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97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保定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9-24
<P>清苑</P>
<P>冲,繁,疲,难。倚。清苑河即府河,古沈水上游。奇村河自满城入,合白草沟,环城,左纳徐河沟,又东合金线河。唐河自望都入,合阳城河,纳齐贤庄河,今淤;咸丰中,南徙;同治末,益南入蠡,至安州,复缘界入,下与府河会,为大清河中支。有大激店镇,张登店巡司,金台驿。铁路。</P>
<P>满城</P>
<P>冲。府西少北四十里。西南:抱阳山。西有渝河,自易州入而伏,至县东涌为一亩、鸡距二泉,合申泉,为奇村河。方顺河自完县入,歧为白草沟、金线河。徐河自易州入,一曰大册河,东入安肃。千里长堤,首县境,讫献县臧家桥,亘顺、保、河三府。河丞驻方顺桥镇。有陉阳驿。安肃冲。府北少东四十五里。西有黑山。西南:益村岭。雹河自易州入,合曲水河,至城北纳鸡爪泉河,下至新安入淀。其北萍泉河自定兴入,东入容城,其支津自城西右出,与曹河并入安州。有梁门陂、白沟驿。铁路。</P>

<P>----注解:</P>
<P>清代将冲</B>繁</B>疲</B>难</B>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B>曰冲</B>,行政业务多曰繁</B>,税粮滞纳过多曰疲</B>,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B>。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冲</B>繁</B>疲</B>难</B>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B>”缺,三字(有冲</B>繁</B>难</B>、冲</B>疲</B>难</B>、繁</B>疲</B>难</B>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B>繁</B>、繁</B>难</B>、繁</B>疲</B>、疲</B>难</B>、冲</B>难</B>、冲</B>疲</B>六种)为“要”缺或“中”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5 9:38:01编辑过]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9-25

满城县古为中山国疆城,战国时燕赵分疆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京、津、石三大城市三角中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清苑县


历史悠久,据东藏村、大望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至五年,在境内先后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为广望节侯,置广望侯国;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置将梁侯国;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节侯,置樊舆侯国;封赵敬肃王之子刘终古为柏陵侯,置柏陵侯国。前三个侯国属涿郡,后一个属中山国。
  东汉时期,置阳城县,治所在今阳城,属中山国,后省入蒲阴县。
  三国(魏)时,为魏北新城、蒲阴两县地,属河间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置樊舆县,不久废,改置乐乡县,属高阳国。
  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析新城南境置清苑,因境内曾封清苑亭侯命名。隶高阳郡。治所在今保定市内河北省监狱一带。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清苑、乐乡、樊舆、北新城四县入永宁县。后改称乐乡县,隶高阳郡。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属河间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7年)属幽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蒲洲,五年更属蠡州,八年废蠡州还蒲州,九年复属蠡州。贞观元年(公元725年)改属莫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属文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还属莫州。
  五代后唐初年(公元923年)在县境内设奉化军,治清苑县城,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升奉化军为泰州,仍治清苑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改隶莫州。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系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治所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辖清苑县。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升保塞军为保州,筑城关,浚外壕,葺营舍,清苑城始具都市规模。景德年间,满城并入保塞县,徽宗改和三年(公元1113年)赐郡名曰清苑。
  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于故城设顺天军,保州改为顺天节度使辖区,属河北东路。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改保塞郡为清苑县。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由清苑析置满城县,清苑仍属保州。
  贞佑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军攻陷清苑城,焚城为废墟,保州州治移至满城县境。贞佑二年,赐名清苑郡。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降蒙金将张柔嫌满城地方狭小,遂移州治于清苑,令副帅贾辅、毛正卿重修城廓,画市井、建衙属、定民居,疏浚一亩、鸡距二泉,以通舟楫;招募流亡,营建城池。自此,清苑城成为燕南一大都会。
  蒙古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寓“顺应天命”之意,以清苑城为路治,辖清苑县。因保州是元代大都的南大门,至元十二年(公元1257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治清苑,寓对大都“保卫安定”之意。自此,保定之名始见于史。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辖清苑县。
  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治清苑城,县治所成为直隶省会。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保留保定府,撤消清苑县。次年,省会由清苑城迁驻天津,恢复清苑县建置,撤消保定府,置范阳道,治所在故城,辖清苑。三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辖清苑县。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直隶省,建河北省。同时,废道级行政机构,改为省县两级制,清苑县直隶于河北省。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北省会迁回清苑城,次年,因日本入侵,政局多变,省无法直接管理各县,始设行政督察区,清苑县隶属河北第一督察区。
  1937年9月,日军攻陷清苑城,全县先后沦为日军统治区,日伪清苑县政府在清苑城建立。次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北王力成立清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中区。
  1941年1月,为便于抗日斗争,经中共冀中区批准,清苑县以张(登)保(定)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东称之光县,路西仍称清苑县。1944年10月,为集中领导抗日军民进行战略大反攻,清苑之光两县合并,初称之光县,次年改称清苑县。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字投降,抗日战争宣告结束,日伪清苑县政府解体,国民党政府接管清苑城。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清苑县隶属华北行政区冀中九专区。
  1948年11月,清苑城解放,国民党县政府解散。在清苑城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以保定外市沟为界,市、县分治,清苑县人民政府迁驻中冉。后迁驻南大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县城。
  1958年10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清苑县,唐县、望都、清苑三县合并,称唐县,县治望都县城。
  1958年12月,清苑析出唐县,成立清苑区,治所南大冉,属保定市。1960年3月,清苑、完县、满城三区合并,称清苑县,县治满城县,仍属保定市。
  1961年5月,恢复原清苑建置,治所迁回南大冉,改属保定专区。
  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仍辖清苑县。
  1986年5月,划为保定市辖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9-25
满城县,位于保定市西北,距保定市20公里,距北京、天津、
石家庄均在150公里左右,满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既有秦汉神韵,
又有唐宋遗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死后葬于满城县西南
1.5公里的陵山上。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此施工时发现,经周恩来总
理批示,著名考古专家郭沫若同志亲临满城考证,指导发掘工作,
并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城汉墓因出
土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一大批
珍贵文物而闻名天下,满城从此亦被誉为"金缕玉衣"的故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9-26

