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71阅读
  • 17回复

[民族人口]关于少数民族占了新增人口42%的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08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7-15) —
关于少数民族占了新增人口42%的秘密


关于少数民族占了新增人口42%的秘密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有人感到奇怪,少数民族10%的人口比例竟占到新增人口的42%,秘密何在?不奇怪,生育优惠,通婚和改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民族优惠政策而改族,由汉族改为少数民族。


            泉州市泉港区蒙古族2200人,主要分布在涂岭镇的小坝村。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位于涂岭山区西部,是革命老区和全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90户、2450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6%。

            蒙古族原聚居蒙古高原,出姓蒙古族人如何到东海之滨的惠安西北部的山沟里(即现福建省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蒙古族出姓

            在传说中有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其家族世代为元朝辅弼股肱之臣。传至8代纳哈出,值元亡,乃降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纳哈出长察罕因坐蓝玉党死,次子佛家奴占籍福州中卫街屯田役边倭,恐株连夷族,遂弃职归田,去“纳哈”,以“出”为姓,隐居惠安之北九都象狮乡(现泉港区后龙上西村),世代和汉人通婚。至12世出舜宾适居涂岭新厝乡。13世出光育再迁照船山下洪厝坑,一直自称为汉族。直至1985年1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为了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召开了恢复出姓蒙古族民族大会,使隐而不宣达592年的蒙古族群众再现了本来面貌。他们讨论决定,把1月5日(农历十一月十五)当成泉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象内蒙古的那达慕一样,年年庆祝。

          
            安徽省肥东县的满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只有78人,1983年5月,有1062名完姓人口由汉族改为满族和恢复了完颜姓,满族人口增至1140人。

              居住在永安、定光等乡的完姓人口,传说中原为女真族(满族),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裔,复姓完颜,祖居东北长白山麓。金代灭亡后,一部分完颜氏人口迁至山西大同府云内州居住,因金、宋长期混战,造成民族仇视。因避免歧视和压迫,遂隐族易姓,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完颜氏为完姓。元末,该族完佩将军参加朱元璋部属起义,随军来庐州军垦屯田,从此落户肥东,成为本地完姓的一世祖。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完姓人民依据政策和历史传说,要求恢复其原民族和姓氏。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7日予以批准,从此结束完颜氏隐族易姓的历史,族人欣喜若狂,于是年6月23日在永安乡牌坊村举行庆祝大会,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祝贺。

            云南伙姓蒙古族

            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地区是通海、西畴、麻栗坡、马关、现山、文山和安宁等县。姓氏分别为“火”、
            “伙”、“余”、“马”和其他。其中伙姓计101户,约700人,集中居住在西畴的西洒,麻栗坡的铁厂和八布,马关的都龙,文山县城及其附近。解放前,由于统治当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也备受欺凌,历尽艰辛,甚至不敢如实表达自己的民族成份,只好改称汉族。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普照祖国大地,全国各少数民族都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成员正确表达本人民族成份的自由。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份,伙姓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

            滇南的伙姓,是蒙古族中的一姓。1984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州内l01户伙性由汉族改为蒙古人的民族成份。消息传来,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额手称庆。

            根据文山州西瞬县和砚山县许多伙姓蒙古人墓碑碑文和这两县县志上的记载,伙性蒙古人的祖先不是随忽必烈和几良合台大军来到云南的。他们进入云南的时间要晚得多,已经是在朱元璋灭亡元朗之底即距离忽必烈和冗良合台征服云南之后一百多年了。

