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78阅读
  • 32回复

[安徽]桐城文化名人汪军先生新作:安庆—原省会282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6-05
安庆—原省会282年 █ 汪军 【2005年06月04日】


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庆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以专门文件发出。此前,国务院批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一批一批的,一共分为三批,这次却专门为安庆发文,实属不多见,也说明安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当之无愧,诚如国务院批复中所说:“安庆市城市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安徽是一个建省比较晚的省份,明代以前,往往以长江、淮河为界,隶属不同行省(路)。明代开国以后,安徽地区南北一统,与江苏地区组成南直隶。清初仍沿明制,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并与江西省组成两江地区,设两江总督。此外,作为文化意义的江浙地区也并非仅指江苏省和浙江省,而是指江南省和浙江省,这样说并不是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寻找历史依据,而是史实。康熙六年(1667)撤江南省,以原江南左布政使司所辖府、州、县组成安徽布政使司,驻安庆。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明在南中国的反抗一直未停歇,接踵而至的三藩叛乱更令清廷头疼,迟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才从江宁(南京)移至安庆。1911年11月8日安庆光复,民国政府仍以安庆作为省会,直至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从上述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安庆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时间为282年。虽然中间经历了迁省预备时期(1667-1760)、太平天国时期(1853-1861)、日据时期(1938-1945)、还省时期(1945-1949),这段时期虽然省府办公机构部分或全部不在安庆,也虽然这段时期有过迁徙省会的动议(如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巡抚周天爵鉴于安庆已经陷落的事实,建议以庐州暂替安庆,作为安徽的行省),但官方并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宣布将省会从安庆迁往别处,所以从法理意义上讲,安庆这段时期仍然是安徽的省会。

奇怪的是,一些人仅凭十几年前安庆一位老人并不成熟的观点,就断定安庆作为省会时间只有178年,斩头去尾只算1760至1938年,比清政府和民间政府认定的时间足足少了104年。如果说从1667年到1760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省会有异议还可以理解的话,而通过清政府对安(庆)徽(州)省的命名和安庆作为法理意义上的省会,至少称首府是不为过的。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将安庆作为省会的时间截止为1938年6月安庆沦陷,这涉及到民族大义问题,难道他们认为日本人占领安庆是合法的吗?民国政府从南京退往重庆,只称重庆为陪都,南京依然是中国当时的首都。而1938年安徽省政府从安庆退往皖西山区,安庆就不是安徽当时的省会吗?如果日据时期不算的话,那么太平天国时期(1853-1861)怎么又算呢?这一段时间安徽巡抚也从安庆退往了庐州,而他们却认定这段时间在178年之内。太平军占领安庆,安庆还是安徽的省会,日本人占领了安庆,安庆就不是安徽的省会,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呢?还有,从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安庆解放,这一段还省时期为什么又不能算呢?而且这期间发生过很多大事,比如1946年4月21日省立安徽大学在原址复校,改名国立安徽大学。实际上,从1667年安徽建省到1949年安庆解放,这本来是安庆作为安徽首府的一段完整的历史过程,时间跨度282年,却被一些人阉割、蚕食只剩178年,这是治史者的悲哀。

去年11月,我和安庆博物馆馆长姚中亮先生应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组专家讲解,在考察过程中,我向考察组成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协会秘书长王景慧先生和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交换了上述观点,他们听得很仔细,也很支持我的观点。王秘书长认为,城市的发展史如同一条河流,有一段宽阔,有一段狭窄,有一段湍急,有一段平缓,都是正常的,安庆作为安徽地区的首府长达282年,这应该没有什么疑义,尽管开始一段时间政府机构没有从南京正式迁过来,但南京在江苏省,并不影响安庆作为安徽地区首府的地位。此后,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和列强炮火的冲击下,从农耕文明向近代工商文明蜕变,安庆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中心地位,首当其冲,变化剧烈,史料丰富,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不可以也不应该阉割,包括迁省预备时期、太平天国时期、日据时期和还省时期,都值得研究,这才是一部完整的安庆城市史,也是一部完整的安徽发展史。王秘书长是一名建筑专家,曾任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他在看了由我主编的作为申报材料的《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一书后,一再强调,建筑的力量是由文化支撑的,安庆的地域文化(皖江文化)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应该加大投入,将其分门别类,包括皖江宗教、皖江学术、皖江文学、皖江戏曲、皖江书画、皖江民俗、皖江饮食等等,真正把皖江文化的挖掘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修复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安庆市在创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成为一个楷模。