定兴 冲,繁。府北少东百二十里。北有拒马自淶水入,迳城西而南,纳中、北二易水及马村河,缘界入容城、新城为界水。北又有界河。西南:鸡爪河。东南:蓝沟。有范阳陂、固城镇、宣化驿。铁路。

新城 冲,繁。府东北百五十里。南有拒马,自定兴缘界,其岔河北自固安入,至十九垡左导为芦僧引河,今淤。又西南合紫泉河、斗门河,纳蓝沟河,即界河错出复入者。又南曰白沟河,入容城复合。有方官、新桥、白沟三镇。汾水驿。

唐 简。府西少南百二十里。北有尧山。东北:望都山。西北:大茂山。西有唐河,古滱水,自广昌入,错出,左合倒流河。西:雹水,右纳恆河、马泥河、唐河。又东北有放水河。倒马关西北有岳岭、柳角安、军城镇、周家堡四口。横河口巡司。县驿一。博野疲。府南九十五里。东南:猪龙河自安平缘界入,一曰蟾河,屈南迳白塔村入蠡。唐河自清苑入。县驿一。

望都冲,难。府西南八十里。旧曰庆都,乾隆十一年改。东南:唐河自定州入。有九龙泉,环城珠涌,东出为龙泉河。有翟城驿。容城简。府东北九十里。北有拒马河,西支自定兴缘界入,与东支白沟河合。西清而弱,东浊而强。又雹河自安肃入,其萍河涸。县驿一。完简。府西少南七十里。西:伊祁山,祁水出焉,即曲逆河。图经恶其名,改方顺。纳放水河。其旧所合蒲河,涸。唐河自其县再错入,合清水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9-26

不好意思,我要陪wife回娘家,此系列暂停。

如有兴趣,各位可以接着写。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9-26
定兴县高里乡位于古燕下都的西南,这里有一个村子叫做金台陈村,传说,这个村就是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聘天下英雄豪杰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关于黄金台的传说。

