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242阅读
  • 564回复

[经济]2010年全国城市GDP120强(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66
只看该作者 175 发表于: 2011-02-12
看着挺好。
只看该作者 176 发表于: 2011-02-12
泰安的数据凑得好整齐...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177 发表于: 2011-02-12
2010年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请补充。。。
浙江省慈溪市

2010年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nd-->
http://www.cixi.gov.cn 2011年01月28日来源:begin-->市统计局end-->document.write() 我要评论(document.write(""); 0)
begin-->
慈溪市统计局
2011年1月28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09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口径)
万人
103.88
103.5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57.70
624.94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15.6
8.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426.01
1030.83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亿元
57.65
33.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51.41
216.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89.77
246.87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68.86
51.38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62
3.8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4.88
91.0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7.19
49.10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亿元
1223.42
1008.97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亿元
1099.38
852.55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89.50
76.42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73.61
62.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896
283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513
1353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4
99.6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2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5.0:59.4:35.6调整为2010年的5.1:60.5:34.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73064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7695元人民币)折算为10793美元。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4%,八大类价格同比呈现“六涨二跌”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9.3%,居住类上涨5.3%,两者构成价格上涨的主力;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衣着类下跌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跌0.2%。全年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9%和1.9%。
  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8925个,其中实现困难人员再就业5637名,全年开发和保持公益性岗位456个。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专项资金3766万元,受惠人数达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城乡调查失业率为2.21%,分别比上年下降0.17个和0.5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54.99%。
  二、农业、气象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产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畜牧业产值6.62亿元,比上年增长0.6%;渔业产值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0.5%。肉类产量2.63万吨,比上年增长20.2%,鸡鸭鹅蛋产量0.92万吨,比上年增长16.5%;生猪年末存栏数16.09万头,比上年增长47.1%。农作物播种面积7.9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粮食作物产量11.09万吨,比上年增长0.3%,蔬菜播种面积2.7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4%,蔬菜产量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菜籽播种面积增长3.8%,产量增长5.0%。
  农业基础工程建设扎实推进。2032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其中宁波市级三区块7124亩已通过验收。市级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正式建立运转,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2.2%和51.4%。新增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基地2个,总数增至15个。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3家,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组织3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实施,新增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水)产品98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个。农产品名牌得到创建,新增4个宁波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49只,新增慈溪杨梅、慈溪葡萄2个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等项目扎实推进,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列入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综合区。我市成功举办首届环杭州湾绿色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
  2010年全市气象主要数据如下:全年总日照时长为1897.4小时,总降水量为1344.8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3℃;全年降水天数为164天,最长降水天数为10天(3月1日-3月10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157.7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54.0毫米(10月23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9.6℃(8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5.5℃(1月14日)。全年无霜期总天数为258天,终霜日期3月12日,初霜日期11月26日。
  三、工业、建筑业
  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分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支柱行业共实现产值90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3.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支柱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27.8%、47.2%和4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3个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0.9%、34.4%和22.4%。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市场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5.75%,内销明显好于外销,全年实现内销产值9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部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6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2010年全市19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实现利润总额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0%;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8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得分为223.57分,比上年提高27.93分。
  工业转型成效初显。2010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08.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6%。扎实推进省家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装备提升行动,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完成企业技改投入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市产值超2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家。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我市获“中国家电下乡示范城市”称号。
  201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118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金额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87.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748.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38.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9%。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3.39亿元,比上年下降24.1%。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6亿元,比上年下降3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13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商品房销售面积111.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0.4%,商品房销售金额为13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90.3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11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3%和199.2%。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全年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13个,完成投资46.17亿元,107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7.27亿元。半掘浦至郑家浦围涂造地(二期)、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公路工程(慈溪段)、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院迁建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四灶浦拓疏工程、新慈湖(郑徐水库)工程、梅林保障性住房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扎实推进。2010年末全市建成区总面积为166.6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建成区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5和10.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4.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区块改造稳步推进。全年完成中心城区拆迁面积60万平方米,三北大街西延、北二环东延、界牌三大区二期拆迁基本完成,启动实施景观大道和城南、城西区块改造建设。老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全年共完成老小区改造6个,居民楼271幢,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6083户,改善36条背街小巷,总长度7.7公里。文化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联盛商业广场、南侧文化公建项目正式开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南三环东段、东三环南延、前应路东延、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等城区道路主车道实现通车,新城大道北延及坎墩环镇北路东段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0%。全年完成农村二次改水1.8万户。安居工程顺利推进,星光家园二期B区、白彭、梅林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铺开,新建续建保障性住房面积57.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投资2.9亿元。“农房两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年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3万平方米,完成拆迁4073户、安置7089户。观海卫镇作为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开局良好,龙山镇被列为省中心镇,周巷镇成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五、国内贸易、旅游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7亿元,总量连续18年居全省各强县(市、区)首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66.92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2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12.1%。按销售地域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7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分行业看,汽车类增长42.6%,日用品类增长4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9.7%,中西药类增长26.6%,金银珠宝类增长1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1%,食品、饮料、烟酒类下降9.4%。
  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趋好。华润生活广场和嘉里国际中心相继建成开业,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联盛商业广场、银泰广场、大润发二店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城市社区商业示范区3个、农村社区商业服务中心6个,全市总数分别达到12个和23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建设目标,2010年申报完成村级连锁便利店6家,全市连锁放心便利店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16届年货展销会、第九届汽车展、金秋购物节等大型商贸活动先后开展,展会消费平台渐趋多样。“家电下乡”工程成效显著,全市152个“家电下乡”指定销售网点,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7093件,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38个以旧换新销售网点,共销售家电88180件,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审核汽车以旧换新2374辆,拉动消费2.2亿元。
  201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3.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实现旅游总收入38.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各类景区共接待游客37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3%。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杭州湾湿地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开放,鸣鹤古镇风景区项目建设实质性启动,达蓬山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达蓬山自驾车营地专项基地创建成功,龙山镇,匡堰镇岗墩村、龙山徐福村分别创建成为省旅游强镇和省旅游特色村。全市旅游企业不断做大做优,全年新增5家三星级旅行社,目前全市已拥有2家4星级和6家3星级旅行社,3家旅行社进入浙江省百强旅行社行列。积极开展世博旅游营销,以“对接世博,提升城市形象”为主题,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慈溪周和第三届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杨梅节)。
