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94阅读
  • 27回复

[浙江]杭州如何从边缘小县变成“地上天堂”【ZZ】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9-16
郭晔旻
2015-09-16 14:56 来自 私家历史


2015年8月17日,中国奥委会宣布已经向亚奥理事会正式递交了杭州代表中国申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意向书。作为唯一的申办城市,亚运会落户这座美丽的江南城市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果然在今天(9月16日)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第34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上,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郑重宣布:“中国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主办权。”杭州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那么,杭州究竟是怎样变成“地上天堂”的呢?

钱塘蕞尔小县

苏州与绍兴,是文明发展早期的江南两个中心城市。春秋时期吴越争衡,前者国都在吴(今江苏苏州),后者的统治中心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首都一度北迁山东琅琊,但越国终于不能在中原立足,又退回江南,仍旧建都于吴(苏州)。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南属于会稽郡,而会稽郡治在苏州。
东汉时期,会稽南部仍名会稽郡,治所也依旧在绍兴;而北部则分立为吴郡,治所仍在苏州。吴郡所辖的钱唐县便是今日杭州的前身(县治在灵隐山下),在吴会以钱塘江为界分治之后,钱唐县紧靠两郡分界线,不过是个处于边缘地带的蕞尔小县。



地处吴郡会稽郡边缘的钱唐县


最初的杭州如此籍籍无名的原因是,与今天许多人的想象不同,位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杭嘉湖地区,一开始并不是先民眼中的一片肥田沃土。杭嘉湖平原处于杭州湾与太湖之间,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呈浅碟状地形,外有海水入侵,内有湖水漫溢,注入“碟”中之水不易排出而形成沼泽区,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水草沮洳,开发难度大,大面积的土地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故总体经济水平较低,一直作为吴郡的边地而存在。

直至南北朝时期,囿于生产力的局限,钱塘江下游南北两岸的开发成就还主要集中在中山丘陵与平原相接地带,以及海拔相对较高的平原地带。譬如位于杭州以西的浙西丘陵地带,由于开发得较早,六朝时已出现了吴兴郡(治所今浙江湖州)这样拥有属县达10个之多的大郡。

至于与钱塘县一江之隔的会稽郡,虽然宁绍平原的面积远不如杭嘉湖平原(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二),但却属于山麓冲积平原。它位于会稽山、四明山与钱塘江和杭州湾南岸之间,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麓、平原和后海。地势呈逐级降低态势,排水相对容易,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对于先民而言,开发难度更低。

公元140年,东汉会稽郡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既可以在春季尤其是梅雨季节承接山麓群流而避免山洪对平原地区的灾害性影响,同时还可以为夏秋干早季节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以防因旱而成灾,在促进区域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水利效益,使得会稽迅速繁荣起来。

西晋末年,时人已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这一带的膏腴土地甚至达到了“亩直(通‘值’)一金”的珍贵程度。在南北朝时期,作为会稽郡治的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已经有“民户三万口”,是刘宋政权内户口最众的一个县,号称“海内剧邑”,而吴郡属县的平均户数只有少得可怜的4200户,作为吴郡边地的钱唐县就更是不能望其项背了。


大运河与杭州的兴起

钱唐籍籍无名的命运在隋唐时期发生了转折。一方面,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通过在杭州湾北岸修筑海塘以抵御海潮的侵袭,在平原内部太湖沿岸修筑湖堤以阻止湖水的上岸漫溢,在平原区内部兴修塘浦以利排水,促进了杭嘉湖平原低洼区的开发;

另一方面,公元589年,隋灭陈之后将原本远离吴兴、吴郡治所的两郡南部辖地析置余杭郡(唐代改为“杭州”),随后以钱塘县为郡治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大业六年(610年)十二月,隋炀帝下令“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而江南河的终点,恰在钱唐县。


