理解国都的位置、及它的迁移,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了。

与以往的定义不同,我们是用“文明”,来作为定义国家的原始材料的,而文明含有人类活动的全部,所以,我们这么定义,避免了任何流于片面的可能。再者,“组织”一词,是中性的,涉及一个国家存在、运作的全部内容,包括它的结构和成员、规则和方法。中间的“自”字,是指它是文明内部一种自觉,既是组织者——也就是管理者,也就是统治者的自觉,也是被统治者的自觉。如果所有这些因素不能协调存在,则国家就不可能存在。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1-30
商来自于东部,从东部攻入夏,取而代之,然后在郑州立都。郑州位于二里头夏都的东面。也有说商代伊始是立都于二里头东北不远,洛河北岸的偃师商城的。

这就是华夏国家最高权力更迭中第一次比较明显的都城位址的偏移。商朝晚期,都城迁移往更东、更北的安阳。仍然位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原地带。

以“文明的自组织”这个定意来观察商朝,会看到,这个自组织将组织的意志推移向更远的地方,一直到近乎秦代军事进攻所获最大的广度,仅在南部稍有不及。周,一个西部的部族,就象商在夏代时是夏的一个东部的部族一样,被商的自组织力量所覆盖。

商为什么会灭夏呢?史藉中会说,因为夏代君主桀过于斜恶。从我们观察的视角,我们不会在意这种说法;尽管它可能是事实,我们也相信,个别孤立的事情,不会造成总体走向的改变,总体走向的改变,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不难想象,以“文明的自组织”来观察夏,会发现,它的自组织中,东部方向,在某一个时刻开始失效。它是与夏的伊始类似的现象,是另一种文明自组织的结构的产生。就象一颗恒星旁边又新生了一颗恒星。而这种文明的自组织之所以产生,我们说过了,决不是个别人意气用事之后的结果,它是文明内部所有个体的不自觉、而又必需的意识和行为造就的。这个意义在于,东部,在文明发展的程度上,超越了中央,商超越了夏。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1-30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0cdcd0100jmpi.html) - 时光之潮——华夏国家历代都城迁移原因初探_Sirhasirim_新浪博客
我不认为商的文化是优于夏的,但是,毫无疑问,它的区域力量,也许只是生产力,也就是人力与物资,超越了夏。于是,夏的灭顶之灾也就来了。商取代了夏,成为文明自组织中新的组织管理者。这个过程为商西部的周人所终结,其过程、模式,与商灭夏是完全一致的。这个模式是什么呢?以我们对于商、周两代的崛起来看,可以叫作“同步发展,局部超越”。也就是不同地区同步发展,而一个地区得到了比其他地区更为快速的发展,以至于,在力量上超越其他的地方,如果这个实现超越的地方偏离了当时的王朝都城,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自组织力量,那么,它就必然取而代之。这是商、周取代前朝的原因,也是华夏国家都城迁移的原因之一。

西周的代商,是文明西进的一个结果。因为各地星散的文化聚集、融合于中原,而求得突破性发展后,文明内部的张力使得它向周边再度扩展,就象一种反弹、或回赠,将我们的各种力量: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力量,推移到周边去;不过在形式上看起来,是来自西方的周族战胜了位于东部的商族;其中的机理即“同部发展,局部超越”。商族曾经是位于夏的东部的部族,由于对于夏的攻伐而进入中部,并稳定地居住下来,它最后的都城位于安阳。现在周人又从西方而来,重复着商人曾经的故事。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1-30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于商人使得华夏国家的都城最初向东稍有偏移之后,镐,这个位于西部的国都,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史藉里。

