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04阅读
  • 7回复

[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9-22
如果要问:我国目前有什么军工高科技工程可与早期的“两弹一星”媲美时? 相信大多数人会说“神州飞船工程”和“探月工程”或者“航母工程”。错了,目前只有“北斗计划”可以与之媲美!其潜在的军事及民用价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中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由4—35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中国在2000年至2007年先后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卫星,这种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为中国陆地交通、航海、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着良好服务。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日期            火箭       卫星   轨道        
2000年10月31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A 地球静止轨道 140°
E
2000年12月21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B GEO 80°
E
2003年05月25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C GEO 110.5°E 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2月03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1D GEO 86°E    第四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4月14日 长征三号甲 北斗-2A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二代首颗卫星
2009415 长征三号丙  北斗-2B北斗二代第二颗卫星
09、10两年,我国计划发射10颗北斗二代卫星,完成系统初步组网,2015年全部系统组网完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历史
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双星定位导航系统为我国“九五”列项,其工程代号取名为“北斗一号”。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快速导航定位、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授时3大功能,其中后两项功能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所不能提供的,且其定位精度在我国地区与GPS定位精度相当。整个系统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度和东经140度36000公里赤道上空)、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用户机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出站链路(即地面中心至卫星至用户链路)和入站链路(即用户机至卫星中心站链路)相连接。中心站以特定的频率发射H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向各自天线波束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用户广播。当用户需要进行定位/通信服务时,相对于接收信号(出站信号)某一帧,提出申请服务项目并发送入站信号,经两颗卫星转发到地面中心,地面中心接到此信号后,解调出用户发送的信息,测量出用户至两颗卫星的距离,对定位申请计算用户的地理坐标,由于H颗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分别为两球的球心,另一球面是基本参数已确定的地球参考椭球面3球交会点为测量的用户位置。
一代“北斗”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初来自于陈芳允先生的“双星定位”设想,正式立项是在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等3部分构成。空间部分即“北斗”一号由两颗工作卫星和两颗备份卫星组成,突出特点是构成系统的空间卫星数目少、用户终端设备简单、一切复杂性均集中于地面中心处理站。两颗定位卫星分别发射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备份星于2003年5月25日、2007年02月03日发射。


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系统构成有: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地面中心站、用户终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双星定位”:以2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形成2个球面,用户终端将位于这2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获得用户的位置。
用户利用一代“北斗”定位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是用户向地面中心站发出请求,地面中心站再发出信号,分别经两颗卫星反射传至用户,地面中心站通过计算两种途径所需时间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与GPS系统不同,对所有用户位置的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户的位置及时间信息,并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
由于在定位时需要用户终端向定位卫星发送定位信号,由信号到达定位卫星时间的差值计算用户位置,所以被称为“有源定位”。

北斗二代
   
继美国的GPS系统升级,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扩建,以及欧盟的“伽利略计划”之后,中国也将继续升级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网”。
  “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卫星可实现全球的定位与导航。“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网”将由25颗卫星组成,其中4颗为高轨道卫星,即高度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卫星;9颗为中轨道卫星;其它是低轨道卫星。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2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与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在体制上的差别主要是:第二代用户机可免发上行信号,不再依靠中心站电子高程图处理或由用户提供高程信息,而是直接接收卫星单程测距信号自己定位,系统的用户容量不受限制,并可提高用户位置隐蔽性。其代价是:测距精度要由星载高稳定度的原子钟来保证,所有用户机使用稳定度较低的石英钟,其时钟误差作为未知数和用户的三维未知位置参数一起由4个以上的卫星测距方程来求解。这就要求用户在每一时刻至少可见4颗以上几何位置合适的卫星进行测距,从而使得星座所需卫星数量大大增多,系统投资将显著增加。
二代“北斗”可称“中国的GPS”
我国发展二代‘北斗’不会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会停掉一代,另外发展二代。我们会在一代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卫星数,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体水平。发展二代“北斗”的工作比一代要复杂得多,卫星技术、地面站的完善、用户终端的开发、关于原子钟的各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的准确入轨和成功定点,为发展我国二代“北斗”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准备。“北斗”一号备份卫星上新装载了用于卫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够参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确定格在几个厘米的尺度以内。这颗卫星已定位成功,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而可靠的。这样,当我们不断发射新的卫星构建二代“北斗”体系时,众多卫星就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构成符合标准的网络。此外,“北斗”一号的4颗星寿命都是8年,专家正不断研究,预计下一次发射的卫星寿命就能达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GPS卫星的寿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卫星的寿命则是3到5年。
我国计划从2009年开始每年发射6颗北斗定位卫星,初步形成4颗静止卫星,12颗中轨星,9颗高轨星的北斗2代导航卫星,在中国取代GPS系统。


