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953阅读
  • 118回复

[陕西]汉中要当“汉城”![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4-07-21
“汉”文化游记之四-------龙亭侯蔡伦墓 【转载】

  我们经常提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造纸。造纸术的发明人就是汉龙亭侯蔡伦。蔡伦纪念馆位于洋县(古称洋州)城东十公里处龙亭镇,108国道南边。下车步行二百米就到了。

  蔡伦之前,文字不是用刀刻在竹简上,就是用墨写在丝绸布帛上,前者麻烦后者昂贵,十分不方便。历史发展到汉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已十分发达。文字的载体急需改革发展。东汉明帝年间,桂阳(金湖南耒阳)人蔡伦入宫,初为小黄门,负责宫廷用品的供奉。由于办事负责,工作细心,不久升为中常侍,又升为尚方令。在他的业务范围里,竹简和丝绸布帛需用量很大。爱动脑筋的蔡伦,考虑要用一种更廉价、更方便的东西,来代替现在所用的竹简、丝绸布帛。他用树皮、麻布头、破布、烂渔网等废弃物,捣烂成纸浆,制成了最早的纸。皇帝封他为龙亭侯,他发明的纸叫蔡伦纸。

  蔡伦纪念馆比张骞纪念馆大一些。有三进大院。陈列室中,展品很多。蔡公祠的大殿正中,塑有一尊两米多高的蔡伦坐像。大殿两侧大大型壁画,详细的描画出了蔡侯纸当年的制作流程工艺。据说蔡伦纸供应市场后,由于市场需求大,一时供不应求。蔡伦就在秦岭南麓的古洋州华阳镇建起了造纸厂。批量生产。

  华阳镇一带,山高沟深。降雨量充沛,竹木繁茂,树大草盛,有一种“龙须草”,针叶,很细,有一米多长,纤维很好,农民用它来织成草鞋,结实耐穿。这种草业是造纸的高级原料。当时蔡伦选择这各地方建厂,确有远见。可惜蔡伦的科技工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不慎陷入了两宫权力之争,才三十多岁,就被皇帝下令在他的封地龙亭镇自尽了。

  蔡伦墓在纪念馆后面,古柏翠竹下,一座高大的坟茔。坟后有一个特大的水池,流传说这是蔡侯原来的纸浆池。我也到现代化的纸厂去参观过,那纸浆池根眼前这个不可同日而语,但没有这个雏形,会有今天发达的造纸工业吗?然而,今天亿万用纸的人里面,有几个人能想起蔡伦?

  一代科学家长眠在这里……

  洋县还有许多可以看一看的地方:全国唯一的朱鹮繁育驯养保护区;汉江的黄金峡;藏有宋版经书的智果寺藏经楼;开明寺古塔……我们选了古塔。

  古塔矗立在县城中心。塔高30多米,13层。呈方形。砖混结构,实心。基座石碑上的铭文说,此塔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后倒塌。目前的塔,重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嗬!也算够古的了!

  三天来,我们游览了汉中盆地好几个景点。汉中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满目绿色,尤感满意的是,汉中的小吃又便宜又实惠,几天来没让我们的肚子吃亏。

  明天,我们几个又将回到那既烦人又离不开的城市里去了,那儿是我们的家,烦,也得回去。


补 遗

龙亭蔡侯祠原有唐代书法巨匠柳公权和宋代书画大家文同(即“胸有成竹”的那一位)等许多历史名人的题词,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驻扎在龙亭镇,殿宇大部分毁坏,文物俱毁损丧失无存。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4-08-06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专题摄制《汉中》剧情介绍


一、《秦巴谷地》:刘邦曾在这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三秦定天下,创立汉朝,汉族汉语由此得名,诸葛亮曾在这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终无功折反,灯灭五丈原,汉室不兴,逐成千古遗憾。这里山清水秀,亚热暖湿,物种丰富,是“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区域”。

二、《汉土润泽 》: 汉中地区,历来有“宝地”之称。此处山峦如奔,河渠纵横,嘉禾遍野,果木成林。今日的游人已经难以想象,它曾经是陈兵布阵、呐喊厮杀的古战场。三国时代,蜀汉丞相、军师诸葛亮,多年在这里调兵遣将,最后在定军山“鞠躬尽瘁”,巨星陨落。

三、《军典例册》: 公元234年秋夜五丈原上将星陨落。在遗嘱中,诸葛亮没有要求回故乡南阳落叶归根,也没有提出去成都陪伴先主,但却遗命归葬汉中定军山。一代人杰为何自葬僻地,这中间隐藏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苦衷?

四、《城池纪事》: 2000年,千年更替,汉中各界人士共倡铸造了一口铜质世纪大钟。其铭文记载了汉中古往今来。据推算,汉中建城至今已有2455年的历史,当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五、《水陆通途》: 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却不知汉中就是蜀道的枢纽,人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却不清楚栈道为何物?本期节目,我们将带您从汉中出发,越秦岭、过巴山、寻栈道、走陈仓,探访烽火戏诸侯的褒姒,领略五丁开雄关的壮美,往事弹指越千年,而进蜀道成坦途。

六、《人杰地灵》: 在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博望村里,走出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龙亭镇上,迎来了造纸术的发明人。虎头桥下,三国名将血洒疆场村庄。秦巴谷地为何如此绵延深厚,究竟是地灵人杰,还是人杰地灵。

七、《汉风亘古 》: 1936年,大型辞书《辞海》问世。严谨的学者们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大辞书的封面题字煞费苦心。最后,他们把目光一致投向著名的汉代石崖摩刻《石门颂》。《石门颂》身价何以如此之高昂?它是哪一块风水宝地创造的圣物?

