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35阅读
  • 3回复

[地名由来]“津”字地名汇总及出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8-11
津为渡口的意思,以“津”命名之地名大多跟河、水有关。

天津市    :燕王朱棣所起,因这里是他到京城夺取帝位时的渡口,所以起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江津区(重庆):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
河津市(山西):黄河渡口
新津县(四川):按《说文》,义释“水渡”,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县之得名本此
延津县(河南):以境内有虚廪堆延绵不断而得名
孟津县(河南):夏朝为孟涂氏封国,谓“孟地”,其地置津、故称“孟津”。
利津县(山东):黄河入海口
夏津县(山东):据旧志载,因此地低洼,遇雨即涝,因此迁鄃城,改鄃为夏津
宁津县(山东) 
盐津县(云南):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
津市 (湖南)
布尔津县(新疆):因布尔津河而得名

我只搜集到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可以补充。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8-17
回 1楼(蓝箭俱乐部) 的帖子
你的意思是说布尔津为音译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8-13
夏津县名来历纵横谈(原载《银城夏津》1996年版,作者:李宏升)
  
    夏津县名的来历,自地名普查、县志编纂以来进行过多次考证,其中“津”字来历说法比较一致,皆以大河(黄河)渡口而得。

    据明嘉靖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津”渡口也,《水经­•河水》云: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据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所标示,夏津地处北上黄河拐弯处的西岸。河水¾­拐弯的缓冲,来到夏津一带水势转慢,故此地成为黄河东西过往的渡口。夏津之“津”字当以渡口而得。

    关于“夏”字来历,众说不一,后经­查阅有关资料,比较贴切者有三种说法。

    一是因“夏盟之要津”而得。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四年)5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曹等国在践土(今河南郑州市北)会盟。历史上称“诸侯会盟”为“夏盟”,“齐晋会盟”亦可称“夏盟”,夏津之“夏”当由此而得。

    一是因“夏王朝”之“夏”而得。夏津在“唐、虞三代之年,邑濒河曲”。“河曲是河流一连串迂回曲折的河段,大都出现于冲击平Ô­的中下游河段”(《辞海》P911)。又考夏津地属“河内”,即黄河的“东河之西,西河之北”地区。《史记•正义》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折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云也。“河内曰冀州”(《周礼•职方》),“冀州”为九州之首(见《书•禹贡》),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冀州与夏王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师古云:夏,中国。中国,中土之大国。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云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国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是知,冀州亦属中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而夏津正是属于这一地区。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西汉至隋夏津均属冀州部地。冀州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这必然被后人视为“夏地”。夏津又紧傍大河渡口,后来在此地置县而得名“夏津”是颇顺情理的。

    一是因禹酾河水有关。在今夏津境内有两条纵贯县境的大沙河,其中堤上沙河为老黄河故道。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黄河故道今谓之老黄河。历代黄河故道不一,此河自直隶元城至德州为禹酾(疏导)二河之贝丘(在今临清市南)川。禹酾之河又称为“禹河”。据山东师大地理系黄春海教授所著《山东省地貌区划》载: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的河南汲县东北决口,¾­内黄、冠县的白马庄、临清、夏津、德州、吴桥镇、王寺镇向东北入海,全长460公里。河道宽一般100-150米,高出平地3-5米。该河系禹河故道,河道构成马颊河以北与南运河以东的高地。黄教授记述的黄河故道与今夏津堤上沙河的行径路线完全相同。由上可知,在夏津境内通过的这条河,就是传说中的禹所疏导的黄河,亦可称“禹河”。今夏津县城即在­禹河北上的拐弯处,紧傍大河之津(渡口),换言之,此津为“禹迹”之津,也就是禹所为的大渡口。禹又称“夏禹”,所以后来在此置县而称“夏津”也是不无道理的。
陈元龙处惊涛骇浪中犹弄潮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8-12
我认为,布尔津县不应该列入。
尽管有布尔津河存在,但布尔津并不含有渡口、河流的意思。“布尔津”出自卫拉特蒙古语。在卫拉特语中,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