周人在夏的故地,伊洛河流域,营建了自己的新都,将寓表天下的九鼎,安置在这里,表示自己对于天下的占有。这表明的是什么呢?表明的是,镐,对于统治一个巨大国家的先天的劣势;不象郑州或安阳,国都仅处一地,即可实施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这是她们位于中原的先天优势。西周的双都制,不是什么别出新载的奇妙发明,只不过是对于镐先天劣势的一种无奈的补偿而已。
王朝更迭的动力,本质是“同步发展,局部超越”。什么超越了呢?力量;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力量的超越;有时,是全部,有时,是其中的几项。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1-30
我认为,商对夏的取代,很可能仅仅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超越。而周对于商的超越,可能更多一点,还有文化和政治;或者说,是全面的超越。这是文明形式自从夏代发生转变(被“国家”这种形式组织起来)之后长期积累、酝酿的后果,也是文明的地理扩张的后果。正因为这种扩张是那么的有力,所以,才足以造成华夏国家的国都,在一个地域,也就是中原,猛然偏移到另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西北。我们认为中原和西北的地理分区是有其自然的、人文的客观依据的。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些区域力量的综合概念为“区域势力”。区域势力中包含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四个主要的因素。如果以这个词来对观一个国家,那么,他(国家为阳性的,所以用男他)的势力,也就可以简称为国力。国家势力的增长,称为国力涨潮。也就是说,国都西移,是整体的国力涨潮的自然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周族所在的西部)对于其他地域的简单超越的后果。
然而西周的末期,我们的国家,也就是华夏国家的主体部分,中央王朝,遭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力退潮期。西戎东进,攻入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1-30
自评:国都西移,是整体的国力涨潮的自然结果,不是强盛的原因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1-30
所以,事实上,与我们以往通常的印象相反,我们的国家,在都城西迁后不是变强了,而是变弱了。因为,我们误将国都西迁后国家的强大视为国都西迁的结果,岂不知国都的西迁,是国家强大的结果呢!用我们刚刚学会的术语说,是国力的涨潮,将我们的国都,推移到西部去;在周朝,是以西部融入中部的方式实现的。

与夏末、商末一样,人们将西周的覆亡,视为幽王的过错,其实,是由于国力的衰落。不过与夏、商末年不同,攻伐周人的西戎,并没有对于周的整体的实力的超越,所以,没有完成对于周的取代。周人东迁,将西周故地留给秦人,一个半开化的部族。

在这里,我要提请各位加倍留意的是,许多人将东周时代列国的纷争、群雄的并起,视为周王东迁洛邑的结果,常用的语汇是:“平王东迁后,王纲不振,天下大乱……”如此等等。我们必须指出,“王纲不振,天下大乱”,不是东迁的后果,而恰恰是东迁的原因。只是因为乱后东迁得十分及时,所以,这个乱象在西周显现得很少,只有幽王被杀前后,而在东周所显示的乱象,却一直绵延约五百年。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1-30
同样的道理,“同步发展,局部超越”,使得秦完成了对于东周时代山东诸国的攻伐,天下一统。华夏国家的都城再一次随之略微西移、北移,至于咸阳。但是秦在东周时代与其他诸国“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局部超越”,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华夏国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整体好转的大背景中发生的,否则,它将无法获得这些发展和超越。所以它本质地属于整体国(国:华夏国家)力,而非秦的一域之力。

就区域势力的对比来说,秦对于东方六国的超越,主要在于其经济、政治、及军事实力的超越,而不含文化的超越;秦给文化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是有目共睹的。汉取代了秦,并且复兴了被秦所敌视、排斥的文化。汉代是华夏国家又一次国力涨潮期,这一增长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全面的、几何量级的增长。汉的扩张,也奠定了今日华夏国家版图的轮廓。所以,先秦被称为华夏的族群,此时就被称为汉人,这个名称保留至今。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1-30

汉代前期主要定都于长安,被称为西汉。长安位于咸阳东南。汉朝的建立者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但是他们将自己最终的都城选定在西部的长安,而非建国伊始,初选的所在地,中央的洛阳,即是因为,华夏国家此时正处于西周末年以来大规模的国力回潮期,这一回潮持续近两百年,在西汉末年中断。

