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51阅读
  • 18回复

[青海]阿尔顿曲克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im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12-06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5-11-02) —

新买的5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青海省有个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噶尔穆),请大侠介绍情况》。


什么时候设立?为何撤消?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2-06

哈萨克人都搬回新疆去了,这个“自治区”自然就没必要了。

更早有一部分柴达木哈萨克人跨越藏北高原辗转去了土耳其,对照陈渠珍的驻藏陆军,这些牧民的生存能力强得多。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2-07
以下是引用戊己校尉在2005-12-6 18:40:28的发言:

更早有一部分柴达木哈萨克人跨越藏北高原辗转去了土耳其,对照陈渠珍的驻藏陆军,这些牧民的生存能力强得多。


校尉老师可否讲讲这段历史?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ji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2-07
以下是引用无形在2005-12-7 9:08:45的发言:
>

校尉老师可否讲讲这段历史?



讲讲嘛!!!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2-07

很早在地方志上看到的,等我找一找书。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12-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活动在格尔木地区的主要是哈萨克族。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解放。1950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派哈族代表哈里木等5人来到海西联系哈萨克族,争取解放。后住在尕斯一带的哈萨克族派哈木、尼哈买提到省里接洽,省政府安排他们去北京参观学习。1951年,潜伏在哈族中的国民党残余分子、反革命匪特偷袭、伏击人民解放军。在他们的挑拨、威胁下,哈族人未及时获得解放。再次到处流浪,过着穴居野处的非人生活。1952年8月,甘、青、新三省共同派出代表全面开展了对哈族群众的政治争取工作,青海派出的代表哈木、尼哈买提等来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山峰”,即今格尔木市西郊,因地在今昆仑山北麓,故名),从昆仑山中召回205户群众。中共都兰县委决定由当时担任都兰县副县长的哈木、县政府副主席的尼哈买提在阿尔顿曲克代表政府行使权力,从此格尔木正式解放。

  1953年9月11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族访问团来格尔木访问期间,宣布成立了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4年7月15日召开了阿尔顿曲克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从此正式成立了海西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199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撤销格尔木工委,设立格尔木市。1966年3月27日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又改设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12-09

2楼“一部分柴达木哈萨克人跨越藏北高原辗转去了土耳其”应该是“辗转巴基斯坦”。

记错了,抱歉!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12-09
摘自《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为了争取住在尕斯的哈萨克族,1950年l0月间青海省派出哈族代表哈力木(现任阿尔顿曲克自治区书记)、扎皆,木哈买等五人,联系哈族争取解放。行至茫崖,正遇胡赛英这一部落群众从尕斯向乌图美仁搬移,开始他们不了解悄况,未说是党和人民政府派出的代表,争取哈族解放。胡赛英当时是不相信的,怀疑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随后他们又到哈力拜克部落(哈力拜克这时和胡赛英分开住着,哈力拜克住在乌图美仁山里的且哥拉克),哈力拜克坚决不信他们是跑出来的,说是共产党派来打探消息的,要杀他们。于是这五个代表又从且哥拉克跑到乌图美仁胡赛英部落,这时哈力木等代表向胡赛英说了实话:“我们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争取哈族解放的。”对党的政策方针作了宣传,并向胡赛英说明党对恰卜恰哈萨克族做了很好的安置情况,希望这里哈族回去……等等。这时,胡赛英便派代表去青海打听解放军的消息。但是哈力拜克从中极力阻挠哈族的解放,—方面派从马海跑到且哥拉克的头人索里坦夏里布和加力木汉的儿子达拉得汉到乌图美仁给胡赛英说:“共产党要抓人、杀人,我们都是旧社会作官的人”,另方面派出50余人去都兰蒙旗台吉乃旗去抢劫。胡赛英为了打探解放军的消息,便乘党派代表来争取解放的机会。于11月初派哈木、尼哈买提二人随同青海派来的代表到海西。随同这些代表到海西去的还有部分哈族,到察汉乌苏(即海西自治州所在地)购买面粉、茶叶等生活用品。另方面又派阿哈买提等42人去敦煌打探消息和作生意。胡赛英在派出这些代表以后约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大约在1951年年底,哈力拜克、胡赛英听说花海子来了解放军,前随尼哈买提、哈木到海西去的人回来也说,海西也来了很多军队。胡赛英,冶力拜克胁迫群众向山里乱跑到乌图美仁山里的哈吉拉,绝大部分哈族不跑了,胡赛英、哈力拜克各带30户哈族,逃往西藏边境,据说以后经西藏逃往巴基斯坦。