吟咏黄金台的佳话

台,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建筑,最早是为了登高望远,欣赏景色的,但后来,夏桀建瑶台、高纣建鹿台、赵武灵五建丛台、曹操建铜雀台,或为了穷奢极欲、侈靡享乐或为了穷兵黩武显示威风。只有燕昭王的黄金台是为天下贤士而建,因此有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咏叹。
巍巍黄金台 , 是燕国的擎天柱,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尊才敬贤的象征。历代文人雅士及帝王将相对其歌咏不绝。“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这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燕昭王》;“万古苍茫空盛衰,燕台贤客姝名谁。君看碣石宫中草,宁似昭王拥彗时。”这是宋代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的《燕台歌》;就连文功武治的大清皇帝康熙、乾隆都对黄金台褒奖有加,康熙的《黄金台怀古》这样写道:“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娇昌国君,奋袂起尘埃。下齐七十称声震沧海隈。汶篁植蓟丘,岂曰非雄才。遗迹虽榛芜,千载犹低徊。市骏固有求,贵在先龙媒。但得一贤士,可以收群才。”乾隆皇帝亦有《吊燕台》诗流传于世……直到今天 , 人们看到黄金台 的遗址 , 仍然把它称为招贤纳士、富国强民的聚贤台。

高碑店,即今新城县。高碑店的名字比较特殊,它既以“碑”命名,应该与碑有关。既然名为“高碑”店,是否真有“高碑”呢?
据我们考证,高碑店真因“高碑”而得名。
高碑店又名驻跸庄。驻跸,指皇帝出行时在沿途暂住之处。据《一统志》记载,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剌曾经驻跸于此,想驻跸庄之名即由此而得。元孛术鲁翀所写《驻跸颂》对英宗出行驻跸高碑店一事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提到了石碑之事:至治元年,皇帝下诏:“丞相安童,弼我世祖,功在社稷”。至治二年,在范阳立忠宪王碑以纪念安童。至治三年(1323年)皇帝驾临易州(今易县),从易县回京时在此碑以南附近暂住。英宗在休息时对安童的后人拜住说;“汝祖考功绩之盛,世代帝室惟朕不忘,亦惟汝之贤有以相朕,益懋世德。”第二日,英宗从帐殿出来散步,在石碑右侧小坐,拜住献万寿觞给英宗,以示感恩之情。君臣呆了很久才离去。
《新城县志》又记载:至治年间,英宗巡游打猎至此,俗呼此地为高密店。为何称其为“高密”,我们猜测大概是因为皇帝在此暂住需保密的缘故。据《新城县志》及《一统志》记载,此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经查,旧新城在现新城(即高碑店市)东南约三十五里处,也就是说史籍所载的此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城县治在文革后迁到了此高碑之处,即现在的高碑店。
从这两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巡游打猎曾经在高碑店驻跸,称此地为“高密店”;从易州回京时更在石碑南侧追忆石碑主人。高碑店确有一石碑,碑乃东平忠宪王安童之碑。
安童,元世祖忽必烈的宰相,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之职。据元明善撰写的碑文所载,安童为人资质聪敏,深得民心。中统二年(1261年),朝廷平定了一场叛乱,俘虏了一千多名叛党,忽必烈要将他们全部杀死。当时安童任环卫之职,年仅十六岁,却敢于进谏;“两国之争,彼安知有陛下?且甫定神器,不推旷荡恩德而奋私憾杀无罪之人,何以安民侧?”忽必烈听后非常惊奇,认为安童少年老成。他听从了安童的进谏,没有杀这一千多人,并且从此十分器重安童。至元二年(1265年)安童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一直兢兢业业,被称为国之柱石。后阿合马上奏立尚书省,建议安童为忠宪三公,这是以忠宪三公的虚名来代替中书省的实权。安童就立尚书省一事与阿合马意见相左,曾经弹劾了几次,为皇帝所不喜。至元十二年(1276年)安童随太子戍边十年,十年不与朝廷通。二十一年跟随太子重回京师。皇帝召安童入宫慰劳他,并且留他在卧室内深谈。同年十一月,安童复拜中书右丞相,进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至元二十四年,皇帝执意立尚书省。二十五年,安童见天下大事均归尚书省,便屡次上中书印,皇帝不许。第二年,宰相安童止掌环卫之职。至元三十年(1294年)正月,安童病死于京师,年四十九岁。忽必烈十分悲痛,派重臣监护其丧事。
明善撰写的碑文最后写道:“大德七年(1304年)成宗(铁穆尔)下诏建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良乡”。按这个记载,安童碑为成宗铁穆尔所立,在良乡,而良乡古属范阳,新城县古称方城地,也属范阳郡。又据民国《新城县志》中提到的《金石分域编》记载,东平王安童碑在新城县西北三十五里高碑店,后清乾隆年间被制府裁作他用,已无存。《新城县志》中“金石篇”也记录了东平王安童碑,称此碑在高碑店。由此可见,高碑店确有安童之碑一座,乃元英宗硕德八剌下诏所立。
清代文人所写的有关高碑店诗中,提到了安童碑的下落,也可从侧面印证高碑店确有安童碑。清代边裕礼的《高碑店诗》写到:“东平碑已踣,村墅胜空名。”东平,即安童,安童封东平王。踣,即向前仆倒,意为毁坏或遗失。李邺《高碑诗》写到:“谁家村落半疏离,丞相高碑迹尚遗。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清人描写高碑店的两首诗也可以反映出东平王安童碑应该在高碑店村,同时也可推断,此碑在清代已经倒了,乾隆年间挪作他用,到民国时期已无存。
从上面这些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高碑店,又称驻跸庄。概因元英宗硕德八剌在此地驻跸时俗称为高密店,又因此地有东平王安童碑一座,久而久之,地名演变为“高碑店”。
建国后,高碑店镇隶属新城县,位于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之处。因京广铁路路经高碑店镇,其地交通发达,而新城县城却无此便利条件,“文革”后县政府便迁往高碑店镇办公。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9-26