8月9日至15日,央视20:10(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4-08-09
汉文化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

  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到底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讲明。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显得城府很深。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听了夏候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

  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因张良返回关中时,已烧毁了褒斜栈道,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就是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镇。这条溪水,今名西沟,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今江苏、安徽北部),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部队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是几十个。萧何去追韩信时,来不及告诉汉王。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汉王气得大发雷霆。待到萧何追回韩信以后,去拜谒汉王,作了汇报。刘邦怒斥说:“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何独追一个韩信?”萧何说:“众将容易得到,而韩信乃国士无双,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没有为你统兵打仗的人了。”刘邦这才相信了萧何的话,就要召见韩信,委为大将。萧何批评说:“我王素来傲慢无礼。今天要拜大将,就如呼喊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逃走的原因。”刘邦问:“那该怎么办呢?”萧何:“我王要拜韩信为大将,必须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斋戒七日,还要筑好坛场,准备好一切拜大将的礼节,方可隆重举行拜将仪式。”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寒溪夜涨为汉王赢得一大将,成就其帝业,有谚语曰:“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家四百年?”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4-08-19
CCTV《走遍中国-汉中》之——《汉风亘古》:
http://www.hanzhong.cn/structure/news/zt/content23?infid=23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4-08-24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一

《秦巴谷地》

据说这里曾是秦王嬴政的属地,所以至今这座大山还被称为秦岭。在秦岭和巴山之间,一条汉水横贯其中,秦巴谷地汉中的名字就源于此。当年最让汉高祖刘邦看中的就是这条河。因为在这位汉王的眼里,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是相通的,充满了神灵。所以才能夺了江山,做了皇帝,国号也当然要定为“汉”。据说,汉中也就扬名于此,汉中也就成了汉民族称谓的源头。汉中的历史也就和汉水一样,从云雾缭绕的秦岭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流过汉中的高山与平原,也流过上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秦巴谷地的一棵神奇的大树,名叫桫椤树。这棵桫椤树身高20余米,胸径近2米,茂密如伞的树冠,能将近40平方米的地面遮掩的滴水不漏。据说它已活了两千多岁,饱经了岁月的风雨和世事的沧桑。人们习惯上将秦岭上这棵神奇的桫椤树以北的水称作河,以南则称作江。就在这棵树生长的地方,南北两边,虽然相隔不远,气候地理却迥然不同。

  高桥铺,汉中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年四季雨水稀少,农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常见的老玉米。屋顶上盖的也是北方常见的单面瓦,俨然一派北方风光。房子虽然简单,但门楼却一定要修的高高大大,很容易让你想起曾经生活在汉中的那些王侯将相。

  房子虽然同样是住人,却会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而大为不同。汉中留坝虽然同样也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和高桥铺村相距也不过才十几里地,屋顶上盖的却一律换成了南方常见的双面瓦。所谓双面瓦,就是在单面瓦的接缝处在再加扣一排瓦。因为这里降雨量大,可以及时地排雨,有效地防漏。农作物也以水稻为主。同在汉中,相距不过几十里,那边下雨,这边晴天,仿佛两个世界一般。湿润、温暖、孕育了小江南一般的湖光山色。

  在中国神话小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历经千辛万苦盗取灵芝仙草救活许仙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秦巴谷地的汉中同样也存在着一种具有同样疗效的神奇的植物,叫九转还魂草。

  走进秦巴谷地的这个苗族村寨,你可以听到围炉吸烟的老乡谈起还魂草的故事。它虽然不会像传说中那样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但确实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这种草在当地有很多气派吉祥的名字:还魂草、万年青、回阳草等等。曾经一个日本的植物学家,把一束11年前采摘的,看似枯萎的还魂草标本放如水中,仅仅几分钟后,仙草便恢复了生机。

  程建军找出了他十年前采到的还魂草,虽然已经干枯,但依然翠绿苍劲,让人感受到秦巴谷地的顽强生命力。当我们将着十年前采摘的还魂草放入水中后,仙草在几分钟后,便恢复了勃勃生机。似乎在验证自古以来,“秦地无闲草”的说法。

  在中国的汉代 ,上至皇室,下至豪门世秒族,都在追求灵魂不灭,升天成仙浸透着汉代人的灵魂。汉中城固的升仙村,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发源地。

  橘园镇升仙村,是中国最北纬度柑橘种植地。一般说来,中国的橘树,只生在淮河以南,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汉中地区已经在淮河以北很远了,蜜橘仍然挂满了枝头,柑橘栽培已有千年的历史。

  升仙村的‘升仙蜜橘’,甜中微酸,食后沁脾开胃,口舌生浸。俗话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然而这里的纬度早已超过淮河,却仍然果实累累,柑橘飘香。传说中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难道这神秘的秦岭小乡村的有传说中的仙人和仙气吗?