作为余杭郡治的钱唐县


这条江南河的修建与大运河的其他各段一样,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隋炀帝为了下江南游玩享乐而进行的劳民伤财之举。但专制君主好大喜功的客观后果是,自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以后,如唐代的杜佑所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作为大运河南端的钱唐县,其对于周边腹地的集散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在杭州中转的客货,既可以取道钱塘江溯流而到达今天浙江中南部的睦、婺、衢等州,并可沿新安江进入皖南的徽州;也可以往东到达越(今绍兴)、明(今宁波)二州,且明州还是该地区对外交通的一个出口,由浙东运河汇集明州的客货可下海南下福州、泉州、广州。

于是,杭州这块曾经处于吴郡和会稽郡边缘地带的土地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确立起了它在整个钱塘江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所谓“水牵卉服,陆控山夷”。

经济繁荣势必带来人口的增加。江南河开通前的公元609年,余杭郡的户口不过1.5万,到了不久之后的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已经猛增一倍,达到3万户,再过一个世纪,到天宝年间(742-755年),又翻了一倍还多,达到8.6万户,59万口。这时,杭州地近江海造成的“水泉咸苦”对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危险越来越突出,唐德宗年间出任杭州刺史(781-784年)的李泌筑六井,挖土引西湖水入城蓄水为池,“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使遇上大旱之年西湖水竭,也可确保城中居民日常饮用水无虞,彻底解决了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李泌像


因此,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兴旺景象。每年朝廷从杭州所收商税高达50万缗,几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在元和八年(812年)中央政府任命卢元辅为杭州刺史的制文中已经出现了“江南列郡,余杭为大”的赞誉。

荣登东南第一州

唐代后期开始,在杭州快速兴起的同时,江南原先的两个中心城市,唐代两浙东路治所越州(今绍兴)与浙西道治所苏州则是相对衰落了。一方面,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江南的多个名城惨遭兵燹之灾,杭州所在的两浙西道治所苏州,作为淮南(吴-南唐)与吴越双方争夺的焦点,竟于十年间八次易手,遭祸最酷,元气大伤。


吴越建都杭州


另一方面,由于山林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导致东汉时曾经横合三百里、溉田九千余顷的鉴湖日益淤积,在803年后甚至四年三竭。鉴湖水利功能的丧失对越州(今绍兴)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唐朝元和年间,越州的户口已经被杭州超过。进入宋代之后,杭越易位已成定局,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城的商税额已高达82173贯228文,而当时的越州城仅为28916贯92文,前者的商税已为后者的3倍之多。

而杭州却因为有钱镠势力(吴越)的稳固盘踞,环境相对安定,避免了兵火的洗劫,在备受摧残的江南地成了仅存之硕果。钱镠建都杭州,使杭州的政治地位历史上首次超过苏州与越州,之后的杭州也一直保持浙江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地位至今。吴越国三次扩建杭州城奠定了(直至今日)杭州城市格局的主轴线;动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运巨石盛以竹笼”修筑海塘;又多次治理西湖,设“撩湖兵”千人,专负疏浚之责,使西湖绿波仍在……“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考古发掘出的吴越时期捍海塘遗迹


北宋初年,杭州开始获得“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嘉裕四年(1059年)欧阳修作《有美堂记》时,杭州城已是“四方之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更是称赞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有“参差十万人家”。杭州已经具备“地上天堂”的美姿了。

南宋建都杭州(称为“行在”),杭州发展到了顶峰,在经济、人文、景色方面均是独占鳌头。宋孝宗时,杭州有26万户、55万余口。南宋末年时,杭州连同临安府属县共39万户,124万余口,这在古代,是个非同小可的数字。流传至今的西湖十景,也是在南宋时期提出的。


南宋皇城图


晚至元代,来华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并称赞“行在(即杭州)之大,举世无匹。一个人可以在那里寻到这么多的乐子,简直恍若步入天堂”。绝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想而已,北宋人称“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已有这个意思。南宋时范成大《吴郡志》有“天上天宫,地下苏杭”的谚语,语言上也相似了——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国都临安繁华远甚平江,“苏杭”恐怕倒为“杭苏”更为贴切。