汉朝为刘秀所复兴,而都城并没有选择定于长安,而是回到东周的故都,洛阳。这与周朝东迁是类似的。这是华夏国家又一次国力的退潮,国力的退潮,已经不足以维持国都位于相对较为偏远的西北,而唯有回到中部,这个国家的自组织力量,也就是统治者,才能够足以维持他们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这个治理不是现代意义上,信息性质的,令行禁止的治理,而是包含了所有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和军事的因素。要知道这个帝国有多大,即使以今天的交通工具,以火车,从当时帝国的最西端,到达最东端,至少也需要十天左右。何况古时。所以,华夏国家都城位址的迁移,深刻反映的,不是定都者个人的意志,而有国力因素的必然。其迁移、流转的走向,反映的是不同区域的势力的涨消。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1-30
在西汉末年又一次开始的国力退潮为东汉所扼止,东汉恢复了西汉曾经取得的势力范围。而后,魏、晋,继承了东汉。而终于,在于华夏国家国力得以稳定,并缓慢回升的西晋,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却在长期的积累中实现了他们的“同步发展,局部超越”;这一超越,开始时,仍仅在于其军事力量的超越;北方“五胡”南下,攻入西晋的心脏地带,攻陷长安,占领洛阳,中原皇族与士族南迁。华夏国家中央王朝的都城,第一次迁移于南方。直到隋代再一次实现国家统一后,中央王朝的都城才重新回到北方。

这一历史时期被我们称为“南北朝”。南北朝,顾名思义,南方是被迫南下的汉人的“文明的自组织”,而北方是由更北方向的胡人南迁于中原后的“文明的自组织”。南朝继承的是原先中原王朝的文明,而北朝具有的是渐渐汉化的北方胡族的文明,这一汉化过程在北魏从大同迁都到洛阳时达到顶峰,直至完全地汉化。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历史过程——胡人南下、晋朝南迁、北魏兴起、孝文迁都——解析为北方胡人军事、政治、经济势力对于中原的超越,唯独缺少的是文化的超越,中原汉文明的文化成就仍远远在南下的胡人的文化之上。魏孝文帝迁都于洛阳,而非西汉的都城长安,即是因为,长安,在于华夏国家,仅显示出当国力涨潮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势力,却比较缺乏洛阳所具有的文化感召力;当北方胡人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实现对于中原中央王朝的超越的时候,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将中原的中央王朝的“文明自组织”驱逐出这一地区,并取而代之,但他们所缺乏的文化素养,却只能到洛阳去寻找。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1-30
我们认为,国家的统一,是需要有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客观的条件的,而不能由一两个有作为的帝王将相克意造就。南北朝时代国家分裂的局面,并不仅仅在于“文明自组织”(王朝当政者)行使自已力量的不当,更在于其自身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力量,及其与周边其他区域这些相关力量的对比、关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进行观察的视角,无外乎这四个指标: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并“同步发展,局部超越”这一模式。如同制造或修理机械需要工具,这里所示四个指标及一个模式,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工具;在这里,我们想要探究的就是华夏国家都城迁移的奥秘。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1-30
有了这个的认识,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华夏国家为什么会在隋代实现统一,并在统一之后立即实施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工程:两个全新的国都大兴(长安)、洛阳先后的建造,并大运河的开凿。你可以将之理解为隋朝统治者的意志,不错,但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其背后深刻的国力背景。与此类似的是秦代统一之后大规模地修建长城——那其实表明的不是秦国之强,而是华夏之强。唯有当华夏国家的自然、气候条件变得有利于国力的积蓄与增长时,我们才能具备其码的统一的条件。在于古代的农业文明中,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变迁对于国家统一、分裂、国都迁移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是,由于自然和气候条件、及其他所有“不可抗”因素对于国力的影响,总是表现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势力在于整个国家各个不同区域的涨消,并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及都城的迁移,所以,它们只能作为背景因素,在更深入的研究中是必要仔细观察的,而在本文中,仍然仅需观察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经、文、政、军,及“同步发展,局部超越”)是所有那些背景因素诱发的;其中文明自组织者(统治者)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以前却被我们过高地估计。所以什么“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不过是一些美好的愿望罢了,如果去克意地宣扬它们,那么就是谎言。为什么它们总是会在长安发生,而非在洛阳或别的都城,是很清楚的,那是因为,那些时代,正是华夏国家国力的涨潮时期,而我们的国家,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海,它们都极其广阔,难以逾越,所以国力的涨潮也总是将我们的势力推移向西、向北,而非别的方向;古代的长安正好承接了这一增长的收获,而观史者往往将它视为长安的力量。这根本是本末倒置。古语所说:“事常起于东南,而收成于西北”,即是“国力潮”——这一真实的历史现象所触发的感悟。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1-31