  这就是周国全说的那个山口。就是它给升仙村带来了一股“仙气”长出了远近闻名的升仙橘:所谓仙气就是从这个山口一天进出两次的风。白天橘园温度升得太高时,热空气就会流进山口,夜里温度降低,山里的热空气又会流出来。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也许当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美妙传说,乘的也正是这秦岭神奇山口,朝发夕至的热空气。

  汉中西乡据说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西乡侯张飞的封地,西乡的午子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山高林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山上保持着原始生态的珍惜树种白皮松。从树干看,这些白皮松年龄应该不下半年。这种松树的树皮,形如鱼鳞,色泽银白,每当月光洒下的时候,绿叶银杆,闪闪发亮,白皮松因此而得名。

  午子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登山揽胜、咏诗作文抒情怀。山上的午子观由顶观、腰观、底观三大古建筑群及500余座灵官庙组成。提起道观,最有名的就是汉中的张良庙。

  相传,今天汉中的留坝县,就是他辟谷悟道之地。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因此在善终建成“留侯祠” 当地俗称“张良庙”。张良庙里最奇怪的就是这种竹子,从竹笋破土而出后,这种竹子先要拐几道弯,然后再长直,人们因此称它弯弯竹。

  人们曾经尝试将这种弯弯竹移植庙外,竹子立刻就直了,再移回来,它又弯了。一道庙门,竟然关住了一道生物变异的奇异风景。这自然也成了汉中引人注目,撩人遐思的去处。人们至今解不开弯弯竹身上的迷,于是自然而然地将它和留侯张良联系起来。弯弯竹的先弯后直,似乎暗合了张良大丈夫能屈能伸、刚柔相济、胸怀韬略的人格象征。

  与弯弯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武侯祠里的这株皂角树。在庙外它本来和其他的皂角树一样是长着树刺的,但到了庙里刺就没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打仗爱兵如子,治国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和治下百姓,建立了赫赫战功和政绩。没刺的皂角树是否也是受了诸葛武侯足智多谋、怀柔天下人格的感召呢!

  汉中武侯祠里还有一株十分珍贵的花木——旱莲。它不但是国内惟一,在世界上也是硕果仅存了。旱莲花的奇特之处是,花蕾像人一样,要经过十个月的孕育,才能在来年的三月开放。每到旱莲花开,香气袭人,枝叶间繁华似锦与果实累累同在,真可谓是天下一大奇观。然而,汉中人最看中的还不是这举世无双的旱莲花。他们选择了汉桂作为市花。最有名的汉桂,得说是南郑县圣水寺院内的这一棵了,传说它是西汉相国萧何亲手栽下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一般的桂花有三四片花瓣,而这株汉桂的花瓣竟有五到七片之多。中秋前后,旱桂花开,前后两次,花期长达半月之久,每每引人驻足,过客无不有口皆碑。不过也许汉中人的祖先,并不像现在的人这样看中汉桂,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这个小巧玲珑的寺庙叫什么“神桂寺”、 “汉桂寺”,而是取名“圣水寺”。可见,这庙里的水,自然要比花有灵气多了。

  圣水寺神奇的五色泉有五种颜色,五种颜色的圣水养育了奇花。其中最特别的就是青龙泉了。

  据说,圣水寺镇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喝下圣水寺的水,就能怀上双胞胎;再圣水寺镇双胞胎确实很多,走在街道上,散步的人群中,不时有一对对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出现。因为圣水寺里的水十分好喝,加上喝了这井里的水会生双胞胎的说法越传越广,所以,那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称号——“双胞之乡”。附近一所叫大河坎的中学,有四位老师结婚后,相继生出了四对双胞胎。其中一对夫妇还生了龙凤胎。

  专家说,小小的圣水寺镇出现如此多的双胞胎,很可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及水质等因素有关。当地政府及村民曾请了专家化验水质,证明了水中确实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汉中圣水寺斑斓的五色泉,从此每天清晨和傍晚就多了许多背水人。

  汉中佛坪地处秦岭南坡中段,有“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美誉。佛坪地处中国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天然的基因库”。冷杉、银杏、阔叶林、竹木、灌木丛,千姿百态的绿装爬满了汉中的漫山遍野。

  汉中还是一个巨大的动物乐园。羚羊、灵猫、大熊猫、金丝猴和朱鹮这些童话故事里的主角,在这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如同那些如今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传说里可以听到的珍惜物种,在汉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朱鹮就是其中的一种。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4-08-27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二

《人杰地灵》

  《三国演义》摆放整齐,翻开,“汉中”字样的翻页,群雄征战的场面、古汉台、拜将台、武侯祠等相叠、翻开《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战马嘶鸣,鼓声阵阵。那些群雄逐鹿的三国故事,有许多都发生在“汉中”。“汉中”,这个被罗贯中提到过两百多次的军事重镇,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施展文韬武略的福地。“福地汉中”,这个被秦岭巴山哺育的物产丰饶的西北小江南,人杰地灵,“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就出生在这里。

  张骞,汉中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县志》记载:张骞的出生地,就在城固县城西南约一公里,紧靠汉江的白崖村。从汉中向东北开车四十分钟就是白崖村。白崖村也叫博望村。因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而得名。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张,而且都是张骞的后代子孙。村子里的人说菜地里的许多蔬菜种子,都是张骞二千多年前从西域带回来的。“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至今村里人还把地里的蚕豆叫“胡豆”,黄瓜叫“胡瓜”,芝麻叫“胡麻”,以示对老祖宗张骞的念念不忘。如今博望村里,大部分人都以种菜为生。当年,老祖宗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蔬菜种子给了他们富裕的生活。问起张骞,人们都会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张骞的后裔。