            1279年,即在蒙古兵平定云南之后整整二十六年,忽必烈才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并称帝即位,
            是为元世祖。当年随忽必烈南征的武将中,有武威郡的虎姓成员,他们原籍蒙古塔滩里(在今青海省)。元朝末电虎姓将领的后裔中,有一个唤虎都松木儿的人,宫至元朝政府中央枢密烷金头居住在南京水西门珠子巷。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政权后,对元朝旧部大肆清洗,对蒙古族人民则实行报复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政策。虎都帖木儿及其家属幸因其外祖父安某在明朗中央政府做官经他大力保购拾得幸免于祸。虎都帖木儿虽末澄清洗和镇压,甚至还被明朝中央政府留用,但因明朝统治者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认为虎会吃猪。
            “猪”同“朱”同音,重用虎都帖木儿对大明江山不礼,故他在政治上仍受歧视和打面实难以继续在朝中为官。洪武九年(1376年),虎都帖木儿被迫与神保太尉率领大小头目三百系人离开南京,到山西大同周都指挥此任大同前卫总旗及同卫屯种。但他和他的家属,仍然逃脱不了备受歧视和打击的厄运。其后,经安某向皇上多次说情,明廷才下令继续重用虎都帖木儿,但前提是:一、必须效忠朝廷,不得参与元荣残余势力的反朗活办二、从此举家改换姓氏,不得再姓“虎”。虎都帖木儿喜出望儿对大明天子感恩戴德,无论什么前程,都欣然接受了。说到效忠明廷,那么从虎都帖木儿本人到他的后他对朱氏王朝确实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至于改换姓氏,更无问题,经全家反复商议,将“虎”姓改换为“火”姓。虎都粘木儿为了报答外祖父安某多次营救之恩,称全家除姓“火”之外,还姓“安”。这便是今日云南境内伙胜蒙古人也姓安的来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进军云南。当时滇中统洽者为梁王。出师之前,考虑到交战对方主要是蒙古军。明军不通晓蒙语和不了解蒙古人的习俗,因而考虑重用那些已经真心实意归顺过来的元蒙旧将,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招降纳叛、瓦解元军的作用。火都帖木儿正是明廷最理想的人选。是年,朱元琼派傅有德、蓝玉和称英三位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入良并任命火都帖水儿随军到云南。这便是火都帖木儿入该的历史背景。达段史实,文山州麻栗坡等五县伙姓蒙占人的墓碑上,均有极明确的文字记载。另据五县伙姓豢人家涝上载,平定云南之后,明廷鉴于火都帕木儿助讨有功,特任命他为滇南临安卫摄守,其后不久又调往通海任守御,举家便定居通海。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廷恢复了火都帖木儿的世袭百户职事。洪武二十三年(1405年),升授世袭昭信校尉管军千户。永乐六年(1409年),病故于通海任上,伙姓墓碑和家谱上的记乳在西踌和砚山两县的县志上亦有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在火都帖木儿入滇之前有火姓蒙古人到过云南因此,说火都帖木儿是云南境内伙姓蒙古人的一世祖,是言之成理的。

            此后,火姓蒙古人世代都有人在明朝的云南地方政府中做官,官职均世袭。他们都效忠明廷,为明朝统治云南出了大力,其中八世祖火凋鼎于祟帧九年(1636年)战死沙场,得到明廷褒纪遗属受到明廷的从优抚恤。但是到164d年明亡之后,入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对世代效忠明廷的火姓蒙古人自无好感,火姓蒙古人也不愿仕清。因此,在整个清朝统治二百多年问,火姓蒙古人在政治上再也没有得到过他们在明朝统治时期所得到过的那种殊遇,基本上以务农为业。这从炊姓的家措上,看得很清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第十三世祖火天衙谐弟火成南从通海迁居砚山探柯,将火”字加上人旁,正式变“火”为“伙”。据家语上解称这是为了使自己的姓氏,变得较为文雅。“伙”姓沿用至今。在变“火”姓为“伙”姓的同时,还为子孙后代排了字辈:“斗、世、文、田、朝.万、心、辅、国、安、邦、定、太、平。”现在的伙姓成员,多为辅、国、安字辈。通海那些没行随火天畅、火成南兄弟徒居砚山的火姓成员,吐代仍住通海火家营一地直至今天。他们一直保留着原来的姓氏“火”,没有改变为“伙”。据了胀现在在南京市也居住着几户火姓蒙古人,当系火都帖木儿的后裔。与通海的火姓蒙古人相文山州的伙姓蒙古人,应是一家。

            清光绪末年,十五世祖伙世明率亲人从砚山探柯迁居麻栗坡铁厂和八布一带。其后,他的子孙中的一些人又从这一带徒居西畴西洒。民国年间,一些伙姓成员又从上述地方分别迁居马关的都龙和文山县城。这就是今日文山州的五个县内都用伙姓蒙古人的原因。这些史实在伙姓家谱中,记载详细。

            据了解,伙姓人口分布情况是:麻栗坡铁厂、关告,38户、241人;麻栗坡那登,2户,13人;西畴西洒48户,391人;马关都龙7户,36人,文山县城及其附近5户,17人。