唐县

据境内明伏、西下素、钩鱼台等沿唐河两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2米以上文化层分析认定,这里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属仰韶文化遗址。
  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尧帝放勋诞生于今唐县尧山(即顺平县之伊祈山),伊祁为姓。公元前2360年,帝尧放勋被封为唐侯,治所阳邑(今固城,一说在长古城),亦称唐,即在唐县境内,称古唐侯国。公元前2353年其兄帝挚将帝位让给尧,也是在唐县举办的"禅让"仪式,并在伏城建都城,后因水
患,由此地赴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执帝位。虞舜执政后,将尧子丹朱封为唐侯,治所鸿郎城(今洪
城)。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春秋时期,境内已有左人邑(今周雹水、北雹水)、中人邑(今都亭)、孤邑(今北高昌,亦称庆都邑),阳邑(亦称唐邑,今固城),属燕地、中山地。
  战国时期,属赵国,中山国,西北边界置鸱之塞(亦称鸿上塞,今倒马关之上冠顶。),东北界置庆都邑(今北高昌),赵武灵王时,中山国武公于境内筑起西起西大洋,经蔡庄,南唐梅,东北达顺平、满城的古中山国长城,唐县境内长达20公里,至今长城走向、残存石砌墙体、望台、战台等依然清晰可辩。秦属上谷郡。

                  置县
  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因古为唐侯国得名唐县。属冀州剌史部中山国所辖。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国为中山郡,唐县属之。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唐县为和亲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唐县,仍属冀州中山国所辖。魏晋因之。北齐撤消唐县并入安喜县(今定州城东南),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唐县,属定州博陵郡。唐代属河北道定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县为中山县,后唐同光初复为唐县。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唐县为博陵县,后汉初复名唐县。宋属河北西路中山府。金属河北西路定州所辖。元代改属保定路。明代隶属京师省保定府。清初仍属保定府所辖。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2年(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唐县属直隶省范阳观察使所辖。民国3年(1914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辖唐县。民国17年(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唐县属河北省直辖。民国26年3月唐县属河北省第一督察区所辖,是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9月18日国民党唐县政府逃亡于西安,唐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民国26年(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开赴唐县抗日。中旬在北店头村建立了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西区所辖。民国28年(1939年),先属冀西二专区,后属四专区。民国31年(1942年)改属北岳区四专区。民国33年(1944年)改属北岳区三专区。民国34年(1945年)改属冀晋三专区,是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撤出唐县城,县城解放,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迁驻唐县城。民国35年(1946年)2月,唐县属冀晋行政公署所辖。
  民国35年(1946年)2月21日,逃亡的国民党唐县政府人员返回王京村(京汉铁路清风店火车站),建立唐县政府,妄图接收胜利果实。民国36年(1947年)1月19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至此唐县境内全部解放。是年唐县属晋察冀北岳区五专区所辖。民国37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唐县属五专区。民国38年(1949年)1月改属察哈尔省易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唐县属保定专区所辖,一直到1990年底,或称保定专区,或称保定市,或称保定地区,唐县依然属之。