  六、对外经济
  2010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自营出口68.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0%;自营进口1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年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1457家,比上年净增125家。出口超五百万美元企业267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37家,超亿美元企业3家。我市出口商品输出到196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国家(地区)117个,比上年增加11个,自营出口额排前三位的目的地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和印度,自营出口额分别为10.30亿美元、3.80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0%、30.8%和35.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占比7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占比8.2%。自营出口额排前三位的出口商品依次是插座、轴承和电熨斗,出口额分别是5.02亿美元、4.25亿美元和3.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8%、55.8%和21.9%。
  2010年全市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4项,比上年减少1项,合同项目总投资额为10.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优质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加大,全年我市落户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共29个。2010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境外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2家,境外中方投资总额达59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7%。2010年我市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为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
  七、财政、金融
  2010年我市成为全省首个财政超百亿县市,全年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5的百分点;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当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全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4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9.5%。具体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公共安全支出5.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教育支出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医疗卫生支出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年财政支出产业扶持资金达到4.6亿元,拨付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近0.7亿元。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2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9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增速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本外币口径存贷比为84.5%,与上年持平。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58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0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全年新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等机构共12家,我市被列入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
  2010年全市保费收入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财产险9.53亿元,人身险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4%和34.8%。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4.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人身险赔款、给付0.64亿元,比上年下降32.7%。
  八、交通、邮电
  2010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全市公路客运量3610万人次,其中公共汽车客运总量为2827.97万人次;全市公路货运量1985万吨,水运货运量11.4万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公路工程和樟新公路改造工程已完工,329国道复线北连接(龙山段)工程已完成软土路基施工,三海线路面改建、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正加快施工进度。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共新增、调整、延伸城乡公交线路8条,城市公交5条,更新、新增公交客运车辆51辆,新建公交站点97只;开通4条城市夜间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23辆;新增出租车53辆。
  201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比上年减少9.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比上年增加21.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75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加强。2010年我市列全国科技型中小城市百强县排名第10位,全年获得授权专利5210件,其中发明专利20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9.1%和54.9%,我市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335件,连续9年列全省首位。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宁波市级创新型企业4家,宁波市科技型企业11家。全年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家,我市累计组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宁波级37家。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项目、世纪空能科学城、裕人软件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基地正加紧建设。全年引进中高层次人才6000余名,新建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工作站2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85.2%的中小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水平,杭州湾职高迁入新址并正常运转。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涉及4家幼儿园,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幼儿园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教育资助工程进一步惠及民生,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课本作业费,减免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普高学生、中职学生等达6800余万元,发放慈溪籍高校学生助学贷款367人,金额396万元。目前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小学9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普通中学教师4222名,小学教师3969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875名,普通中学学生6.13万人,小学学生8.68万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三年纯入园率达到98.8%,全市共有4.18万名新市民子女在我市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6.5%。
  十、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市有村落(社区)文化宫29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8个,文化明珠企业104家,实现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元宵、中秋”等节日广场文艺演出24场次,文化下乡扎实开展,全年送文艺演出50场次,送戏790场次,电影下乡放映4380场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横河童家岙遗址考古试掘,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宁波市首批非遗生态保护区,新增民办博物馆4家。青瓷瓯乐节目荣获全国群星大奖并参加世博展演。全年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1万户。2010年末全市有剧院5个,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50.73万册。我市被评为全省首个“华夏书香之乡”。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开展了新春广场健身表演、轮滑表演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组队参加浙江省风筝比赛、宁波社区运动会排球比赛。承办全国女排精英对抗赛、全国乒超赛、全省少儿围棋赛、全国CBA青年篮球邀请赛等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在广州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分获女子赛艇金牌和女子拳击金牌,实现我市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末全市共有标准体育场馆8个,公共体育场地面积41.29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横河中心卫生院竣工投用,市红十字、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市峙山医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作为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之一,在18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建设率达到61.4%,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5.1%。全年创建省级卫生镇1家,宁波市卫生镇和二星级卫生街道各1家。2010年末全市有医院15家,卫生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6个,村卫生院246个,实有病床2880张,卫生技术人员674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682人,注册护士2136人,药师(士)434人,总诊疗人次为899.94万人次,其中门诊838.92万人次,急诊总量456.62万人次。2010年婴儿死亡率为2.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4‰,意外人口死亡率为十万分之51.98,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7%。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2.55万户,户籍总人口103.88万人,比上年增加3623人,其中非农人口18.69万人,比上年增加4122人。户籍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7.59:100,年龄18周岁以下人口16.12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9.52万人。全年出生7797人,死亡7011人。2010年末全市暂住人口登记在册总人数为91.47万人,比上年增加8.95万人。暂住人口中有男性44.23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9.01万人。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513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09:1缩小到1.99: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04元,其中食品支出623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30元,其中食品支出4286元。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54辆,比上年增加4辆。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28辆,比上年增加19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0.9平方米。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统筹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0.1万人、38.5万人、17.3万人、34.9万人和31.3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为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构成全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从220元提高到380元,补偿封顶线从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4.8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2010年末参保人员21.86万人,其中基础养老金享受人员16.57万人。完善城乡低保政策,调整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城镇低保享受标准提高为每月高档400元/低档200元,农村低保享受标准提高为每月高档320元/低档160元。不断加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8645次,发放救助金2840万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全年推出经济适用住房600套、限价房(人才公寓)172套,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97户。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和区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继续实施水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年完成河道疏浚27条28公里,全市铺设污水管网100余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5公里。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和教场山污水处理厂竣工,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基本完成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地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6家,集中开展废塑料行业专项整治,累计整治废塑料加工经营户4220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成再生塑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及配套设施。小印花、金属熔炼和轴承油污染等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有所缓解。部署开展“森林慈溪”建设,新增造林面积4000亩,新创宁波市级森林城镇1个、宁波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8个。强化耕地保护,扎实开展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全年复垦土地490亩,新增耕地13500亩,供地8950亩。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三打一反”社会治安攻坚行动,全年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2.2件,比上年下降4.0%,刑事案件立案数1736件,犯罪人数2564人,其中青少年(16-25周岁)87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8%、6.9%和17.0%。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54起,比上年下降6.3%,死亡173人,比上年下降3.9%,受伤651人,比上年下降4.8%,直接经济损失496万元,比上年下降2.4%。
  注:①本公报所列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②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③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测算。


