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08阅读
  • 10回复

[江苏][转帖]关于请求省对淮安市楚州区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1-19
中国江苏 > 新闻 > 2006年第一季专题 > 2006江苏两会 > 相关栏目 > 提案议案 > 正文 http://news.jschina.com.cn 2006-1-17 10:19:15

  楚州区(原淮安市)是革命老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1988年撤县建市,2001年更名为楚州区。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楚州经济持续发展,财政状况逐年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但是,由于楚州人口众多,多年来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虽逐年扩大,财政保障能力还很低,是典型的"吃饭"财政。

  一、目前财政经济现状

  楚州是传统农业大区。现辖27个乡镇,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2.4万亩。总人口119.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74.59亿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6%,在全省、全市处于末位。2004年人均财政收入310元。截止2004年底,全区财政供养人员为24138人,工资统发人员为18788人,国标工资、省补津贴年统发额27277.88万元,如果含差额、定补等人员经费,全年人员经费支出为39760万元,占当年财力支出的82%。

  二、财政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财政体制运行中,楚州财政状况虽有所好转,但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保工资、保运转和保稳定的压力相当大,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撤市设区,制约楚州经济发展。撤市设区突出问题是职能萎缩、权力上划,许多自己应办事情办不了,严重制约楚州经济发展。一是将有稳定预算外收入单位上划市级管理,影响区政府调控能力。据统计每年影响楚州调控资金近1000万元。二是虽已撤市设区,但仍承担县级职能,不符合目前"扩权强县"精神,不利于楚州经济发展。三是楚州社会总人口占淮安市总人口近1/4,按目前市级财政经济状况,带不动拥有近120万人口的楚州同步发展。

  (二)体制影响大,上缴多。分税制以后,楚州体制上缴仍比较多。1987年,楚州财力收入为3424万元,财力支出为3599.3万元,当年赤字175.3万元。据此,1988年,省政府调整财政体制时,应将楚州定为财政补贴县。但由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认为楚州是周恩来故乡,考虑到政治影响,没有实事求是地向省政府反映楚州财政的实际状况,导致了省对楚州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的财政体制。1988年至1993年,楚州收入递增包干及专项上交累计达6032万元。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省政府仍确定楚州分税制与原包干体制"双轨"运行。在省财政补助的同时,楚州按分税制每年平均上交中央两税近3000万元,老体制每年定额上交1055万元。1994年至2004年,楚州仅"两税"上交和原体制上交累计超过4亿元。现行财政体制是以2000年财政收入作为基数的,而楚州2000年有1395万元税收空转进入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对楚州的转移支付。

  (三)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不快。由于楚州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工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少,利税大户少,财政收入总量小,增长不快。目前,全区27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被省政府认可为贫困乡镇。到2004年底,楚州财政收入仅为3.7亿元,人平只有310元,列全省52个县(市)第48位,列全市8个县(区)第7位。2004年入库税收超1000万元企业只有一个,年入库国税收入超50万元的企业只有19户,年入库地税收入超100万元以上企业只有6个。因农业税取消,乡镇部分税种起征点调高,乡镇税源萎缩等因素,乡镇一级财政收入普遍下滑,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财源匮乏,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楚州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财政供养人口多,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压力大。楚州既是社会人口大区,也是财政供养人口大区。到2004年底,全区财政供养人员已达24138人,居淮安市8个县区首位,全年预算需安排人员经费39760万元,约占当年财力支出的82%,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除此以外,楚州每年接收政策性安置军转干部及家属、超役士官、退伍战士、大中专毕业生近1000人,保工资、保稳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形势严峻。目前,全区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有106户;下岗职工达14206人,企业离退休人员14298人;社会弱势群体31453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6050人,农村低保对象19837人,农村"五保户"5566人。同时,因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各种筹收,加上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及附属设施在楚州建设(京沪高速、淮河入海水道、新长铁路、徐盐高速、南水北调工程等),导致乡镇财政运转困难,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区财政解决。