  翠柏掩映的张骞墓,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平静的往事。1938年,因为战乱迁到汉中城固县的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得知张骞墓近在咫尺,于是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居住在墓地周围的张氏后裔,集结一千多人,肩扛锄头、扁担来守护陵墓,阻止发掘。他们认为祖先的坟墓被挖,是奇耻大辱。这次发掘虽然因冲突而中途停止,却意义重大。通过发掘,得出了位于汉中城固县的张骞墓就是张骞真墓的结论。

  公元前138年,张骞作为汉武帝招募的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乘马载驼,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准备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到达匈奴控制区时被匈奴人扣留。随行的一百多人也被分到各家当了奴隶。张骞被匈奴软禁了十多年后,终于出逃。这次出使张骞用了13年。西行时他带了一百多个汉人,回来时却带了两个胡人,一个是善于骑射的堂邑父,一个就是他的胡妻。《汉书》对张骞这样评价:“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也就是说,张骞胸襟博大,对人宽容,让人信任,连西域的人也都喜欢他。

  张骞第一次出使回来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以后西汉和西域的来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张骞就是从汉中盆地,走到了长安,又从长安,走向了更遥远的西域.开通了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今天经过汉中的108国道,就是当年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张骞出使西域二百多年后,一个叫蔡伦的人也沿着这条路来到了汉中。

  让我们再一次认识这位东汉时中国伟大的发明家。蔡伦,生年不详。湖南耒阳人,十三、四岁就入宫做了太监。蔡伦曾任尚方令,他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工匠为皇室造剑。蔡伦制作的宝剑异常锋利,由于他的官职是尚方令,成语“尚方宝剑”就缘于此。因发明造纸术有功,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食邑300户。蔡伦的封地在今天汉中洋县境内的龙亭镇。龙亭镇位于著名的古栈道子午道的南端,交通极为便利。唐玄宗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由四川经荔枝道转子午道,日夜兼程送到长安的。

  繁华的龙亭造纸图让我们看到了蔡伦造纸的全过程。从原料浸泡到纸张制成,整个造纸过程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由专职人员来操作。这是在龙亭镇出土的东汉时的造纸工具,因为有了蔡侯纸,人们不再用昂贵的丝帛和沉重的竹简书写,而改用价廉,经济的蔡侯纸。龙亭镇盛产造纸原料构树皮,当年因为出产“蔡侯纸”,龙亭镇的造纸业兴盛一时。

  公元121年,蔡伦死于一场宫廷政变。蔡伦发明造纸术到现在经历了一千八百年,手工造纸早已被先进的工艺代替。龙亭镇依然流传着古老的蔡伦造纸术,这也许就是汉中人对“龙亭侯”蔡伦的最好纪念。

  2003年6月,汉中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反映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特色,对汉中市城市道路广场重新命名。在重新命名的城市道路中,有以外交家张骞封号命名的"博望路",以造纸术发明人蔡伦封号命名的"龙亭路"。还有以三国时蜀汉大将魏延被斩之地命名的"虎头桥"路。

  汉中市中心广场是商业中心地段。商铺众多,招牌林立,在这儿里“古虎头桥”四个字格外显眼。“古虎头桥”是个碑亭,这个碑亭是2002年汉中市政府在新建的现代化商城边,特意修建的。自从碑亭建好以后,沈明堂夫妇就在这儿做些生意。每天早晨九点钟,老沈夫妇在碑亭的生意准时开张。

  开张时,女主人总要掸去“虎头桥碑”上的灰尘,仔细擦亮墙壁上的《魏延传》。然后才去照看自己的生意。很少有人问起碑的来历,也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三国故事。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一心想“克复中原”,可惜壮志为酬,便在征战中病死。《三国演义》中这样说,蜀国大将魏延头上有“反骨”,被怀疑有反叛之心。于是在诸葛亮死后,在汉中的虎头桥边魏延也被斩杀,临死之时,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尽管壮烈,也难逃一劫。

  魏延,三国时候蜀国名将。做过蜀国第一任汉中太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在做汉中太守期间,魏延利用《易经》中的 “重门”之法,在城周围筑起土围子,并在上面层层驻扎军队,抵御外来之敌。由于魏延治理有方,汉中因此得十年平安。特别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率一支部队从汉中的子午道偷袭长安,以配合诸葛亮在祁山的主力。他认为这样可以一举光复长安以西的地方。诸葛亮怕冒险而没有采纳,六出祁山皆以失败告终。魏延常感叹自己不能人尽其才。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他第六次北伐征战途中病死。蜀国长史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暂时撤军,停止北伐。魏延认为不可“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应该以蜀汉大局为重,继续北伐。但与魏延不合的杨仪,派马岱斩杀了魏延。也许魏延万万没有想到,让他屡次建功立业的汉中,竟成了他的最终归地。

  离虎头桥碑不远的石马坡,就是魏延墓所在地。墓早已不在,石马坡年底也要建现代化立交桥了。石马和石人已经搬进了汉台博物馆。这一切总能唤起汉中人对汉中太守魏延的追忆,“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虎头桥碑旁的这副对联,也许正是汉中人对这位魏太守的最好记忆。