                 政区演变
  西汉初置唐县后,境内设过左人乡(今周北雹水)、中人亭(今都亭)、阳邑(今南北固城)、庆都邑(今北高昌村)、倒马关(今倒马关村)、鸿郎城(今洪城)、八渡关(今十八渡村)、马溺关(今伏城西北)、委粟关(今南北城子)等,全县政区无考。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建中山城(今南北城子),称后燕,辖唐县。
  北齐升明三年(公元479年)撤消唐县建置,并入安喜县(今定州城东南),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唐县,其间废县117年。
  北宋初辖18乡2镇,后辖10乡2镇,名称无考。雍熙元年(公元946年)置军城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将唐县山区之黄石口、鹤峪口、娘子神等20多村人户划归军城寨直辖,唐县政区仅剩3乡2镇(名称无考)。
  据《水经法》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境内之高昌(今北高昌)古称庆都邑(后称高昌县城),自西汉至北宋,曾是望都县治所,委粟关(今南北城子村),曾属望都县所辖,宋代唐县境域主要为今之浅山区的丘陵地带及部分山前平原。
  元、明时代,唐县境域趋于稳定,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全县编为22里社,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600年)仍为22里社。计有关城社、城涧社、北罗社、大洋社、灌城社、军城社、大茂社、白合社、唐梅社、封庄社、杨庄社、山阳社、坛下社、高昌社、鸿城社、留泉社、安乐社、礼泉社、符城社、建阳社、在城社、房庄社。已具备现今唐县版图雏形。
  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全县仍分22社,212村,外加14个满洲屯。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为22社、264村、4镇,3个满洲屯。计有:在城社,领村1个、街8个,礼泉社领庄7个,伏城社领村11个,安乐社领村11个,建阳社领村4个,留泉社领村8个,鸿城社领村10个,坛下社领村5个,房庄社领村4个,高昌社领村9个,山阳社领村4个,杨庄社领村18个,封庄社领村17个,白合社领村19个,唐梅社领村17个,大茂社领村14个,灌城社领村4个,军城社领村29个,大洋社领村23个,北罗社领村26个,城涧社领村14个,关城社领村9个。4个镇即:高昌镇、北罗镇、连颐镇、唐梅镇。三个满洲屯即:高昌屯、坛下屯、都亭屯。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17年(1928年),组织法和区、乡村自治法颁行,翌年全县划分五个区232乡(镇),325村。第一区(亦称围城区)驻仁厚镇,辖85乡、103村、一镇;第二区驻拔茄,辖45乡、45村;第三区驻西雹水,辖25乡、34村;第四区驻西唐梅,辖44乡、56村;第五区驻下苇,辖31乡、86村。民国23年(1934年),自治区裁并,改设3个区、245乡、325村,1481闾,7432邻。民国25年(1936年)区公所撤销,闾邻不变。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后,唐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共唐县县委、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全县划分6个区,辖村342个。翌年改划为11区,辖343村。计有:第一区驻川里,辖44村;第二区驻下苇,辖45村;第三区驻南齐家佐,辖24村;第四区驻白合,辖26村;第五区驻西大洋,辖37村;第六区驻北店头,辖30村;第七区驻麻黄头,辖16村;第八区驻南都亭,辖32村;第九区驻朱北罗,辖26村;第十区驻东足里,辖47村;第十一区驻北高昌,辖16村。民国31年(1942年),境内唐河以西的勺堤、岸上、南伏城、北伏城、赵家庄、罗庄、西王庄、凤山庄、田家坎、横河口、灌城、坡上、坡下、南屯村、北屯村、十八渡、东庄湾、套里等18村划归曲阳县所辖。县境东侧的么家佐、中同龙、东同龙、西显口、东显口、张显口、北山阳、中山阳、东山阳、山阳庄、西山阳、北固城、南固城、北放水、南放水、峪山庄、北高昌、东高昌、南高昌、高昌屯、高昌庄、高昌店、坛下辛庄、坛下屯、坛下史、许王庄、坛下张、马兴庄、薛庄子、徐家庄、水头、西连颐、东连颐、黄家庄、西安里、东建阳、游家佐、北马辛庄共38村,划归云彪县(今望都县)所辖。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临时置定唐县,唐县境中南部,白合为界,唐河东、南部153个村庄,分别于1942、1943年划归定唐县,定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黄金峪村。民国34年(1945年),唐县境域仅存白合西北山区4个区、140个村庄;第一区驻川里村,辖村40个;第二区驻下苇,辖村45个;第三区驻南齐家佐,辖村28个;第四区驻白合,辖村27个。

