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406阅读
  • 197回复

[陕西]榆林将成为陕西的第二大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75 发表于: 2007-07-08
返回陕西主站 设为首页 
 
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  本站由榆林市横山县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内容组织和审核

 
当前位置: 主页 >  重要专题 >  正文



榆林发展变化纪事

2006-12-12 11:05  文章来源:横山县商贸行业办公室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其它

  榆林完全是西部的一个中等城市,而不是一个中小城市——2006年初秋,深圳的几位文化界朋友来榆观光旅游时甚为惊异地对记者这样说。我们开车转榆林市区,一看竟用了三四个小时。一路上,车窗内是清泉似的陕北民歌乐声,歌声不时地将我们带回沙蒿蒿林或站立着搂柴婆姨的那崖畔畔;而车窗外掠过的是宽阔笔直的马路,穿梭不断的车流,一幢幢高楼的远影。
  在我们踏上长城路之时,夜幕已降临,洁净的长城路华灯齐放,商铺和酒店的霓虹灯交相闪映,让人恍若走进大都市。

  城郭日夜扩展
  你也许不相信榆林的城郭日夜在扩展,但当你到榆林的开发区看看,你就会明白。今天,放眼这座古老而新兴的城市,从西沙到东沙,从红山到南郊,到处都耸立着高高的吊塔,到处都是施工现场。城区以怎样的速度在扩展?市规划局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90年代,榆林市区面积仅10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扩大为20余平方公里。2000年制作的榆林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近期(2000年—2005年),市区人口达到25万,市区面积发展到30平方公里,实际的情形却是2005年榆林市区人口猛增到36万之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目前修订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当中。
  商厦雨后春笋
  前几年,常听身边的某某女士为买几件时装,专门下一趟西安,特别是准备结婚的青年男女。就是在几年的时间里,喜洋洋、国贸、百家、好日子、金花、民生、吉美…榆林市区接二连三出现数十家大型商场和购物时超。而今,足不出城,便什么都可以买到,从高档时装、高档电器、电子产品到各类食品,在大都市能见到的,今天在榆林的商场应有俱有。
  榆林的商场里,也挂着一件几万元的衣服,于是本市各县区的人们都跑来榆林购物,每遇双休日节假日,街道上商场里人流如潮。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榆林市区现有年批发2000万元以上和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商厦8家,2006年1—10月销售总额达到18亿多元。而许多社会人员说,实际的情形可能远远大于此。
  交通全面提速
  当年210国道全线贯通的时候,榆林人民就已是欢呼雀跃,榆林日报发表题为《轻车一日去西安》的重要报道。这条坦途大大方便了榆林人去西安,但它毕竟跟不上榆林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
  榆林修铁路已是势在必行。经过将近10年的前期准备,1998年榆林人民盼望已久的神延铁路终于破土动工。开山炸石,移水架桥,迁户并村,用支援革命战争的精神来支援神延铁路建设!通过铁路和地方干群3年多的艰辛苦战,2001年腊月二十七,榆林到西安的铁路客运正式通车试营运。一时间坐火车、看火车、说火车成为榆林马年春节最新鲜的一件事。榆林火车试运火爆,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买票极其难的问题。有的人夜里12点钟就抱着小凳来坐下等着,有的人排了几天还买不上,干脆抱铺盖睡在广场上等着,这一紧张局势一直延续到2006年9月。
  2006年国庆长假前夕,榆林到西安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榆林到西安的行程一夜间缩短到了五六个小时,再也没有人为一张火车票下那么大的功夫了。更重要的是这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坦途,开车行驶在包茂(榆西段)高速公路上,轻松、快捷、安全,同时可饱览沿途的美丽风光。记者开车从榆靖高速公路走过,看到从靖边开往榆林方向的小车几乎连成了线。据高速公路交警大队统计,今天榆靖高速公路日车流量迅速增加到近万辆。
  汽车进入家庭
  上世纪90年代,记者在定边白于山区采访时,当地一些村人见了小车还稀罕,村里来了小车,满村道的狗追着咬。想来,今天即使在落后农村也不会再碰见那样憨的狗了。
  那是在几年前的秋天,街头枯黄的槐叶正在飘落,记者从北京回来,一脚踏上榆林的街道,顿感荒凉、萧索。然而就是在几年时间,榆林的街头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车辆,那些繁华路段,堵车已是随时就可能发生的事了。交警支队支队长姜茂雄这样回答记者:2006年截至11月底,我市正式上户的私家小汽车就有12411辆,比去年同期的6367辆增长近2倍,无论绝对数字,还是增幅,仅次于西安市。
  通信走向数字
  上世纪90年代各单位办公桌上仍搁着老式手摇电话机,1991年,上了程控,榆林终于告别了“摇把子”;之后不久,济银、呼西两条国家一级光缆主干线从榆林境内通过,彻底改变了榆林通信落后的局面,从容量到传输速度,一下提高了几千几万倍,实现了数字化 。
  1996年榆林有了第一部手机,当时叫大哥大。然而不到10年,榆林就有150多万人拿上了手机。手机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通信工具,已不仅仅停留在通话上,据榆林移动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榆林现在每天的短信业务量可达到500万余条。不仅城里人发短信,就连农村人也开始感兴趣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创作大赛,许多农村人撕下自家孩子作业本上的纸或用黄公主烟盒写上自己创作的短信作品寄来,至今还记得一名外地来榆打工者创作的短信:信天游唱过,大秧歌扭过;路遥书读过,大红枣吃过;白云山游过,镇北台登过;高速公路修过,煤气油开发过;榆林的变化,我亲身经历过。
  今天,不光是城里人都有了手机,就是那些赤脚光背在田里种地的农民,腰里也别着手机;从此,万山丛中的农民史无前例地用拿惯了老镢头的手拿起手机,同现代社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推荐给朋友】【大 中 小】【打印】 
推荐文章:


四代人眼中的榆林城    2006-12-12 11:04
榆林人的文化生活日益开放多样    2006-12-12 11:03
榆林特色文化五年嬗变    2006-12-12 11:02
榆林市今年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2006-12-12 10:57
榆林石化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6-12-12 09:33
榆林5年完成水利水保投资15亿元    2006-12-12 09:27
榆林6年又有52. 7万人脱贫    2006-12-12 09:25
榆林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    2006-12-12 09:22
交警日夜严整治“平安榆林”有保障    2006-12-12 09:13
榆林市将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节水型城市    2006-12-12 09:08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
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
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网站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信息化司 联系人:吴 博 电话:010-65198950   Email:地方商务之窗邮箱
 内容组织:陕西省商务厅         联系人:王发合 电话:029-87291591   Email:内容组织人员邮箱
 技术支持: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国 华 电话:010-51651200-606 Email:技术支持人员邮箱 
只看该作者 176 发表于: 2007-07-08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在指出这种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林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的初步思路和对策.
只看该作者 177 发表于: 2007-07-08
 
       
  推进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
发布时间:2007-6-30 17:15:04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推进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榆林市政府调查研究室李怀珠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各国和各地区都力争在更大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交流、寻求合作,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区域经济正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经济区域的强弱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能源需求也更加旺盛,能源经济在二十一世纪发展中举足轻重。在这一大背景下,以榆林、鄂尔多斯、忻州以及宁夏为代表的黄河中上游能源板块经济正在兴起,逐渐在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榆林作为这一区域中唯一的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壮大区域竞争能力,更好地肩负起全国能源安全的重任,是我们急需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区域”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上某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把“区域”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就是“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区域相结合的复合体。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特点,以及生产专门化程度和发展方向,将某些国家、一国一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有大有小,也可大可小。大的“区域经济”,可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经济区,小的“区域经济”,可以是一国之内不同行政区划如省、市、自治区,以及其内部的不同经济区。“区域经济”不同于在长期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根据政治原则和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形成的“行政区划经济”,或“地区经济”、“地方经济”,是在自然形成的区划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区域经济具有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等基本特征。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先后形成了农业、工业、中心地理和市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反映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形成以空间结构理论和现代区域分析方法为内涵的、比较系统的区域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区域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非均衡状态下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陆续提出“大推进”理论、“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发展极(增长极)”等理论,使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逐步成为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一大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重点)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呈现出五大态势:
    一是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加大投资倾斜,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 
    二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导地位凸显。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对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的吸纳,目前中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不断增强,不仅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还促进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份额接近40%,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
    三是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区际产业分工明显增强。 一方面,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电子等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另一方面,能源工业等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集聚的势头增强,并形成了相当规模。
    四是沿海地区国际化程度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区域差距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而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
    五是区域间竞争和合作交互作用,推动了区际互动发展。 区际竞争关系加剧,一些地方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载体,调动各种资源扩大投资规模,使得一些不具优势或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也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则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开始突破传统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各种横向合作。