忘切过去,快快乐乐的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只看该作者 178 发表于: 2011-02-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

昭苏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上启后、衔接“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我县进一步坚定和完善“13456”的工作思路,加快实施畜牧强县、工业富县、旅游名县、能源大县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发展、农业增效,财政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今年全县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达到较好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综  合

据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11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11884元,比上年增长11.7%,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4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为43.0∶22.3∶34.7。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4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农业产值41761万元,比上年增长14.6%;林业产值376万元,比上年增长4.6%;畜牧业产值508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8.97万亩。其中:粮食面积41.25万亩,比上年下降11.8%;油料面积33.16万亩,比上年下降27.9%;亚麻面积0.13万亩,比上年下降51.9%;薯类面积2.12万亩,比上年增长241.9%;全年粮食产量126308吨,比上年下降8.35%;油料产量48880吨,比上年增长30.74%;亚麻产量471吨,比上年下降55.61%;薯类产量34227吨,比上年增长205.93%。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82.6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0.57%;牲畜出栏51.3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8.75%;肉类总产量22387吨,比上年增长6.9%;羊毛产量1901吨,比上年增长0.32%;奶产量33800吨,比上年增长10.0%;禽蛋产量511吨,比上年增长3.9%。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8737万瓦,比上年增长19.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27台,比上年增长8.5%,小型拖拉机2847台,比上年增长5.4%。化肥施用量(折纯)6173吨,比上年增长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总产值78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轻工业总产值45629万元,比上年增长19.2%,重工业总产值32890万元,比上年下降51.8%。

表1:               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原  煤

104176
-8.5

供电量
万千瓦时
19136
22

自来水生产
万立方米
920
35.8

食用植物油

24823
-43.4

小麦粉

25150
-34.4

亚麻制品

648
-25.5

硅锰合金

19202
5.4

水电
万千瓦时
538
-31.7

锰矿石

122502
-17.4


万块
8905
96.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实现工业总产值60802万元,同比增长19.2%,销售产值43668万元,同比增长25.6%,工业产品销售率71.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9万元,同比下降231.5%。总资产贡献率11.28%,增长9.0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44.74%,增长30.4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5.2%,上升11.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0.94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23%,增长1.5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1795元/人•年,减少180236元/人•年。

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5万元,比上年下降8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7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3.5%,其中,新开工面积3266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9%,竣工面积451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417万元,比上年增长168.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008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3%。第一产业投资14596万元,比上年增长41.8%;第二产业投资474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7.23%;第三产业投资67415万元,比上年增长94.8%。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11.2:36.7:52.1。

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7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627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247万元,比上年增长26.5%。

六、交通、邮政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23万人,比上年增长28.1%。公路客运周转量26863万人公

里,比上年增长19.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91万元。

年末,全县共有星级宾馆4家。接待旅游人数4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6%。旅游收入4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倍。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8550万元,比上年增长8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46万元,比上年增长35.02%。地方财政支出95376万元,比上年增长4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2268万元,比上年增长40%。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28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6363万元,比上年增长3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342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780万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9867万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2444万元。

保费收入2867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寿险收入1699万元,财产险收入1168万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661万元,其中,寿险给付45万元,财产险赔款616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7人,在校生88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88人。

普通高中招生945人,在校生2350人,毕业生688人。初中招生2292人,在校生7142人,毕业生2293人。普通小学招生2240人,在校学生13052人,毕业生2455人。幼儿园招生4130人,在园幼儿4877人。

“两基”人口覆盖率10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108.8%。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1.2%。

重点支持了16个科技开发与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其中“夏特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和“郁金香商品种球繁殖与开发的利用研究”项目得到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立项支持。

九、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10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7个,调频广播电台1座,有2部发射机,有电视录像转播台1座,用四部发射机分别转汉、哈、维三套电视节目。全县差转台1个,村民广播室10个,“村村通”服务中心1个,其中:有线电视、天线数字电视50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有线电视用户3000户,天线数字用户3500户。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7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卫生院1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5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7人,注册护士154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50张。

全县共举办各种文体活动64场次,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体”活动先进县。

十、安全生产

据县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统计,全县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9起,比上年增长56%;死亡11人,比上年增长83.3%;受伤18人,比上年下降41.9%;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比上年增长8.47倍。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2。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总人口180043人,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城镇人口22961人,乡村人口157082人,城镇化率为12.8%。男性人口91212人,占50.7%,女性人口88831人,占49.3%。出生人口4229人,出生率24‰;死亡人口1043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18.1‰。

全县职工工资总额3035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职工年平均工资30410元,比上年增长14.8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比上年增长1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53元,比上年增长24.6%。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年末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36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县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6534人,比上年末增加139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547人,比上年末增加698,其中,参保职工医疗8263人,比上年末增加80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284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1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61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064人,比上年末增加160人。

全县城乡居民中有18313人,7125户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8086人,3211户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居民10227人,3914户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县共有456人得到国家抚恤和优抚补助。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36张,收养各类人员100人。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镇)、场13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01170人,比上年增长11.8%,农牧民参合率99.4%。

注:1、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忘切过去,快快乐乐的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只看该作者 179 发表于: 2011-02-12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