                    县城演变
  西汉高帝初置唐县,县城阳邑(亦称唐、唐邑),今南北固城村,相传亦是尧为唐侯时的治所。晋时始迁县城于唐县城(即今县城之仁厚镇)。隋朝迁县城于左人城(或称左人邑,西汉为左人乡),即今周雹水、北雹水村。唐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迁县城于西城子里,即今西城子村。五代因之。北宋迁治于左人城,即今周雹水、北雹水等,不久即还治于唐县城(即今县城)。金、元、明、清及民国,唐县均在今唐县城设治,俗称唐县城。
  民国11年(公元1922年),改唐县城为仁厚镇,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县政府南逃,县城被日军侵占。是年11月,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北店头村。民国30年(1941年)冬,迁驻西杨庄、白合村。民国31年(1942年),定唐县(边界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黄金峪村,后迁驻田家庄村。民国32年(1943年)7月,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迁驻北齐家佐村,12月迁驻马家峪村。民国33年(1944年)迁至下庄村。1945年9月3日,日本侵略军被迫逃离唐县城,沦陷8年的唐县城宣告解放,9月24日唐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唐县城。县政府仍驻旧衙署,11月将县城东、西、南三面城墙拆除。1956年因县城内地域狭窄,将县政府迁至旧城东北600米处今址。1958年7月,撤消望都县并入唐县,仍称唐县,县城迁至望都城。1962年复置望都县,唐县人民委员会迁回原址。1963年8月暴雨成灾,仁厚镇城内沥水上翻,地势潮湿,后街北城根成为沼泽,不便居住,1964年后,县政府所属大部机关单位陆续迁出旧城,建成今县城之向阳街、光明路、唐尧路、国防路、农机路等。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仁厚镇曾改称"东风大队",1984年复称唐县城内。其城关改称仁厚镇人民政府,到1990年底,旧城内除城内村民委员会居民处,仅存县水利局、工商局、税务局、乡镇企业局、第一建筑公司、唐县师范学校、县直第一小学和部分家属居民,其他县直机关均迁出旧城于新城区定居。

望都 《帝王纪》载“尧母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望都”。望都古属冀州,为尧帝受封故土,故名庆都。周属并州,秦朝置郡;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为广望候,因此改为望都县;晋宋皆为县;北齐划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复又置县,属定州;金大定年间又改为庆都,泰和六年隶中山府;元初属真定府,后归保定路。清乾隆十二年十月,高宗巡幸五台,车驾至此,因庆都为尧母之名,故又改为望都。抗战时期,曾先后改为新望县,晓峰县,旋即改为云彪县。迄战略相持阶段,日寇重兵压境,为打破敌人细碎分割的“囚笼”政策,顺平(完县)、唐县、望都、定州重新划界,在平汉路东成立望定县,路西为云彪县。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望定县撤销,恢复云彪县建制,不久改为望都县。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地市合并后隶属于保定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09-26
望都县与尧母陵  

  望都又名庆都,尧母以此而得名,为帝尧放勋诞生之地,汉代以前称庆都,汉代改名为望都,到唐代又称名为庆都。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回驾路过庆都谒尧母陵,因县名与尧母同名又改为望都县至今。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14)页,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动。取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不善(崩)而放勋立是为帝尧。皇甫谧云:陈锋氏女曰庆都名也。帝王纪云: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有姜源生后稷。次她有绒氏女曰简狄她 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帝王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班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威,请候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而封挚於高辛。今定州唐县。
  史记卷六仄始皇本纪(22页)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八)集解正义括地表云:……又定州唐县东北五十四里有孤都山也。帝王纪云望尧母庆都所居。线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也。汪水经云"望都故城东有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孤都声相近疑即都山。孤山及望都故城三处相近。

