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16阅读
  • 11回复

[安徽]安徽省九大综合经济区简介[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01
1、 淮宿经济区

位于安徽最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与鲁、苏、豫三省接壤,北依江苏徐州市和山东省荷泽地区,西接河南省商丘地区,东接江苏省淮阴市。包括淮北市和宿县地区所管辖的3区、5县、1市,即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濉溪县和砀山县、萧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总面积1.27万Km2,占全省9.2%;总人口729.8万人,占全省的12.1%。

本区交通发达,铁路有陇海、京沪干线和符夹、青阜线贯穿区内,公路密度较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宿县地区公路密度达135km/100 Km2、25km/万人,名列全国地区之首。煤、电、酒和纺织、建材等工业以及粮、棉、果、牛等在全省占有一定位置。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处于全省中下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比重、人均水平同人口所占比重和全省水平相比,除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大牲畜存栏量较高外,其余指标均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全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为30.5∶42.0∶27.5,农、林、牧、渔四业比为64.3∶3.9∶29.1∶27,第一产业和种植业比重均高,在九大区中居第二位。

淮北市、宿州市为本区中心城市。淮北市现已成为安徽第三大城市,属工矿型城市,第二产业比重高达71.0%,仅次于马鞍山市,居第二位;重工业中的加工业比重最低,仅13.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为26.4%,低于全省27.9%的水平。宿州市属商贸型中等城市,为我省县级市中非农人口最多的市;第一产业比重为30.2%,高于全省28%的水平;人均GDP比全省低10%。依托煤、电工业,大力发展加工业,利用交通发达和边贸条件,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淮北、宿州两市经济的互补性,是共同担负区域经济中心重任的客观要求。

2、 阜阳经济区

位于安徽西北的开阔平原地区,北、南、西三面与河南省五县毗连。包括阜阳市所辖的2市、7县、3区,即亳州市、界首市和临泉、太和、涡阳、蒙城、阜南、颍上、利辛县及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3.6%;总人口1345.8万人,占全省22.2%,为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人口密度722人/ km2,居全省之首;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7%,为全省农业人口比重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区。本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京九铁路从北向南贯穿区内3县1市3区,加上漯阜、青阜、淮阜铁路分别与京广、京沪、淮南线接轨,成为全省铁路密度最大的经济区。本区改革开放以来农牧业发展较快,成为安徽重点农区和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粮、油总产量占全省的1/4以上,大牲畜存栏总量约占全省的一半,人均量超过全省1倍多,被全国畜牧业会议授予“全国第一养牛大区”的称号。经济结构以农为主,第一、二、三产业比为42.9:33.6:23.5,一产比重居九区之首,比全省高14.9个百分点,人均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则居九区之末。

阜阳市为本区中心城市,又是地级行政中心,还是五路交汇的“大”字型铁路枢纽,属商贸型中等城市,非农人口29.72万人,次于宿州市,在全省21个城市中居第九位。第三产业比重为32.3%,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37.7%,低于全省6.4个百分点。亳州、界首为本区两个小城市,人口、经济总量不及阜阳市,但第二产业比重高(分别为40.9%和49.6%),人均GDP界首居本区之首,亳州市第二,阜阳市第三。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交通的有利条件和广大腹地的农业资源,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成为阜阳市增强经济实力的关键问题。

3、 淮埠经济区

地跨淮河两岸,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所辖的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和谢家集区、潘集区、田家庵区、大通区、八公山区、凤台县及凤阳县、长丰县、寿县等,共9区7县。总面积1.24万km2,占全省9.0%;总人口798.6万人,占全省13.2%,人口密度644人/ km2,在九区中居第二;非农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24.0%,比全省17.9%高6.1个百分点,为全省非农人口比重最高区。区内两市区和六县县城均位于淮河边,南岸沿淮河的长丰、寿县和凤阳三县处在淮、蚌两市的辐射圈内,而其归辖的合肥市、六安地区和滁州市对其鞭长莫及,故划入本区。

