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一五"形态战略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城市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城镇布局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镇等级体系,难以满足未来人口合理布局的要求;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受行政区划制约发展缓慢;城镇发展不平衡,中心城与远郊区差异较大等。
上海城镇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要立足于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目标,调整大都市区内部城市规模等级与功能,促进人口向郊区城镇集中,促进工业布局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要着眼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城市作用,不断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要着力于大都市区域范围内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不同等级城市的积聚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大都市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力。
构建上海市域合理的城镇体系,要有重点地建设若干个人口规模百万左右的次中心城市,强化对中心城区较强的反磁力,增强吸纳产业与人口的功能;要推进建设一批人口20多万左右的中等城市,增强对周边地区农村的辐射力;要进一步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减少小城镇的数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根据人口合理布局和产业积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区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次中心城、辅城、翼城和小城镇五级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市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城市化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0平方米,常住人口850万。
辅城。是和中心城较为接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集中城市化地区。主要是宝山和闵行的集中城市化地区。规划到2020年每个辅城城市化地区人口50-80万左右。
次中心城。主要依托重点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地域空间与发展潜力较大。主要包括海港新城、嘉安新城和松江新城。到2020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人口80-100万,人口相当于我国大城市规模。
新城。是在目前各郊区县行政所在地的基础上,依托市级工业区发展而成,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设施条件较齐全、规模适中的集中城市化地区。包括金山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惠南新城、城桥新城等5个。到2020年,规划每个新城约20-50万人口左右。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连接点,是在试点城镇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城镇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工业布局,扩大小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减少乡镇数量,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拟建60个人口在5-20万左右的小城镇,每个小城镇行政区域范围约80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到2010年,上海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实有人口将分别达到1380万、1750万、1950万人左右;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1420万、1900万、2100万人左右。
到2020年,在上海19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710万,农村人口为190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850万,2个辅城总人口共130万左右,3个次中心城总人口250万左右,5个新城总人口共150万左右,60个小城镇总人口共33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