            蒙古族在滑县

            河南省滑县的内蒙古右其特殊的历史情况,在沉没五百年后的今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中于一九八五年底又重新浮现出来,除外地来的转大寨乡一户蒙古人外,牛屯乡张营村500余人可姓,均属此类情况。

            据获县《狮子营五性坟墓文》(清道光十年即公元1835年)现保存碑文和获嘉县狮子营私人家谱《袭职小谱云》记载,其可姓蒙古族祖藉是关东迈阳城人。自元朝入中原,系元大祖宗室,1368年元朝覆灭明朝兴立时,睿(张营村可姓之祖)未能东归,投顺明朝。此后,在白沟河大战中建功,被册封为百户官;洪武二十一年(公元J389年)并滑县宁山卫。睿死后,在获嘉县洛周建立坟墓,传两世至旧公,生有五子、依次为哈利、吐礼、忽泰、失同、把都。明弘治十四年(公元)502年),奉“凡夷狄归顺之人,即为中国(汉族)之民,必依中国(汉族)之姓,无论伯叔兄弟,俱烈本国百姓任其姓,不尊者斩”的圣旨,其旧公之五子分别改姓为:哈利改姓可、吐礼改姓王、忽泰改姓冯、失同改姓石、把都改姓张、一家分为五姓后,王姓与石姓俱失传。从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该族人认姓起,至清朝道光(公元1821年)的三百年问,历经两个朝代,他们(蒙古族)分居耕渎。随着人丁日盛,本故人相迁多有不相识者,以使知其源本者忧愁悲叹,故于请道光十年(公元)83J年)经可、冯、张三姓族人商议,决定继承旧公之志,立碑撰文,铬记其源流,宗派,以晓示后世子孙。后滑县张营村可姓因坟地穴满,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8年)捐资立了可姓碑,并由哈利七世孙可天思拟文。对于获嘉县可姓与滑县可姓的祖迁问题,我们分析认为;获嘉县志中“今滑县之可姓想系其子孙之分居牛屯者”的记载是符合史实的。


            可姓蒙古族居住牛屯镇张营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基本上汉化了,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上同汉族基本一样,在婚姻关系上也元任何禁忌,以致在登记填表上也以“汉族”填写,所以,可姓蒙族在滑县沉没了。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各民族之间空前团结,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才无忧无虑的提出了恢复自己民族的要求。

            一九八五年以来,可姓人接连向乡政府,县统战部反映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根据乡党委均申请报告,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于一九八五年元月下旬派人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上报省市委统战部,宗教局。按照国务院(1981)民政字第610号文件规定,滑县人民政府经过研究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以滑政(1985)154号文件下达了《关于恢复我县牛屯乡张营村可姓蒙古族的通知》。县委统战部,县政府办公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并邀请县人大,县政协负责同志协同张营村党支部,村委会于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张营村召开恢复可姓蒙古族的庆祝大会,会上公布了政府通知。以此,张营村可姓蒙古族又浮现出来,他们摆宴喝酒,塔台唱戏,热闹非常,以示庆贺。

  

            天门市的土家族
  

            清道光六年(1826),鄂西来凤县覃家大院土家族人覃文海,因家贫无法交租纳粮,被子当地官府逼的走投元路,兄弟三人带着家小逃离家门,四处流浪。最后在天门县杨场以北1华里处定居,自称汉族,务农为生。随着人丁的发展,逐步形成今天的覃家湾。

            1982年,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覃家湾的土家族人在政府的关怀下,恢复了他们本来的民族身份。