  今天,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还是造福汉中的魏延,都变成了汉中的城市道路名。汉中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仿佛也在提醒汉中人,要记取汉中曾经的千年沧桑和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

  霓虹闪烁,华灯初上。汉水蜿蜒,秦岭逶迤。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绵延包容的人文历史。秦巴谷地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4-08-27
汉中确实不错。只要做了省会,就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4-08-27
把汉中和汉朝联系起来未尝不可,但是进而觊觎当什么汉城,显然可笑。
仅仅是因为一代王朝的名字由于当年封地的原因和一个边远小城相同,就以为这个王朝就会特别重视这个城市,进而还要胁这个朝代的名字来提高自己城市的知名度。我觉得从热爱自己家乡的角度未尝不可,但是历史还是要尊重的。

1。汉中根本就不是汉朝在楚汉对峙时候的根据地,刘邦的根据地是关中,这一点毋庸置疑。刘邦在汉中只待了3个月,有历史可查。
2。在刘邦的群臣中没有来自汉中的人士,刘邦的部队也不是来自汉中,而是关东军。
3。汉朝建立之后,汉中丝毫没有受到重视,不要说和首都长安比,就连丰沛之地都不如。
4。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汉中还是南面的四川,他们被人们提及重视的时候,都是国家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他们的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国家的衰退。

汉中不是什么汉民族龙兴之地,而是汉族和氐羌交汇、融合的地方。是汉民族文化的边缘地带。这也是为什么汉中在历史上总是作为蜀道上的中转站而被提及,总是作为一颗流星在纷乱的中国历史中匆匆闪过的原因。
提高城市地位的想法是好的,不要篡改历史上的地位。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4-08-30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8-27 19:06:29的发言:
把汉中和汉朝联系起来未尝不可,但是进而觊觎当什么汉城,显然可笑。
仅仅是因为一代王朝的名字由于当年封地的原因和一个边远小城相同,就以为这个王朝就会特别重视这个城市,进而还要胁这个朝代的名字来提高自己城市的知名度。我觉得从热爱自己家乡的角度未尝不可,但是历史还是要尊重的。
1。汉中根本就不是汉朝在楚汉对峙时候的根据地,刘邦的根据地是关中,这一点毋庸置疑。刘邦在汉中只待了3个月,有历史可查。
2。在刘邦的群臣中没有来自汉中的人士,刘邦的部队也不是来自汉中,而是关东军。
3。汉朝建立之后,汉中丝毫没有受到重视,不要说和首都长安比,就连丰沛之地都不如。
4。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汉中还是南面的四川,他们被人们提及重视的时候,都是国家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他们的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国家的衰退。
汉中不是什么汉民族龙兴之地,而是汉族和氐羌交汇、融合的地方。是汉民族文化的边缘地带。这也是为什么汉中在历史上总是作为蜀道上的中转站而被提及,总是作为一颗流星在纷乱的中国历史中匆匆闪过的原因。
提高城市地位的想法是好的,不要篡改历史上的地位。

你的观点错的最严重。

建议你好好读一读历史资料。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4-08-30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8-27 19:06:29的发言:
把汉中和汉朝联系起来未尝不可,但是进而觊觎当什么汉城,显然可笑。
仅仅是因为一代王朝的名字由于当年封地的原因和一个边远小城相同,就以为这个王朝就会特别重视这个城市,进而还要胁这个朝代的名字来提高自己城市的知名度。我觉得从热爱自己家乡的角度未尝不可,但是历史还是要尊重的。
1。汉中根本就不是汉朝在楚汉对峙时候的根据地,刘邦的根据地是关中,这一点毋庸置疑。刘邦在汉中只待了3个月,有历史可查。
2。在刘邦的群臣中没有来自汉中的人士,刘邦的部队也不是来自汉中,而是关东军。
3。汉朝建立之后,汉中丝毫没有受到重视,不要说和首都长安比,就连丰沛之地都不如。
4。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汉中还是南面的四川,他们被人们提及重视的时候,都是国家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他们的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国家的衰退。
汉中不是什么汉民族龙兴之地,而是汉族和氐羌交汇、融合的地方。是汉民族文化的边缘地带。这也是为什么汉中在历史上总是作为蜀道上的中转站而被提及,总是作为一颗流星在纷乱的中国历史中匆匆闪过的原因。
提高城市地位的想法是好的,不要篡改历史上的地位。
什么叫篡改?汉王朝之名来源于汉中,这叫篡改历史?连汉王朝的纪年都是从刘邦亲赴南郑就汉王时算起的,被称为“汉元年”。难道是司马迁搞错了?
汉中地处当今中国腹地,是“边缘小城”?更西面的甘肃、青海、新疆难道被你卖给外国了?
1.刘邦在汉中只呆了四个月是事实,不需什么求证;但就此奠定了汉王朝的根基!此后一系列重大的“国策”,都是在汉中时作出的:筑坛拜将、明修暗渡、北定三秦、逐鹿中原......刘邦虽走了,但丞相萧何却留在了汉中,将巴、蜀、汉中的财赋和兵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北伐的大军中;尔后才有关中和巴蜀汉中共同作为“楚汉战争”根据地的历史!
2.刘邦的谋士和将军,没有什么汉中人;但并不能也说刘邦的军士中也没有汉中人。
3.刘邦定都长安后,将其国号定为“汉”,本身说明了什么?在尔后的分封诸侯中,刘邦认为,汉中是“龙兴之地、封王之所”,只能是他自己的,不能封于任何人!
4.你的这条最荒谬!秦有汉中巴蜀而横扫六国,汉有汉中巴蜀而一统天下。这些难道都是中国“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至于大唐和北宋时期汉中和四川地区的地位,可以说在当时也是显赫一时的。难道唐宋时期也是中国“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秦汉和大唐难道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赶快收起你那歪曲史实的宿命论观点吧!
没有人说“汉中是汉民族龙兴之地”!汉中是汉王刘邦建立的“汉王朝的龙兴之地”!!![em12]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4-08-30
《走遍中国·汉中专辑》我基本上都看了,而且我坐火车经过汉中次数太多了,非常喜欢汉水的清澈,真的是青山绿水。但是,事实总是要讲的,就是所谓“汉中无法被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取代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它的辉煌的汉代历史。”的说法。西安不炫耀自己是“汉都”有道理,因为洛阳也曾经是“汉都”。但是汉中的确是汉朝历史中的小人物,而且不是一般的小。