本区水陆交通便利,淮河横贯全区,津浦、淮南和水张、淮阜等四条铁路线连接南北东西。经济实力处于全省中上位,人均GDP、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耕地和粮食的总量、人均量仅次于阜阳区,居第2位,油、肉、大牲畜居第3位,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第6。

蚌埠市、淮南市为本区的中心城市。蚌埠市是座老城市,属综合型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人口接近大城市下限(48.9万人),商贸活跃,第三产业比重为38.8%,比全省高10.1个百分点。淮南市是新兴的能源城,属工矿型大城市,市区非农人口78.4万人,次于合肥市居第二位;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为29.3%,比蚌埠市低9.5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的61.3%,重工业中采掘、原料工业又占65.2%。只有走资源、原材料加工之路和加快商贸发展,使资源型向商贸型、综合型转变,才能增强城市经济功能,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

4、 滁州经济区

位于安徽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与南京市隔江相望。包括滁州市所辖的除凤阳县以外的2区2市3县,即琅琊区、南谯区和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总面积1.16万km2,占全省8.4%;总人口340.6万人,占全省5.6%;非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占总人口的23.3%。

本区交通便捷,京沪线贯穿南北,合宁高速公路连接东西,同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较为方便而紧密。本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大区,工、农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和粮、油、肉占有量在九区中居首位,人均GDP次于芜马经济区,位居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比重都超过本区人口所占比重。第一、二、三产业比为30.4:43.8:25.8,同全省比较,一产偏高,二、三产偏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处于中位,比上述经济指标低3—4位。

滁州市为本区中心城市,属综合型小城市,市区非农人口17.8万人,为全省10个地级市中仅有的2个小城市之一,在本区则系规模最大、工商业较发达的首位城市,二、三产比重较高,分别为52.8%和32.5%,人均GDP 超过全省1倍多。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加快向中等城市发展,是区域经济中心职能的需要。

5、 合肥经济区

为于安徽中西部,地处江淮分水岭两侧和皖西大别山北麓。包括合肥市和六安、巢湖地区所辖的4区2市7县,即中市区、西市区、东市区、郊区、肥东县、肥西县和六安市、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及巢湖市、庐江县等。总面积2.5万km2,占全省18.2%,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总人口1043.2万人,占全省17。2%;非农人口占全省非农人口的19.9%,在九区中居首位。六安、巢湖两市距合肥市最近,在其辐射圈内,六安地区五县市按隶属值划入合肥区;巢湖地区分别受合肥和芜湖、马鞍山辐射,中分线在巢湖市,故东部三县划入芜马经济区,西部二县(市)划入合肥经济区。

本区范围最大,区内差别也大。东半部交通便捷,淮南、合九铁路和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合铜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西半部属大别山区,“八五”期间公路里程增加20%左右,公路等级提高不少,仍有32%的村不通公路(1995年底数),铁路则是“地无寸铁”。本区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市)都分布在西半部,其中一些县虽已脱贫,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比东半部低300—400元。从全区看,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处于中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比重与人口比重相当,人均量同全省平均水平相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处于第二、三位,这主要是合肥市占了较大份额。

合肥市为本区中心城市,安徽第一大城市,省会所在地,全国重点科教基地,1992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第26位。1996年非农人口比重78.%、第三产业比重40.4%、人均GDP分别次于铜陵市、安庆市和马鞍山市,位居第2位。在当前和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合肥市要把发展城市经济放在首位,使城市发展强度与城市发展能力相适应,方能取得较好的城市发展质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6、 芜马经济区

位于安徽东南部,地跨长江两岸,东邻苏、浙两省,与长江三角洲相连,南依黄山,北频巢湖,西接铜陵。包括芜湖市辖的镜湖区、新芜区、马塘区、鸠江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马鞍山市辖的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向山区、当涂县及宣城地区辖的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等,共8区2市7县,总面积2.04万km2,占全省14.9%;总人口806.1万人,占全省13.3%,其中非农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22.5%。宣州地区行署所在地宣州市在芜湖市辐射圈内,而其所辖的旌德、绩溪县离黄山市近,经济联系较紧密,故划入黄山经济区。

