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搞行政区划改革,我认为县级政区应保持相对稳定,确有必要可以并县,但力度不宜过大。
1. 首先,行政区划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行政区划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把改革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改革的重要原则,省直辖县必然要缩省撤地,而维持县域稳定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
2. 县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至今仍是行政区划的地基。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虽历经疆域变迁和区划改革,县的幅员及数目也有所增减,但却保持了相当稳定。秦汉时代“百里之县”的幅员(合今制1225平方公里),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理想标准,而县级政区数目一直是一两千个。不少县不仅历史悠久,边界的变化也不大。相比之下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却是起伏多变,反复无常。
3. 在各级政区中很难再找一个像县这样成熟的地域共同体,尤其是一些老县。在这个共同体内,在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文历史方面具有相似性,而相对邻县有较明显的差异性。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人口迁移的相对凝固性。据统计,全国人口中有69.87%的人自出生以来从未改变过居住地,其余30.13%的人跨越了本乡镇街道,这其中未跨本县市区的有15.37%。这意味着有85.24%的人自出生以来都是在本县市区内,未做过跨县市区的迁移与流动。中国的地域观念很强,地缘关系也很紧密,而谈到家乡以及同乡,一般都是县,尽管也有同府同省的,但都不如同县来得直接,而至于同县又来自哪个乡镇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打破这种地缘共同体,并大县会让人们不知所措。
4. 要吸取大跃进时代并县的教训,避免那种分合反复。当年在“一大二公”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调整区划,大规模地并县,所有区、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这次行政区划上的“大跃进”大大超越了现实条件,有些在今天看来都是过火了。以甘肃省为例,到1958年底,全省共设7 个专区(州、市)、42个县(市、自治县、区)、574 个人民公社、62个街道办事处。而2007年底的甘肃是14个州市,86个县(市、自治县、区),1342个乡(包括460个镇、30个民族乡、122个街道办事处)。
正是这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之自然灾害运动,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一九六O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有些地方,县合并得太大了。从有利于抓好农业生产着眼,以小县制为好。1961年毛泽东在听取浙江省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也指出,县、社规模太大,大了搞不好,管不过来。几年来并县、并社,都是从上面方便着想的,不是从群众要求、从生产有利出发的。浙江有六百个公社,一分为二,一千二百个就好办了。
1961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各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行政区划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同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干部的经营管水平相适应。仍以甘肃省为例,1961年适当划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陆续恢复了1958年撤并的专、县,至1965年全省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巨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5.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并大县无非是要均一政区幅员,但这本身就是相对的,幅员大小只不过是众多行政管理难度的因素之一,不是幅员大的政区就好治理好建设。何况各个县在设立之初也都是力求其大小相去不远的。唐代大县很多,但并未一再划小,同样一些小县也并未被合并,而是与大县并存,这种大小县却并未影响大唐的兴盛。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 此帖被曲径通幽在2009-01-01 12:0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