以下是我能从《史记》找到的关于汉中的记载:

《高祖本纪》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
····刘邦充其量在汉中待了四个月,以后刘邦再也没回来,不仅如此,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武帝都没有记载来过汉中。而与之相对的丰沛之地则受到西汉君主的格外关注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鳷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乐书》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高祖本纪》
这难道不说明问题么?


《河渠书》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汉武帝时,褒斜道修通了,但是漕运没成。古代水运最方便,也最容易繁荣,可惜没成。

《封禅书》
沔,祠汉中;
····汉水上游叫沔,以前十堰附近还有沔阳,到了湖北中部,才开始普遍的叫汉。


《留侯世家》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也就是说张良只是因为送刘邦,才到了褒中,根本就没有到达南郑。张良与汉中的联系实在牵强。拿现在的比方,旅途之中张良在汉中火车站下来活动了一下,此地也就和张良有了联系,就这么牵强。


《货殖列传》
栎邑北卻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开始几乎没有汉中,长安南就是巴蜀,幸好最后有一句,只是褒斜而已。


····我在《左传》丝毫没能找到汉中的踪影,说明汉中在春秋之前与中原缺乏足够的联系,因此基本可以说汉中不是汉民族的龙兴之地。


《汉书·宦者列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蔡伦是桂阳人,封在龙亭,当时太监已经抬头,所以可以认养后代,可他死后国就没了。当时大臣不得罪皇上一般不就国,估计蔡伦也没到过汉中,至少没记载,死后国除。也就和汉中没缘份了。《走遍中国·汉中专辑》我基本都看了,其中居然还有蔡伦的后代,不敢肯定,但基本是假的。因为最后蔡伦是陷入宫廷内乱,蔡伦依附的窦太后死了,安帝不是窦太后儿子,所以蔡伦也就被干掉了。他的后代即使有,也会隐姓埋名,怎么会出现在远离家乡的龙亭,而且还姓蔡。

本人不学无术,看的书很少,就知道这么一点,所以只能这么评价汉中,万望积极批评。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4-08-30
楼上的:
不要仅凭你列的那一点史料就来对汉中断章取义,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把历史资料收集得差不多再下结论。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4-08-30
《史记》《后汉书》《左传》里面除了上述已经没有汉中的记载了,《汉书》有多少呢,不清楚,要不你自己看?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4-08-30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8-30 17:28:20的发言:
《史记》《后汉书》《左传》里面除了上述已经没有汉中的记载了,《汉书》有多少呢,不清楚,要不你自己看?


宋史、唐史看过吗?
汉中的古地名梁州、兴元你听说过吗?你知道是咋的来的吗?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4-08-30
“什么叫篡改?汉王朝之名来源于汉中,这叫篡改历史?连汉王朝的纪年都是从刘邦亲赴南郑就汉王时算起的,被称为“汉元年”。难道是司马迁搞错了?”
《高祖本纪》
(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
(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汉元年是从秦王子婴投降算的,看了《史记》,你就明白了。刘邦既没有在南郑封汉王,也没有在南郑即帝位,更没有建都南郑。只是因为封地为汉中,而且汉的旗号已经打了5年了,大家习惯了,所以叫汉。
····司马迁当然不会错啊



“汉中地处当今中国腹地,是“边缘小城”?更西面的甘肃、青海、新疆难道被你卖给外国了?”
《河渠书》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汉武帝时候修了褒斜道,之前只有陈仓、杜南道,那么,汉中什么时候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呢?
《秦本纪》
(惠王)十三年(-325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也就是说,汉中之前是楚国的地盘,而在《左传》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可见在楚也是边缘地带。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都喜欢旅游,也没有来过汉中,为什么,不用我说了吧。


“刘邦虽走了,但丞相萧何却留在了汉中,将巴、蜀、汉中的财赋和兵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北伐的大军中;尔后才有关中和巴蜀汉中共同作为“楚汉战争”根据地的历史!”
《萧相国世家》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也就是说萧何只是在汉元年在汉中,因为那时候关中是前线,从汉二年萧何就开始在栎阳,也就是秦旧都。那么你说到底是关中还是汉中,……而且同样的记载还有很多,不用论辩了吧。