本区水陆交通发达,长江流经本区长达160多公里,淮南、宁芜、芜铜、皖赣、宣杭五条铁路线纵穿南北,横贯东西。本区勘称安徽工、农业重点产区和经济实力强区。全区GDP、工业总产值和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占全省的1/5左右,其中GDP、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人均量在九区中居首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0元。

芜湖市、马鞍山市是本区中心城市。芜湖市属综合型中等城市,历史上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现已成为我省工贸并举的沿江对外开放的第一港口城市。市区非农人口人,占总人口的78%,与合肥市相当;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5:57.2:40.3;人均GDP低于马鞍山市、合肥市,居第三位。马鞍山市属工矿型中等城市,华东有名的“钢城”。市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77.5%;第一、二、三产业比为1.6:75.6:22.8,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比重低于全省5.1个百分点,为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的城市;人均GDP 为全省城市之冠。工矿型城市只有把加工业、商贸业发展起来,才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减少当地购买力的流失,老商业城也只有如此才能重振商埠雄风。

7、 安庆经济区

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西与湖北省接壤,南与江西九江市隔江相望。包括安庆市所辖的3区1市7县,即迎江区、大观区、郊区、怀宁县、桐城市、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总面积1.54万km2,占全省11.2%;人口591.5万人,占全省9.8%;非农人口比重小于总人口比重,为7.4%.本区东南沿江地区水陆交通便捷。合九铁路贯穿本区6县(市、区),线长200公里,结束了本区无铁路的历史。西北大别山山区交通不便,1995年底岳西县西坪乡通乡公路建成通车,始实现乡乡通公路之目标,但未通车的行政村仍占22%。全区8县(市)中国家级贫困县占5个,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全省平均低300—500元。区内水面丰富,水产品总量比重、人均量超过人口所占比重和全省平均水平,在九区中居第4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比重、人均量均低于人口所占比重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量指标在淮河以南7个经济区中均处于末位,人均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左右。

安庆市为本区中心城市,属综合型中等城市,我省对外开放的沿江第二港口城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8:50.2:44.0,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城市之首,比合肥市、芜湖市高3.6—3.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6.1个百分点。安庆市地处本区东南边缘,距经济落后的大别山区较远,不扩大经济规模,不加快发展速度,将难以承担区域经济中心的重任。

8、 铜池经济区

位于安徽西南部,长江南岸,南靠黄山并与江西省接壤,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包括铜陵市所辖的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铜陵县和池州地区辖的贵池市、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管理处等,共有3区1市4县1处。总面积0.95万km2,占全省6.9%,为全省面积最小的一个区;总人口218.4万人,占全省3.6%;非农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24.2%,居九区首位。铜陵市所辖的铜陵县原隶属池州地区,两地市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加上贵池市系建市不满10年、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小城市,城市功能薄弱,需要铜陵市协助共同担负区域中心职能。安庆市虽对池州地区影响也不小,因本身功能有限,江北腹地又大,故只能以江为界划分为两个经济区。

本区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流经本区达180多公里,铜陵港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318、206国道贯穿全境,芜铜铁路连接淮南、皖赣、京沪等线,铜陵长江大桥建成使800里皖江天堑变通途。工、商业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全省中上位,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总量比重高于人口所占比重,人均量在九区中居第二、三位,农业主要指标偏低,唯水产品比重大、人均量居全省首位。

