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已经到了尽头,只有“副省级城市”才能使温州的轻工业的城市模式有所突破,指技术含量上,不求做大,但应该做精,轻工不应是温州的尽头。
温州成为副省级城市,对浙南的带动作用,远比宁波副省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要大。众所周知,浙北比浙南的总体经济好上一倍以上。浙南地区:温州、台州、丽水、衢州四市,而金华在浙北和浙南之间,但对于义乌、东阳灯北部县市的发展,更偏向于浙北。浙北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四个地级市在历史上一直是“鱼米之乡”。而浙东的宁波,舟山,或在浙南和浙东之间的台州,对于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经济体的依托会更大。而在长三角中,上海为中心,南京等苏南的经济又高于浙江的浙北。
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有点像人家的花瓶,其实际作用不大。而温州如果升级为副省级城市,必定带动浙江南部的发展。也有利于温州等浙南地区融入更大的长三角,暂且说是“泛长三角”。如东部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浙南不是为浙江的一个经济新点。
温州成为副省级城市,带动宁波至广州的沿海新经济圈的发展,必定更有利于台湾的经济和政治的带动。因为从马在台湾上台,看来,通航的可能性很大,而沿海的城市,必定是对台湾新的经济的拉动。拉动的主要经济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对等于台湾的高新产业的加工产业的发展,这就很难说了!政府应该鼓励台湾企业在大陆和沿海投资方向的转变,紧缩外资的情况,不能抵制台、港等资金的投资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带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的转移。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均富,同样是中国现行多数沿海城市经济转型的现象。
对于温州成为副省级城市,将带动温州城区的扩大,也应该调节温州现行温州人对房产等投资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对温州的资金吸纳在建设温州城区和后可能发展的城区(瓯北、柳市、瑞安、洞头),带动相对投资观念强,资金足的温州人和温州企业带动中国的集约型和技术型企业发展的导向。
温州的副省级城市申请,对温州瓶颈是促进,对浙江和全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是一部分。在浙江,温州人口、城市发展、经济都是第三大城市,并向特大城市迈进。温州的副省级城市地位,将带动的是浙东、浙南、浙中、闽北的发展。是树立浙江自身经济地位,带动长三角经济圈,建设中国除上海以外多经济圈的作用,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带动统一、发展的关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