            广东阳春市的瑶族

            阳春赵姓瑶族现分布在永宁镇横垌的塘岩、寨头、寨尾、根竹、、水井、水坑、长坑、白水河、芜田;圭岗镇的上垌赵屋村、山塘的洋洒、下埂、路旁、英雄村,南涌的七木岭、红星村,座云的石坑村。其余尚有瑶汉杂居;大朗的云雾村,三新的河背、黄涌村;合水镇高塘的九仔田村;春湾镇刘屋寨的圳面村(汉瑶杂居),新朗的新坡村,清水塘的横岗村(汉瑶杂居);爱国的田头村(汉瑶杂居);石望乡中垌的瓦英村;陂面镇石尾的湖仔岩村(汉瑶杂居),三湖叶一村(汉瑶杂居);马水石下的石下村(汉瑶杂居)。共225户1562人。这些赵姓瑶族人民,解放前均不承认自己是瑶族,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策号召下,经中共阳春县委、阳春县人民政府多次调查、教育,使他们认识了“少数民族”不再是受欺压的对象,再经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终于在1981年3月l0日,省民委确认赵姓群众为瑶族*“1981年6月,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永宁横垌为瑶族大队。横垌赵姓瑶族保留有比较完整的瑶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横垌三百多赵姓男女老少在横垌范围内讲自己的“山话。经省民族研究所鉴定,赵姓“山话”有百分八十是过山瑶话,百分二十是汉语变音变调。解放前,赵姓瑶族语言绝对不外传,即使外嫁姐或娶汉族的媳妇回娘家也不准外传。赵姓瑶族在横垌讲瑶话,出外讲当地汉语。

            阳春县盘姓瑶族现有五百二十多户,三千五百多人,他们分布在河朗镇云廉管理区的瑶坑、岗咀、小茅田、三排、石龙、教马、高坡;大竹管理区的搪坑、杨梅村,河朗坪边;凌霄管理区的岗美、云楼、木录埂村;卫国乡三多的鸡母垌、仙垌,山中间的格水村,欧垌的欧垌村;松柏镇青山管理区第一岗村,云容的塘头、南蛇、塘尾、大塘、河尾、回龙等村;合水镇潭震管理区的新云村;圭岗镇大朗管理区的狮坪村;岗美镇的轮岗管理区的盘屋、大寨村;永宁镇马山管理区的岭脚村(汉瑶杂居);春湾镇廖施管理区的朗尾村(瑶汉杂居);春城镇头堡管理区的永安村,合岗管理区的前塘村(汉瑶杂居),九头坡的水冲突村,城南的新富村(汉瑶杂居);马水乡石下管理区的河进村(汉瑶杂居); 陂面镇上河管理区的新凤村(汉瑶杂居);河口镇的金堡(汉瑶杂居)。盘姓群众,从1974年开始,多次要求政府确认他们为瑶族。1987年l0月,阳春县人民政府将情况报告广东省人民政府,后经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员于1987年11月到阳春盘姓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进行了调查,遂于1988年2月,由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阳春盘姓群众恢复为瑶族。盘姓群众经过长期的汉化后,现在的语言、服装与汉族无异。

            阳春麦姓瑶族分布在永宁镇铁垌的铁坝、根付、麻竹、河甲、碰田、石奇、灯心搪、埂头、秧地坑、石古坪、埂下、羊梅,坡楼的坡楞、寨头村,马山的马安、石头桐、岭脚、旱坪,横垌的河口村;圭岗镇的圭岗热水,淡荡的新垌,小水为上双村;春湾镇廖施的朗尾村(汉瑶杂居);松柏镇新朗的下朗村(汉瑶杂居),新江的清水塘村(汉瑶杂居),松竹的冉田村(汉瑶杂居);陂面镇三朗的罗白朗村(汉瑶杂居),湾口的三根竹村(汉瑶杂居),湾口圩(汉瑶杂居);春城镇崆峒的九岗头、茶井、坟冲(都是汉瑶杂居),三丰的新村,石上的中朗(汉瑶杂居)、大坡(汉瑶杂居),升平的高桥村(汉瑶杂居),城郊的新富街(汉瑶杂居),城南的滑石河(汉瑶杂居);马水中岗的蟹地村(汉瑶杂居),九岗的枧口(汉瑶杂居),石录的石录村(汉瑶杂居),潭武的永红村(汉瑶杂居),共四百六十二户,二千九百六十五人。麦姓瑶族群众在一九八一年多次要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他们为瑶族。一九八八年六月,阳春人民政府报告省人民政府,十一月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成识别调查组,会同阳江市、阳春县民族科的同志到永宁铁垌等村庄进行调查,召开座谈会,考察历史遗迹、庙宇遗址及家传文物等,遂于一九八九年二月由广东省民族委员会批准恢复了铁垌、坡楼等地麦姓为瑶族


            "2005年9月2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33号)批准,同意宣汉县龙泉等4个乡建为土家族乡:将原龙泉乡改建为龙泉土家族乡,辖原龙泉乡所属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河口;将原渡口乡改建为渡口土家族乡,辖原渡口乡所属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青龙场;将原三墩乡改建为三墩土家族乡,辖原三墩乡所属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三墩坡;将原漆树乡改建为漆树土家族乡,辖原漆树乡所属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老厂。


            这些土家族是如何来的?我估计是考证出来的。



            为了民族优惠政策,汉人纷纷复活变成少数民族而已.