2010年潍坊市奎文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奎文区统计局
2011年1月

2010年,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运行已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三六六”工作思路,抢抓“三区”建设发展机遇,以提高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深化经济社会领域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攻坚破难、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区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GDP完成1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6亿元,下降25.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2.9亿元,增长14.5%。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0%、80%,分别拉动GDP增长2.6、10.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4.4%,三次产业构成由“十五”末的1.5:32.4:66.1调整为0.5:24.9:74.6,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末,非公有制经济注册户数达到15331户,增长26.5%;从业人员123977人,增长19.9%;纳税金额18.5亿元,增长31.5%。其中,私营经济注册户数4325户,从业人员64413人,注册资本17.2亿元;个体工商户10864户,从业人员24073人。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国地两税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2.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纳税额占税收比重达73.6%。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2010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79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09万元,畜牧业产值完成9479万元。粮食总产量1915吨,蔬菜总产量2337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6441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47吨(按实物量计算)。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区郊区绿化总投资1800万元,植树150万株,建设沿海防护林2500亩,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白浪河生态林场建设加快。规划占地总面积2.78万亩,2010年新建林地9000亩,栽植各类乔木30万株,灌木500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100%。累计投入资金50万元配备防控设备,放飞了3000多万只周氏啮小蜂,有效预防了美国白蛾在我区的大面积爆发。
畜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貂、狐狸特种动物养殖业主导优势明显,年均饲养34.5万只。2010年,特种动物饲养量29.9万只,完成产值8423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88.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1%。全区肉蛋奶总产量1982吨,全年生猪出栏6797头、存栏3526头,家禽存栏2.8万只。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区粮食直补23.1万元,惠及13个村993户农户。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908万元,增加农机户收入240万元。补贴机具106台(套),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收入近90万元。全区小麦机收率达到100%,玉米机收率达到95%。小麦良种补贴、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实现全覆盖。
科教兴农激发农村活力。2010年,共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新品种8个。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力度,依托区农广校等平台,全年培训就业农村劳动力3039人,就业率达到95%。组织参与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3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0余人。全区10多家涉农企业中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7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养殖、种植、运输、加工基地50多个,其中南下河商贸有限公司获得“潍坊市十佳镇村品牌产业”荣誉称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逐步加快。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优势明显,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3.5亿元,增长20.8%;完成增加值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工业主导产品产量中,装载机2401台,增长110.2%;合成洗涤剂10.5万吨,增长22.4%;机制纸及纸板13.1万吨,增长15.6%。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装载机    台    2401    110.2
  合成洗涤剂    吨    104876    22.4
  机制纸及纸板    吨    130610    15.6
  中型拖拉机    台    1927    7.8
  纱    吨    5109    5.6
  初级形态的塑料    吨    156499    2.8
  小型拖拉机    台    37592    -0.6
  啤酒    千升    95139    -5.0
 氢氧化钠(折100%)    吨    116613    -14.8
  针织服装    万件    1069    -17.5
  挖掘机    台    364    -45.3
 盐酸(含量31%以上)    吨    10261    -59.1

工业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9亿元,增长10.8%;实现利税4.9亿元,增长4.5%;实现利润2.7亿元,增长29.9%;产品销售率达97.7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5.18%,比上年提高3.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4.3%,亏损企业亏损额4037万元,下降23.3%。产成品存货5.0亿元,增长34.8%;应收帐款净额8.7亿元,增长2.3%。“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23.6%,下降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市场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区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5家,完成总产值45.0亿元,增长18.9%;实现利税3.1亿元,增长33.9%。建筑企业施工面积699万平方米,增长21.5%;竣工面积187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区把重点项目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着力推进“四大功能片区”建设,努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开工在建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计划总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实际完成投资109.5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95.9%。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3.0亿元,增长57.8%,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72.7%。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681.5万平方米,增长12.2%;房屋竣工面积182.5万平方米,增长55.9%;房屋销售面积228.6万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80.9亿元,增长30.2%。

五、国内外贸易
扩内需促消费成效明显。全区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扩内需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商贸流通持续保持繁荣。2010年,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发展到134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分行业看,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3亿元,增长21.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5亿元,增长9.6%。非公有经济持续活跃,完成零售额83.5亿元,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0%。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共有家电以旧换新网点 32个,家电下乡网点56个,全区家电以旧换新销售达14.1万台,家电下乡销售11.3万台。

物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商业网点达到8800多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达18处,初步形成了泰华城商圈和新华路商圈。各类餐饮和休闲娱乐网点发展到 1300多个,从事与物流有关的企业58家,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16家,航空物流中心、康惠医药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繁荣发展。以星河国际轻纺城、金宝汽车城、南下河水产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28处,市场总占地2000多亩,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9处,年交易额达到124亿元。
亿元以上市场交易情况
市场名称    成交额(亿元)    营业  面积(㎡)    年末出租摊位数(个)
潍坊星河国际轻纺城    60.0    250000    630
潍坊金宝汽车城    31.0    80000    63
潍坊南下河水产批发市场    10.3    6000    1210
潍坊煜和钢材市场    9.0    6000    80
潍坊北王国际汽配城    8.0    36000    482
潍坊科技市场    2.2    6000    120
潍坊图书中心    1.3    3800    57
潍坊长远运输有限公司汽配商城    1.1    5000    58
潍坊旧机动车交易市场    1.0    4000    45

对外经济形势逐步好转。201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67636万美元,增长35.0%。其中出口总额50569万美元,增长26.7%;进口总额17067万美元,增长67.3%。全区拥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210家。合同利用外资2368万美元,下降60.7%;实际到帐外资2438万美元,下降52.3%。完成企业境外投资项目3个,协议投资额 5540万美元,增长5倍;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827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公路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据交通部门统计,2010年,全区共拥有客货营运车辆6435部,增长13.0%,其中出租车520部。全年共完成货运量931万吨,增长9.0%。完成客运量1082万人,增长8.4%。对全区出租、长途客运和危险品车辆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全时跟踪监控,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对495辆出租车进行了油改气。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公路建设工作量1883万元,公路通车里程78.2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35.8公里。公路养护质量不断提高,扩建、改造、修复城市道路面积7.5万平方米,里程碑、百米桩等沿线附属设施均完整、标准。综合好路率国道、省道均达到100%,县乡公路达到97.3%。投资700余万元,在国省道两侧补植树木3000余棵,地被8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5000多平方米。

