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5-29 17:40:34
香港回归十周年系列评论
金心异
“香港+深圳”处在中国南部地区(长江以南)和东南亚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既是地理中心,也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中心。
九七年香港回归后,各省与港往来,必须通过港澳办协调。仅有广东省例外,它和香港有一个建制性的合作机制:粤港合作联席会议。
到2004年,例外之外又多了一个更加例外:当年深圳市长李鸿忠访问香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1+8”协议,共9个合作文件,这个协议甚至建立了深圳相关各局与香港特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
2007年2月,准备竞选第三届香港特首的曾荫权发布其政纲时说,他为香港设计的其中一个方向,是“与深圳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深圳携手打造国际大都会”。评论者指出,这是香港特首在战略层面首次强调与深圳的特殊关系。
香港的学者这两年已热衷于谈论“香港+深圳”:30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4000万人次的机场吞吐量,4000万标箱的港口吞吐量,亚洲无可匹敌的金融中心,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全球投资者在中国的最佳选择。
2006年3月,广东省“两会”通过了雄心勃勃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香港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发出了“香港可能会被边缘化”的警告,其实陷入边缘化危机的不止是香港,还将有深圳。此后,深港学术界对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兴趣陡浓。
在此之前的近30年时间里,双方的合作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或商界自发的往来;一类是政府协调的政策配合或基建设施安排。前者包括:港商在深圳的大规模投资,香港制造业北移深圳,香港居民大量购买深圳房地产自住或投资,港人北上消费和深圳人南下旅游购物;后者包括,双方口岸改革的对接(罗湖口岸延长通关时间,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新口岸的设立,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等),人民往来的便利化措施(自由行、国际游客进入深圳72小时免签等)、大型基建设施(深港西部通道、铜鼓航道、深圳河治理、深港地铁对接、穗深港高铁、大亚湾核电站、东深供水工程等)等等,这些合作深圳固然从中受益非浅,香港亦从中受益,制造业的北迁基本未伤及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现在,不少学者已认识到,深圳是香港的天然盟友,“香港+深圳”如果真正实现城市一体化,将有效地解决香港面临的许多困难。诸如:
其一,大“香港-深圳”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本地市场,这个统一过程本身,由于各种要素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就会刺激内部的投资、消费和贸易的成长,产生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一个强大的本地市场本身对投资者就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香港+深圳”的概念本身成为经济热点效应,可以增强本地的和对全球投资者的信心。事实上,这样一个概念给了一窝蜂向中国涌来的全球投资者另一个选择,一个可能更优于上海的选择。
其二,香港+深圳,可使香港和深圳各自的竞争优势得以强化,而各自的短板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香港需要通过深圳重建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这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深圳必须深耕细作,利用其移民人口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和人脉优势,迅速建立其在全国的投资关系和国内贸易网络,加之香港商人在全国已初步建立的投资关系和国内贸易网络,它们便可以相对于上海构建的国内投资关系和国内贸易网络显出强大的优势。
与此同时,香港必须加大推广力度,在其原本具有的与美国、欧洲的投资和贸易联系之外,深耕细作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与贸易联系,加上深圳在东南亚、非洲等已经初步建立的国际贸易关系,二者的结合,便可以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资者走向全世界建立最佳平台。
如果,“香港+深圳”能够迅速彰显其在全国的投资关系和贸易网络,显示其与上海相比并不逊色,那么,全球投资者就会更加看重其投资中国和国内贸易的平台角色,金融机构就可以使用“香港+深圳”平台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业务提供服务。
如果,按照许多学者的建议,深交所进行公司化改造,之后与香港联交所交叉持股,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分工,联交所着重发展主板市场,而深交所主攻创业板,或可以两地挂牌上市,亦可实现转板等要求,那么“香港-深圳交易所”便会形成对大中华地区企业的强大吸引力;“香港+深圳”资本市场的整合,将可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选择,并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金融市场的融入全球化铺平道路。
其三,“香港+深圳”最大的价值仍是在区域竞合的战略层面:“香港+深圳”可一举同时消除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在大珠三角地区的“边缘化”危机,在泛珠三角体系内也同样能争取到战略主动权。在成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两个区域格局的主导者的基础上,“香港+深圳”将一举确立其在整个大中国经济体中的两个“经济首都”之一的地位;“香港+深圳”处在中国南部地区(长江以南)和东南亚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也既是地理中心,也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中心,这将使得它与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竞争中居于优势。
问题的关键是,双方在达成战略共识的基础上,如何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踏实、有效地推进城市一体化?也许“深港创新圈”是一个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