(备注:本调查报告于1958年)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12-09

“阿尔顿曲克变迁”6楼南宋小兵的贴子已经有了,再补充一下。


青海省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柴达木盆地的阿尔顿曲克(即现在的格尔木市西侧)。解放时共有205户,826人。1954年共和县怡卜恰哈萨克族40户,127人迁来。1955年94户迁回新疆,1984年全都迁往新疆。


1953年9月,阿尔顿曲克的哈萨克族人民,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甘,青,新三省边境各族访问团的帮助下,按照本民族的要求和意愿成立了区一级的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原名为郭里茆哈萨克族自治区,于1953年12月30日改称)。1954年7月15日,哈萨克族的43名代表.在古尔崖吉草原上的一个毡房里举行了第一届人民代主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相当于区一级的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直属海西自治区)。一九五五年六月改设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中心区。





随着时间的发展,柴达木的哈萨克族人希望重返家园。1983年7月胡耀邦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对他们的要求极为关心,指示青、新两省(区)共同研究解决,经报请国务院批准,青海哈萨克族全部迁回原籍新疆。1984年6月迁返新疆木垒县时,有238户,1175人。


哈萨克族群众迁离后,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于1985年7月更名为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原哈萨克族住地阿尔顿曲克中心区建制撤销,改为郭勒木德乡。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12-09

对于新疆哈萨克族东迁甘、青的原因,青海省政协的一份《文史资料》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

1 9 3 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盛世才夺得了新疆的军政大权后,对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便实行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原因是l931年至1 9 3 3年巴里坤的部分哈萨克族人民参加了哈

密霍加尼牙孜领导的农民暴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哈萨克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误信传言,认为新疆的统治者不是伊斯兰教徒,所以他们才经常受到欺侮,应该迁到伊斯兰教徒统治的地方去。再者因为当时盛世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亲俄联共政策,一些哈萨克族部落的封建头人担心特别是一些部落头人们,当时打听到青海的统治者是马步芳(回族),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也是马步芳的势力范围,便动员所属部落的牧民向青海,甘肃逃迁。

它的起因是盛世才夺取新疆政权时,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活动加强和新疆的局势动荡不定的是旗。新疆各族人民面临着遭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奴役的危机。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关怀和注意。因此,从1933年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派遣自己的干部到新疆工作。当时新上台的盛世才深感个人的力量不足,难以应付新疆的混乱局面,便积极伪装自己,披上进步的外衣,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盛世才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先后制定和发表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没六大政策,同时,在迪化(乌鲁木齐)成立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公。共产党员是反帝会及实施六大政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为新疆谷族人民的利益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当时,新疆经济、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共产党人在哈萨克族人民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它一方面促进了哈萨克族人民的觉醒,但是,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哈萨克族人民内部封建势力的反抗。部分地区的部落头目唯恐自己在部落内的封建特权受到损害,便刊用部落的宗教观念,策划本部落的牧民外迁。在此期间,新疆的政冶野心家尧乐博斯(维吾尔族,曾任哈密专员)来到酒泉,经马步芳指示,其部属酒泉驻军旅长马步康接待了他。后来尧乐博斯又到西宁会见了马步芳。尧乐博斯为了达到个人在新疆的政治欲望,并且知道马步芳有意扩张自己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势力,就极力在马步芳与哈萨克族头人爱里斯汗之间牵线,希望马步芳能安置被盛世才逼迫外迁的哈萨克族人民,将来可以组建骑兵部队。马步芳想拢络住迁入甘,青的哈萨克族人,既可增大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可待机间新疆扩展其势力,就表示对东迁的哈萨克族人愿意予以安置。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12-09

