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91阅读
  • 9回复

[广东]广东省梅州市城市建设应加快撤县设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7-20
我对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的看法


  1979年,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梅州市;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1988年,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地区首府梅县市市区为主新设立梅江区为梅州市政府驻地,其余地方为梅县县,民间称之为梅县市县区分家。正所谓分久必合,在时下区域整合的大潮中,梅州是时候将梅县撤县设区提上议事日程了。以下是我认为梅县应当撤县设区的理据:

一、梅县撤县设区顺应民意。
  历史上的程乡、敬州、梅州、嘉应、梅县等,其区域主要均为现在的梅州、梅县,也即是说梅县就是梅州,梅州亦是梅县。其实历史上如此现在也还是如此:在梅州地区的百姓当去梅州时都会很自然的说去梅县(梅城),来住梅州的客车也习惯写着“梅县—XX”,就连梅州的民用机场也还是叫梅县机场,现改叫梅州机场;在我现在生活的珠三角,当有人得知我是梅县人时,通常均会问是梅县那里?兴宁还是五华?显然他们也是将梅县与梅州等同了。事实上不管是在梅州市内外,还是海外,特别是华侨,绝大多数人均仍认同梅州就是梅县。所以说梅县撤县改区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不但顺应了民意,还可弥补因市县区分家而给广大旅外乡亲及海外华侨造成的心灵隔阂。


二、梅县撤县设区有利于梅州城市的建设。
  在市县区分家时,因为考虑了梅县固有的利益,原梅县市城郊一分为二,城东、城西仍属梅县,城南、城北和市中心给了梅州,梅州市区形成一条狭长型的态势。现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梅州市区得到很大的发展,原有的市区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市区要想进一步均衡发展必然要跨越市县二地,由于市县地价、政策等不尽相同,这给梅州城区拓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梅县设区则可一举扫清此区域阻碍。
  梅县在分家时划出城区后,梅县行政机关并没有按时搬迁,梅州市区形成市县区三府共住一城,梅县有县无城的尴尬局面。或许是因为割舍不下千年县城的情感,1993年梅县选择了紧挨梅州市区的程江镇而非初定的扶大镇开始规划新县城的建设,1999年后县政府部门相继搬入新县城,结束了县机关客居梅江区的历史。短短几年,现在的新县城建成区面积已有4.3平方公里,聚集了近7万人口。按这种趋势,不用多久,新县城将再次和梅州市区混成一片。一个不算大的城市,如果有市县区三种不同体制的政府、三套领导班子、三个公检法机关等等,必然会对城市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相交错区域甚至形成混乱局面。但如果梅县撤县设区,这些因行政管辖不同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复存在,甚至会转化为有利因素。如将刚起步的梅县新县城的建设纳入梅州城市的统一规划,避免不必要的市政重复建设,使之尽快融入梅州城区,这对扩大梅州城区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梅县撤县设区有利于梅州经济的发展。
  梅县的经济在梅州地区一直位于前列,梅州地区三家上市公司中,一家在兴宁,二家在梅县。据说梅县是因为当时有县无城的局面才未能在全国撤县设市的大潮中于兴宁一起挤身县级市的。而在当初市县区分家时,考虑到梅县原的有利益,梅县在市区的大部分资产并没有随地域同时划给梅江区,大多数国企、甚至建筑物等不动产仍属梅县。新成立的梅江区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时就曾有“梅城(梅江区)六层以上的建筑大多数属梅县之说。也因此造成梅城的很多企事业行政上属梅县,地域上属梅江区。员工是领着梅县的钱,拿着梅江区的身份证。这些给企业平时的运作、职工日常的生活,特别是退休后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这种不便延续至今仍然存在。梅县设区将大大加强梅州市直的经济实力,梅州还可在梅县设区后将市属二区国企集中由市级统筹,进行先进的属地管理,从而理顺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管理清晰了,关系理顺了,当然也就少了些不必要的阻碍。