七、财  政
财政收入增长稳健。201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13323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2626万元,增长32.2%。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27719万元,增长37.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6.3%。从四大主体税种看,增值税完成11785万元,增长10.3%;营业税完成58668万元,增长35.0%;企业所得税完成8368万元,增长63.4%;个人所得税完成3495万元,增长14.4%。

税收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国地两税收入完成251001万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国税收入完成120055万元,增长24.3%;地税收入完成130946万元,增长39.6%。在全部税收中,第二产业税收完成54032万元,增长26.1%;第三产业税收完成192531万元,增长30.1%,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76.7%。
民生支出重点倾斜。2010年,全区财政总支出115596万元,增长45.4%。其中地方财政支出99689万元,增长41.2%。地方财政支出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17万元,增长142.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435万元,增长13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45万元,增长32.3%;医疗卫生支出4505万元,增长27.9%;教育支出22815万元,增长19.1%。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八、科学技术和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全区共取得主要科技成果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5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6项。全年共安排和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12项,安排区科技计划项目3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当年全区申请专利314件。建立全区首个院士工作站,全区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全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达到19家,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40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区以控制设备、化工产品、新材料等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3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2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品牌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全区累计获得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6个,山东服务名牌8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潍坊市市长质量奖1个。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企业2家,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企业6家,计量合格确认企业12家。大力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许可证率、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率、10类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率均达100%。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提升步伐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全面均衡提升,重点工程加快建设。2010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11条背街小巷改造,改造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改造旧小区10个,改造面积12万平方米,改造楼房238栋。新北宫东街西段、福寿街虞河桥已竣工通车,文化路北段、鸢飞路北段、清溪街3条道路以及玉清街、卧龙街2座虞河桥正在加紧建设。虞河治污全面完成。
“四化”工程得到全面提升。投资4500万元,栽植乔灌木31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2.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0.8平方米,树木成活率和保有率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区生态档次。投资 4465万元,完成主次干道行道树亮化610棵,对东苑公园夜间亮化设施进行全面维修,高标准完成辖区12个单位、20处建筑物的亮化提升。规范整治门头字号、广告牌匾386处、7063平方米,沿街建筑物立面清洗粉刷23770平方米。组建了30人的城乡一体化收集运输队伍,日清运垃圾能力达到60吨以上,使城郊7000余户居民和150余家企业从中受益。
“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全区规划的42个“城中村” 已有38个村开始实施改造。2010年,黄家村、孙家村、樱南村等19个村开工建设,开工面积168.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0.5万平方米。已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商业性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重达20%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10年,全区环境保护总投资3.1亿元,其中废水治理设施投资1.75亿元。工业废水处理率、燃料燃烧中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2%,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4.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全区顺利完成“十一五” 节能减排任务目标。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共有普通小学19所(不含分校),在校生25506人;普通中学9所,在校生971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各类学校共拥有在职教职工2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109人。有幼儿园88所,在园儿童11423人,3至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8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小学、初中均为100%。全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20所,占中小学总数的76%。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区共举办成人教育培训班56期,培训12000人次。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到82家,在校生达到26000人。成功举办了全区第四届中小学体育节,高质量承办了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锦标赛,育华学校被授予国家奥林匹克手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投资600万元进行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全区80%的学校实现了“三化”目标。我区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区”荣誉称号。
文化旅游事业实现繁荣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惠民”下乡进社区活动,全年开展文化讲座、文艺辅导、图书流动服务进社区活动200多场次,为群众提供了广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即: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大院(室)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年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6件,其中5件获省级奖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整治图书市场和印刷市场,依法取缔无证出版物经营摊点56个,查处出版物经营单位27家;清理整顿网吧市场,严厉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行政处罚36家次;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的管理,积极推进平安文化市场建设,促进了全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区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6家。旅游品牌渐成规模,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全区参合率达到100%,全年共为参合农民13354人报销医疗费889.3万元,为11476人免费健康体检。医疗设施全面改善。2010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21处,床位1232张,卫生技术人员197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1处,进一步健全了城市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区儿童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区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及死亡传染病病例发生;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84.45/10万,发病率较2009年上升12%;丙类传染病4种1373例,报告发病率381.43/10万。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我区共参加市级以上比赛项目8个,获金牌39枚,银牌23枚,铜牌24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全年举办群众性健身活动100余项次,参加人数达5.6万余人。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新建健身工程30处,总价值81.9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事业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417元,增长14.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02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5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819元,增长10.7%。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扩面取得新进展。全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223人,共有923家企业单位的31296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17662万元。为665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10413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始终保持100%。机关事业单位收缴养老保险金8274万元,收缴率达100%,为2075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785万元,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年收缴保险费1529万元,为7643名达到领取年龄的投保农民发放养老金323万元。失业保险当年收缴1448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94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组织参加市劳动人才交流市场66次,提供就业岗位5906个,办理求职登记4871人次,达成用工意向650人次。建成了首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689个,市级以上充分就业和谐社区达到25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惠及全民。2010年,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80元提高到330元,农村低保由每人每年1360元提高到1500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635万元,为  8497名贫困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为132户农村家庭发放医疗救助金40.2万元,为241户患大病的城市低保户报销医药费74万元。集中供养五保老人46人,集中供养率达8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4500元。积极组织“向云南旱灾地区捐款”、“慈心一日捐”、“青海玉树灾区捐款”等捐助活动,共募集捐款 181.6 万元。全面实施“银铃安康工程”,全区共收取保费12万元,为5768名老人进行了投保;为全区42名大学生发放救助金14.7万元。发放救灾款10万元,投入冬令春荒补助资金50万元,救济2400户困难家庭。我区获“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10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不含高新区,含代管经济开发区邢石村、三娘庙村人口)354359人。在全区总人口中,男性177339人,女性177020人,性别比为100.18:100(女性为100)。
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合法生育率为98.1%,女性初婚晚婚率为84.3%,一孩晚育率为94.93%。