青海哈萨克人外逃之前还有两次。一次是1939年,为了躲避马步芳镇压,700多户经西藏逃亡印度,大约有1200人抵达印度,由于不适应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又有600余人死亡;还有一次是1943年,同样是因为不堪忍受马步芳的压榨,胡赛英率部落外逃,到昆仑山下遇到39年外逃又返回的40户,大部分人打消外逃念头,但仍有20户坚持逃往西藏,后不知所踪。

现居住在呼图壁县南山牧场的72岁的老牧民拜特里斯和他的老伴热哈提,便是当年的沦落者之一。拜特里斯老人从新疆到甘肃,到青海,到西藏,从西藏出国流亡到印度,又从印度流亡到巴基斯坦,前后17年,直到195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帮助下才重返故乡,回到祖国的怀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12-09

陈渠珍也算是个枭雄,湘西凤凰人,清末随川军混成协钟颖部援藏,在民国初期著名爱国将领林修梅(时为1标3营管带)部下任督队官。川军进到昌都时,林修梅因为战略分歧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借故免职,以陈渠珍接任。其间可能陈起了不好的作用,林、陈关系从此恶化。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陈后来回到湖南,虽然在湘西称霸一时,在国民党军高层一直不受赏识。

赵尔丰虽暂时用陈,实际对其能力和人品也很不满,这在陈自己所著《芄野杂梦》有所反映。

辛亥革命爆发,正在波密前线清剿土兵的驻藏陆军兵变,杀代理统领罗长锜,陈渠珍率领所部中的湖南籍官兵等共115人离队,因为担心遭到驻守的西康赵尔丰边军阻击,想绕道青海返回内地,在那曲以北误入羌塘高原,几经周折到西宁时,装备精良的100多名官兵只有7人生还。

陈所著《芄野杂梦》对这一段经历有精彩描述,尤其与藏族妻子西原相濡以沫的感情令人感动(不愧是军校毕业,能文能武,非一般行武出身的大老粗可比)。《芄野杂梦》在网上可以读到,虽然书中极力撇清陈本人在兵变中的责任,多少有点不厚道,总得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

陈在西藏的顶头上司钟颖是满洲正黄旗人,据说其父尚咸丰皇帝妹妹,是一位驸马爷。辛亥革命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驻藏代表,受藏军攻击返回内地。被控“煽动兵变,导致藏事败坏”,民国北洋政府判处其死刑。

援藏川军虽然人不多,倒是出了不少人物,除了林修梅、陈渠珍,四川军阀部队中很多高级将领都出自这支部队,潘文华更是四川军阀中的大佬级人物。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12-10

阿尔顿曲克哈萨克人为什么在几十年后还要搬回家,除了因为人数太少,面临婚姻、生活习惯等诸多问题,个人认为历史上青海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藏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重要原因。

巴里坤的哈萨克族迁移途中,牛羊乃至所有财物都丢光了。到青海初期,基本就靠抢劫蒙古族、藏族牧民的牛羊为生,尤其是柴达木的蒙古台吉乃旗、柯鲁沟旗受害严重,很多人被杀,大批蒙古族牧民流离失所,“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主要是在当年被哈萨克族驱散的柯鲁沟蒙古牧民的基础上建成的。解放初期一些蒙古族人所写的回忆文章,谈到哈萨克部落的残忍,可谓字字血泪。

解放后自然把罪责都推到“国民党反动派”头上,但毕竟经历过那一时期的老人还有不少,等到“改革开放”国家的控制稍有减弱,各民族之间原有的矛盾就开始露头。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80年代柴达木哈族与蒙、藏族之间矛盾激化,但我想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将所有哈族居民迁走,不会仅仅是一个结婚难问题。后来有一些哈族又自行返回格尔木,青海省还大力说服他们不要回来。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6-03-24