  (五)债务包袱沉重,财政运转困难。截止2004年底,楚州财政累计债务达7.67亿元。其中:区直3.45亿元;乡镇4.22亿元。巨额的债务使财政不堪重负,已危及到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目前每年急需偿还的资金有:世行到期贷款1830万元;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社员到期贷款1000多万元;国有商业银行借款3990万元。这部分资金,有的上级财政部门已逐步从预算往来中扣回,从而导致了楚州财政资金运转越来越困难。此外,楚州在建设工业园区时尚欠农民土地补偿资金2.36亿元,目前尚无着落。

  (六)社保资金缺口大,财政兜底的项目多。由于楚州经济总量小,社会筹集能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今年的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缺口较大。预计当年收入24500万元,支出28382万元,资金缺口3882万元。楚州企业军转干部有517人,再加上志愿兵及城镇士兵安置,每年需支出近1000万元。此外,教育支出、农业政策性投入、农发基金投入都要增加,科技三项费用和计划生育开支必须达到法定的支出比例,楚州财政在"保吃饭"外,对法定支出项目4000多万元难以保证到位。此外,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增加支出,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三、对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的几点请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楚州将加强自身努力,积极培植地方税源,加快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同时,恳请省财政厅在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时,考虑楚州财政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大对楚州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帮助楚州从根本上扭转楚州财政的困难局面,确保社会稳定。

  (一)请求在政策上继续倾斜。今年楚州区考察了韶山、宁乡、仪陇、广安等四个伟人家乡,了解他们在中央和省、市关怀帮助下,享有中央有关部门和省会城市直接挂钩扶贫、财政上交全免、逐年增加财政补助等特殊政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财政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楚州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里,与以上四位领袖的家乡相比,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财政收入上,远不如韶山和宁乡、仪陇、广安,而在发展潜力上又差得多。为此,恳请上级比照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领袖家乡,从政策上、体制上、补助资金上等方面继续给予特殊照顾和扶持(具体考察情况附后)。

  (二)请求继续享受县级待遇,实行省直管。楚州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伟人家乡,全区人口120万人,下辖27个乡镇,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尽管楚州区政府和各部门都作出很大努力,采取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但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够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为此,建议将楚州区视同县级管理,享受县级待遇,实行省直管。否则将不利于楚州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楚州目前的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同时与一代伟人家乡知名度也极不适应。

  (三)请求在体制调整时给予继续照顾和扶持。一是增加省对楚州转移支付补助,以逐步解决楚州的财政困难。二是在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时,取消老体制上交1055万元的同时,考虑将1994年至2004年上解11605万元逐步补助给楚州。三是建议取消地方部分税种专项上解。

  附件:

  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

  领袖家乡考察情况的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支持领袖家乡的经济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央和省、市从行政区划、财政体制、资金和项目投资等方面,除享受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贫困县许多优惠政策之外,还给予了韶山、宁乡、仪陇、广安的特殊照顾和扶持。2005年9月12日至30日,楚州考察团一行9人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领袖家乡,实地考察了四个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财政体制情况和上级扶持情况。现汇报如下:

