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80阅读
  • 4回复

[浙江][转帖]浙江中小城市的爆炸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12
浙江中小城市的爆炸性发展

徐剑锋 何秋仙

--------------------------------------------------------------------------------
  
  浙江省有75%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县域的城市化是实现我省城市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省发达地区的县市已开始进入快速推进城市化时期。对义乌等发达县市城市化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我国县市的城市化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一、浙江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爆炸性发展与推进方式

    1、中小城市的爆炸性扩展

    80年代初以来,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达县市的中小城市(主要为县城)迅速向大中城市迈进,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特征。其中以义乌的发展最为典型。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1998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二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化重点地区,并列入全省首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县市之一。1994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列第47位,2000年升至第20位,浙江省第4位。从70年代末至今,义乌的城市化以加速度方式推进。义乌城市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发展期——1978年至1988年,表现为同心圆城市的形成。

    在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下,义乌县城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与传统加工业开始围绕商业中心进一步集聚。城区面积从70年代末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5.88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人左右增加到6.18万多人,十年增长一倍。周边一些乡镇在城区幅射下,经济迅速发展,同城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县城稠城镇在全县的经济中心地位得以确立,同心圆城市初步形成。全县建制镇从1978年的2个增加到6个;城市化水平从原来不到8%提升到12%,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0.4个百分点。

    (2)劲升期——1988年至1998年,表现为城区扩张与周边中心镇的迅速发展。

    1988年义乌撤县改市,成为浙中重镇。在城区公共交通业与干线交通的带动下,义乌城市开始进入了定向扩展期。城区周边沿交通干线出现了新的强镇与中心镇,产生了佛堂、苏溪、上溪等八个经济中心镇。同时,城区沿交通干线迅速向经济强镇延伸。这一阶段义乌城市化出现加速势头。1998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5.4平方公里,为1983年的近7倍、1988年的2.5倍。人口增至近20万,为1988年的3倍。1997年,义乌建制镇增加到15个,比1988年增加了9个。城市化率从1988年的15%升至40%,平均每年升幅达2.5个百分点,是80年代的5倍。

    (3)爆炸期——1998年至今,城区迅速扩张,城市呈现爆炸性发展。

    90年代末,义乌进入大集聚与大扩散时期,城区面积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大,城区人口也以5万人的速度增长。2001年初城区达到32.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3万,比原规划提前8年。这一速度可望持续到2015年左右。这一时期,义乌城市化水平以平均每年高达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是1978-1988年间平均速度的13倍、1988-1998年间的3.5倍。2001年,义乌的城市化水平已达55.2%,远高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42%)。 
      
    与义乌类似,瑞安、乐清、慈溪、海宁、余姚、诸暨、永康等经济发达县市均已进入城市爆炸性发展期。但浙江多数县市城市扩展仍停留在第二阶段,估计在近五年内将先后进入爆炸性发展期。

    2、由点-线-面的布局方式推进

    浙江中小城市的布局推展基本上相同,即以点-线-面的方式推进。但有一部分县市是先以两点或多点方式推进城市化,如乐清即以县城乐城、柳市、虹桥等多点方式开始,再以多点连线、点线带片方式形成全面的城市扩张。而大部分县市则与义乌相同,城市化首先是县城中心点的形成,再以城区中心点沿交通干线扩张形成周边多点(中心镇),然后以中心点与多点连线带动整个面的城市化。义乌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城区的城市化。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城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义乌市商业中心,引起城区的产业集聚。周边交通近捷的乡镇首先得到义乌城区经济的幅射,城镇建设得到发展。这些周边乡镇的发展使义乌城区在全县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城区及周边的点式布局完成。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位于杭温、绍金公路与浙赣铁路线上的苏溪、大陈、佛堂等乡镇,工业经济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义乌城市化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

    90年代末以来,义乌市内交通、通信更为便捷,市内出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原有的周边乡镇与日益膨胀的城区融为一体,廿三里、苏溪、佛堂三大中心镇纳入城区“10分钟交通圈”,成为义乌城区的卫星镇。到21世纪初,义乌城市建设与城市化正完成从点到线的扩张,并迅速走向面的扩张。预计到本世纪10年代中期,义乌城市化率将达75%左右,从而基本完成义乌的城市化进程。

    二、中小城市爆炸性扩展的原因分析

    1、“三合一”时代与“四合一”时代的到来引发中小城市迅速膨胀

    传统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交通是影响城市布局与产业集聚的一大要素。交通工具构成了城市交通设施和布局的基本内容。根据当代我国交通工具与设施特征,我国的城市可分为步行与自行车时代、公共汽车时代、便捷交通(高等级公路、轻轨、地铁等)时代与游憩型汽车时代。

