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47阅读
  • 27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南京明城墙城门的前身今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1-03




南京明城墙城门的前身今世
        名家有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像南京这样一座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都,历经十朝都会,有二十多位帝王曾经深情的眷顾这块龙脉虎地,在时间上和空间里,一代一代地在他的土地上做建筑的层垒,形式和规模上不断的建造,毁弃,修复再重建,周而复始,成就了古都南京宫殿.衙署.宗教.陵寝.民居.园林和城邑等各种建筑实体,从而汇成了一首雄浑的交响乐,而明城墙就是构成这首乐曲最美丽的乐章。
而今南京多数的宫殿,衙署,寺院等地面建筑都因历史的战乱,政治的摒弃,亦或愚昧的破坏,再有“现代”意识的毁灭,已经荡然无存或只留有废墟了,它们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渐渐的被人们遗忘了。而明城墙在经历了600年的风雨冲刷,如今依然有着三分之二残破的老迈身躯挺立在山水林壑之间,感谢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这样一份伟大的精神物质遗产,明城墙-是今天有关南京的关键词之一,甚至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徽记了,它已经深深的镌刻在人们的心灵地图上,抹之不去。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多年周密筹划,精心组织的一项重大工程,作为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及其谋士们,不拘泥于中国建造城池正方或长方的古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南京的丘陵,湖泊和旧有的城垣等特殊地形地貌而修筑成型,它“东尽钟山之麓,西阻石头之固,南临长干而秦淮贯其中,北依狮子覆舟诸山而控后湖”蜿蜒盘桓于南京的山水之间,长达33.676公里,因此南京城垣独特的形制被后人比作“宝葫芦形”,“古代宫扇形”,民间甚至戏称为“不等边粽子形”,其营造思想更是被中国建城史所称道。
南京城门的建造也十分奇特,式样繁复,气势雄伟,防御功能强大,明初南京城垣建好后设有城门13座,皆居城防的需要设置在不规则的位置,城东有朝阳门(中山门),城南有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城西有三山门(水西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兴中门),城北有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和平门),太平门。现今这13座古城门多数已经被人为的毁坏,仅留有聚宝门(中华门),神策门(和平门),石城门,清凉门四座原版的明代城门了。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先后开辟了草场门,丰润门(玄武门),海陵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新民门,雨花门和小北门等11门,建国后五十年代开了解放门,九十年代开了集庆门,现在这些城门也只有中山门,玄武门,挹江门,解放门存在,其余的门也是名存实亡了,但仍为进出南京的重要通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市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召下先后又修复了仪凤门,武定门,中华东门和西门,而最近新开的城门就数华严岗门和长干门了。


朝阳门.中山门

在明初的十三座城门中,朝阳门是唯一的东大门,当初它只有一个拱券门,城下设水关一座,它是连接明故宫和明孝陵的两大皇家禁地的通道,故而地位非同寻常,再加上城里城外都有驻防重地,老百姓一般不敢涉足附近,只有皇家和清朝的康熙,乾隆数次下江南拜谒明孝陵从此门进出以外,平时十分冷清。
然而1926年改变了朝阳门冷僻的历史,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离任,携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侍从卫队长郭汉章等到紫金山打猎,休息之余孙中山望着蓊郁的青山,绵延的秦淮说出了“候他日逝世,当向国民乞求一块土以安置躯壳耳”的愿望,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再三嘱托:“吾死之后,可归葬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乃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故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总理葬事筹委会遂其遗愿准备将他下葬紫金山中茅峰南坡,建造中山陵。为了迎接南下的灵榇,遂将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朝阳门到中山陵的道路开辟,并将朝阳门单拱门券封堵在稍北处改筑了三拱门券,喻意“三民主义”,由此朝阳门易名中山门以纪念这位革命的先行者,今天大家看到的中山门的身影而非昔日的朝阳门。
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中山门遭受炮火猛烈的攻击,损毁非常严重,南京沦陷以后,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率侵略者从中山门进入进行了入城式,使中山门蒙羞。随后便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中山门的匾额最初是南京特别市长刘纪文出面请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题写的,日伪时期改换了由汪精卫题写的石匾,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下令清除一切敌伪留下的痕迹,石匾的上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立”和落款“汪兆铭敬题”的字样被凿去,但“中山门”三字却能侥幸的留存至1996年修建中山门隧道时才被换下并作为文物保存了起来,真不理解当时为什么没有彻底清除汪的手迹。