哈萨克族历史概况
  “哈萨克”一词之意,学者们有多种解释:①避难者、脱离者;②美丽的姑娘;③骑士;④白天鹅;⑤草原上自由勇敢的人们。其中第五种解释比较符合哈萨克族的历史。第四种解释则是哈萨克族起源的一个流传最广的美丽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聪慧、勇敢的青年在随军远征中身负重伤,倒在戈壁滩上。正当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看到天空突然裂开了一道缝,缝中飞出一只洁白如玉的天鹅。天鹅用树技带来水,拯救了年轻人,天鹅也变成了一位美艳绝伦的仙女。小伙子和天鹅结成夫妻。婚后生下一个男孩,他们给孩子取名为“哈萨克”,即为白天鹅的意思。的确,哈萨克族的先民崇拜天鹅。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将天鹅看成是圣鸟,禁止捕杀。如要看到死去的天鹅,要将它挂在毡房的四壁进行供奉,把天鹅毛拴在孩子胸前,以求吉祥。
  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共同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铁木真为首的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这期间,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构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15世纪初,“白帐汗国”王朝东部又分裂出了乌孜别克汗国。该汗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苏丹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克烈和加尼别克苏丹带着自己的部落迁徙到楚河流域,在新的地区建立起了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这样,大约在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在汗王哈斯木的执政下迅速发展,其领地包括锡尔河流域诸城,东南包括七河地区卡腊塔勒河、伊犁河等流域,西边到雅克河流域,人口增至100多万。在哈萨克兴起的同时,天山北部西蒙古准噶尔部也勃然崛起,并以塔尔巴哈台、伊犁为中心,把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天山南部部分地区一一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这样在中亚北部草原形成了两大游牧集团--哈萨克和西蒙古准噶尔。1635年,达赖喇嘛授予准噶尔哈喇忽喇之子和多和沁以“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的称号。巴图尔珲台吉向哈萨克交战,曾俘获过哈萨克汗杨吉尔,哈萨克汗国因此一度衰落。当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治理准噶尔部时,变本加厉地向哈萨克不断用兵,迫使哈萨克流离失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哈萨克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磨破脚板逃难忙,力竭颠扑苦湖旁”的年代。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阿睦尔撒纳与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了新疆,使准噶尔政权彻底瓦解,为哈萨克族解除了威胁,从而为西域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哈萨克族也陆续重返原驻牧地,有些还进一步深入到阿尔泰山南麓,甚至阿尔泰山东北的乌梁海、科布多地区。1755年,哈萨克中玉兹的可汗阿布赍与清军定边将军正式接触,建立了藩属关系。阿布赍是哈萨克著名可汗之一,他为哈萨克与清政府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哈萨克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并开始陆续迁到今新疆境内游牧,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其中中玉兹的黑宰部、大玉兹的杜拉特、阿勒班部等迁至伊犁地区;中玉兹的克烈、乃蛮等部,迁到了塔城、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大、中玉兹部分部落臣属清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哈萨克人民的意愿所决定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757年到1809年,经清政府赐封的汗有8人(其中就有哈萨克著名的汗阿布赍)、公15人、台吉等32人。哈萨克各部代表在北京等地受到清政府的热情接待。这些往来,密切了哈萨克人民同内地人民的关系。
  1864年,中俄双方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北边疆大片领土,一些哈萨克部落不愿受沙俄统治,纷纷迁到中国境内。清政府对所辖哈萨克人在原氏族部落制度基础上,实行千户制。官员也分为千户长、百户长、台吉、公等。哈萨克人要交纳赋税,履行国民的义务,最终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
  历代哈萨克人民为守疆卫土,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主要是由于与哈萨克族源有关的乌孙结盟,共同击败了匈奴贵族,才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土地并入中国版图。
  19世纪后半叶,沙俄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的抗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哈萨克人民进入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时代。但在共和国建立初期,部分哈萨克族仍然流落在祁连山、安南坝和霍里木提一带的崇山峻岭里,不肯轻易出山。为此人民政府对哈萨克牧民,尤其是部落头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团结争取教育工作。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工作重点是了解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向哈萨克族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放后全国各地的大好形势,帮助哈萨克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具体问题。1952年,中共酒泉地委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着重强调“必须坚持慎重稳进方针,反对轻率急躁情绪,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努力做好安置流散哈萨克族人民的工作。1953年3月23日至4月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