    在不同的交通技术条件下,城市的聚集开阔和空间布局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步行与自行车时代,城市的聚集规模受交通条件制约一般较小,单中心的同心圆布局模式最能实现聚集经济、节约交通成本。进入公共汽车通勤时代后,城市辐射范围扩大,而交通沿线具有了更强的区位利益,从而城市的聚集区位和分布形态沿交通干线发展。随着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现代便捷交通设施的修建,城市的空间结构逐步演化为松散的城市区域形态。而随着私人汽车的普遍使用城市的发展进入了郊区化漫延阶段。

    在90年代初以前,浙江中小城市的城内交通基本上处于步行与自行车时代。多数县城人口多在5万以内,城区面积很少超过5平方公里,城区半径在2.5里以内,不超出15分钟步行距离,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骑遍城区不出15分钟,因而基本上还没有公共交通网络。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县市的城区面积与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不少县城的面积都扩展至10平方公里左右,步行与自行车已不适合城内交通需要。这些县市开始建立起市内公共交通。城内公共汽车足以使居住在10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区市民能在15分钟内完成上下班、购物行程。90年代初浙江义乌的城区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城区半径超过2公里,同心圆的城区布局已不能适合自行车与步行时代需要。1991年义乌市成立了公共交通专业公司与浙江首家县市级汽车出租公司,公共交通网络得到建立并迅速发展。市内公共交通网络的建立又使城区得以迅速扩展。

    9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全省地市间建立起了较为便捷的高等级公路。尤其是沪杭、杭甬、杭台温高速公路的建成,杭金衢高速公路与金甬、金温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推进,四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浙江80%以上的县市将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同时,近年来浙江私家车数量剧增,在义乌、瑞安、温岭等经济发达县市的城区,出现了游憩型汽车时代的萌芽。目前我省2/3以上县城已经进入了公交车通勤时代,并开始进入便捷交通时代,少部分发达县市正步入游憩型汽车时代。也就是,这些发达县市出现了多个交通时代并存的现象。像义乌就出现了步行自行车时代、公共汽车通勤时代的重叠与便捷交通时代的部分重合,并且,随着游憩汽车时代的到来即将出现“四个时代”的交合。这就同时出现了周边乡镇迅速向城区靠拢、城区在全市范围内向交通干线快速延伸,城区更松散型的扩展等多个时代所具有的城市发展特征,扩散效应使一些中心镇脱颖而出。而同时这些乡镇同城区的联系有进一步紧密的趋势。发达国家100多年的交通时代变迁在义乌等地集中在20多年的时段里。在“三合一”甚至“四合一”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爆炸性扩展也就在情理之中。

    2、产业加速集聚与产业结构快速提升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

    (1)产业集聚是城市集聚的基础。20多年来,浙江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就依托于块状经济与产业集聚。柳市的中低压电器产业带动了柳市镇的迅速扩展;塘下的汽摩配产业是其成为瑞安第二大中心镇的基础;90年代中期大五金产业的崛起引发了永康城区爆炸性扩张。而义乌的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推进更为明显。

    80年代初,义乌稠城镇与廿三里镇的小商品市场得到发展。在政策放宽后,当时的商品市场迅速向义乌稠城镇集聚。

    义乌的市场也不同于浙江各地的专业市场,它是一个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市场,经营产品几乎囊括所有日用工业消费品。198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成立,当年成交额只有392万元,而到1987年便突破2亿元。1991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为全国第一大商品市场,被授予“中国小商品城”称号。此后市场交易额一直高居全国各商品市场首位,成为义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2001年商品成交额达212亿元。中国小商品城还在海外建立了多个分市场。2001年出口商品交货值超过50亿元,占市场成交额的25%左右,占义乌出口交货值的近50%。

    在商贸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与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1983年,义乌的第一产值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1995年虽然被第二产业反超,但仍保持在40%以上,2001年达44%,在浙江各县市中居于较高水平。同时,城市工业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突飞猛进。逐步形成了服装、针织、饰品、拉链、玩具、小五金、印刷与毛纺八大优势制造业。一些大企业脱颖而出,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2001年,全市工业产值增至285亿元。

    自80年代初以来,义乌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22万人转向了第二、三产业,由于义乌产业集聚的这一特点,使义乌出现了较为发达齐全的第三产业,也产生了较多的优势制造行业。这也使义乌工业经济不同于浙江不少地方的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

    (2)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按城区-周边乡镇-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路径进行集聚。在80年代前半期,义乌的龙头产业是商贸业,在空间上主要是集中于稠城。80年代中后期,邻边交通较发达的乡镇首先接受义乌商品市场的幅射,加工业开始发展,并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

    90年代初中期以后,义乌制造业迅速向工业园区集聚。1992年,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义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其后,北苑、义东、义西、义北与义南五个工业园区与大陈、城西等七个特色工业园区相继设立,一区五园七小区规划总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200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义乌以园区为载体出现了新的多个制造业集聚中心。