范成大著《吴郡志》


到了元人奥敦周卿的《蟾宫曲·咏西湖》里,就完全变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了,这句广泛流传的成语至今还令杭州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祝伟:《7~10世纪钱塘江下游地区开发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2、陈修颖、孙燕、许卫卫:《钱塘江流域人口迁移与城镇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沈起炜:《宋元历史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s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9-16
这一段历史在元代中叶杭州路大火中完结

当代杭州的勃兴是另外的故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9-17
回 sz 的帖子
sz:这一段历史在元代中叶杭州路大火中完结
当代杭州的勃兴是另外的故事 (2015-09-16 18:08) 

烧完还是省城。这叫完结?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9-17
貌似清朝的时候绍兴府有660万人  怎么又比省会的杭州府多了?
s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9-17
回 maplover 的帖子
maplover:貌似清朝的时候绍兴府有660万人  怎么又比省会的杭州府多了? (2015-09-17 11:52) 

这个数字绍兴没机会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9-17
怎么没有良渚文化的都城?
yee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9-17
苏州过去一向是排名在杭州之上。就算是南宋后偏安一隅于杭州,平江府也一直声名不堕,号
称"一府抵半国"。那杭州怎可能远甚平江?这种文章无非哪里人说哪里话.....
你大爷的
sz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9-18
苏杭竞技非常复杂

北宋末年苏州先升格,浙西税务衙门从杭州转向平江府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9-18
杭州已经大致恢复了古时所具有的地位,可惜苏州在可预见的将来,再也没有机会了,唯余一声叹息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9-18
杭州的运气一直不错,钱镠很爱家乡,而宋高宗也在建康府、平江府、绍兴府反复逡巡之后选择了临安府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9-18
回 yee 的帖子
yee:苏州过去一向是排名在杭州之上。就算是南宋后偏安一隅于杭州,平江府也一直声名不堕,号
称"一府抵半国"。那杭州怎可能远甚平江?这种文章无非哪里人说哪里话.....(2015-09-17 23:56)嬀/color]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9-18
回 nihaogemen 的帖子
nihaogemen: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2015-09-18 20:58) 

这除了代表白居易的个人意见,还能说明什么
即使就白的个人意见,他也说过“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唐郡,闲忙恰得中”,可见其把杭州放在前,可能只是因为人少生活闲适而已
yee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9-19
回 nihaogemen 的帖子
nihaogemen: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2015-09-18 20:58) 

推荐你看看《宋词与苏杭》这个论文,这样你就不止只会一首词了。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9-19
苏杭 苏杭

宁沪笑而不语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9-2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兴于隋唐的都叫边缘小县,那中国古代就没几个城市了。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再建设十个左右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再次证明大部分人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功能齐全的大城市,因此地级市才是最小的城市单元,择其优者重点建设才是正途。省县制/县级市都是扯淡。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9-21
回 覅落雨 的帖子
覅落雨:杭州的运气一直不错,钱镠很爱家乡,而宋高宗也在建康府、平江府、绍兴府反复逡巡之后选择了临安府 (2015-09-18 20:46) 

钱镠积善行德,所以钱氏家族福延千年,所以两浙就是有钱。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5-09-25
苏杭苏杭,苏前杭后,江浙苏浙,江苏前浙江后。有押韵的原因,(也有自北而南的约束),但实际上苏州超过杭州的历史时期从商朝开始是远远超过杭州的。。。不可否认。
上有天都下有杭苏。也曾有过的短暂使用时期。但仍旧很快被苏杭所替代。
你可以仔细比较一下,隋唐之前包括唐朝,苏州都是强于杭州的,没有历代。隋唐南京被打压,润州都不错的。当然唐朝时期南方最厉害的还是扬州和成都,所谓扬一益二是也。当然指的是经济(和一定的政治地位)。五代苏州不如杭州,北宋大体持平,北宋中后期杭州超过苏州,南宋杭州福州都超过了苏州。到了明朝宁苏地位卓越,明清苏州更是不得了,全国老二的地位。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中后期,除去中间的明清反抗阶段,一共是繁华了300多年,——可参考范金民文章。
太平天国后,苏州衰落了。但现在又猛了,不过我江苏对手太多太强,历史文化名城太多。,苏州未来之路,尤其是政治地位的提高还是要拭目以待啊。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5-09-25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钱镠积善行德,所以钱氏家族福延千年,所以两浙就是有钱。 (2015-09-21 23:27) 

