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安徽新闻>江淮大地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3/06/002698468.shtml安徽商报2010年03月06日07版 [2010年全国“两会”--直通北京 安徽视点]
区划八大问题困住安徽发展手脚 我省上书全国人大建议----
调整区划 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统一 安徽区划八大问题
●行政管理幅度过小
○市级行政中心经济功能不强
●个别行政网络与经济网络错位
○个别行政区边界犬牙交错
●飞地插花问题
○“市县同城”问题
●“1市1区”,且市辖区规模过大
○县级市太少,城镇体系不够合理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正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当前,我省积极调整经济发展布局,构筑符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经济圈、经济带。
与这种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走势相比,我省现行行政区划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八大问题,难以顺应开放性、扩张性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两者的非协同性尤为突出。因此,我省代表团建议国家适时调整我省行政规划,建议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等方面的统一。 ■两大共性问题 行政管理幅度过小 城市辐射能力弱 我省代表团认为,我省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行政管理幅度过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
我省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资源,较强的科教资源,资源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但是,受行政区划幅度过小的影响,我省经济区域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各地资源很难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配置和整合,资源互补性不强,产业关联性和升级性较差,资源综合要素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也影响了各市经济发展速度。
我省行政区域尤其是市级行政区域管理幅度很小,这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市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顺应经济区域一体化需要,推动行政区域一体化,将安徽省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则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位问题。
二是市级行政中心经济功能不强,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重心,也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化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但是,安徽省现行17个市中,六安、阜阳、亳州、滁州、巢湖、宣城等市是近十年来从原来的地区改制而来,城市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安庆、铜陵、淮南、淮北等其他城市,尽管经过几十年建设,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经济转轨进程缓慢,城市经济总量小,功能不全,辐射力弱,带动力不强,起不到应有的先导作用。据测算,合肥市经济辐射力仅有10公里范围。因而,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增强经济中心的先导功能,就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之一。 ■六大个性问题 一座山两市管 县级市有点少 在上述几个普遍性问题外,还存在一些个性问题。
一是个别行政网络与经济网络错位。如凤阳县离蚌埠市仅23公里,离滁州市却有127公里。蚌埠市城市发展已扩散到了凤阳边界,离凤阳县城仅10公里,但凤阳县属于滁州市管辖,使得凤阳与蚌埠的经济一体化被嵌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了两地经济发展。
二是个别行政区边界犬牙交错。如八公山分属淮南、六安管理就是市际边界上最明显的例子。
三是飞地插花问题。如黄山区与黄山市区不连片,中间隔着休宁、歙县,两者相距100多公里;怀宁铜矿所在地则属铜陵市管辖等。
四是“市县同城”。我省的马鞍山、铜陵、淮北等市属于50年代“切块”设立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区建设不断拓展扩延,形成了市区和县城交叉相连,县城在市区内的格局。合肥市区已与肥东、肥西两县县城连为一体,矛盾突出。 “市县同城”限制了城市发展空间,同时也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导致了行政管理重叠或空白,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是“1市1区”,且市辖区规模过大。我省宿州、亳州、宣城、池州、巢湖等市在撤地设市时,将当时属驻地市(县级市)和包围县级市的县合并,整体翻版组建1个市辖区,形成了“1市1区”、市辖区规模过大的格局。市辖区规模过大,政府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对辖区进行有效服务管理,致使一方面农业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不快,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县级市太少,城镇体系不够合理。安徽省只有5个县级市,而周边省份的县级市数量分别是:山东省3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2个,江西省10个,湖北省24个。在农业比重较大的省区,县级市在城镇体系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县级市偏少,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我省建议 调整区划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统一 针对上述问题,我省代表团提出:亟需在坚持积极改革和相对稳定相结合,坚持方便管理与提高政府效能相结合,坚持行政区与经济区相协调,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前提下,使政区的设置与调整尽可能地与经济区相协调,以便于组织经济运行,实现行政区与经济区两者的统一。
根据全省行政区划布局的实际情况,我省曾于2002年向国务院上报了拟将宿州市桥区调整为“1县1区”的请示:2004年又上报拟将铜陵市铜陵县撤县设区、马鞍山当涂县撤县设区,两市均在不增加县级建制的前提下,重新划分市辖区行政区域的请示,但至今均为获批准。
为此,我省也提出具体的建议:建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审批程序;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建立经常性的区划调整机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批准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以利于我省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需要,加快实现安徽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陈酿、武静、祖春玲、马飞)****************************************
中安在线>安徽新闻>江淮大地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3/04/002691738.shtml新安晚报2010年03月04日A05版[直通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报道专页]
安徽代表团将提四建议:
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记者昨天了解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将向大会提出包括调整行政区划在内的4件建议。
■关于引江济淮
首先是“关于要求将引江济淮(济巢)工程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立项建设的建议”。
据了解,引江济淮(济巢)工程,既可解决我省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又可实现在我省境内淮河、长江两大江河直接沟通,缓解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
因此,安徽代表团建议,将引江济淮(济巢)工程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实施。
■调整行政区划■
其次是“关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科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
据介绍,目前我省行政区划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行政网络与经济网络错位,个别行政区边界犬牙交错。
安徽代表团建议,应科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甚至建立经常性的行政区划调整机制,以利于我省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加快促进安徽发展。 ■试点生态补偿
第三件是“关于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省为新安江环境改善、水环境质量稳定做出巨大贡献,也做出了很大牺牲,导致新安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为保护下游水环境质量,上游做出牺牲,理应得到补偿。我省代表团建议,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建立以中央财政转移为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建立水质评价标准和补偿标准。
■关于校舍加固
第四件是“关于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投入的建议”。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我国用3年时间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由于工程质量要求高,工程量大,时间紧,造成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因此,我省代表团建议,应在校舍安全工程中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以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刘建昌、项磊、杨丹丹、夏丽霞、项春雷)
****************************************
楼主观点: 1、看来安徽省几大班子已意识到现行区划严重制约安徽的发展,因而以代表团名义而非代表个人名义向大会有关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希望安徽省委、省政府不要怕矛盾,不要怕告状,不要怕丢选票,一定要对历史负责,真正出以公心,并尽可能做到精心操作。
2、有的问题找得似乎不大准确,有的问题好象应该点到而没有点到。如“行政管理幅度过小”,马鞍山管理幅度小,经济却在全省靠前,而宣城管理幅度小,经济却在全省靠后,恐怕要改成“一些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市行政管理幅度过小,辐射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调整区划来解决。如一些市应当跨江而治而受制于现行区划,一些县人口过多难以管得过来(霍邱县176万人,临泉县210万人)。
3、报道中没有写出具体建议,但可以从摆出的问题中推测出一点端倪,大家可以猜想一下。
4、如果全面解决建议中的问题,行政区划调整的力度将相当大,短期内恐怕难以全部到位,可能要分步骤经过若干年才可能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