“2.刘邦的谋士和将军,没有什么汉中人;但并不能也说刘邦的军士中也没有汉中人。”
····有罪推定,不能确定没有,就算是有,有意思。刘邦军中肯定有的是关东军和关中军。
《高祖本纪》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没有汉中军的记载,说明什么,可能汉中地处偏远,开发不完全,人口少,而且汉中人征讨关东,战斗力肯定没有关东人强。总而言之,汉中在楚汉相争中,似乎没起多少作用。


“3.刘邦定都长安后,将其国号定为“汉”,本身说明了什么?在尔后的分封诸侯中,刘邦认为,汉中是“龙兴之地、封王之所”,只能是他自己的,不能封于任何人!”
····可能在刘邦的心里,会觉得汉中挺吉利的,但这也只是我给你找的一个理由,历史没记载,以后写小说似乎可以用一用。可是既然论事实,没有记载,空话没用啊。


“4.你的这条最荒谬!秦有汉中巴蜀而横扫六国,汉有汉中巴蜀而一统天下。这些难道都是中国“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至于大唐和北宋时期汉中和四川地区的地位,可以说在当时也是显赫一时的。难道唐宋时期也是中国“处于危亡、分裂、苦难的时候?”秦汉和大唐难道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赶快收起你那歪曲史实的宿命论观点吧!”
····首先应该说的是,秦有关中而王天下,汉有关中而王天下,这一点史实太多了,我就不说了。只是汉中很有福气,一直作为战胜者的盟友,没受什么战乱。那么汉中什么时候有名呢?
第一次汉初,刘邦来过,4个月后,他走了,再也没回来,但是他把汉的名字带给了全国人民。(楚汉战乱)
第二次东汉初,公孙述从汉中出兵战隗嚣(光武12年战乱)
第三次东汉末,张鲁利用汉中的偏僻在此创造了短暂的世外桃源,不久曹操来了,黄忠来了,魏延来了,诸葛亮来了……(东汉末天下大乱,然后是三国)
第四次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汉中作为边疆,多次易主。(中华民族磨难)
第五次安史之乱,唐玄宗幸临汉中,多年来终于有皇帝幸临汉中,可惜又是战乱(安史之乱)
第六次南宋,边疆重地,怎么不会提到呢(中华民族又一次磨难)


剩下的时候,我实在想不起汉中,不是什么宿命论,只是举一些史实,说明汉中在历史上的地位。
我当然希望汉中好了,有这么多旅游资源和文化背景,农业基础也不错,只是不能叫“汉城”。原因已经说过了。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4-08-31
唐朝时,中国南方的一部分重要物资是通过汉中运往长安的,不是你说的仅仅是安史之乱中央才想到汉中的;元朝划分行政区时,为何要把当时属于四川的汉中划给陕西;抗战时期,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故宫的文物秘密藏于汉中;建国后,陕西除关中地区在汉中布设了一批重要的军事工厂,如012基地、导弹工厂、核工业等,是问,陕西的周边及省内地级市不少,为何单选汉中。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4-08-31
再补充几条:
汉中在解放前是全省第二大城市;
汉中的植被覆盖率西部第一;
汉中在全国比较早就推广了杂交水稻(80年代初)而且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70%;
陕南第一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
阳安铁路比陕北铁路早几十年而且还是电气化铁路。

不多说了,这么多的优势你不知道,不等于没有,只能说明你知道得太少。许多外地人一到汉中就很奇怪,这里明明是南方嘛,咋算西北呢?他们对汉中的评价就一个字:好。
陕西的黄土地宣传过多,让秦岭以北的省内人和外省人都以为全陕西都是黄土地,外地人听汉中人的口音就以为汉中是四川的。多少年来,汉中一直被关中和陕北给淹没了。可悲啊。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4-08-31
以下是引用tslx在2004-8-31 9:06:20的发言:
唐朝时,中国南方的一部分重要物资是通过汉中运往长安的,不是你说的仅仅是安史之乱中央才想到汉中的;元朝划分行政区时,为何要把当时属于四川的汉中划给陕西;抗战时期,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故宫的文物秘密藏于汉中;建国后,陕西除关中地区在汉中布设了一批重要的军事工厂,如012基地、导弹工厂、核工业等,是问,陕西的周边及省内地级市不少,为何单选汉中。
很简单,抗战和三线建设这样的情况,什么地方交通部不方便,环境恶劣,这些东东就往那里去。汉中被有幸选中,正说明汉中的条件比较糟糕。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4-08-31
以下是引用tslx在2004-8-31 9:49:37的发言:
再补充几条:
汉中在解放前是全省第二大城市;
汉中的植被覆盖率西部第一;
汉中在全国比较早就推广了杂交水稻(80年代初)而且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70%; 陕南第一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
阳安铁路比陕北铁路早几十年而且还是电气化铁路。
不多说了,这么多的优势你不知道,不等于没有,只能说明你知道得太少。许多外地人一到汉中就很奇怪,这里明明是南方嘛,咋算西北呢?他们对汉中的评价就一个字:好。
陕西的黄土地宣传过多,让秦岭以北的省内人和外省人都以为全陕西都是黄土地,外地人听汉中人的口音就以为汉中是四川的。多少年来,汉中一直被关中和陕北给淹没了。可悲啊。
陕西只有秦岭以南是南方,秦岭以南又只有汉中是平原,这很奇怪吗?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4-08-31
40楼:你“引经据典”那么多,想说明什么?汉中-汉王-汉王朝-汉民族(汉字、汉语)-汉学,不是一脉相承的?《左传》中没有汉中的记载,汉中在此之前就是属于无人所知的蛮荒之地?那《禹贡》中的“梁州”呢?
一个字:迂!

