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22阅读
  • 6回复

[城市群都会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曝光 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8-24

2


  从此前各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到如今定调的“北京四中心、天津一基地三区、河北一基地三区”,微妙的措辞调整,正是呼应“一核双城”的新格局。 权义 澎湃资料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数月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终于向公众露出真容。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8月23日,新华社播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在规划纲要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
  规划纲要明确,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从此前各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到如今定调的“北京四中心、天津一基地三区、河北一基地三区”,微妙的措辞调整,正是呼应“一核双城”的新格局。
  对于这一天,75岁的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先生已经等待了很久。做了50多年的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和天津长期以来的功能定位争议,他都看在眼里,念兹在兹。
  “京津冀协同发展,‘协’是协调,‘同’就是同步。北京应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天津和河北要服从服务于大局。”陆大道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说。
  淡化“经济中心”概念
  在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天津照例上报了“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但尘埃落定之际,“北京经济中心”概念不再,其余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创新运营中心也疑似“降格”,天津官员、学者难免失落。
  天津市环渤海经济研究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祥近日在公开场合坦承,天津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不能真正做到“北方经济中心”。
  他认为,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的改革将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作用的发挥越来越不取决于行政方式的指定,“目标远大又难被认可的称号还不如贴近优势又自主奋斗的特色定位更为实际和可行。”
  “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包括李家祥在内的不少学者,都用这句话来解读规划纲要最终的变化。
  几十年来,围绕着“北京和天津谁是经济中心”的争议,不绝于耳,此消彼长。
  天津一直以“北方经济中心”自居和要求。从清朝后期的北方洋务运动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青天”(即上海、青岛、天津,当时民族工业最为发达),都是天津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
  不过,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天津感受到了很大的落差。
  在与首都北京的工业化竞争中,许多大型和重点工业项目优先落户北京。到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工业产值已经开始超过天津。
  双方矛盾还体现在港口上。
  按照地理位置,天津理应成为北京进出口物资的首选港口,但由于双方缺乏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北京上世纪80年代还在河北乐亭联合建设了京唐港,然而效果也并不如意。
  上世纪80年代起,天津大型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很快,同时确立了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地位。
  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在上海浦东建立新区,天津便一直要求在滨海建立同样的新区。这一梦想在2006年成为现实。
  没过多久,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时,首次明确表示要将天津逐步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相比1997年,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表述“环渤海地区中心”和“努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无疑是更进一步。
  与此同期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则只提了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未提及经济中心。
  “天津取代北京成为经济中心”的提法,一时间成为主流,学界呼声很高。
  此次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也曾有媒体传出,首都经济圈将改变以往以北京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北京、天津为双中心,将所有临近北京的区域都纳进“京津冀一体化”范围内,从而构建出“两核多点”格局。
  在北京化解“大城市病”的背景下,还有学者呼吁:京津冀一体化破局关键是北京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剥离经济中心的帽子,“否则只会愈加臃肿”。
  对此,陆大道一直是坚定的反对派。
  在他看来,经济中心的概念很广。北京目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只占不到1/4。北京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中心,恰恰可以减轻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因为论单位国民经济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岗位,高端服务业仅仅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1/5~1/3。换句话说,北京地区的人口规模过大,并不是首都北京经济中心的功能带来的。
  站在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去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京时对北京核心功能的定位,此番延续到了规划纲要中。
  “四大中心没提经济中心,不是放弃经济发展,而是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此前,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士祥也曾解释,“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退就没有进,退在前面,才能有进;退得坚决,才能进得更好。”
  虽然北京没有被赋予“经济中心”的定位,但陆大道认为,国际交往中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覆盖这一内涵。
  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风向悄然转变。最终的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整体定位从“首都经济圈”调整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和陆大道课题组提出的核心观点十分相近。
  去年7月,由他领衔的课题组向国务院上报了一份《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将北京定位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则应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陆大道重申,无论从全球产业分布、国家竞争力客观发展的需要,还是目前北京已经形成的国际交流及总部经济基础,首都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中心”最符合国家利益。