            民族政策成了分化汉族的利器!导致乱认祖宗,只要是和某少数民族有一点点关联就脱离汉族,甚至有些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很明显贵州某县,以前汉族90%的地方现在少数民族占90%!


            安徽的“完颜”们在清朝没被人供成八旗子弟,今天反倒成了满族。

            西南地区现代一些所谓的蒙古人在清朝满蒙联合统治时是汉族,现在改为蒙古族。利益使然。

            在云南某村几百年来一直自认为是汉族的一个村,并多个世纪供奉着刘.关.张三人【三圣庙】。前些年经专家确定是蒙古族,但他们现在已经是和汉族穿没有两样的衣服而且都说汉族,根本不懂蒙古话。但他们部分长者都穿蒙古族衣服了,而且还把【三圣庙】改成【三圣宫】供奉着成吉思汗三父子了。有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08
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7日予以批准,从此结束完颜氏隐族易姓的历史,族人欣喜若狂,于是年6月23日在永安乡牌坊村举行庆祝大会,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祝贺。

1984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州内l01户伙性由汉族改为蒙古人的民族成份。消息传来,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额手称庆。

以此,张营村可姓蒙古族又浮现出来,他们摆宴喝酒,塔台唱戏,热闹非常,以示庆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8-08
祸国殃民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必将和满清、蒙元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8-08
无法想象一百年后这片土地上所居住的人民,会怎样看待我们这个荒谬绝伦的时代。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8-08
够恶心的民族政策,还自以为很优越...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8-09
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别说是100年后的事情,就是十年后的事情,谁也不能预料。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8-09
我看到了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影子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8-09
荒唐人做荒唐事!!!
少数民族就是这么来的!!!
天朝根本不知道文明和文化、科技为何物!!!
公务员(官员)配置:
乡科级(包括副职)每82平方公里一名,每5800人设一名;
县处级(常委、副职)每2788平方公里一名,每20万人一名;
省部级(常委、副职)每9.5万平方公里一名,每668万人一名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8-09
要是将来和外蒙古大战时,不知道又怎么办???
民族要以语言和文化、习俗为准!!!
如果以历史为准的话!!!
世上还有几个汉族??
公务员(官员)配置:
乡科级(包括副职)每82平方公里一名,每5800人设一名;
县处级(常委、副职)每2788平方公里一名,每20万人一名;
省部级(常委、副职)每9.5万平方公里一名,每668万人一名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8-09
李闯也认为自己是党项人,认元昊为祖宗。
刘渊认刘邦为祖宗,

都是攀亲以利益为准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8-09
       汶川大地震,羌族人口总量损失惨重。当地汉族是否该大量改族,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力?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8-09
全国人民都改为伟大的少数民族!

坚决不能保留没有文明,历史短暂,人口稀少,地位低下的汉族!
人生就像挤公共汽车,有人一上车就有座,有人却要一直站到终点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8-09
自古夷狄慕华夏,而今反之,世无管子,众可左衽矣
举中华全族之力,灭岛夷独夫之心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8-09
以訛傳訛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8-09
引用第2楼野风于2010-08-08 11:53发表的  :
祸国殃民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必将和满清、蒙元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小窗闲坐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00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8-09
我到觉他们是曲线救国,改民族生二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8-09
从代际公平的角度看,应该在5年后再彻底废除独生子女政策,还民众以生育自由!

当60年代的韩国、台湾都在鼓励只生二胎时,中华大地却在实行放任的无为政策。如今,那些“多生出来的”60后的子女们正处在生育旺盛期,从弥补前人错误的角度看,独生子女政策必须再实行5年再废除!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08-12
少数民族本来就有拉拢当地汉族加入的倾向的.
为多民族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中国而努力。赞同满族人恢复满语,但反对满遗极端主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