现在门额上的三个大字皆是集“书圣”王羲之的精髓拼凑而成,这也许是现在的名人或是书家不敢与前人的水平资历比肩所做的无奈之举。
1996年,可能市政府出于中山门才是南京的“正点”的考虑,将规划中的沪宁高速公路延伸到了中山门,当然南京的起点就在中山门了,高速的出入口必然将和慢行的市内交通起冲突,政府部门为了不破坏古城墙的风貌在城门的两侧下方地层下打通了双向两个隧道,使市内的交通由此出入,所以现在多数市民每天不是由“城门”出入的而是由“隧道”来回的,好在高速公路在中山门几公里以外有多个进出城市的通道分流了多数车辆,减轻了汽车引擎对古城门的震动所造成的破坏,这也是当初有关人士最为担心的问题而提出的批评意见。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3 14:43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1-03
正阳门.光华门
光华门原名正阳门,是大明皇宫的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大门,外国使臣来我朝觐见必须经正阳门出入,正阳门当然就是“国门”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城中轴线朝南的大门也叫正阳门,北京人俗称“前门”。
正阳门改名光华门是民国17年(1928年)的事,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由此进入南京城,喻光复中华之意,次年4月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光华门”匾额镶嵌于城门之上。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了发展首都建设,城墙与道路有了部分冲突,南京明城墙第一次面临保与拆的争议,正当两派争执不下时,1934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了《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明确将南京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争执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的军方高层已经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有所警觉。朱元璋当初建造南京城墙时是冷兵器时代,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防御,大刀和长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明城墙最后一次担当了军事防御的功能。南京保卫战中,日军用飞机坦克大炮对经历600年风雨已经千疮百孔的明城墙进行了狂轰滥炸,中国守军面对外族侵略表现的尤为坚强,他们利用城砖修筑的工事与日军做殊死的搏杀,有多少将士用血肉之躯与“国门”熔铸在了一起。2006年10月白下区在整治月牙湖环境施工中,对已被拆除的光华门附近的墙基进行了清理,在它的西侧发掘出了两处以城砖垒砌的形似堡垒一样的工事遗址,南京市博物馆人员做了考察发掘,进一步表明该遗址就是南京保卫战中我军利用城墙为依托而修筑的两处军事堡垒,是回顾南京保卫战的重要见证,因而更具有历史价值。五十年代的拆城风暴没有让光华门幸免,它是被拆除的城门之一,在它左右的城墙已经没有了踪迹,在它的基础上建造了南京数座大型工厂,今天的光华门以然只是一个地名而已,然护城河犹在,站在扩建的正阳桥上(原名“夔角桥”)上看光华门不敢想象这里曾经是“国门”的所在,有的只是车流在两边挟持的高楼间穿行,人们要想寻觅光华门的遗迹只有面对呜咽的护城河水做无尽的怀想或是到图书馆里面对历史照片去发呆。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1-03
共和门.通济门
通济门如果不是在五六十年代拆城风潮中遭遇不幸的话,它将保持中国城墙的诸多之最,它建造之初是做船形平面设计的,可能是临近秦淮河用船形预示通达顺畅之意吧,内部结构也最为繁复,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还有若干瓮洞,其占地面积比现在的中华门还要大,形状在世上也没有二致的,所以通济门的形状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面对纪录它身姿的老照片,无论是见过它的老人或是听说过的后人都会激动不已的。通济门在民国17年(1928年)曾经被人提议改称“共和门”,以纪念孙中山在南京开创共和之伟业,但不知何故没有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秦淮河自通济门一分为二,由东水关入城为内秦淮河,横贯城南,外秦淮河则沿城墙环绕城垣东南西三部,名曰护城河,直至水西门西水关外二流汇合。
通济门被拆除是1962年的事,早在54年9月,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及南京市政治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对南京市工务局提出的《南京城墙保护原则》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南京古城墙除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有助于防空,防洪及点缀风景的部分应予保留外,其他部分一律拆除”。随后拆城风暴掀起,可能是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到通济门在城墙中规制宏伟,质量较好才没有对其施以狠手。1958年1月,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对南京拆城墙做了明确的赞赏:“南京,济南,长沙的城墙拆了很好,北京,开封的旧房子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子。”随后南京的拆城运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直到60年代拆城墙之举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初经过当时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等一批有识之士竭力保护下来的通济门,水西门等最终没有逃过劫难。
今天的通济门已经不复存在了,要想恢复已是不可能,旧有的通济门大街和七里街已经被合并称为龙蟠中路,是南京城东干道最重要的一段通衢大道,在它的西面还留有东水关和九龙桥两座古物,东水关实际上已经被人为破坏的面目全非了,今天的样子只是它的遗址而已,不过它还在发挥它的基本功效,用于调节内外秦淮河的流量,经过建设部门的修葺,好在没有过多的添加什么假东西,在以遗址为主的周围广植树木和草皮建成了供市民休闲的公园,九龙桥却被装饰一新,桥栏杆和桥面均被换置铺设了光洁的石材,无论从远处看或近距离欣赏俨然就是一个“假古董”,更甚的是在桥的周边和桥面镶嵌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和非古非今的塑料灯笼,让人觉得俗不可耐,中国很多古建文物被“装修工”维护保养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1-03