注:1、公报所列GDP、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使用时请以年鉴为准。
忘切过去,快快乐乐的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11-02-12
浙江省上虞市

2010年上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实力 NB&u^8b  
;61m  
  据初步统计,2010年上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3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增幅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6269元,增长13.2%,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达8312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3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3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0.54亿元,增长14.7%。结构优化加快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演变为7.2:58.3:34.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61.4%和36.9%。 GfQP@R"  
  市场物价普遍上涨。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价格水平普遍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6%。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较大,上涨9.9%,衣着类上涨2.0%,烟酒及用品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3%,居住类上涨5.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 `
工业和建筑业 x2ol  
c= a+7>  
    工业生产实现跨越。2010年上虞工业加速推进转型升级,以历史性跨越完美收官"十一五"。全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6.98亿元,增长3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34.24亿元,增长36.5%,增幅高出绍兴市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在五县市中居首位; 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产值484.93亿元,增长30.3%,重工业实现产值549.32亿元,增长42.6%;从两大平台看,上虞市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继续引领上虞工业的发展,全年上虞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05.65亿元,增长41.3%,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55.68亿元,增长42.6%。创新因子激发活力,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58.84亿元,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2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7.45亿元,增长33.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5%。 (tq)64XVz  
2qr%xK'^B  
建筑产业势头强劲。上虞市是浙江建筑业的排头兵和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2010年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亮点纷呈。业务产值大幅增长。2010年上虞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27.99亿元,利税50.05亿元,利润总额25.79亿元,分别增长14.3%、18.3%和23.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13.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74.8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9%和11.2%。评级创优大力推进 。2010年上虞建筑企业新升一级企业3家,至年末全市共有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26家。工程质量争创一流,全年获鲁班奖2只、国家优质工程银奖1只、全国建筑装饰工程奖16只、全国用户满意工程1只、国家电网优质工程1只、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71只、钱江杯9只、白玉兰22只。
固定资产投资 0PfFli`2;  
  投资规模稳健扩大。2010年上虞市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努力创建产业发展大平台,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力度空前,完成120.18亿元,增长30.6%,增幅高出绍兴市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居绍兴各县市首位。全年限额以上投资174.21亿元,增长24.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6.48亿元,下降26.3%;第二产业投资111.61亿元,增长43.7%,第三产业投资61.73亿元,增长1.6%。两区平台仍是全市投资的主战场,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0.6%和63.5%;上虞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3亿元,增长14.3%,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5.8亿元,增长17.4%;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24亿元,增长125.4%,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60.47亿元,增长128.7%。其中五大主导行业完成96.87亿元,增长41.4%,占全市工业性投资的80.6%;机械装备、医药化工、轻工纺织行业和光伏及绿色能源行业完成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61.3%、37.4%、33.4%和95.2%,而照明电器投资有所减少,下降15.5%。 a@a1/ 3  
  房产投资理性扩大。2010年在宏观调控因素影响下,产地产业经历了热冷交替,房产投资理性扩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04亿元,增长16.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93.82万平方米,下降19.9%,其中本年新开工商品房施工面积112.99万平方米,增长109.6%,商品房竣工面积43.85万平方米,下降76.0%。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在高基数上实现小幅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2.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8.97亿元,分别增长2.1%和23.6%。 .Sn1YAhE  
国内贸易 7|-xM>L$A  
M\&~D md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2010年上虞市加大力度建设现代商贸业载体,全力打造"浙东新商都",实现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按城乡市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6.31亿元,增长1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87亿元,增长13.7%;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118.33亿元,增长17.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51.42亿元,增长27.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11.86亿元,增长19.1%,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4.13亿元,增长39.0%。热点商品持续旺销,其中汽车类零售增长47.3%,金银珠宝类增长61.7%,家具类增长86.1%。 DVJc-.x8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0个,成交额110.23亿元,增长36.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9.17亿元,增长7.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61.06亿元,增长73.7%。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7个,实现成交额97.65亿元,其中浙江石狮国际商贸城有限公司、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2个市场成交额超10亿元
对外经济 &ORv bnd6  
IS2Ij  
  招商引资谋求实效。2010年,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力度,优化服务软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绿野汽车、新时代大动力锂电池等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高质量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全市新办外商投资企业83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25只,计划总投资10.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合同外资5.44亿美元,增长32.5%,实到外资3.0亿美元,增长19.0%,实到外资总量居绍兴各县市第一。明确招商主攻方向,把高、大、新、优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全年新增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6只,涉及合同外资3.94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2.4%;实到外资中,当年到资额在4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5只,实到外资1.7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8.9%。 &]6K]sWJK{  
  对外贸易恢复增长。2010年,全市新增进出口备案登记企业156家,累计达827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737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8.65亿美元,增长37.2%,其中进口总额5.94亿美元,增长30.2%,自营出口总额22.70亿美元,增长39.1%,全市商品进出口国家(地区)169个,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55个,比上年增加14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日本、印度、韩国、巴西;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9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9.90亿美元,增长38.0%,占出口总额的87.7%;加工贸易出口2.80亿美元,增长48.0%,占出口总额的12.3%。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出口7.47亿美元,增长33.3%,占出口总额的32.9%;化工产品出口5.60亿美元,增长37.9%,占出口总额的24.7%;纺织产品出口4.91亿美元,增长39.6%,占出口总额的21.6%。 3Ge<G  
  外经合作有序推进。2010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7家,增长142.9%,实现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3982.77万美元,增长27.0%,其中投资额超100万美元的9家,大项目比重达52.9%。全市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4673万美元,其中境外工程营业额3247万美元。 ~hz@9E]O

