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10阅读
  • 4回复

[地名由来]淮阴清河地名考辨[原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3-16

淮阴清河地名考辨


杜涛


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历史上也均是淮安境内的重要地名。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后清河淮阴两地名就渐混为一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揆诸史实,其实不然。
淮阴即淮河以南之意,古淮河下游河道在今淮安市内大致为今废黄河(杨庄以下)+张福河(杨庄以上,民国时的导淮入海河道)。白居易有诗“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水宽浪险的淮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常是行政区划的界线,比如唐时今淮安地区的淮河南北就分属淮南道楚州和河南道泗州。淮阴是指淮河以南,现在的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怎么却在淮河以北呢?
我们来看《宋史》、《元史》对淮阴县及清河县的记载:
《宋史》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淮阴县:“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清河县:“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本来就不是一家。
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泗水在今泗阳县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小清河大致为今淮阴区境内杨庄以上的废黄河,大清河在小清河东北(渔沟原即为大清河边一大镇),至大小清河口(相距约十里,均在今杨庄附近)入淮。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在清河口设清河军,附郭清河县,即以河名为政区名称。五年后的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政府撤销了清河军,仅存清河县。
在设立清河县之前,清河县的主体在唐宋金时属宿迁县(762年前名宿预县),宿迁县唐时属河南道泗州,宋时属京东东路淮阳军,金时属山东西路邳州。而清河县西南的吴城一带在唐宋时则属泗州临淮县,1077年划属楚州淮阴县,1127年分设吴城县,1133年废吴城县,1141年,金复以吴城地属泗州临淮县。
唐宋时清河地属宿迁县的记载见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元和郡县志》记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太平寰宇记》亦称淮阳军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元丰九域志》则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镇三:崔野、桃园、鱼沟”;《舆地广记》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泗口。这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的记载一致。淮阳县城即在清河口西不远,《水经注》记“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元史》称清河县本泗州清河口,是指唐代,《元史•地理志》中各地沿革基本上从唐代写起。
光绪《清河县志》以及《王家营志》等称唐宋时清河县曾属涟水分出的金城县,应误。金城镇在涟水东北,清河县地当不属金城县。说清河县在唐宋时属金城县殆因明时渔沟有金城驿,其实明时设渔沟的叫小金城驿,与金城镇并非一地。
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之前的县境范围大致包括今淮安市清浦区、洪泽县全部、清河区西部、淮阴区码头附近以及楚州区运西部分。可参见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1283年淮阴县第四次并入山阳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即为山阳县的西乡。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是山阳县的别称,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为清口驿),山阳城内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来指代山阳县。
在元、清两代,清河县曾两次得故淮阴县地:一次是在元泰定元年(1324),位于大清口的清河县城因被黄河冲毁,迁于淮河以南的甘罗城,“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淮水南”,从甘罗城到老子山一线洪泽湖堤以西的故淮阴县地从山阳县划入清河县。但清河的县域主体还是在淮北,四年后,县城又从甘罗城迁到了淮北的小清口今旧县。另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还是水患原因,割山阳县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码头镇也在同时割入。
光绪《清河县志》称清江浦划入清河县后,“自其南界棠梨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余尽得古淮阴地云。”原注:“棠梨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汊河,皆故淮阴境,今属山阳。”殆因《新唐书•地理志》淮阴县下有棠梨泾,《宋史•河渠志》有淮阴县青州涧,此两地属淮阴县无疑。但要说除此两地外,“余尽得古淮阴地”,则不够严谨。清江、周桥(在今洪泽东双沟)、汊河(即今洪泽岔河)都是古淮阴县地,它们之间当时尚属山阳县的今武墩、和平、盐河、高良涧等地不属?其实乾隆时划入清河县的清江浦附近地方并不大,仅京田291顷,而清河全县共有京田4149顷。从清河县全境来看,淮北地域还是要比淮南地域大许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淮阴的名称依旧为山阳县所有,直到民国初淮阴仍为山阳县的别称。
民国初改定重名县,当时清河县城清江浦在故淮阴县地,淮阴故城码头也在境内,因此改清河县为淮阴县。其实这个改名还是有点勉强,毕竟清河县的大部分地方在淮北,而且清江浦划入清河县后,原清河县城整体迁入,人文风俗逐渐向清河县转化,与淮阴的本来面目有所不同了。而淮阴从山阳县的别称变为邻县清河县的名称,也曾有一个地名改变的混乱时期,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地图上,淮阴县城仍被标为“淮阴(清江浦)”。
再来看现在的淮阴、清河地名:淮阴当在淮南,现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却在淮北;清河即泗水,应在淮北,现清河区却全在淮南。而清浦作为清江浦的简称则涉嫌杜撰。与历史地理最为相符的倒是淮安市的名称:从地区角度来看,继承了从南宋到民国初的二级政区地名;从城市角度看,三淮一体后的淮安市区也与明清时的淮安城市概念一致(明清时清江、淮城、河下、板闸等以清江浦运河为轴心,形成河漕盐关分工合作紧密的带状淮安城市格局);且淮安地名较之淮阴兼顾了淮南淮北,与当地历史及地理现状相符。



《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和清河1


《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和清河2


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现淮阴区(清河县)地方明确标为淮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 7:24:25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3-17
楼主正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3-17

杜哥的帖子

偶一定好好地顶一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3-18

以下是引用duhuanyu在2006-3-17 10:54:21的发言:
楼主正解。


非常感谢杜老大的肯定。



以下是引用洛水伊人在2006-3-17 22:45:35的发言:

杜哥的帖子

偶一定好好地顶一下






也多谢嵇兄的捧场。

还有我就是coolboy,因为用一个用户名在不同地方上网要重输用户名密码,所以就申请了两个ID。

5年前的那个淮阴市包括现在的淮阴区其实都是以淮阴之名行清河之实。

所谓的淮阴人实际上绝大部分是淮北的,人文、风俗、方言都与真正的淮阴不一样,操淮北腔说自己是“淮阴人”,特别是歧视真正的淮阴文化,说是“淮刁”。这样的淮阴地名很讽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22:09:42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3-26
淮阴侉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