    二、榆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无一不是首先从那些优势相对较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起步,并快速发展的,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则随后加快发展,逐步追赶发达地区,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榆林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十五期间进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较强、发展程度较高之列。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榆林发展区域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十分有利的条件: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随着中国市场化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榆林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机遇。今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轨转型,对我们加快发展整体有利,使我市资源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们从更大范围选择和打造新型产业,加速能源下游产业及其相配套的装备制造维修业、新型生态产业和现代物流业、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崛起;有望成为国际国内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首选目标,有利于从更大的范围内吸引投资;将进一步强化我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轴心的产业关联度,加快生产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在政策和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榆林的扶持力度,明确提出将举全省之力,借全国之力,引世界之力,把榆林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使榆林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从今年开始,省上一方面将在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配置上向我市倾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我市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从区域发展态势看,榆林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是西部最具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的地区之一。首先,榆林地处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级推进的前沿,与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大中城市及附近小城市共同构成黄河中游经济圈和城市群,是黄河中上游综合开发的中心地区。其次,榆林处在连接华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青岛或沧州—太原—榆林—中卫—河西走廊—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和晋陕蒙宁甘“陆桥”的中腰,是神木—朔州—沧州—黄骅港铁路的起点,也是包头—西安—柳州铁路能源物资南下的重要输出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理和经济区位极为重要。第三,榆林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经济在陕西乃至西部非常突出,具有西部“发展极”的条件。因此,以榆林为核心的能源经济圈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较快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从自身发展基础看,第一,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特别是随着榆西、陕蒙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中太铁路、西包铁路复线、榆神、榆绥高速、GZ35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4C级机场的建成,榆林通江达海、北上南下的路航通道即将全面贯通,发展区域经济的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第二,在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的大背景下,我市正在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能源工业大市转变,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增强。第三,我市目前引进的企业,大多是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第四,榆林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是陕西民间艺术之乡。榆林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传统的政治优势和创新精神,榆林人民具有艰苦创业、不甘落后、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
    与此同时,榆林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发展的压力很大:
    一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地理区位欠佳,远离海洋,远离国内经济核心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或者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主要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发达区均临海,便于与外国发展经济贸易和经济交流。榆林离最近的渤海和环渤海经济区也有700--900公里之遥,到珠三角、长三角沿海经济区则更远,这不仅从心理上阻碍了与外国经济交流,而且要克服长距离的内陆运输和沿海港口转运,大大增加了区域产品出入的成本,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难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推动力,难以受到这些核心区的辐射和带动。目前,榆林尚缺乏大运力的外运通道,向东向南出口不畅,通向外部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出口线少、复线少、等级低,运力有限,难以与外界,特别是与我国经济核心区和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另一方面,我市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发展带”的南部边缘,与其它区域相比,既无向蒙古、俄罗斯开放的沿边优势,也难以直接承接京津冀经济发展极的扩散效应。
    二是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我市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实行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特殊”经济政策,使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大大领先于榆林所在的西部地区,这使东部地区形成了对西部地区巨大的政策优势,最终形成巨大的制度优势。反观榆林所在的西部地区在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制度变革上,则不拥有与东部对等的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地方政府进行的一些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制度性变革,多是局部性的、零散的,无法形成广泛的制度扩散效应,无法形成象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深入持久的制度创新探索,导致制度变迁无法较快地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融合。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与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对接的困难。