北斗一代(BD-1)系统介绍: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种新型、全天候、较高精度、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快速定位(导航)、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三大功能,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该系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该系统由四颗静止卫星组成,其轨位分别是: 80E;110.5E,140E,86°
导航定位使用频段是:  1610---1626.5MHz (L频段,上行链路)

                      2483.5---2500MHz (S频段,下行链路)
目前在国际电联的公布资料是:CHINASAT-31/32/33。
北斗二代(COMPASS-)系统介绍:
COMPASS-
系统是继 BD-1系统后的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
该系统共由25颗静止卫星及两个移动卫星网络构成,具体参数是:
工作区域:全球
卫星网络:中轨卫星网络,由9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22000KM;
          高轨卫星网络,由12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36000KM;
          静止卫星网络,由4颗星组成,其中轨位分别是:58.75E;80E;110.5E;140E。
频带:    1164---1215MHz(下行)
          1260---1300MHz(下行)
          1300---1350MHz(上行)
目前在国际电联的公布资料是:COMPASS-H/M/58.75E/80E/110.5/140E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当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GLONASS系统、欧洲在建的“伽利略”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GPS长期垄断
  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实施的GPS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了全球军用和民用卫星导航市场。GPS全球定位系统计划自1973年至今,先后共发射了41颗卫星,总共耗资190亿美元。GPS原来是专门用于为洲际导弹导航的秘密军事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随后,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从克林顿时代起,该系统开始应用在了民用方面。现运行的GPS系统由24颗工作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美国利用GPS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多年来在出售信号接收设备方面赚取了巨额利润。以1986年为例,当时一台一般精度的GPS定位仪价格5万美元,高精度的则达到10万美元。现在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也可推算出20年来GPS“收获颇丰”。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已成为八大无线产业之一。据美国国家公共管理研究院进行的调查评估表明,GPS的全球销售额将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GPS市场已达到310亿美元。长期以来,美国对本国军方提供的是精确定位信号,对其他用户提供的则是加了干扰的低精度信号——也就是说,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的准确位置,只有美国人掌握,其他国家只知道个“大概”。在海湾战争时,美国还曾置欧盟各国利益不顾,一度关闭对欧洲GPS服务。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大批轰炸机、战斗机猛扑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用炸弹准确地将一座建筑彻底摧毁,行动代号:“斩首行动”;4月,一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临时接到任务,用炸弹摧毁了另一座建筑。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个人:萨达姆。侯赛因,他们所使用的炸弹都是一种:联合攻击炸弹(JDAM),这些炸弹之所以都能够精确的打击目标,是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卫星定位来实现定位,提供这种定位服务的正是由24颗美国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
    “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作用类似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俄罗斯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995年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完成了GLONASS导航卫星星座的组网工作。它也由24颗卫星组成,原理和方案都与GPS类似,不过,其24颗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这3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每颗卫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倾角的轨道上运行,轨道周期为11小时15分钟。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罗斯领土境内。俄罗斯自称,多功能的GLONASS系统定位精度可达1米,速度误差仅为15厘米/秒。如果必要,该系统还可用来为精确打击武器制导。GLONASS卫星由质子号运载火箭一箭三星发射入轨,卫星采用三轴稳定体制,整量质量1400KG,设计轨道寿命5年。所有GLONASS卫星均使用精密铯钟作为其频率基准。第一颗GLONASS卫星于1982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到目前为止,共发射了80余颗GLONASS卫星。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俄罗斯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迫使俄罗斯领导层再次对太空的军事用途重视起来。4年前GLONASS经历了最糟糕的时期,当时只有8~10颗卫星在工作,而要该系统发挥完全的作用,需要有24颗卫星。现在只有11颗卫星处于工作状态,但是要使该系统具有军用价值,在轨道上至少要有18颗星。俄罗斯航天的老大难问题就是经费不足。为此,俄罗斯航宇局正试图吸引外资。按航宇局局长科普捷夫的说法,正在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组织进行商谈来共同恢复GLONASS。希望到2011年该系统将完全恢复。
欧洲“伽利略计划” (目前,伽利略计划几近停止,目前可以说类似于失败)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美国的GPS出尽风头。利用GPS系统提供定位的导弹或战斗机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给欧洲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减少欧洲对美国军事和技术的依赖,经过长达3年的论证,2002年3月,欧盟15国交通部长会议一致决定,启动“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伽利略”计划的总投资预计为36亿欧元,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卫星组成。该系统与GPS类似,可以向全球任何地点提供精确定位信号。与美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可以为民用客户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米,而GPS只能达到10米。
2000年,“伽利略”计划提出不久,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德帕拉西奥在与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会晤时就表示希望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回应。随后,中国同欧盟签署协议,在北京成立了中欧卫星导航技术培训合作中心,中国向“伽利略计划”投资2.3亿欧元,根据比例获取相应收益。
四大系统各有特色
从技术和应用前景上看,四大系统各有优劣,如果说GPS胜在成熟,伽利略胜在精准,那么格洛纳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抗干扰能力强,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则在于互动性和开放性。与GPS相比,伽利略系统在许多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其卫星数量多达30颗,其卫星轨道位置比GPS高。伽利略可为地面用户提供3种类型的信号供选择,其中包括免费信号、加密且需交费才能使用的信号、加密且可以符合更高要求的信号。此外,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信号的最高精度比GPS高10倍,确定物体的误差范围在1米之内。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如今的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却能找到车库的门。”而俄国的格洛纳斯由24颗卫星组成,也是由军方负责研制和控制的军民两用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尽管其定位精度比GPS、伽利略略低,但其抗干扰能力却是最强的。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具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创新。北斗系统与其他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能使用户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