聚宝门.中华门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它临近门外的聚宝山(今雨花台)而得名,民间传说因城门基础埋有沈万三的聚宝盆从而给聚宝门添加了许多的神秘色彩,它也是明初十三座城门当中结构最复杂最雄伟的城门。
中华门之名是在1928年国民政府改定的名称,“中华”也最能显示它的尊严与价值,作为最有尊严的大门故而当时的南京市长刘纪文邀请国家最高统帅蒋介石题写了“中华门”匾额,分两额镶嵌于城门内侧和外测,外测的匾额毁于37年12月的战火,后来补上,内侧的匾额为原物,只因未署姓名和时间,只在边款浅刻了“首都杨万源镌”不易看清,所以历经多次战乱和文革运动,都没有危及到它,所以匾额保存完好至今,这也喻示我们中华民族之神圣,不可侵犯。

中华门前临秦淮河,背靠内秦淮河,城里城外分别以长干桥和镇淮桥贯通城门,他有三座内瓮城,四道拱券城门,上下左右共设27个瓮洞。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1-03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

中华门的四道门原本都是单孔拱券门,自从民国定都南京以后,人口急剧增长,交通日渐繁忙,仅有一个通道的中华门是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的,因此1931年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在以不破坏中华门瓮城的前提下,在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各增辟了一座城门,分别命名中华东门,中华西门,从而缓解了这里交通的压力,抗战时期,中华门也是南京保卫战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也正是中华东西两门是为守军最薄弱的环节,所以遭到日军的炮火更无情的蹂躏,直到1954年由于两座城门残破的墙体长期渗水严重变形,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有关部门拆除了两个门券,形成两个大豁口,也正是这两大豁口的作用,才使中华门瓮城免遭拆除的厄运,这是中华门幸存下来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也形成了以后的50余年南京的城南交通和市民每日都从两大豁口进出的“奇观”。
最近几年南京在各古城门的原址上进行了清理和修复工作,2007年中华东门和西门两座城门终于被修复了。从而得以向世人完整展现了中华门区域古城墙的原貌。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5 12:41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1-03
三山门.水西门
水西门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时期金陵城的龙光门,当时也被称作水西门,下水门,它位于城西,坐东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这座旧城门作为城西的城门,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这座城门,并定名为三山门,而民间仍称作水西门并沿用至今,可见水西门之名是诸多城门名当中最古老的名称。水西门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四道,城门之上建有城楼一座,闸楼四座,形状与通济门,聚宝门相似,规模气势均略逊于以上二门,但都超过其它诸门,城下南侧建有水关一座,也就是西水关,西水关的规模比及东水关要小很多,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