历史将证明,2005年在安庆城市发展史上将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其重要性可与1217年(安庆建城)、1667年(安徽建省,安庆位列首府)、1760年(省会从南京正式移至安庆)、1861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克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911年(安庆光复)、1938年(安庆沦陷)、1949年(安庆解放)相媲美。就在这一年,安庆市不仅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区划调整也被国务院批准,新的城市范围跨越大龙山北侧、皖河西岸,为打造皖鄂赣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随着沿江高速的贯通和沿江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庆人将一扫数十年中心地位的沦丧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与皖江兄弟城市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一起,奋力赶超,将皖江经济带建设成以为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与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之间的黄金走廊。通过这一条黄金走廊,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资本、产业、货物、信息将高速流动,皖江走廊将真正意义上成为资本走廊、产业走廊、商品走廊和文化走廊,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版图上大放其光彩。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6-05

估计要被删[em01][em01]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6-05

偷换概念,1760之前,安庆无任何省级机构,何以有省会之称。之前省会都是借治江宁。

你不会告诉我,现在“中华民国”的都城是南京吧。南京只是现“中华民国”的法定首都而已,而不是都城。行首都之名,无首都之实,又何以敢自称首都。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6-05
多少年并不重要,关键这篇文章是桐城人写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6-05
是的,要不是桐城人汪军先生大力鼓呼皖江文化,到处宣讲皖江历史,并主编安庆申报材料,安庆这次申报的成功率就要大打折扣。你们倒是非要分拆了人家的故乡了事。桐城老百姓有句话说:“好心没好报,烧香惹鬼叫。”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6-05
省政协文史委召开“安徽地域文化”专题座谈会(2004.9.29)


文史委 2005-04-15
2004年9月29日,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就安徽地域文化问题召开了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省政协副本主席方兆本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省文化厅、省徽学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和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根据自己对地域文化界定标准的认识,分析了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情况,对安徽地域文化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大体可划分为淮河、皖江、徽州三块地域文化;

(二)、认可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慎提皖江文化;

(三)、能够称为地域文化的,只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文化;

(四)、可考虑平原、丘陵、长江、山区四个文化板块。

与会同志还就促进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为我省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建设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http://www.ahzx.gov.cn/html/gzdt_15/wszl_23/gzdt_81/2005-04/1113538502.html

由安徽省政协委员会提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6-05

支持楼上一下

不知道汪军先生支不支持区划调整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6-05
以下是引用宜城村干部在2005-6-5 12:12:49的发言:

支持楼上一下


不知道汪军先生支不支持区划调整



汪军先生支持与否,并不是决定因素吧!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6-05

是的。不是决定因素

我是想知道桐城除了反对之外,有没有其它声音

我在桐城网看到好像罗岭人还是愿意的,不知道是点代面。。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6-05
以下是引用宜城村干部在2005-6-5 12:33:07的发言:

是的。不是决定因素


我是想知道桐城除了反对之外,有没有其它声音


我在桐城网看到好像罗岭人还是愿意的,不知道是点代面。。



呵呵,那你倒要看看,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往往也不是一致通过的,有时还有几票反对或弃权。关键你在这里考虑民意,安庆市政府考虑了没有?连桐城市政府的意见安庆市政府都不听嘛。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6-05
以下是引用宜城村干部在2005-6-5 12:33:07的发言:

是的。不是决定因素


我是想知道桐城除了反对之外,有没有其它声音


我在桐城网看到好像罗岭人还是愿意的,不知道是点代面。。



我看网上有不少罗岭人是反对的,相信桐城人是没必要用一个桐城罗岭人的马甲的,罗岭自然有人反对.


我有两罗岭同学都表示反对划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6-05

没看这篇文章之前还真以为“桐城文化名人汪军先生”提出了“皖江文化”的概念,看完之后才发现他根本就没有提出过“皖江文化”,桐城文化名人汪军先生提出的是“皖江经济带”、“皖江文化走廊”而且“皖江文化走廊”根本不是和“桐城文化”一样的一种文化而是包括马鞍山(李白落水处)在内的整个安徽境内由长江两岸各种文化移步换景的现象,决不是新出来一个什么文化,请安庆市区的人好好领会。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6-05

不能因为汪军先生是桐城人就能说服桐城人和文化研究者承认"皖江文化"的存在,一种文化的存在不能总是使用别的文化内容.这样是偷窃.


不论这个词语提出的人是谁,有一点肯定的,就是文化名称不是凭空捏造的.这也是目前反对这个的原因.


至于汪军先生,他只是学者,学者有自己的情感,我们不认为我们一定接受他的情感.


首先请不要说汪军提出"皖江文化'的,这对汪军先生的名誉没有好处.