  “20年前,全球经济网络是‘地点空间’,现在是‘流的空间’。像纽约东京巴黎等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金融流汇集的节点城市,就控制了全球。”陆大道向澎湃新闻记者强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
  “一个大城市的重要性不在于GDP多高,而在于企业对全球的控制能力、对地区的带动能力。”陆大道肯定地说,“北京已经是这个地位了,它正在成为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信息、中介等高端服务业的基地。”
  北京总部经济规模庞大,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央企总部,超过四成的跨国企业在北京设立投资性公司。2013年,北京超越东京成为全球拥有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
  30多年来,北京可谓占据了中国金融资源的半壁江山。包括“一行三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保险公司总部都在北京。而前不久亚投行总部确定落户北京,无疑又为北京金融地位加码不少。
  过去近十年间,天津滨海新区一直有意承接北京金融产业转移。不过,陆大道对此并不看好。
  他在论文及受访中多次谈起去年4月的一则媒体报道—定位于商贸金融中心的天津滨海响螺湾商务区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那里曾一度被称作“中国未来的曼哈顿”,但“48栋摩天大厦至今仅有两栋正式完成入驻,多数项目或半途停工或封盘”。他认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天津高端服务业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陆大道解释,以金融为龙头的高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空间集聚效应。这些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服务聚集在信息流的节点城市,方便行业或企业间管理理念、合作和竞争策略、危机应对策略等隐性知识的传播。“这些企业经常在一块交流,比企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都要密切得多,他们一个也不愿分开。”
  而北京的优势也正在于此。
  陆大道说,北京早已是中国的“政策高地”,这一重要性质是由首都的功能决定的,也是长期发展态势的自然延伸。“国际性的高端服务业机构(国家、大洲等地区总部)进入中国,要和中央政府和各部门打交道,首选落户地自然是北京。”
  “像东京、巴黎、伦敦、首尔等发达国家的首都,也是因为这种功能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性金融和商贸中心的。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相反,美国和澳大利亚只是特例。它们都是移民国家,先在港口城市形成经济中心,独立建国后,出于各自的政治原因才确定新建首都。天津的情况不能和他们类比。”
  陆大道认为,就经济总量而言,天津仅属于全国第二梯级大都市范畴;就产业特点而言,天津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总部经济远远不及北京、上海和香港。在天津发展及滨海新区开发的目标和方向也不宜与上海(及其浦东)、香港类比。“天津的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基本上是大区域性的。”
  他表示,将天津定位于京津冀城市群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中心城市,不符合天津的优势、区位条件及发展现状。“天津有自己的位置,制造业、航运业,应该和北京错位竞争。”
  对于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定位,陆大道比较认可。“搞一些金融衍生品试验,比如医疗保险机构发行债券,看看市场反应怎么样。我估计以地区性金融机构为主,和原来设想大不一样。”
  “环京津贫困带”迷思
  京津冀三地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差距悬殊。
  在北京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之时,河北如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也成为整个京津冀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公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河北人均GDP仅为北京的40%和天津的38%,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北京、天津的1/6和1/5。
  陆大道指出,河北经济落后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此前河北还是沿海地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江苏差不多,人均GDP仅次于辽宁。“河北对北京长期是有意见的,认为主要是首都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引起的。”
  这也是过去学界主流的观点。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学者提出河北“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认为“贫困带”的形成主要由于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市不顾河北省发展利益的结果;还有学者提出,河北经济是“缺钙经济”,是由于中央政府要河北省向京津两市供应廉价资源和淡水、并接纳两市大量污染物而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河北省没有“骨气”而屈从于中央压力的结果。
  陆大道并不完全支持这些观点。
  他认为,这些现实部分由不公平的经济关系引起,但更多的是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环京津贫困带,在历史上条件就比较差,沧州是流放的地方,渤海西部则是荒滩。交通方面,北京机场和天津港口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河北就搞不起来,这也是地理宿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陆大道看来,河北在改革开放后的落后,更主要的原因是几十年来地方政府决策的失误,在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有不当之处。
  陆大道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河北就将经济发展重心置于保定以南的太行山东麓地带,而从未重视沿海的秦唐沧。直到2006年11月,河北省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以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为主要抓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观念上才真正走出“内陆意识”。然而,近年来,河北由于急于追赶,选择大搞能源重化工,又导致了结构性危机,加剧了目前的困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河北缺乏主动性,没有利用京津两市所提供的发展条件进行具体谋划。”陆大道表示,大家总认为京津对外产业辐射不够,但同比苏锡常,他们主动发现上海需要什么、上海能提供什么空间,利用上海优势进行发展,使得长三角摆脱“虹吸效应”向“辐射带动”转变。
  他建议,河北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新型材料工业,并注重与京津大型制造业相关产业链、产业基础相结合。此外,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下决心在京津二市和河北省之间建立淡水和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
  “现在确立北京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就是要保证振兴这个中心。如果北京经过疏解,把首都功能落实好了,这也是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陆大道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8-24
原标题:京津冀将建成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就此,记者采访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问题1