  (一)毛泽东故乡韶山市。1、行政管理体制演变情况。韶山市现有总人口10万人,原为建制镇,1969年曾定为地级区。为理顺关系,加快韶山市的经济发展,经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1980年撤区设乡,1990年又定为省辖县级市,由湖南省湘潭市代管,有效地带动了韶山市的快速发展。2、财政管理体制情况。该市2004年财政收入6165万元,全市年人平收入617元,财力收入为7335万元,财政供养人员3349人,按财政负担人口年人均财力为21902元,上级补助收入5265万元(含专款补助收入2562万元),占该市财政收入的85%,年分成旅游收入600万元。在四位伟人家乡中,财政状况较好。分税制体制按规定"双轨"运行,该市原体制每年上交20%,分税制后,经省政府批准,原体制上交部分全部免交,享受特殊财政体制优惠政策。3、其他经济扶持情况。在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时,中央特批经费1400万元。中央各部委,湖南省委、省政府50多个部门和单位还积极对口支持韶山。如:省市5年支持韶山市资金6个亿(省政府支持5亿元、市政府支持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邮电部为韶山市建设了邮电大楼,上了程控电话;交通部为韶山铺设了市区、景区道路,新建汽车站大楼;国家工商银行总行在韶山建起了培训大楼,实际上是一座宾馆;国家供电总局为韶山建电力大厦,上了110千伏变电站;国家旅游局为韶山建成三星级宾馆;建设部为韶山上自来水工程,并为市政建设作了大量投资。在中央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韶山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刘少奇故乡宁乡县。1、行政管理体制演变情况。宁乡县社会总人口130万人,原和韶山同隶属湘潭地区管辖,为便于支持宁乡的发展,中央特批将宁乡从湘潭市划出,属省会长沙市直管,这为宁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2、财政管理体制情况。宁乡县2004年财政收入56029万元,全县年人平收入为431元,财力收入为69073万元,财政供养人员32593人,按财政负担人口年人均财力为21193元,上级补助收入38351万元(含专款补助1205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8%,按原体制上交23%,年约2300万元。为扶持宁乡发展,1994年中央将该县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从1994年起财政不再上交,地方收入全留地方使用。3、其他经济扶持情况。中央相关部委、湖南各省辖市实行对口支持,如:刘少奇纪念馆、故居的建设及周围环境道路的建设;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利用无偿国债资金4000万元,专项用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朱德故乡仪陇县。1、行政管理体制演变情况。仪陇县地处革命老区,社会总人口106万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中央在知道仪陇的困难后,将仪陇列为对国家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国家级贫困县加以扶持。2、财政管理体制情况。2004年财政收入4819万元,全县年人平收入45元,财力收入为27096万元,财政供养人员17698人,按财政负担人口年人均财力为15310元,财政体制为差补县,上级补助收入36754万元(含专款补助14232万元),是财政收入的7.6倍。3、其他经济扶持情况。中央和省、市再给予专项补助修建两条路、一座桥和一个水电站。中央和省、市各部门还从多方面支持仪陇,如中央专项下达100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邮电部为仪陇新上5000门程控电话;农业部投资600万元为仪陇发展蚕桑,经贸部为仪陇新上针织厂、染织厂;建设部投资500余万元新建第二自来水厂,解决仪陇县城20万人的吃用水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也积极对口支援朱老总家乡建设。中央、四川省专项安排资金8亿元用于仪陇县城搬迁到嘉陵江畔,建立了新的行政中心。胡总书记4次批示:要切实解决好仪陇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等方面实际问题,四川省政府每年安排1个亿资金用于城区道路建设和改造。每年国家安排无偿国债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仪陇县经济建设和发展。

  (四)邓小平故乡广安区。1、行政管理体制演变情况。广安区社会总人口124万人,行政区划原属南充地区,遵照小平同志要把广安建设好,富裕百万人民的指示,为便于扶持,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从南充地区划出,将广安升格为地级市,保留广安区。2、财政管理体制情况。2004年广安区财政收入13018万元,全区年人平收入105元,财力收入为28735万元,财政供养人员20296人,按财政负担人口年人均财力为14158元,上级补助收入43350万元,是财政收入的3.3倍。同时,国家还将广安列为贫困地区加以扶持。3、其他经济扶持情况。为把广安建设好,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到广安视察,对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具体意见。此外,广安以"我为小平家乡植一颗树"的名义,得到中央、省、市100多个部委办局挂钩扶持和对口支持。在中央和省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广安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上改观,已从一个古老而闭塞的内陆小山城向开放的大广安迈进。

  楚州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与以上四位领袖的家乡相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财政收入上,远不如韶山、宁乡和广安,特别是在发展潜力上差距很大。近年来,楚州财政十分困难,尽管中央和省、市给予了不少的照顾,但困难仍日趋严重。特别是去年两次国标增资和今年省补津贴发放后,造成财政缺口8800万元,累计缺口高达19975万元,仅靠楚州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摆脱困境。由于淮安是富裕省中的穷市,楚州区又是穷市中的穷区,再加之,楚州向上反映情况还不够,楚州所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央和省不一定完全了解。因此,恳请省委、省政府比照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四位领袖家乡,从行政区划、财政体制、资金和投资项目等方面能继续给予楚州特殊的照顾和扶持