  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
  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1956年到1957年,大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迁回新疆。
  1939年,甘肃酒泉一带的700多户哈萨克族因屡遭马步青部骑兵的骚扰,陆续迁到青海湖以西的茶卡、都兰一带。这样,迁到青海的哈萨克族共有1000多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这部分人思乡心切,从1954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人迁回新疆。至1983年9月,先后零星迁回新疆167户。其余留在青海的也全部都要求迁回新疆。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指导下,两省区有关部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部分哈萨克族群众的返迁新疆问题,形成了《关于青海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群众搬迁新疆问题的会议纪要》。国家民委、财政部为此下拨100万元安置专款;青海省承担从格尔木到乌鲁木齐的全部搬迁费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拨安置基建专款。
  1984年6月1日,居住在青海省的全部哈萨克族群众乘专列火车抵达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和各族各界代表300多人在车站迎接。在热烈的掌声和锣鼓声中,哈萨克族人民喜气洋洋走下火车。人民群众对重返家园欢欣鼓舞,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政府对这批返新疆的哈萨克族群众采取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则,进行了妥善安置。至此,哈萨克族的迁徙活动基本结束。

  1954年,哈萨克族聚居区相继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1954年4月20日,“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在敦煌隆重召开,4月29日成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于7月20日成立;青海“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于7月5日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于10月1日成立。
  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是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区。这三个地区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上互有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将更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合作和促进三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报经中央批准,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建立相当于行署一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是全国当时惟一辖有专区的自治州。1953年,在当时新疆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吸收各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和有关干部,成立了由51人组成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筹备委员会,根据"慎重稳进、积极筹备、逐步推行"的方针,认真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宣传教育,普遍征求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见,并对三区境内各民族的分布和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关系、经济状况及历史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讨论和充分协商,制定了分级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方案。从1953年10月至1954年10月,在今自治州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下而上先后建立了5个民族乡、6个相当于区级、2个相当于县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在此基础上,1954年11月22日,在伊宁市隆重召开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过充分酝酿,选举出由37人组成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帕提汗·苏古尔巴也夫当选为自治区第一任主席。11月27日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告伊犁哈萨克自治区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
  1955年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新疆省人民政府命令:相当于行署级和专区级的自治区改为自治州,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区改为自治县,相当于区、乡级的自治区改为民族乡;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人民政府,改为人民委员会。同年11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56年初,经国务院批示,撤消伊犁专区,自治州直接管辖原伊犁专署所辖的9县1市和塔城、阿勒泰专区,并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69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伊犁州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时指出:“伊犁州革委会常委只限在伊犁地区,不包括塔城、阿勒泰地区”。至此,伊犁自治州实际上只管辖直属8县1市。1975年8月29日,国务院《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问题的批复》,同意恢复伊犁哈萨克州的建制,同时成立奎屯市,归自治州领导。恢复伊犁地区辖原州直属8县1市。强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当年9月,伊犁州首府迁到奎屯市。1979年9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电示:撤消伊犁地区,原辖8县1市由自治州直接领导;自治州首府从奎屯迁至伊宁,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资料来源:郝文明、王铁志主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jim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6-03-24
很好,很详细!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6-03-27
柯鲁沟旗,应该写作可鲁沟旗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09-23
以下是引用戊己校尉在2005-12-10 17:41:14的发言:

阿尔顿曲克哈萨克人为什么在几十年后还要搬回家,除了因为人数太少,面临婚姻、生活习惯等诸多问题,个人认为历史上青海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藏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重要原因。


巴里坤的哈萨克族迁移途中,牛羊乃至所有财物都丢光了。到青海初期,基本就靠抢劫蒙古族、藏族牧民的牛羊为生,尤其是柴达木的蒙古台吉乃旗、柯鲁沟旗受害严重,很多人被杀,大批蒙古族牧民流离失所,“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主要是在当年被哈萨克族驱散的柯鲁沟蒙古牧民的基础上建成的。解放初期一些蒙古族人所写的回忆文章,谈到哈萨克部落的残忍,可谓字字血泪。


解放后自然把罪责都推到“国民党反动派”头上,但毕竟经历过那一时期的老人还有不少,等到“改革开放”国家的控制稍有减弱,各民族之间原有的矛盾就开始露头。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80年代柴达木哈族与蒙、藏族之间矛盾激化,但我想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将所有哈族居民迁走,不会仅仅是一个结婚难问题。后来有一些哈族又自行返回格尔木,青海省还大力说服他们不要回来。



对头,青海的一些文史资料字里含间就有体现出来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09-27
原来如此,肃北县志中的一些内容得解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11-04
好资料,很详细,呵呵!!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