    三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低。榆林经济虽然在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省内的位次显著上升,但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水平、发展程度等具体方面都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更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来,与我市资源雷同、人文相近的毗邻地区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目前,内蒙、山西、宁夏都在制定特殊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紧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构建自己的特色产业结构,以期抢占先机。我们必须主动应对来自毗邻地区的挑战,避免边缘化和成为初级原料供应地。从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情况看,面临着南北经济发展、城乡之间收入和产业结构三大失衡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投资拉动型、资源输出型的粗放式增长,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同时,从一些经济学家对我国及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分析与研究结果看,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的市场化程度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在第20位以后,比GDP总量的排名还要靠后,榆林的市场化程度则更低。 2005年,榆林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沿海发达地区的比例则大多在70%以上,也反映出榆林市场化程度较低。
根据上述形势判断,我市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和任务是,着力解决区域内部经济失衡问题,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用5—10年时间,将榆林建设成为陕西经济重要一极,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成为中国经济的加油站。
    三、榆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想
    科学把握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为区域经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决于能否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将区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既要促进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也要促进区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既要遵循区域经济运行规律,也要遵循区际经济运行规律;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也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最终制订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积极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原则,榆林发展区域经济主要考虑构建三个层次的区域经济架构,即“搞好一个对接,建立三个经济合作圈,发展三大产业轴”。
    搞好与沿海地区对接:就是要发挥榆林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通路航通道,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加强与跨国公司、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建立产业资源技术人才互动,形成投资洼地,输出能源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劳务、有机食品、绿色产品等,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承载沿海产业转移,带动榆林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让榆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立与周边地区的三个经济合作圈:一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建立以榆林核心、以鄂尔多斯、忻州、吕梁、吴忠、庆阳、延安为支撑的能源经济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竞争力,争取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区域。
    二是立足环榆林陆路一日交通圈,密切与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积极参与黄河中上游经济圈、城市群建设,实行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三是加强与延安市的合作,实行共同政策、共同市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发展陕北经济一体化,成为陕西经济重要一极。
    发展区域内部三大产业轴:突破传统的南北分区模式,大力发展榆林神木府谷煤、电、化、材料产业带,榆林横山靖边定边油、气、化产业带,榆林米脂绥德盐化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三大发展轴,打造“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和千里旅游文化走廊。强力推进民营经济,扶持南部县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的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榆林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重点
  (一)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连接周边、通江达海的路航通道。统筹规划、实施高等级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以及电力、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中的重大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建设GZ35靖边—吴堡段和太中铁路建设,尽快启动榆林—太原高速公路榆林至佳县段,实现西连宁夏、东接山西;开工建设西包铁路复线、榆神和榆绥高速公路,启动朔州—府谷—商州高速公路府谷至神木段,实现贯通南北。形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和“两横一纵”铁路网。加快4C级机场建设,开辟上海、成都等航线。配合“西电东送”,建成神府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做好500、100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以资源换技术,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市场,以存量换增量”,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工业和科技居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的投资,引进煤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和集团、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建立招商引资的新机制,促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由优惠政策招商向综合环境招商、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等东部沿海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区域合作范围,提升引资合作的质量和效益。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向西部梯次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成本、原材料成本和社会成本低的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经济联系和技术合作,积极建立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为承接沿海的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技术、资金、管理转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实施东向东进战略,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联系合作,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获取最直接的技术管理平台和支撑,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最便捷的出海口。