群雄逐鹿世界卫星导航定位市场
  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军首次正式使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于实战,标志着卫星在实战中的作用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从辅助变为主导,从被动变为主动(主动不仅表现在它与具体作战行动和武器打击直接结合,而且甚至表现在它直接成为某种攻击武器),从单一功能变成多功能。到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美军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比海湾战争增加了近100倍,而它们基本上都全部或部分依靠GPS进行目标引导。精确制导武器的大规模使用,标志着“精确打击时代”的来临,而战争的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谁能料敌于前,从而一击必杀,谁就能掌控现代战争的主导权。而这种能力取得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自身对战争要素(装备、监控、环境等)精确导引的能力和摧毁敌方对这种能力的掌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放了GPS民用领域,截止目前,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已经演变为每年价值近千亿美元的一系列全球性产业链和战略合作关系。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已经不由自主地被捆在美国的这辆战车上。GPS在民用领域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军事色彩。
  为继续推进GPS在军民领域这种独霸式的地位,美国政府除宣布将进一步提高民用C/A码(距离信号编码)精度外,正继续完善GPS系统。目前洛·马公司正在进行8颗GPS—2 RM卫星现代化的工作。此外,由波音公司研制的首颗GPS—3卫星预计于2013年发射,GPS—3全面运行预计在2015至2020年实现。GPS—3的信号发射功率将提高100倍,信号抗干扰能力提高1000倍以上,定位精度提高到0.2至0.5米,可使卫星制导弹药的精度达到1米以内。
  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强势,包括俄、欧、中、印在内的世界主要科技体选择了独立发展、联合生存的道路,其中欧洲的“伽利略”计划成为主要节点,除中、俄积极参与外,印度将要发展的以6到7颗卫星组成的南亚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也选择了与“伽利略”的合作。此外,为减少对GPS的依赖,中、印、德等国都发展了GPS/GLONASS兼容接收系统。
  无论是GPS,还是欧洲“伽利略”,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推动“北斗”系统的战略发展,2005年9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加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将“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列为国家基础建设规划。据《中国航空报》报道,“北斗一号”总设计师、国家高轨道通讯卫星首席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范本尧表示,2010年前,集无源和有源定位于一体的我国导航定位系统——二代“北斗”将建成,届时,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将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9-22
是个好东西,省得出了国,成“瞎子”了,老用人家的,还得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9-22
卫星是自己生产的吗?
软硬件是自己做的吗?
芯片是自己设计生产的吗?
通信协议是自己开发的吗?