四、梅县撤县设区有利于规范教育。
  梅县的“文化之乡”更多是体现在梅县历来对教育的重视。当年市县区分家时,一些在市区的学校仍属梅县,或许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校址属梅江区的缘故吧,有些县属学校对梅江区的生源是敞开的。如梅县华侨中学,由于其艺术、体育类特长生历年高考成绩突出,当年我就读的文艺班梅江区生源就有过半数之多!给人一种用梅县的教育经费和优势资源培养梅江区学生的感觉,而梅江区属的学校并没有相对应的对梅县招生,这相应就减少了梅县生源的就读机会。梅县设区,二区就可共用教育资源,同享教育机会,而且优势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受上级教育部门所提倡和鼓励的。


五、梅县撤县设区有利于减轻行政支出。
  梅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开支压力不小,梅县设区后由于县区性质的不同,所属行政部门和公务员相应会有所减少,从而减少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支出。另外,梅县60多万人口设有26个镇,除去县城人口,平均2万人一个镇,镇级行政机构过多,如果能按省撤、并镇的参考标准对同时对乡镇进行调整撤并,则可大大减少镇级的行政支出,这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趋势。
  当然,凡事均有利弊,梅县设区也是如此。如行政区域调整的磨合过程、行政机关职权的相应调整、部分公务员的转业等等。但这些短时的负面影响相比以上几点长期的正面作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市县合并的好事还远不止这些呢?时下省管县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省份已在开始实行。如果广东实行省管县的话,梅州梅县势必将再次合并,因为只有梅江区的梅州不管是其地域面积还是经济实力等,恐怕连建县的标准也达不到!与其到那时仓促合并梅州梅县,不如现在先行梅县撤县设区,早让市县融合过渡,以备越来越有可能实行的省管县新政策。再说,现在全国各地均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梅县撤县设区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事,照我看来,梅县设区是建设和谐梅州的先决条件!只有再次市县合并以后的梅州能算得上是和谐的梅州!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7-20
很好,支持!
全国类似问题很多,都是当年撤地建市造成的,一二十年了也理不顺,省县直辖时应该解决这个突出问题了。不过梅县不用再改区了,而是县区合并,梅州市直接管街道乡镇。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7-20
梅江区和梅县可以整合为两个区。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7-21
可以设区,但是说的那些理由大多似是而非。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7-21
建议梅州可设立行政直辖区:保留梅江区,设立兴宁区、五华区、蕉平区(蕉岭县+平远县)、剑英区(梅县拆分)、嘉应区(梅县拆分)。把丰顺县、大埔县因地大物博应同时升级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梅州原(1区1市6县)8个行政规划:梅江区、兴宁市、五华县、蕉岭县、平远县、梅县、丰顺县、大埔县 。                                                                  梅州现(6区2市)8个行政规划:梅江区、兴宁区、五华区、蕉平区(蕉岭县+平远县)、剑英区(梅县拆分)、嘉应区(梅县拆分)、丰顺市、大埔市
[ 此帖被梅州在2010-07-21 13: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7-24
梅州市区形成市县区三府共住一城,梅县有县无城的尴尬局面。或许是因为割舍不下千年县城的情感,1993年梅县选择了紧挨梅州市区的程江镇而非初定的扶大镇开始规划新县城的建设,1999年后县政府部门相继搬入新县城,结束了县机关客居梅江区的历史。短短几年,现在的新县城建成区面积已有4.3平方公里,聚集了近7万人口。按这种趋势,不用多久,新县城将再次和梅州市区混成一片。一个不算大的城市,如果有市县区三种不同体制的政府、三套领导班子、三个公检法机关等等,必然会对城市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相交错区域甚至形成混乱局面。
============================================================================
市县区三种不同体制的政府、三套领导班子、三个公检法机关等等,真的很典型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7-25
蕉岭县和平远县,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地理形势自成体系,路都不同条,和平肯定要毁一处。

我倒是建议,梅县应该东西分,在东面的松口新设一县,促进东部发展,虽然不一定要打造什么强县,但却是有利东部的。
西部则可以并入市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7-25
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12平方公里,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人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近7万人。
行政区划为省(虚)或直辖市、省辖市、县三级,市分直辖市和省辖市,取消县级市,县级为基层行政区划。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7-26
我建议未来省直管县时,梅州市并入梅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7-26
梅州市梅县不可能实行省直管县,只有撤县设区才有发展的前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