由于隋大兴土木,为后来者唐奠定了物质基础,唐,在于自然气候、人文忿围、硬件设备及时代机缘都较为良好的条件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力激增。所以,在唐代,国都主要位于西部的长安,而短时位于中部的洛阳。不过,唐代长安的饥谨是常常为人所忽视的。这与唐的整体国力的强盛并不协调。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唐朝之强,非长安之强,乃举国之强。国力策源,在于中部、东部、南部,而非已经显然陷入饥饿的西北的长安。

在汉代,华夏国家整体实力的强盛,在各地呈现的特征还是较为平均的;而在唐代,就显示出较大反差,中部、东部、南部的国力资源,维系、支撑着整个帝国迈向北部、西部;一旦这种支持难以为继,国都也就迅疾回落至中部。唐亡之后,国都东迁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当时,西部自然生态、人文忿围恶化到何种程度?离开封不远,稍稍靠西的洛阳,在五代中,仅有两代被选择为都城。及至宋代伊始,开国皇帝赵匡胤想定都洛阳,却遭臣下反对,不得已而定都于汴京。
为什么?这是国力退潮的后果。也是唐代都城不适当地偏居西北,不愿务实回归于中部的恶劣后果。长安在西部,使得本来已经趋于恶化的自然条件、国力背景,加速恶化。也可以说,宋代的积弱,是唐代的遗祸。长安为我们展示的,是前述“同步发展、局部超越”的反过程,可以叫作“同步发展,局部败落”。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1-31
所以,我们不可怀着偏见,以为都城在于长安的唐之强盛,是长安的功劳,而都城位于开封的宋之积弱,是开封的过错。也许她们的历史价值是相反的——长安在我们强盛的时候,在消耗、挥霍我们宝贵的国力资源,而开封,却在我们陷入艰难的时候,接纳了我们。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看到,“雄汉盛唐,源于长安”的想法、论调,是多么的荒谬,简直是自欺、自虐,简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罪恶。如果拿这样的妄想来取笑开封,更是可怕,狂妄荒谬,令人无法容忍。如果这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那么,这个民族无异于在自杀。

这一次国力的退潮是严重的。而伴随着中原中央王朝国力退潮的,是北方辽、金、蒙古的兴起。最终宋朝在辽、金的相继攻击下,被迫迁移于南方,比西晋南迁后更为靠南——南宋都城,位于比南京更南的杭州。而南宋最终为蒙元所灭。华夏国家中央王朝的都城,也随着元灭南宋,北移于极北的北京——蒙古人由此南下——我们的都城从来也没有那么靠北过。那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不断积累的经验、能力之后,从相对怡人舒适的中原、南方扩张至北方的后果。这个时代不是汉代;在汉代,匈奴人即使再休养生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或物资的积累(这种积累只有是历史性的,而不仅仅是时代性的,才为有效;历史会给予技术,和丰富的、崭新的经验积累,而较短的时代,却不能给予),他们的“同步发展”所可能积累的“局部超越”苗头,都被北方肃杀严酷的气候消耗掉了。那是汉朝最终胜过匈奴的决定性原因。但在宋代,或许就是宋人,在千年的积累中,从南方输入北方的各种技术、物资,最终抵消了北方严酷的气候对于辽、金、元的制约,从而引发后者对于自身的攻伐,并最终为其所灭。当然,辽、金、元,也从别处,同时,也靠自身长久的生活经验,维系了自身与其他地区的“同部发展”,并最终完成“局部超越”。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01-31
由元所开启的,华夏国家都城位于北方的历史绵延于今。元代之后,明、清继承了这一局面;今天还是这个局面。

有趣的是,华夏国家都城位于北京,算是华夏国家国力的涨潮呢?还自是华夏国家国力的退潮?如果说是涨潮,为什么我们的国境线,比汉、唐,都有所回收,而如果说是退潮,国都却又显然位于较为偏远的北方,却不位于较为容易保守的中部、或南方。