请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意义重大,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围绕科学定位抓紧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接续、区域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把这项战略工程抓实抓好。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加之区域功能布局不够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加强统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三省市整体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探索改革路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与要素流动面临显性和隐形壁垒、区域发展的统筹机制欠缺等密切相关。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为推动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问题2

《规划纲要》已经印发实施,请

简要介绍一下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

答:《规划纲要》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遵循。研究编制《规划纲要》的过程,实际上是逐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的过程,也是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集中各方面智慧的过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4年以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党中央、国务院30多个部门、三省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在充分听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就功能定位达成广泛共识;组织专门班子,集中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并先后7轮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规划纲要》稿。在此过程中,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论证作用,为明确功能定位、编制《规划纲要》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省市主动作为、密切配合,为《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研究《规划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规划纲要》。张高丽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组织修改完善《规划纲要》稿。

《规划纲要》起草紧紧围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布局调整,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把水、土地、生态等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抓住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启动。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破条块分割、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四是坚持有序推进。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分阶段设定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既注重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又注重统筹长远发展。

《规划纲要》从战略意义、总体要求、定位布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协同发展相关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试点示范、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描绘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

问题3

请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

体要求是什么

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加大改革力度,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影响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进程中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序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作用。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从京津冀区域发展全局谋划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战略设计,推进布局调整。明确实现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研究制定科学管用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立足现实基础和长远需要,把握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协同发展的步骤、节奏和力度,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对已达成共识、易于操作的领域率先突破,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开展试点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功能定位是科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经反复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各4句话,体现了区域整体和三省市各自特色,符合协同发展、促进融合、增强合力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问题4

请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空间上

如何布局

答: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问题5

为什么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

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和原则有哪些

答: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当前,北京人口过度膨胀,雾霾天气频现,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要清醒认识到,北京作为世界为数不多的超大型城市,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习近平总书记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降低北京人口密度,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疏解对象讲,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原则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坚持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考虑疏解功能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灵活采取集中疏解或分散疏解方式;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既把住增量关,明确总量控制目标,也积极推进存量调整,引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功能向周边地区疏解;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结合北京城六区不同发展重点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序推出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因企施策、因单位施策。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制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按照“有共识、看得准、能见效”的原则,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问题6

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

领域率先突破重点要推进哪些工作

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既要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又要从现实出发,分步稳妥推进。2014年6月18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提出,对看准的事情要先做起来,对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先行启动,对一些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强的重大项目要抓紧实施,争取早起作用、早见实效,并要求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工作重点和任务是: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是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问题7

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社会事业发

展差距大,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

请问下一步如何补齐基本公共服务

的短板

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差异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对此,中央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提升河北公共服务能力。但受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不足的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有效消除,需要持续加大对河北省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差距。

为此,必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合力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总的目标是,到2017年,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是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

目前,京津冀三省市已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京津冀三省市均出台了本地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办法实施细则,发行了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实现区域内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奠定了基础;目前三省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北京市与河北省就燕达国际医院合作项目签署协议,以合作办医和专科扶植的方式,由北京朝阳医院对河北燕达国际医院医疗管理和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支持,共同探索解决医师异地执业、医保结算等难题;河北省6所交通职业学校纳入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破除了京津冀交通人才培养的地域限制,成立了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三省市共同推进旅游“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京津冀旅游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推动京津两地高校到河北办分校、支持开展合作办医试点等政策,力争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上不断取得明显进展,让广大群众切实得到实惠,感受到好处。

问题8

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京津冀协

同发展有哪些考虑,提出了什么举措

答: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创新驱动,这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政策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区域内创新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

推动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要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在推进举措上,一要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加快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衔接,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在大气污染治理、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区域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联合攻关,协同突破。二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体制、机制、政策、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共同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到2020年,科技投入明显增加,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明显提高;区域科技功能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效流动与共享,创新驱动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已编制完成关于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做出工作部署。同时,还在抓紧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要求,落实到具体产业、创新平台和示范园区中,将创新驱动发展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问题9

请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加大改

革力度方面有哪些考虑,下一步有

什么安排

答:体制机制改革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当前,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与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改革措施,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包括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按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一些重大改革方案和措施已相继出台。下一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抓紧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实施方案,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8-25
没有干货,接着忽悠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8-28
也别吹京津冀协调发展纲要了

直接搞 “京津廊唐保张承”的京畿七子或者说京五角一体化。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8-28
北京的央企总部真的只有四分之一吗?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9-01
北京 、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山东
工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应该有计划按比例的:迁往新疆
我们的全国 一盘棋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忘记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9-01
任何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的京津冀都是耍流氓。
任何包括徐州温州亳州的长三角都是耍流氓。
任何包括潮汕雷州的珠三角都是耍流氓。
無限空虛心內追 含淚告別了無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