铜陵市、贵池市为本区中心城市。铜陵市属工矿型中等城市,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5;61.5:36.0,第三产业比重在全省四个工矿型城市中居首位,比全省高8.1个百分点;市区非农人口比重达88.3%,居全省城市之冠,比合肥、芜湖、马鞍山市高10个百分点以上;人均GDP在区域中心城市中居第5位。贵池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16.0%,人均GDP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9.9:40.8:29.3,分别比全省高1.9:,低3.3、高1.4个百分点。通过发展,把农业型城市转变为工贸型城市,把工矿型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是贵池市、铜陵市的发展方向,也是铜池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9、 黄山经济区

位于安徽南端,西南与江西省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毗邻。包括黄山市所辖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宣州地区所辖的绩溪县、旌县等,共3区6县。总面积1.17万km2,占全省8.5%;总人口180.0万人,占全省3.0%,为全省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的一个区。人口密度153.8人/ km2,只相当全省的1/3。

本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山,号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比作皖南翡翠的太平湖,誉为古建三绝的牌坊、民居、祠堂等。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善,皖赣铁路穿过区内6县2区,设立了黄山航空口岸,开通了黄山——香港直航包机。全区仍有3个乡镇未通车,未通车的行政村约占26%。人均占有耕地、粮食产量为全省最低,仅及全省的一半多点;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指标人均量处于中位,略高于全省人均水平,第一、二、三产业比为28.2:36.5:35.4,第二产业比重仅高于阜阳,在九区中倒数第二,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

黄山市为本区的中心城市。市辖三区不成片,相距甚远,黄山区原为太平县,人口密度仅92.0人/平方公里,非农人口2.74万人,占总人口的17.0%;徽州区原为歙县一个区,人口密度为223.8人/ km2,非农人口1.38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4.2%;屯溪区原为屯溪市(县级市),徽州行署驻地,现黄山市政府驻地,人口密度904.0人/ km2,非农人口8.39万人,占总人口9.9%,可谓黄山市真正的城市市区。1987年地改市以来,屯溪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发展很快,条件大大改善,但就目前的城市规模和功能,担负起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还相当困难。因此,如何加快培植和发育黄山经济区中心城市,就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和重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3-07
每个区域设一个市,共九个省辖市即可。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3-07
那不行啊。芜湖马鞍山就算能够解决,淮南蚌埠怎么办?半斤八两哦,而且都是安徽省内的大城市。撤谁好呢?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3-07
淮南其实是一个离散的线状城市组合,各区之间距离比区到周围县之间的距离还要长,本就不是一个城市。而且淮南作为矿业城市发展潜力有限,近年来已显疲态。
理想的调整方案如下:
淮河以北的潘集区可以和凤台县合并,成立凤台市。
淮河以南的谢集区、八公山区可以和寿县北部合并,成立寿春市。
田家庵区、大通区可以和长丰北部合并,成立新淮南市。
(寿县、长丰南部划给合肥)
通过以上合并,由五区二县(原寿县北部和长丰北部算成一个县)精简为鼎立的三市,比现在更有利于淮南各部分的发展。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v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3-08
按现今流行做法,撤销凤台县,寿县,长丰县,设立淮南市凤台区,寿春区,长丰区*可以考虑另设肥北县,哈哈!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3-09
把东至给安庆,铜陵和池州合并如何?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3-10
芜湖对马鞍山的优势也不明显,至少人均收入差得比较多。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3-10
安徽的区划很多都不合理,应该及早进行调整
淮安览古
姚广孝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劲惊鸟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淮水安澜 http://b350595.xici.net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3-31
阜阳已经分出来一个亳州市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6-13
唱的是不错,可是能发展的起来吗。人家上海,江苏,浙江的16城市同盟那一个不比安徽的强,可是却从来没听过南京经济区,无锡经济区等名词
行政区划让我好矛盾??????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6-20
是应该加油。很好!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6-22
以下是引用tangshufan在2004-6-13 13:27:59的发言:
唱的是不错,可是能发展的起来吗。人家上海,江苏,浙江的16城市同盟那一个不比安徽的强,可是却从来没听过南京经济区,无锡经济区等名词



这是自己的划分,好像没有攀比的意思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