    3、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

    产业集聚启动了城市化,而城市集聚又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两者互促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1)老城区规模经济带动市场与商贸业集聚。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首先在廿三里镇与稠城镇出现,但此后小商品市场迅速向稠城集聚。主要原因在于老城区具有其他乡镇所没有的规模效应。
    
    (2)商业在城区集聚带动同心圆城市形成。小商品市场在城区的集聚,促进义乌商业中心形成,并带动全县整个商贸业与第三产业向城区集聚。从而引起义乌商业区向外膨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边交通便捷的乡镇率先接受幅射,逐步被纳入城区经济圈。

    (3)中心城市引起产业向外幅射与再集聚,中心镇出现。制造业向城区与交通干线上的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集聚。中心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增大,周围一些村镇纳入中心镇经济圈。1999年后,义乌的建制镇有所减少,平均每镇人口从4万多人增加到7.4万人,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公里提高到85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进一步膨胀。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较为敏感的银行保险、电信、中介服务等新服务业,加快向城区的商业中心集聚。但由于集聚规模扩大,城区土地价格上升与拥挤成本提高,部分传统制造业与传统商业,开始由城区向郊外及工业园区转移。部分中心区的居民也不断从中心区向郊区搬迁。与此同时,城区与中心镇沿交通要道相互膨胀延伸,城区与周边镇区出现经济一体化趋向,城市出现爆炸性扩展,全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三、结束语

    浙江发达县市的城市化已开始进入爆炸性发展期,但由于各种客观或人为政策限制,这些城市的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的滞后,中小城市的中心往往集聚了第三产业,但要看到,第三产业中的具体化服务业与由于城市集聚效应与集聚非经济的综合影响,未来多年内,浙江多数县市都将出现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被迫外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过度向城区集聚将使今后迁移成本大大提高;二是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滞后,对城市化的推动力缩减;三是企业集聚问题,工业园区低价供应土地,鼓励大企业进入而限制小企业,使一些企业圈墙围院,企业集聚效应大大削弱;四是城市发展规划问题,不少县市的城市发展规划都出现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未来十年内浙江2/3的中小城市将进入爆炸性发展期,但多数县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并未能看清这一趋势;五是土地资源的制约,主要是非农土地使用指标的限制与开发区低价工业用地,造成了企业圈地;五是“城中村”现象与“城市农民”问题难以解决。这些因素已对浙江县域城市化形成了强制约。

    要促进浙江中小城市的发展,快速推进浙江城市化,必须确立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并顺应城市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城区要“退二进三”,第三产业需要适时“退旧迎新”,要做好将传统的市场向城郊结合部转移、传统制造业向区外转移、在工业区与城区结合部建立新居民区与商业区的专项规划;促进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借助外部需求,加速同周边县市的经济一体化,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更大地发挥发达城市的商业中心作用,利用周边的土地资源与工业资源,形成大集聚与大扩散格局,加速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或组合型大城市发展;重视企业集聚效应,加强企业与产业的集聚,市场化运作土地资源,需要改变目前工商住用地人为分割、价差过大的做法。工业企业不能承受城区的高地价,只能说明工业企业在这一区块内不具有同第三产业竞争的相对优势,它应该向区外寻求其可承受的地价。发达县市的城区应进一步向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吸纳外地商业服务业,使稀缺的土地资源能为效率更高的行业与企业所用。以土地收益股份化为核心,制度化推进“农转居”,可考虑将土地收益股份化。征用土地收益的一部分应该以强制方式建立专项保险基金,以全面建立居民或村民社会保障体系。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2-27 19:40重新编辑 ]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1-12
浙江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1-12
凤凰卫视的纵横中国浙江,几个专家说浙江的城市化是自发的,不是凭空建城。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11-12
以商兴市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11-14
以下是引用SKCZJJ在2003-11-12 19:41:27的发言:
凤凰卫视的纵横中国浙江,几个专家说浙江的城市化是自发的,不是凭空建城。

说到这个,我来排个最自发的城市表(前10&后10)
前10:
1、苍南龙港;2、绍兴柯桥;3、义乌;4、乐清柳市;5、台州路桥;6、绍兴;7、永康;8、湖州南浔;9、永嘉瓯北;10、东阳横店
后10:
1、杭州下沙;2、杭州滨江;3、宁波北仑;4、宁波鄞州;5、衢州;6、金华;7、丽水;8、杭州;9、宁波镇海;10、台州椒江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一般来说,基于一个著名的市场而兴起的大致属于前者,如柯桥和义乌;而基础地方行政中心的城市往往行政力量比较强大,至于独立于主城的大开发区更是属于后类。
看看是否有不妥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