这就不是单一“国力潮”所能说明的问题;还要涉及“同步发展,局部超越”——这一王朝更迭动力来源的道理。

如同长安(今叫西安)是我们西去的路口一样,北京,是我们北上的路口。与长安历史角色不同的是——长安确是我们西去的出口,而北京,却是北方南下的入口;所以,涉及长安的历史,多有我们的光荣,而涉及北京的历史,多有我们的屈辱。有时候西部诸族也借道长安东来,比如西周及秦;而有时候,中原诸族也借道北京北上,比如明代。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01-31

历史有其复杂性,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分辨出特征,提炼出价值。以上这些,是对于华夏国家都城迁移史的大略复述,我们从中能分辨出什么特征、提炼出何种价值呢?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都的迁移,或叫偏移,是国家不同区域势力失衡的后果。区域势力失衡直接诱发的是,较为强大的区域势力,对于其他较弱的区域的武力攻击,战领它、消灭它。这不是件好事情。是血的历史,是暴力促就。它所维系的仍是失衡的局面,酝酿的是新的动乱、和区域势力彼此涨消之后新的冲突与整合。我们必需跳出这一怪圈,逃离这一宿命。
假如我们能够有这样宏观的视野,和本质的见地,那么,也不难判断,北京之为当今华夏国家的都城,其身份怎样,意义又何在。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01-31
值得关心的是,北京的身份,与唐代的长安何其相似!北京的一切所需,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绝大多数来自中部和南部,不然她就会陷入饥饿和匮乏,而她却又是从来没有满足过——比唐代的长安更甚。这是严重的警迅——我们不想再经历天塌地陷般的北宋和南宋——我们说过了那是唐代的遗祸。但与唐有所不同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技术的改良,使得他们越来越适应在北方生存,这是北京在元代之后一直为都,并在其物资、人口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保有其都城身份,迁延至今的主要原因。但是请注意,她一直在拖累我们的国家——不只是物质意义上,还有思想与心性——这涉及到文化和民族感情,我们现在不能过度地批评她。
在于不自觉的历史变迁中,各个古都所具有的地理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政治和军事属性……等等等等,已经表露无遗。无论西去、南下、北上,没有一种,合乎华夏国家自身平衡的需要。唯有中部的洛阳,是无争之地,但却在一片纷争扰乱中被遗忘了。而今,我们就是要发现这一事实,唤醒这种自觉。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01-31
用我们观察自身历史的这一方法,观察外国,也可以解释以前我们无论如何都看不明白的一些现象。

例如:日本之所以有“万世一系”的皇朝特征,是因为,日本的国土狭小,使“同步发展,局部超越”受到了抑制,不足以形成完全从中央王朝分离出去的“文明自组织”力量,却使得所有能够参与“文明自组织”的各种势力不得不依附、交织于即定的文明自组织者,也就是天皇,而无法寻求解脱、或改变。同时,日本的国土又足够广大,可以令文明内部各种参与自组织的力量有所迂回、避让,消解过度的冲突,从而使即定的文明自组织者得以保存。还有第三个条件,那就是日本列岛的相对孤立、与世隔绝,回避了各种外来势力的介入。这就是菊花王朝万世一系的本质原因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01-31
我们说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多重因素的合理后果,如果一样一样去罗列,是述说不完的。语言,不等同于真理,只是阐述真理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归结诸多的因素,从中选取一样不错的来说:“这就是原因”,也并无不当。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历史,其单一王朝的历史,本质原因如此如此等等。其他的人自然会从其他的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出他们合理的结论。但如果都出于真理,那么它们也就不会相互矛盾。如果有(看起来有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各种可能产生冲突的,但均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这些结论所述的因素,交织融汇而成。所以观点的冲突,常常不是正误之别,恰恰是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历史本身,是一个我们未曾建立过的系统模型所主导的,也只能借助于那一模型,才能够理解、和讲说。如果唯有道是无限的,而历史是无限之中的有限,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建立那一模型,是值得期待的。届时,历史学将变得象是物理学一样,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不再是各种无理妄想、有理猜度相互攻讦、抵毁的场所。但是请注意,正确的方法是道(老子之“道”),也来源于祈祷,而不是什么主义或理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0cdcd0100jmpi.html) - 时光之潮——华夏国家历代都城迁移原因初探_Sirhasirim_新浪博客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