  (三)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定区域合作制度,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通过统筹区域(包括区内、区际)资源,打破空间阻隔、地方壁垒,有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规划引导,实行某种程度上的“无为而治”,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以及企业的空间聚集功能,特别是要加强与山西的煤化工及沿黄旅游文化长廊和沿黄红枣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延安的石油化工、与鄂尔多斯的煤化工和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二是加快共同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共荣,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三是加强区际联合,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重要水源区、大规模调水区、江河控制节点及生态湿地的保护,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四是统筹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信息一体化。五是加强区域治安合作,建立治安联防制度,联手打击跨区域犯罪活动,实现区域安全防范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城乡互动发展、跳出农村抓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作为整个城市的有机部分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作为整体市民的一部分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要围绕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建设神木、绥米、靖边三个次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其它县城和工业园区、中心镇,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的现代化中心村,构建榆林城镇发展体系,从而带动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实施小城镇带动,引导农村人口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施中心村镇带动,加快沿路、沿河、沿川中心村镇建设,使分散居住的农户更多进入中心村,进行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公共资源共享;实施园区带动,以能源化工重大项目生活基地为依托,通过政府组织解决土地供应、企业搞好基础设施、开发商建设经济适用房,农民入住园区,为园区服务,有效转移农民。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四是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五是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城乡劳动力培训,加强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逐步消除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当前要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道路建设、卫生健康、农村教育、农民就业等“六大百姓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围绕“开发资源、谋划长远,择优扶持、突出主线,市县互动、催生内力,强县富民、协调推进”的思路,以实施“66111”工程为重点,扶持南部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争取中省支持,5年统筹60亿元发展资金,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南部县地下资源的勘探,规划发展南部煤、盐化工、油气、石材、红枣、畜牧、生态、旅游文化、劳务和物流十大产业。二是扶持南部县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南部县建设项目储备库,市级管理和立项审批的项目适度向南部县倾斜。整合中省投资项目,扶持南部县兴建大型骨干项目。三是加大对南部县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统筹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立扶持南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四是加大南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五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红枣、小杂粮和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六是继续开展南北县区互联互动结对子活动。北部县要在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资金,对口帮扶南六县发展生产。
  (六)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研究出台发展民营经济相关政策,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带动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民众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发展氛围,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富裕民众,发展民营经济的新一轮热潮。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设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基金,用于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全面落实民营经济非禁及入、平等对待的扶持政策,加快国退民进步伐,放手发展壮大一批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民营企业或企业集团,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沙产业开发培植民营经济的五个工作重点,制定每一个市级为民营企业介绍一个项目、每个县级领导包抓一户民营企业的工作措施,形成体制和制度创新的根本活力和动力。同时,围绕“三大发展轴”和六大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府谷县要以坑口火电基地为核心,发展电石、硅铁、金属镁等高载能产业;榆阳、神木等县要以煤电化工为主导产业,实施大型坑口电厂、甲醇装置、甲醇制烯烃(MTP)装置和聚丙烯装置、煤制油装置项目和大型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实现煤电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化;榆阳、横山等县要采用先进的煤液化制油工艺和合成油工艺,形成集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国家级、超大型煤化学工业生产基地;榆阳、米脂、绥德、佳县、清涧等县要利用煤、气、盐综合配置优势,发展以盐化工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化工产业;靖边、定边、子洲等县要扩大石油、天然气产能建设,提高天然气净化能力和石油加工能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吴堡要加快焦煤开发和转化步伐,发展煤焦化产业。

