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对东莞和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批评声很多,有些甚至很激动地带上了民族情结。从而还波及到了我们国家引进外资合算不合算的问题。于是就有人把引进外资和发展内生的民营经济对立起来,与我们正在大力倡导的自主创新对立起来。这些话貌似很“爱国”,但其实是很肤浅的,而且是缺乏勇气和信心的表现。
首先,所谓“外资”阻碍了“民资”的发展是胡扯。几乎人人都知道苏州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城市,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苏州是全国第五个民营企业过10万家的城市,更没有多少人知道,占苏州经济总量(2007年5700亿元)三分之一的苏州民营经济,比大部分中西部的省会城市的全市经济总量还高。
为什么会这样?起码有两个很确凿的原因。一是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以及为外资企业提供生产型服务业,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这些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数量很多。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的服务。我曾参加过湖南省某市在苏州召开的面向湖南同乡的招商说明会,才知道已经有大批的湖南、江西等省的老板在苏州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当他们的家乡希望他们也回去投资办企业的时候,他们当然发自内心地愿意为自己家乡出力,但同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谈到,希望家乡的父母官也能象苏州的政府官员一样具有比较强的亲商服务意识。而苏州政府的亲商服务意识是在外向型经济中培育出来的。这当然不是说苏州政府已经很让老百姓满意了,但如果政府与政府之间比较,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说外资企业目前带来的好处不明显,这倒基本是事实的。尤其是我们最最看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FDI)本该带来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不明显。但揪其原因,我认为起码有两个:
首先是FDI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拉长FDI在我们国内的产业链。一是要把他们的地区销售总部和研发中心拉进来,现在已经有13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苏州,这种趋势还在加速。二是要把他们的生产型服务外包承接下来,这种服务外包要与外资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相对接,于是技术和管理的外溢效应就必然增大。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人才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很大。父母们花钱把孩子送进大学,毕业后却不能干什么,还要花钱去上各种实务的培训班。大学老师的知识结构、实际经验和能力其实是比较差的。当然这不能怪老师,是体制的问题。而大批回来的留学生还有一个适应水土的问题。我们自己的人才不太行,也就没有多少自己的企业能与那些已经进来的外资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合作与竞争。不交手,怎么承接人家的技术和管理外溢呢?
把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更是滑稽。我们现在的确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但如果把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的成效还不明显,怪到引进外资头上,那真是自己不行又乱找替罪羊了。我们国家的科研体制比教育体制问题还大,那么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制造了那么多的垃圾专利、垃圾论文。“产学研相结合”叫了那么多年,真正可行的机制又在哪里呢?
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但也能说明些问题:如果把外资企业已经比较多的地方比作当年日本的占领区,把外资企业还没怎么到的地方比作当年日本军队没打的地方,现在的华为、中兴、海尔、阿里巴巴等民族企业就是在对日作战中打出来的主力军,大批还在为外资企业配套服务并力争自己发展空间、力图承接技术管理外溢的民营企业就是敌后游击队。一个民族的崛起当然是一个含泪带血的过程,但我们必须“亮剑”!必须有勇气去“短兵相接”!去算外资企业“赚”了我们多少便宜又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倡导对外开放,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进步吗?我们的科技体系、教育体系不就是因为老“缩”在“大后方”,才总是没有彻底改革的勇气吗?才拖了前方将士的后腿吗?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说不要引进外资了。新加坡一个这么小的国家,招商引资这么多年,还在拼命招!关键是我们要不断提高招进来的产业层次,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和民营企业发展。现在苏州政府正花钱帮助一些早期引进的产业层次低的外资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此来腾出土地和空间。
苏州本来就是一个二线城市,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产业、科研、大学布局上没怎么在意它。苏州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的问题,苏州文化中也缺乏创业精神。但苏州还是抓住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这样一个二线城市,每年为国家和省上缴1500多亿的财政收入,为全国提供600万个就业岗位。重庆一位领导说苏州是“只长骨头不长肉”,未免结论下得太早;有人把西部某城市“到了下午男人就可以打麻将、摆龙门镇”也说成是生活幸福指数高,也多少有些滑稽。
万物自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每个城市也自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费这么多口舌相互比来比去没什么意思。关键要认清全球化的大趋势,要敢于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要在带血的付出中成长,要去踏踏实实地做事!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1-02 22: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