希望讨论纯粹文化的东西还是换个地方.这个帖子对区划问题帮助不大.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6-05

没有上过学,不知道什么是文化,郁闷

baidu搜索一下,“皖江文化”倒是铺天盖地,源自何处,没有时间考究,其实偶也不懂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6-05
省政协文史委召开“安徽地域文化”专题座谈会(2004.9.29)


文史委 2005-04-15
2004年9月29日,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就安徽地域文化问题召开了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省政协副本主席方兆本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省文化厅、省徽学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和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根据自己对地域文化界定标准的认识,分析了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情况,对安徽地域文化的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大体可划分为淮河、皖江、徽州三块地域文化;

(二)、认可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慎提皖江文化;(说白了就是,这个不成立)

(三)、能够称为地域文化的,只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文化;

(四)、可考虑平原、丘陵、长江、山区四个文化板块。

与会同志还就促进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为我省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建设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http://www.ahzx.gov.cn/html/gzdt_15/wszl_23/gzdt_81/2005-04/1113538502.html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6-05
呵呵,尹人你这样一说,无疑扇了大森林的一记耳光。他原以为桐城文化名人汪军先生都主张皖江文化,而不提桐城文化,就很以为得计了。是的,汪军先生在这里未提桐城文化,但并不说明他否认桐城文化。再讲“皖江文化”吧,八百里皖江沿江七市,“皖江文化”不能只是安庆的。至于桐城文化的历史地位,前面引述的省政协资料已经进行了有力地证明。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6-05

怎么老是有人把汪军所提的“皖江文化走廊”歪曲成“皖江文化”呢?


网上铺天盖地的“皖江文化”其实都是受了这种歪曲汪军原意的理解的误导(或者是故意)。


可悲的是脸皮波“皖江文化”人都没有看出来这种误导,还在拼命去争汪军的话能不能代表桐城文化,这就已经陷入了某些别有用心故意歪曲的者的陷阱。反驳就必须明确指出:王军根本没有提出过“皖江文化”他提出的是一个由安徽境内长江两岸多种不同文化组成的移步换景式的走廊带,根本就不是某一种文化!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6-05
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5-6-5 13:35:22的发言:

怎么老是有人把汪军所提的“皖江文化走廊”歪曲成“皖江文化”呢?


网上铺天盖地的“皖江文化”其实都是受了这种歪曲汪军原意的理解的误导(或者是故意)



可悲的是脸皮波“皖江文化”人都没有看出来这种误导,还在拼命去争汪军的话能不能代表桐城文化,这就已经陷入了某些别有用心故意歪曲的者的陷阱。反驳就必须明确指出:王军根本没有提出过“皖江文化”他提出的是一个由安徽境内长江两岸多种不同文化组成的移步换景式的走廊带,根本就不是某一种文化!