                          (作者单位:榆林市政府调查研究室)


   

 

   
  上一篇:西安市灞桥区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探 
  下一篇:浅论大关中发展理念下的振兴西安大旅游策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__ 
 
只看该作者 178 发表于: 2007-07-11
 
 
          首页 || 焦点|| 本地||电信||数码||娱乐|| 生活|| 体育 || 科教 ||
  

毛乌素沙漠蜕变

作者:勾新雨  出处:经济观察报 浏览次数:968  加入日期:2007年06月25日


--------------------------------------------------------------------------------

 
  开着红色富康出租车,穿行在嘈杂拥挤的都市,24岁的陈志强一脸灿烂,但笑容转瞬即失,因为有乘客问到了毛乌素沙漠,并要乘他的车去旅游。

  “我就是在沙漠里长大的”,陈志强说,他在榆林市开出租已经两年了,老家就在毛乌素沙漠中心莽坑附近的村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老家看看,跑到沙丘的顶上兜几圈,喊几嗓子,过完瘾后再回城里。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据考证,在清代中叶,榆林当地还是水草肥美,风光宜人的牧场,后来由于战乱、气候变迁和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过度放牧,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就地起沙。

  塞上名城榆林,为了躲避沙漠的侵袭,历史上曾经三次迁徙。榆林一度成为植被破坏而迅速沙漠化的典型案例。

  见不到明沙

  “我们的脚下,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一片荒漠”,榆林市林业局造林科刘东兴科长说,现在这里丝毫看不到沙漠的痕迹。

  20多年前,榆林的沙漠化程度还非常严重,除了老城墙里面的一小块地方,外面全是沙漠。

  陕西治沙所位于榆林市,据该所的符亚儒高级工程师回忆,她1982年来到这里,当时大学毕业,大家都不愿分配到这里,觉得环境太艰苦了。

  “当时周围都是沙丘,我们引水拉沙,用机械治沙的方法才拉平了地基,盖了这座房子”,坐在治沙所很陈旧的办公室里,符亚儒说。

  中科院的实验站在上世纪60年代来到榆林,开始只有10几个人,70年代成立了治沙研究所,榆林当地的治沙工作由此进入了科学治沙的轨道。

  据刘东兴介绍,现在榆林的林木覆盖率是29.3%,而在解放以前只有1.8%。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治沙,沙来了人就跑,当地沼泽很多,人们就跑到有水的地方去了。建国以后,沙区最早是由28个国营农场带动起来的,现在已经治理得很好,580万亩得到了治理。现在,榆林还有27个国营农场,种植灌木和杨树,其中灌木可以做饲料。

  “2000年到2006年是最快、最好的治理时候,国家投资每年超过100万亩”,刘东兴说,80年代沙漠曾经南侵榆林40多公里,而现在看不到明沙。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在荒漠化的土地类型中,有70%因风吹走表土,10%发生水土流失,14%由冻融引起,6%是由于土壤的盐渍化。其中风蚀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还酿成了沙尘暴等重大环境灾难。

  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连续出现“黑风暴”,为控制土地荒漠化和“黑风暴”,美国最早试图采用人工林阻挡“黑风暴”的“罗斯福造林工程”,但不久就宣告失败,转而推行“农场法案”,休牧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此控制了沙漠的蔓延。

  1954年到1963年,前苏联的哈萨克、西伯利亚等地区,也出现了“黑风暴”,于是实施了规模超过美国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营建防护林近3万多平方公里,但到60年代末,保存下来的防护林只有2%而已。

  中国目前治沙的主要方法是人工造林,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就是“三北防护林”。目前规划中的“三北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85%的沙化土地,两大工程仅中央累计投入就近100亿元。

  刘东兴说,国家投资的工程造林,在榆林的沙区已经投入2000万左右,用于种植三北防护林,现在明沙已经控制到了5.7%,固沙占到了81%。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明沙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业区也是在沙漠建的。”他说。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历史上的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公里,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沙漠吞没农田、牧场200万亩。

  著名的榆林治沙模式就是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

  榆林模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1992年“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与会的日本、以色列等国专家100多人实地参观榆林治沙成就后,赞誉为奇迹,认为从这里看到了人类荒漠化逆转的希望,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认为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2000年至2006年,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5年中仅中央对榆林市林业的投资额就相当于1949年到1999年50年间投资总额的20倍,5年之间榆林市每年造林面积超过100万亩,全市生态状况由“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