财政和金融 } `>J6y9  
2w x[D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全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运行情况良好。全年财政总收入首度突破50亿元,达54.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16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8.1%,增幅均居绍兴各县市首位。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3.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增长39.0%,企业所得税增长42.8%,契税和耕占税增长67.0%。财政支出支持"民生优先",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18亿元,增长20.3%,其中民生领域共计支出22.52亿元,占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0%,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j\0  
  金融运行积极有为。2010年全市金融业积极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88.73亿元,增长23.5%,本年新增131.2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10.56亿元,增长19.3%,新增50.26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517.04亿元,增长17.9%,新增78.3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0.09亿元,增长13.8%,新增45.98亿元,中长期贷款128.89亿元,增长33.5%,新增32.55亿元。金融机构加快发展,2010年我市新引进浙商、民生两家市外银行,银河、中信金通两家证券营业部和大越期货营业部。至年末全市共有14家银行机构,1家期货营业部,4家证券机构营业部。 Bt*&L[&57  
  上虞板块成效彰显。今年以来,我市资本市场发展再创新高,亚厦、闰土挂牌上市,卧龙电气完成增发,共计募集资金49.6亿元。截止年底,全市已有龙盛股份、卧龙电气、阳光股份、卧龙地产、亚厦股份、闰土股份、上风高科、国祥制冷、天外天伞业、晨辉光宝、华程地产等11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8家,总市值达734亿元,累计募集资金102.1亿元,境内上市企业家数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x;ERRK  
忘切过去,快快乐乐的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sir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11-02-12
江苏省太仓市

太仓市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

发布时间:2011-01-20

——2011年1月6日太仓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太仓市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工作主题,按照市十四届三次人代会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8.1%(可比价增长15.1%),增幅超年度目标2.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

  ——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30.2 %,增幅超年度目标14.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超年度目标3.1个百分点。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年度目标。

  ——完成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同比增长26.2 %,增幅超年度目标6.2百分点。

  ——新增注册外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完成年度目标。

  ——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同比增长8.4%,完成年度目标。

  ——实现进出口总额82.62亿美元,同比增长50.8 %,完成年度目标;其中出口总额38.95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完成年度目标。

  ——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99亿元,同比增长111.1 %,完成年度目标的247.5%。

  ——引进内资新增注册资本75.45亿元,同比增长52.9%,完成年度目标的179.6%。

  ——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同比增长17%(2009年数据根据普查资料作了调整,同口径完成年度目标)。

  ——太仓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同比增长54.9%,完成年度目标的114.3%;集装箱吞吐量220万标箱,同比增长45.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5元,同比增长11%,增幅超年度目标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3元,同比增长11%,增幅超年度目标1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2.31%,比年度目标降低1.19个百分点。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6.5分,高于年度目标6.5分。

  ——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削减400吨,SO2排放总量削减1395吨,均完成苏州下达任务。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1%,超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占比3.7:57.4:38.9,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16万亩;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9.87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5.7%。陆渡─浏河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双凤生态水产养殖区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园区整体开园,生态湿地馆开馆,玫瑰庄园一期落成,月季产业基地核心区基本建成。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发展,太仓绿野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省生物园农药工程中心,双凤生态园设立省淡水生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示范基地。工业经济量质并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480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产值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9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81亿元,同比增长34.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9%,较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222.5%,较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480亿元,同比增长44.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2.4%,其中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位居苏州五县市之首。民营工业活力增强,实现产值592亿元,同比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其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占全市比重超70%和50%。企业融资取得突破,太仓港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 锦凯纺织、天顺风能成功上市。服务业提升质态。获得“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地方税收超16亿元,占地方总税收的比重近50%。新增四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隆兴物流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物流企业前20强。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接包合同额1.5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6666万美元,同比增长36%和3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85亿元,同比增长25.9%,贷款余额647亿元,同比增长22.2%;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太仓支行开业投运。沙溪古镇开街;全市共接待游客294.4万人次,同比增长28.1%,实现旅游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9%。

  2.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技术研发、人才引进、载体培育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心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认定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个、国家重点新产品2只、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个。新认定省创新型企业7家,省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5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外商研发机构2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家;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新技术产品85只。专利申请总量3758件,其中发明专利568件,专利授权量2650件。新增商标460件,商标国际注册31件。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20人;挂牌成立6家国内外“太仓人才工作站”;全面实施“522”人才工程,申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6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12项,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冠科、昭衍等企业引进博士100余人。科技载体提档升级。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创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太仓软件园被省科技厅命名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安软、中科国际等18家企业入驻;LOFT工业设计园被认定为省旅游设计示范点,现有签约企业35家。

  3.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投资、消费、出口各展优势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完成工业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速列五县市之首,较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投资61亿元,同比增长48.8%,占服务业投资比重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新批56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57.53亿元,同比增长79.5%;其中民营经济项目占比达44.3%,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强力推进,举办集中开工开业活动15场, 229个项目总投资达595亿元。66个重点项目开工63个,完成投资125.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7.5%,其中耐克物流、奥特斯维太阳能一期和红枫风电模具等项目竣工投运。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粮油批发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量突破20万吨,交易额达6亿元。森茂汽车城创新经营模式,引领汽车消费产业化。月星家得乐居家生活连锁太仓店开业,海运堤现代休闲美食街区投运。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商品房销售150万平方米,销售额88.13亿元。对外贸易恢复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依存度达35.9%,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40%和60%以上。主要出口市场整体回暖,对港、德、台、韩的出口贸易均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增幅高于一般贸易,外资企业出口增幅高于内资企业。