oem一下,花钱买,谁不会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9-23
北斗二代(COMPASS-)系统原计划这二年发射12颗,今年已过去了9个月,不知什么原因至今只发射了一颗.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9-23
我也觉得卫星发射的速度慢啊 达到至少像GPS一样24颗啊

我觉得航天的老底子自产卫星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
人生就像挤公共汽车,有人一上车就有座,有人却要一直站到终点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9-24
宁可相信GPS 伽利略

也不能相信中国政府


美国日本等国1:10000的地形图在互联网(美国国防部开发)上供全世界免费下载
中国六七十年代的1:50000纸质地形图还当作机密,要单位开具介绍信才能购买

这样的政府,你能相信北斗搞出来民用能有多少精度?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9-30
引用第2楼天地君亲师于2009-09-22 23:21发表的 :
卫星是自己生产的吗?
软硬件是自己做的吗?
芯片是自己设计生产的吗?
通信协议是自己开发的吗?
.......


1、卫星是自己生产的吗?

      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难道还是别人生产的?稍微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了!

2、软硬件是自己做的吗?
  
      该问题太宽了,不好回答。

3、通信协议是自己开发的吗?

     这点不清楚。

4、芯片是自己设计生产的吗?

(1) 下面是2006年的新闻:
    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GPS芯片组,日前在西安高新区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卫星导航芯片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11月25日,该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认为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GPS卫星定位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高新技术,在军事、交通、气象、测绘、通信、治安、传统产业改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主要大国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攻关。GPS接收机专用芯片组,主要包括射频和基带信号处理芯片,是GPS接收机的核心部件,属于国家级大芯片。此前,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发达国家所垄断,成为制约我国GPS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我国政府从1994年开始研制,投入近十亿元的资金谋求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
  
       华迅微电子公司是高新区内一家由几位留美博士创办的留学生企业,经过两年半的艰苦攻关,终于为中国导航产业无芯的时代画上一个句号。华迅GPS芯片组通过联机测试,可捕获所有GPS定位卫星,并且运转正常,性能稳定,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 下面是今年的新闻
       西安华迅微电子有限公司勇攀科技高峰,继2008年研制成功第二代多星座兼容导航定位射频芯片后,又于2009年3月研制成功华迅二代GPS基带处理芯片,并已达到产业化。
该基带芯片具有24个通道,22万个相关器,芯片本身灵敏度达到-147/-161dBm; 与华迅二代射频芯片相配套,整体系统灵敏度达到-145dBm/-159dBm。该芯片同时具有极低功耗的特性,适用于以IP CORE的形式集成于通讯芯片,CMMB芯片,PMP芯片中, 其IP CORE的功耗不到20mW。   
   
      华迅二代导航定位射频芯片采用CMOS工艺,已经成系列化产品,其中单通道的芯片可以支持GPS L1,北斗二代B1, 和Galileo E1频点,内核采用分数锁相环技术,频带覆盖所有星座从1.1G到1.7GHz的导航频点,可以很容易扩展成多通道,同时支持多星座的射频芯片;该芯片具有极高的集成度,系统应用时进一步降低板级成本。华迅二代射频芯片的另一个优点是功耗低,其中一款芯片,功耗不到13mW,属于国际上最低功耗的射频芯片之一。

       华迅二代射频和基带的单芯片方案将于2009年第二季度推向市场, 该芯片的面积极小,封装后尺寸只有8mmX8mm,芯片目前面向国际市场广泛推广。至此,基于中国本土的力量,我们认为,中国的导航定位核心芯片技术已经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的水平;在这一领域中国已具备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下面是2008年2月的新闻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月21日宣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芯片"领航一号"已在上海研制成功。"领航一号"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完全国产化的首个卫星导航基带处理芯片,并将替代"北斗"系统内的国外芯片。

     "领航一号"芯片由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研发。这种芯片不仅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且性能和造价明显优于国外产品。复控华龙公司市场总监杨泓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原来模块的造价要2万元,现在则可以降到1000元以内。此外,"领航一号"的体积大大缩小,功耗大大降低。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10-10
剑齿虎说的是事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