  一、准确定位

  进一步明确淮安发展定位。淮安目前既不属于沿江经济产业带,又不属于沿陇海线经济产业带,在新一轮经济建设中将不可避免的失去一些机遇,希望省里能对淮安重新规划一准确的定位。

  二、工业方面。

  1、进一步加大南北产业转移工作的推动力度。把苏南地区一般加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淮安,既有利于加速淮安工业化,也有利于提高苏南工业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缓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2、进一步加大对淮安经济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淮安工业经济不仅要做大,更要进一步做强。鼓励淮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于比较优势,明确产业主攻方向,有重点地发展农业近缘工业、资源优势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积聚,着力提升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积极选择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进行突破,培育淮安工业的后发优势。

  3、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扶持淮安发展的各项政策。希望省里在技改贴息、新增长点扶持、电力优惠、科技创新等政策方面更多的向淮安倾斜。另外省里的确一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较难落实。因此建议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细化扶持淮安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

  三、交通方面

  1、加大对淮安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近几年,淮安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前所未有的。这大大地改善了淮安的经济社会面貌,增强了对外吸引力,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建议在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综合考虑,不仅是公路交通,还要有铁路交通,淮安虽然改变了地无寸铁的状况,但铁路总里程依然太少,我们希望延长淮安的铁路里程,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们已多次申请将淮安机场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希望省里给予关注。

  四、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大对淮安人才培养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议继续加大对淮安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培养大批本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特别是实用型人才,提升全社会人文素质。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淮安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难以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建议继续加大对淮安社会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减轻财政压力,使淮安市能够抽出更多的财力用于工业经济的发展。

编辑:孙翔鸣 来源:江苏政协 作者:孔本余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1-19

没有“国家供电总局”这个机构

虽然是转贴也应该认真校对一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1-19

楚州划为区后的5年内,实际上淮安市政府却并未将楚州作为一个区对待,城市建设不支持,经济发展不支持,而楚州原来享受的一些省里的照顾却没有了。


其实三淮一体,建设大淮安,是一个很好的规划,但在5年前区划调整后这个规划实际上却被束之高阁。


现在出现这种局面,本届淮安市委书记应负最大责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1-19
城市局部投入多比较发达有些地区投入少比较落后这很正常,巴黎有香榭里舍,也有平民区,贫民窟.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至于上缴部分资金这很正常,浙江还要交钱支援西部建设或是建设重点城市呢.楚州不是很穷,就是和周围的沂蒙山区比还是有高度的,拿出点钱来支援贫困地区和中心地段也是应该的,而且又没有全部上缴,楚州的发展也是人所共睹的,说不上"淮安市政府却并未将楚州作为一个区对待"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1-20

虽然是转贴也应该认真校对一下

转贴只为提供更多资讯,不代表本人观点.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1-20
还不如建议把地级市政府迁移过去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1-22
哈哈,爆笑!楼主的贴尽显中国拍马屁学说……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傢子!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01-23
要不像沙洋那样恢复为县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01-23
真的是提案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01-23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1-19 18:42:33的发言:
城市局部投入多比较发达有些地区投入少比较落后这很正常,巴黎有香榭里舍,也有平民区,贫民窟.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至于上缴部分资金这很正常,浙江还要交钱支援西部建设或是建设重点城市呢.楚州不是很穷,就是和周围的沂蒙山区比还是有高度的,拿出点钱来支援贫困地区和中心地段也是应该的,而且又没有全部上缴,楚州的发展也是人所共睹的,说不上"淮安市政府却并未将楚州作为一个区对待"

楚州跟沂蒙山区什么关系啊?

南汇 中甸 延庆 宝安 仙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01-24
以下是引用蜡笔小宝在2006-1-23 23:48:22的发言:
"

楚州跟沂蒙山区什么关系啊?



没有关系。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