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原先是攻取淮阴、淮安和海州,但是后来由于情势变化,变成以徐州为中心的大淮海战役了。
淮海战役
毛泽东谋划淮海 蒋介石列阵徐蚌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属黄淮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北上是济南,可直通平津;南下可达长江,直下南京、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辽阔地域内,地形开阔,村庄稠密、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纵横其间,公路四通八达,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掌握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海州和连云港。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于是,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历史伟人的巨大气魄,决定将华野攻城掠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变成一场战略性决战。
10月11日,毛泽东向华东野战军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针对刘峙集团主力集结于徐州地区,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在《方针》中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以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和歼援敌一部的任务,并从东面和北面及威逼徐州,使“丘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4日,毛泽东又致电华野指出:担任打援的部队,应放在援敌侧面,即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同时,毛泽东还决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0月22日,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占领郑州,24日再克开封,并乘胜东进。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毛泽东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华化,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原淮海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战役规模,于11月7日发出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原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即可直逼徐蚌线。第一仗应力争歼灭第7兵团全部、第13兵团一部和第3、第4两个绥靖区的部队等共21至22个师,尔后如徐州之敌仍未撤退,即可打第二仗,求歼第12、第16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至此,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投入的总兵力计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和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加上华东、华北、中原军区等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1948年11月初,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决定以白崇禧华中“剿总”的2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屏障华南;以刘峙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同时,蒋介石又令白崇禧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向确山、驻马店集中,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总兵力达29个军70个师,近7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