  郭述征记曰:尧母殂落于成阳,故成阳(即今望都城内)有尧母陵。据望都县志记载:庆都旧有原在唐县固城,高晶一带,唐武德四年徙迁今治。今治原名成阴,庆都县治迁此后改为庆都。请康熙十攻年重修尧母祠碑文记载:汉章帝曾命使臣礼尧母于成阴尧母台,号曰:"灵台大母"。明嘉靖年间也命臣前来登记,到清代,尧母陵修建的宏伟壮观,为望都八景之首称"灵台瑞霭"。

  尧母陵位于望都城骨东南角,原有尧母祠尧母陵,鸡鸣井等建筑,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邑今张前光,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邑令李天玑;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知县沈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邑今赵启心等多次重修,到民国初年,尧母陵母庙规模宏传绕一砖墙,计一百一十五丈。头门,二门俱系砖屋,左右各开二门。龛礼奉尧神像,前廊壁嵌石刻诗,两傍厢屋亦系砖房,殿东竖一碑,阳篆尧母陵三字,字径三尺为明万历年间薪水司农部郎朱晶篆,碑阴刻杨绍程撰文,傍竖明朝县令原秉谦碑赞两竖一碑,邑人太守麻典撰文;西侧三十步隔一垣墙,矮架木坊横额曰:'尧母陵"进二十步有井曰"圣泉"(即鸡鸣井)相传,投入井中一枚钱币就能听到鸡鸣声,故称鸡鸣井,井上复一亭,称砚金亭。井东有大碑一,清康熙年间尚书汤斌撰文,亭北五步即陵,周长三十丈六尺,高三丈,陵前苍柏森罗,殿前槐榆交荫宏敞而幽秀,远则群体峰花攒翠岗画罨,近则九水环清,涵泓毓粹,真乃千载古城,万年香火。为望都县闻名的名胜古迹。

  经抗日战争,陵庙俱遭破坏,仅剩下后面的围墙称五峰楼尚存。一九八五年,望都县人民政府将尧母陵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11-26

容城 简。府东北九十里。北有拒马河,西支自定兴缘界入,与东支白沟河合。西清而弱,东浊而强。又雹河自安肃入,其萍河涸。县驿一。

完 简。府西少南七十里。西:伊祁山,祁水出焉,即曲逆河。图经恶其名,改方顺。纳放水河。其旧所合蒲河,涸。唐河自其县再错入,合清水河。

蠡 繁,难。府南少东九十里。南:猪龙河自博野入,一曰杨村河。唐河自博野入,自道光初北徙。河丞驻仉村。县驿一

雄 冲,繁,难。府东北百二十里。西淀,县南。亘安州、高阳、任丘,周三百三十里,汇府境诸水,所谓“七十二清河”。赵北口扼其中。桥十二。四角河自安州入,出第五桥,曰大清河,错出复入。白沟河自容城入,南及大港、柴禾二淀。大清河乃改由药王行宫北与会。有归义驿。

祁州 简。府南少西百二十里。南有滹沱北支,自深泽缘界。其北猪龙河,汇定州滱、沙、滋三水。滱即唐,嘉庆初徙,孟良河夺之。是为猪龙河。又南迳程各庄入博野。县驿一。

束鹿 繁,难。府南少西二百四十里。西北:滹沱自晋州入深州为南支,其支津入安平,同治十年所徙。其故道七。县丞驻小章村。县驿一。

安州 简。府东少北六十里。道光十二年以新安省入。府河、唐河自清苑入而合,纳曹河,迳城北为依城河,右注白洋淀,与猪龙河自高阳入者相望也。左注杂淀,复合为四殳河,亦曰四角河。西淀都九十有九,白洋最广,次烧车,杂淀最★。新安乡行宫二。州驿一。

高阳 简。府东南六十五里。西北:唐河自蠡入,亦曰土尾河。东南:猪龙河亦自蠡入,顺治中,复决布里村,故亦曰布里河。旧合泔河,即高河,县氏焉,淤。县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6-18
保定市基本等同于原保定府。

保定府——顺天路——保州——保塞军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6-18
怎么没有定州、曲阳、阜平等县市
007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6-18
引用第10楼oneman于2009-06-18 20:58发表的  :
怎么没有定州、曲阳、阜平等县市

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29251&fpage=9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7-11
没有看完,先感谢一下,这个系列一定要看,一定要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