   4.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港口开发、接轨上海、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太仓港建设全力推进。集装箱三期、万方件杂货码头投入运行,玖龙纸业件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新辟美西、南美西远洋航线以及东京港、横滨港、名古屋港等近洋航线共8条,加密台湾航线,累计航线总数达83条。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太仓港正加速迈向亿吨大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之列。奥特斯维能源、迪皮埃等一批新能源和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集聚。新港城加快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商务办公楼、公交首末站竣工投用。接轨世博成果丰硕。金仓湖、郑和公园入选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和“世博会江苏省旅游集散中心”运送世博游客2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旅游、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成功举办世博太仓主题周活动。特灵空调、北新建材等一批企业获得世博订单。招商引资亮点突出。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69个(含增资),其中超三千万美元项目10个,新增艺康化工、宝洁日用品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等16个外资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注册外资2亿美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个,注册资金41.75亿元,占全部注册资本比重55%。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太仓四方友信制桶有限公司、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太仓)置业有限公司等大型项目落户太仓。

  5.城乡面貌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

  公交事业不断拓展,港区区域公交开通第二条线路,加密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北站的通道班次,城市公交卡推广发行,使用和受惠范围不断扩大。鹿北公路、上海东路改造顺利完工,双浮公路、协星公路北延等工程加快施工。长江江堤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应急水源地工程开工建设。建成220KV新湖输变电等电力工程。老城区改造进展顺利,梅园新村、康乐新村等老小区整治基本竣工,城区完成小北门街、长春路等道路改造,人民南路地块改造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试运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了盐铁塘景观绿化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荡茜河桥梁、“清水畅通”等工程稳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和省人居奖创建通过验收,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绿色太仓”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林、绿地1.71万亩,建成绿化示范村12个、绿化合格村35个。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24个农民公寓房安置点规划全面完成,开工建设面积153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农户9763户,集中居住率达38.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新农村示范村14个,新增流转土地5.2万亩、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06家。

  6.社会事业全面拓展,就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荣获“中国最关爱民生县(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就业创业工作大力推进,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60个,实行再就业培训4000多人,核发社会保险补贴约650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60余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尊老金标准提高,农保转城保政策调整,基本社会保险整体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工作加快落实,新建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新购50套廉租房,建成2040套公共租赁房。健雄学院二期和省太高新校区加快建设;学前教育现代化工程加紧实施,陆渡、利泰、荣文、直塘幼儿园交付使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校园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一院易地新建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中医院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城厢、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浏河、沙溪、璜泾中心医院新、扩建工程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新建社区服务大厅20家,完成老年大学改造建设,沙溪、浏河、浮桥颐悦园建成投用。图博中心建成启用,艺术中心和传媒中心竣工,镇村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新增全民健身工程(点)21家,成功举办亚洲杯女排赛、全国竞走冠军赛、安踏全国男排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需重点关注。一是引领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偏少和人才总量规模偏低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于苏州大市平均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资源环境矛盾的破解、政策的研究配套等仍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改进。三是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事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四是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劳动力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11-02-12
如果按县补充,要补到明年去了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11-02-12
菏泽经济发展迅速,去年为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前十名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1-02-12
山东数据的水是全国出名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11-02-12
引用第6楼PRCCCCP于2011-02-12 12:55发表的  :
山东数据的水是全国出名

这两年房子盖得好
不知道苏北房子盖得如何,少盖点房子吧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1-02-12
南昌去山东只能排第9!
江南望郡,庐陵新府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11-02-12
这个也太多了吧?
龙搂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李白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11-02-12
引用第7楼kamelamin于2011-02-12 13:44发表的  :
这两年房子盖得好
不知道苏北房子盖得如何,少盖点房子吧

盖房子能出数据也是真数据,关键是统计局的问题。。。。。。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11-02-12
中国数据都有水分。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11-02-12
这太长了,直接整个WORD文档或者TXT
只看该作者 191 发表于: 2011-02-12
[quote]引用楼主灯火澜栅于2011-02-12 10:18发表的 2010年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请补充。。。 :
  
这太长了,直接整个WORD文档或者TXT上传
在附带个网址
只看该作者 192 发表于: 2011-02-12
Re:回 10楼(hechengzi) 的帖子
引用第10楼hechengzi于2011-02-09 20:01发表的 回 9楼(日月之水) 的帖子 :
长沙有过一年增长37%的, 从2200亿左右一下子到过3000亿...然后第2年从3000亿跳到3700亿, 2年内几乎翻番..

能拿经济普查前后的数字这么简单相除吗?东莞从1155.30跳到2182.44,一年几乎翻番?
[ 此帖被zansa在2011-02-12 17:22重新编辑 ]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93 发表于: 2011-02-12
回 33楼(zansa) 的帖子
嘿嘿, 那应该再多普查几次...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194 发表于: 2011-02-12
Re:回 33楼(zansa) 的帖子
引用第34楼hechengzi于2011-02-12 17:29发表的 回 33楼(zansa) 的帖子 :
嘿嘿, 那应该再多普查几次...

嗯,您可以给国家打个报告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只看该作者 195 发表于: 2011-02-12
回 35楼(zansa) 的帖子
俺倒是想, 可惜没那么大本事..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196 发表于: 2011-02-12
才注意到东莞09年是零增长还是怎样啊?可能是偶收集到的数据不对了。。。
只看该作者 197 发表于: 2011-02-12
引用第32楼tigerwu于2011-02-11 12:11发表的  :
长沙GDP的暴增肯定是把常德卷烟厂算到长沙名下了。

一样的事,我们徐州不也把下面的大屯煤矿算市区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只看该作者 198 发表于: 2011-02-12
回 33楼(zansa) 的帖子
记得当时长沙造假的说法在红网讨论很激烈,也不知最终如何盖棺定论。
只看该作者 199 发表于: 2011-02-12
Re:回 35楼(zansa) 的帖子
引用第36楼hechengzi于2011-02-12 17:35发表的 回 35楼(zansa) 的帖子 :
俺倒是想, 可惜没那么大本事..

您不是可以乐观估计吗,估计一下明年普查个十次八次的就行了
月亮巴巴 肚里坐个爹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