  毛乌素沙漠会消失吗

  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当地农民千百年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农民不再只种粮食,而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最近几年来,榆林市种草70万亩,栽桑36万亩,山杏、大扁杏88万亩,枣树面积152万亩。年产鲜枣10万吨,成为沿黄地区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4%,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

  刘东兴认为,目前治沙工作的主要问题还是经费,三北防护林工程投资太低,一亩一百元,而京津唐的防护林是每亩800元,“我们是沙源,应该得到更好的治理”。

  符亚儒说,目前农民种树还是积极性不高,大家喜欢种经济作物,连农田周围种的农田防护林都不高兴,因为种了树,庄稼就不长了。

  “感觉最近几年风也不大了,春天的沙子也少了”,符亚儒还是感到了欣慰,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毛乌素沙漠很有可能在中国的地图上消失。

  她说,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榆林从原来大沙漠到现在已经治理到没有流沙了,未来如果没有战争破坏,植被落叶覆盖,土壤慢慢变化,沙漠有可能最终消失。

  附录:中国沙漠治理模式

  榆林模式

  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公里,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吞没农田、牧场200万亩。他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适用于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

  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荒漠化危害。后采取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适用于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地区推广。

  临泽模式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遭严重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取以绿洲为中心形成了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适用于干旱地带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

  和田模式

  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缘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适用于极端干旱区绿洲土地荒漠化防治。

转载自榆林新闻网

 
 
只看该作者 179 发表于: 2007-07-13
 
 
          首页 || 焦点|| 本地||电信||数码||娱乐|| 生活|| 体育 || 科教 ||
  

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序跨越

作者:严继文 郭玉慧  出处:榆林日报 浏览次数:702  加入日期:2007年07月12日


--------------------------------------------------------------------------------

 
  记者从市政府有关部门获悉,我市各级把全力推进大项目作为经济强市的总抓手,全力推进,密切配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序跨越。上半年,列入调度考核的6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37.6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20%,其中能源化工项目完成投资34.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21%;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04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1%。在国家宏观调控、金融政策趋紧、土地政策变化、审批难度加大的大环境下,尽管目前没有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仍有许多新的亮点:
  一是一大批标志性项目举行了开工入场仪式。在今年的第五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期间,省委、省政府在榆林举行了宝钛集团化工机械制造、煤科总院煤炭机械制造、榆横铁路、榆神高速公路四个项目的开工仪式。6月5日,省政府又在榆林举行了中化益业60万吨甲醇开工仪式。这几个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我市以煤化工、油气化工、盐化工、配套机械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也标志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形势喜人。煤电一体化项目: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锦界电厂一期工程4月20日竣工剪彩;庙沟门煤电一体化项目三大主机及主要辅机设备正在按计划制造,一号煤仓平顶层完成浇筑,二号汽机房扩建结构施工到顶,基本按计划进度实施;清水川电厂土建部分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机械设备安装,计划1号机组9月份投产,2号机组年底投产。化工项目:兖州煤业60万吨甲醇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场外工程基本完成,设备基础施工完毕,甲醇合成具备压缩机安装条件,计划年内投料试车;神木化学工业公司40万吨甲醇二期土建工程、桩机施工全部完成,计划10月底前完成设备安装,年内具备试车条件;煤矿项目:榆树湾煤矿、凉水井煤矿、柠条塔煤矿、薛庙滩煤矿均按计划进度有序推进。
  三是部分前期项目有了明显进展。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5月份在美国正式签署了可研合作协议,神华萨索煤液化项目正在进行合资协议谈判,郭家湾煤矸石电厂项目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榆横电厂可研报告通过审查,金泰聚氯乙烯扩建工程正在组织专家评审,上述项目已进入编制可研报告阶段;段寨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吴堡煤炭转化项目完成了地质勘探和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王圪堵水库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已进入申报审批阶段;榆林能化装备制造园煤机制造和化机制造项目、佳县盐化工区等项目基本具备开工条件。
  四是项目推进措施、管理服务逐步完善。市上推行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管理”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了重大项目特派员制度、项目季度调度会议制度、项目跟踪督察制度、重点项目挂牌保护制度,完善了项目督察推进机制,进一步研究制定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准入门槛和优惠政策,完善了招商引资的政策机制。