我不需什么“引经据典”,我只需要说明一点:汉王朝是从汉中走出来的;汉王朝的朝代名来源于汉中的地名;汉民族因汉中-汉朝而有了统一的称谓!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4-08-31

很简单,抗战和三线建设这样的情况,什么地方交通部不方便,环境恶劣,这些东东就往那里去。汉中被有幸选中,正说明汉中的条件比较糟糕。


陕西的周边和省内如广元、安康、商洛、陇南、天水、平凉、延安难道都比汉中条件糟糕吗?西北行政区唯一的真正的鱼米之乡算糟糕的话,那西北其他地区就不适宜人居住了。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4-08-31
“那《禹贡》中的“梁州”呢?”

这个问题问的好,至少应该说一说《尚书》,《尚书·禹贡》中确实有关于梁州的说法: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熟悉的话就知道看厥田,可以知道土地的肥沃情况,厥赋,可以知道土地总体开发情况。梁州的厥田仅仅比扬州和荆州强,厥赋是最差的。再看看贡品进本都是矿产品和皮毛,都是粗加工产品或者基本无加工产品。
而且《禹贡》的写成年代,史学界通常认为战国以后,原因就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作品中,包括《左传》中,没有关于汉中及梁州的记载。所以即使《禹贡》有关于梁州的记载也不为矛盾。
你知道有九州的说法,其实还有更早的十二州的说法,同样是在《尚书》中,《舜典》就有十二州的说法,从字面上就比《禹贡》要早,只是具体哪十二州并不清楚。
但是在另一个早期文献中也有关于九州的说法,这本书就是《逸周书》,顾名思义也就是散失于《尚书·周书》之外的《周书》,可能是当年孔子从周书裁掉的,由于《逸周书》是从汲冢中获得,年代下限至晚也是战国,其中没有梁州,九州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雍州和荆州都不包括汉中,所以可以说在更早期的文献中没有汉中和梁州。我想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考证历史是为了对事实的尊重,其实有些东西我也是最近才更明确的。

“汉中-汉王-汉王朝-汉民族(汉字、汉语)-汉学”,

除了第一个我都承认,汉中显然不是汉民族和汉学的源头。在我看来,我们民族之所以叫汉,完全得益于全汉400年中央集权、前所未有的统一所带来的认同感,以至于王莽篡位,当时起来造反的人,姓刘或者冒称姓刘的大的就有5家,后来凡是姓刘的建立国家也基本叫汉。

汉的名字之所以成功,正是在于汉中在全国的地位不高,听起来没有地域歧视,更容易被全国人民接受。试想如果刘邦建立的国家叫楚或者其他什么诸侯国的名字,其他诸侯国地域的人,势必会有受奴役和压迫的感觉,统一的国家就会危机四伏。而汉,一个地域感想对薄弱的名字,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这也许是刘邦成功的民众心理原因吧。


如果我讨厌汉中,我根本不会劳神找资料,胡侃几句一样起作用。发展旅游,公正的利用历史,让群众在游玩中体会民族历史的悠远,更加热爱我们民族自身,于汉中,于外人都是有益的。不要肆意夸张历史。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4-09-01
shipsticy:

我们实事求是的宣传我们汉中,并无夸大、篡改历史(请注意上面转发的大都是中央电视台的解说词,不是汉中人自己编的)。
而你抱着强烈的偏见,你在你的第一次回帖中居然说汉中在汉代以后就没几个人了,一直是蛮荒之地。你让历史学家告诉你看汉中是不是自汉代以后就没几个人了,成了蛮荒之地。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连汉中都没几个人了,成了蛮荒之地,那陕西还能走到今天吗?陕西岂不是像新疆楼兰一样了,早成沙漠戈壁了,连草都没有了。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4-09-01
以下是引用shipsticy在2004-8-31 17:39:47的发言:
如果我讨厌汉中,我根本不会劳神找资料,胡侃几句一样起作用。发展旅游,公正的利用历史,让群众在游玩中体会民族历史的悠远,更加热爱我们民族自身,于汉中,于外人都是有益的。不要肆意夸张历史。


按照北极星的观点,你不找资料就没有资格在这里侃。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4-09-01
以下是引用tslx在2004-9-1 11:50:59的发言:
shipsticy:
我们实事求是的宣传我们汉中,并无夸大、篡改历史(请注意上面转发的大都是中央电视台的解说词,不是汉中人自己编的)。
而你抱着强烈的偏见,你在你的第一次回帖中居然说汉中在汉代以后就没几个人了,一直是蛮荒之地。你让历史学家告诉你看汉中是不是自汉代以后就没几个人了,成了蛮荒之地。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连汉中都没几个人了,成了蛮荒之地,那陕西还能走到今天吗?陕西岂不是像新疆楼兰一样了,早成沙漠戈壁了,连草都没有了。
亚马孙热带雨林不是沙漠戈壁,可是一样是没有几个人的蛮荒之地。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