欧不懂文化,只好搜索一下,供参考

??  朱书首倡皖江文化
??  今年是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1654~1707年)诞辰350周年纪念,他是倡导皖江文化第一人。朱书世居宿松杜溪,生于潜山,又隶属桐城派,并与桐城派开创者方苞、戴名世关系友善,这些经历使朱书的视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皖江地域意识。在其倡导皖江文化的纲领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一文中,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在朱书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围即安庆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就如同徽州文化称作新安文化一样。安徽自1667年建省以来,一直是以皖山(天柱山)及其向东延伸的余脉划分皖南皖北,《古今地名大辞典》“皖山”条解释:“通称(皖)山南曰皖南,(皖)山北曰皖北。”皖山以北的皖北地区属于两淮文化体系,两淮文化横跨皖北苏北鲁南豫东,以道家文化为主要特色。皖山以南的皖南地区则有两大文化板块,以歙县、婺源为中心的徽州文化和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的皖江文化,皖南其它区域如宁国府(今宣城市)、池州府(今池州市、铜陵市)、太平府(今芜湖市、马鞍山市)、广德州(今广德县)、和州(今和县、含山县)、无为州(今无为县)则受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交叉影响,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徽皖文化圈,亦称皖南文化圈。与江南、浙江的王学(阳明学)风貌不同,朱子学是徽皖文化的核心,不管是徽州的新安理学、徽派朴学,还是皖江的方氏学派、桐城宋学,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身影———朱熹。
??  移民与皖江文化
??  在文中,朱书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区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正是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皖江文化勃兴于明清时期,明代中晚期万历、永历年间诞生的方氏学派是其成熟的标志,而元代以后也是朱书此次征纂皖江文献的重点,“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而皖人则亦惟元以后至今为甚盛。”值得注意的是,朱书特别强调了移民对皖江文化的促进作用,“皖人”非“古皖人”,真正的“古皖人”(原住民)只有十分之一二,迁自江西的占了十分之五,迁自其它地区(主要是徽州)的则占了剩下的十分之三四。在元末至正(1341~1370年)至明初永乐(1403~1424年)前后近一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据美国学者希拉里·J·比阿蒂和中国学者曹树基研究,在元末明初的近一百年间,迁往安庆府的移民总数约为32.6万人,占同期安庆府总人口近八成,与朱书推算的“土著才十一二耳”极为接近。著名学者葛剑雄也高度评价了移民对安庆文化的贡献:“明初迁入安庆地区的,是来自文化水准更高的徽州和江西籍移民。移民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突出的文化人物,却在二三百年后的明末清初造就了安庆地区的杰出人才,如方维仪(1585~1668年)、方以智(1611~1671年)等。到清代更是要才辈出,如方苞、方东树、姚范、姚鼐、姚莹、张英、张廷玉、戴名世、马其昶、吴汝纶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尽管其中的方氏、姚氏出于明以前的土著,但这些学者赖以产生的环境却主要是外来移民造成的。”另外,在方言语区上,安庆话也属赣语区,“与湖北东南地区紧邻的是皖西南赣语区,以安庆为中心,包括今安庆地区各县及池州地区的东至县,与赣东北的语音类似。”(上述引文均出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  如果再做进一步挖掘,这些来自江西和徽州的移民,原籍是婺源和鄱阳的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如桐城方氏、枞阳何氏祖籍都在婺源,怀宁邓氏祖籍鄱阳,现代如太湖朱湘祖籍婺源,宿松叶尚志祖籍婺源。笔者去年发现了桐城高林汪氏家谱,祖籍也在婺源大畈。为什么安庆人祖籍多为鄱阳、婺源?打开地图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鄱阳旧为江西饶州府治所在地,辖境较现在大得多,在南宋时期由于毗邻首都临安,北方士族大量迁入,文化高度发达。而且,在多山的江西,鄱阳是一片难得的平原,人口大量繁殖,具备向外移民的条件。婺源虽属徽州府,但与徽州其它县邑不同,它不属新安江水系,而属长江水系,婺源诸水通过乐安江流入鄱阳湖。在地图上看,婺源一角凸出伸入江西境内,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婺源行政隶属几次反复,最终还是划入了江西,与鄱阳同属上饶地区。更为重要的是,婺源是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朱子的家乡,传承朱子学说的徽系学者也多为婺源人和鄱阳人,婺源籍的有李季札、汪清卿、程洵、滕珙、程永奇、祝穆,鄱阳籍的有饶鲁、董梦程,其中饶鲁开创的双峰学派和董梦程开创的介轩学派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了解了这一背景,就明白了皖江文化何以呈现朱学风貌,它更多地是来源于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元代以前的土著文化(古皖文化)阶段,主要贡献在佛教禅宗领域,儒学色彩很淡。但禅宗与宋明理学又有相通之处,彼此极易融合,可以这么说,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是皖江文化的两大源头。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5-06-05

朱书开篇即道:“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这话是朱书说的,不过里面没说什么"皖江文化"啊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5-06-05
支持尹人观点.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5-06-05

观点已经明确."皖江文化"慎提.过去没有,现在不存在,未来更不会凭空而产生.


桐城人请撤离这个帖子,转其他帖子继续讨论,无须为无关话题浪费精力.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5-06-05
建议马鞍山设立皖江文化走廊游艇公司,由马鞍山下船停靠和县(乌江文化)、当涂(李白文化)、芜湖(瓜子文化)、铜陵(义安文化)、池州(九华山宗教文化)、枞阳(桐城文化)、安庆(戏曲文化)、望江(雷池文化),一定会使皖江文化走廊的各种文化发扬光大。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5-06-05

“吾安庆,古皖国也。其岳曰皖山,其渎曰大江,其川曰寻潜,其浸曰雷池,其镇曰大龙。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看清楚: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的元文中根本没有提“皖江文化”四个字后来硬要附会当然可以任意解释何患无词!


18楼的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提出“皖江文化”的理由完全是别有用心者对其原文的错误解释形成的。


如果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真有提出“皖江文化”的意思,桐城文化名人汪军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引用桐城派著名文人朱书的原文直接提出“皖江文化”呢?我认为“皖江文化”纯属子虚乌有,“皖江文化走廊”我们倒是可以大力开发,成为安徽省的一个新经济成长点。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5-06-05
以下是引用hzjs在2005-6-5 13:48:06的发言:

观点已经明确."皖江文化"慎提.过去没有,现在不存在,未来更不会凭空而产生.


桐城人请撤离这个帖子,转其他帖子继续讨论,无须为无关话题浪费精力.


我不是桐城人,但我喜欢咬文嚼字,所以我将奉陪到底。你们桐城人放心的撤离这个贴子吧。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5-06-05
呵呵,偶不懂文化,撤离ing。。。。。。。。。
安庆——旅游圣地、宜人之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