转载自榆林新闻网

 
 


Google提供的广告太原市欣吉达化工有限公司
生产各种规格的硝酸铜及其它硝酸盐 Manufacturing Cupric Nitrate&Others
www.xinjida.com卓有成效的计划管理软件
企业工作计划及日志管理,零风险零投入 软件即服务,免费到年底,立即注册!
www.JinGoal.com江阴市陆桥纺机配件厂
生产销售铝电解电容器, 橡胶密封塞 月生产能力为3.5亿只, 规格齐全
lq.xielicn.com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07-08-04
楼猪 你个sb 就听上边的和媒体忽悠,建那么多大项目给我们当地人带来多少好处,那么一点点好处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开采,能维持几年,又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生态影响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07-08-04
有钱还是多种树好
否则我看搞不好有一天榆林就从地球上消失了!!!!!!!!!!!!!!!!!!!!!!!!!!!!11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07-11-16
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楼上说的好
喜欢收集地图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07-11-16
不可能吧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07-11-16
话说搂主爱家乡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只是站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角度来爱家乡,也未免有些说不过去。冷静一点,多些见识,了解中国甚至世界资源城市的发展变迁过程和当前的城市建设趋势,也许才能更好地发言~~

比如我就不太有发言权,这个领域确实不太熟悉。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07-11-16
话说官方口气的言论可以听听,但要是当起真来,真像楼主所谓停留在某某年代如此等等~~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07-11-17
陕西第二与第一相关悬殊,第二只是名而已,没实际意义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07-11-17
楼主上点你们榆林得 照片吧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07-11-17
省省吧,别再搞这种无聊至极的帖子了!!!
就算榆林人口能上1500万,那又能如何?
大家过得舒服是最重要的!

顺便说一句,发这种帖子的人,基本上对地理和规划一窍不通.
国家遗产学院  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08-01-09
很久没来了
只看该作者 190 发表于: 2008-01-09
榆林昌汗界国际机场已通过国家民航总局验收.三月正式启用.
只看该作者 191 发表于: 2008-01-09
引用第191楼lyf122于2008-01-09 14:20发表的  :
榆林昌汗界国际机场已通过国家民航总局验收.三月正式启用.


国际机场? 有国际航班么?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192 发表于: 2008-01-09
引用第192楼hechengzi于2008-01-09 17:26发表的  :
国际机场? 有国际航班么?


当然没有了!用陕西话说就是"扎求势"!
国家遗产学院  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
只看该作者 193 发表于: 2008-01-11
榆林市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20亿元,GDP增长率超40%! 
2008-1-4 16:44:00 榆林日报 王怀军 王婷 

  2007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生态、城市、区域“四大经济”,大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年初确定的180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20亿元,财政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36%。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6%。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 

 
作者: 222.91.146.*  2008-1-7 13:39   回复此发言   
只看该作者 194 发表于: 2008-01-11
      难道陕西抛弃原计划中的陕北中心城市--延安,改要榆林了。
    矿产资源有枯竭的一天,但是延安拥有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永远不会丢的。况且榆林比延安更缺水,21世纪世界为水而战,城市间也会争夺水资源的。
只看该作者 195 发表于: 2008-01-19
不了解榆林的,别乱放屁
只看该作者 196 发表于: 2008-01-19
不了解榆林的,别乱放屁
只看该作者 197 发表于: 2008-01-19
完全有可能!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