shenluoji...
山川形便,撤省地置百郡,郡分大县,县管大乡村,驻市,不问一般市政
城乡分离,适域市分级有限自治,划街坊,城市圈内连片处合并改区
另设监察域,选举域,审计域,统计域,军事域,教化域,医疗域
反对特区,民族自治,联邦制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5-09-26
回 陈氏帝国 的帖子
陈氏帝国:苏杭苏杭,苏前杭后,江浙苏浙,江苏前浙江后。有押韵的原因,(也有自北而南的约束),但实际上苏州超过杭州的历史时期从商朝开始是远远超过杭州的。。。不可否认。
上有天都下有杭苏。也曾有过的短暂使用时期。但仍旧很快被苏杭所替代。
你可以仔细比较一下,隋唐之前包括唐朝,苏 .. (2015-09-25 09:34) 

政治地位啥的先不谈,就两个谚语来说,江浙=第一声,第四声,苏杭=第一声,第二声;怎么说都是江苏这两字的第一声占便宜了。。。浙江,杭州,第四声和第二声比起来,怎么跟两字都是第一声的对比~~~

解放前京沪值得是南京和上海,无论经济和城市地位上来说,上海稳稳的撇下南京,可是京字第一声,沪字第四声,谚语说下来,还是京沪,而不会是沪京,最多也是沪宁~~~

所以字音上说,朗朗上口的都是第一声起字占便宜的。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5-09-28

江浙、苏杭、苏福、苏浙、京沪穗,个人认为就朗朗上口而言不能盖住其本性。
例如闽浙总督、浙闽丘陵。一般很少说浙闽总督、闽浙丘陵。一来地理学也有约定俗成。
我苏也不是一向占据优势的,例如良渚文化,,,考古按照第一发现地点命名的,苏南相对于浙北就亏大了,事实上,苏中南通的海安也是良渚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江苏中南部也吃亏了。哈哈。

也不仅仅如此,这一点已经做过讨论了。
这句话是民谚,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既然是民间谚语,押韵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苏杭与天堂来说比杭苏押韵。
其次,记录这句谚语的是苏州的地方志《吴郡志》,范成大又是吴县人,即便是有杭苏的说法,他在记录的时候自然是选择苏杭的写法。
再有,最早出现这句民谚的很可能是唐代,“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苏杭的合称是白居易提出的。起先他在杭州任官,后来又到苏州任职,历经两地他认为江南唯有苏杭两州为名,自此后世便以“苏杭”称。
对于他为什么称之为苏杭,应当是苏州当时比杭州的发展历史更为悠久,而且比杭州更大的缘故。
苏州,姑苏城曾在春秋时期是吴王城,三国时期是东吴都城之一,南北朝时期是南朝人口最多的地区,曾经达到四十多万人。而杭州在唐之前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属于苏州(吴郡,会稽郡)或者扬州,真正的兴起是在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之后,然而在唐初,杭州的户口不足两万户。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苏州作为江南东道的行政机关,有户76421,口632655;杭州有户86258,口585963。安史之乱后,江南东道分拆为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和福建道,苏杭都归浙江西道,行政辖区最早设立在苏州,白居易所处时期,行政中心应当为苏州。而且根据他先在杭州做出一番政绩之后再迁为苏州刺史这点来看,苏州在当时,地位应当是高于杭州的。
因此,白居易将两地并称苏杭是有以上的历史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苏州位于杭州的北部,南宋之前,南方尚未开发,北方较为繁荣,合称的时候北方放在前面就很正常。所谓的江苏(南京、苏州),苏湖(苏州、湖州)大概也是按照此法。江浙、苏杭、苏浙、北上广、北上苏、京沪穗,不知道民国时期怎么叫的,也是京沪?(仁兄有证据可以给我看看,很感兴趣)。

那现在上海的经济也长期都是大陆老大哥,怎么不见 沪京的。在你的举得例子,京沪我是觉得错误的,就像现在起动车高铁名字,一般是由北向南的,京福高铁,合肥高铁,昌福高铁,福厦高铁。

由北向南的原则为主,然后是,帝都>直辖市>省会。不过到了江苏就不太对了,至少公路是的,我们南通经常吃亏。苏中苏南之间。沪通、苏通大桥,上海地位高于南通没话说。苏州强于南通也显然,不过苏州更靠南,所以还是实力也占据极大比重了。但镇扬大桥则又未必了。。。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5-09-28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南宋民谚);
苏淞税赋半天下(明清民谚)
苏常熟,天下足(南宋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民谚);湖广熟,天下足(明代民谚);
扬一益二(中唐、晚唐民谚);
一苏二杭三汴梁(北宋民谚)(汴京、汴州)(北宋国都汴京,即今之开封;南宋国都临安,即今之杭州);
南有苏杭,北有淮扬;(上有淮扬,下有苏杭)
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天下赋税,仰仗江淮;走千走万,不及(如)淮河两岸;(北宋民谚)
天下财赋,十九江淮;后来演变成天下财赋,十九江南。江淮熟,天下足;后来演化成苏湖熟,天下足。
江淮六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荆湖南路、荆湖北六路。
计天下财赋,惟江南、浙江、江西为重,三省中尤以苏、松、嘉、湖诸府为最。——《清史稿》
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
古代被称为“小苏州”的地方
上海:据陆楫《蒹葭堂杂著摘钞》,万历时的上海,‘吾邑僻处海滨,舟车不一经其地,谚号‘小苏州’,游贾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人,特以俗尚甚奢,其民颇易为生耳’。
松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淞江区)是明代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府,与苏州府并称“苏松财税半天下”。
江阴华士镇:华士素有“小苏州”的美誉,古有“十桥香雪”、“欧亭听雨”等龙砂八景,三国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所建泰清寺古刹至今尤在。华士人文荟萃,华士籍专家、教授、学者等知名人士遍布海内外。
台湾丰原市:是新兴的工商业重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清时有“小苏州”之称。
山东南阳:运河四大名镇之一。
山东张秋镇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和“江北小苏州”之美誉。
江西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
山东潍坊: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山东济宁:“运河之都”的济宁,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美誉。
江西浦城县:明万历《浦城县志》载:“历代以来,治所不移”,可见南浦均为县治所在。自古商贾络绎辐辏,海禁未开之日尤其繁荣,有“小苏州”之称。
江西鹅湖镇:晋代就形成了集镇,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
河南潢川县:有“豫南小苏州”和“鱼米之乡”之美称。商业贸易发达,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5-09-28
这有什么好争执的~
  肃风吹飞絮,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秋水载落叶,漂泊垂天止。北冥无常势,乌衣何靡靡。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5-12-25
回头再一看顶楼的第一幅图,才发现现在的杭州市区,居然已经实现了“吞三吴”了。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5-12-29
谭其骧先生过去有一篇文章专门论述杭州发展历程的,写得很贴切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01-05
回 sz 的帖子
sz:苏杭竞技非常复杂
北宋末年苏州先升格,浙西税务衙门从杭州转向平江府 (2015-09-18 08:25) 

论行在,苏州比杭州早得多,苏州1141 1143就是行在了。杭州要晚几年确定下来
欢迎大家来方言吧做客
http://tieba.baidu.com/f?kw=%B7%BD%D1%D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