50年代拍摄的两祯老照片上看,水西门城楼上和中华门一样雄峙巍峨,远处青山隐隐,民居悠悠,旧时的水西门前,人们闲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宁静之气。水西门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所在,人口也相对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园,现在水西门已不复存在,周围的街道已经被扩大数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从回龙街,木屐巷,七家湾,五福街,下浮桥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称中仍然让人有无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们还能在车水马龙人来熙攘的升州路两旁寻觅到三三两两的老民居老店肆,从中捕捉着些许古城的风情。最近评事街,仓巷两大地块依然在大拆,报刊已经披露是准备大建中式别墅,在不久的将来南京有幸又会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5 12:44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1-03

汉西门.石城门
石城门是现有南京古城门仅有保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门的基础上而改建,城门建好后因能遥望到石头城遂定名为石城门,民间一直称其为汉西门,旱西门,该门原来的格局有两座内瓮城,三道城门皆为拱券砌筑,城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年间,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桥,
      城内有连接城门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东西向主干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修筑的汉中路遂取而代之。现政府部门已经将其主体及所属的瓮城修葺一新做为市民广场供人观赏休憩,可惜已经失去了一道城门,由城门向南到水西门,往北直到清凉门的两段城墙包括民国初年开筑的汉中门都已经拆毁,石城门身陷闹市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及立交桥包围其中,俨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里的外地游人怎么都不敢将它和古城墙联系在一块。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5 12:46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1-03
汉中门

在汉西门的北测紧挨者车水马龙的汉中路路口原来有一民国时期开筑的汉中门,汉中路是《首都建设计划》当中最为重要的城市东西向主干道,1931年道路建好后将汉西门北测的城墙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国2255日(193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函战字第1911号中称:新民,武定,汉中“该三处添建新门,原系市府计划,拆毁已久,延未修筑,对于防务自极甚虑,该市府急切无款兴修,亦属实情”。补建城门是因“汉中门正对江心洲之夹江口,该处有启易登陆之顾虑”。从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有计划开筑新民门,武定门,汉中门,只是资金不足拆毁城墙已久不能建设,军事委员会从战略角度考虑急促政府将以上三门加紧修筑。1934年汉中门建成,城门形状一改明代城门拱券式样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另开的新民门,武定门皆为此样式,现只有新民门保留下来,)此种式样颇为简单,不知当初建设者是出于省钱省时的考虑还是从战备的需要出发,结构坚实而美感不足,更没有古朴之气,小时候从门下走过总感觉进了某大型厂矿企业的大门,1976年汉中路改造,汉中门被拆除,这是南京城墙最后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05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1-03

清江门.清凉门
清凉门曾名清江门,位于城西,汉西门之北,清凉门的主城门结构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门幸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
城门顶部的城楼已毁,清凉门原有内瓮城一座,呈半圆形,是有数据记载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据1999年出版的《鼓楼区文物志》当中文物工作者韩品峥,季士家等回忆“直径约40米,东高西低,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们紧贴城墙内壁,座北向南开”,内瓮城在文革后期被拆除。沿清凉门外测向北百余米就是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是南京城最早的历史遗存也是南京城墙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开创了他的霸业,然而东吴的王气随着王浚的楼船而黯然,可是由此开创的金陵城池却永载史册,六朝时期石头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点,临江耸峙,有“天生城壁”之说,江水直拍山岩,年长日久,冲刷得绛红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块山岩好似被山体挤出了一张变形的鬼脸,石头城也因此被俗称为“鬼脸城”。今天看见的石头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础上依山筑城的结果,从裸露的岩石和斑驳的城砖上似乎看见了南京城头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鬼脸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鬼脸倒映在水里霎是有趣,这一景观被历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称作“鬼脸照镜”。
清凉门到鬼脸城一带旧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更有坟茔憧憧,解放后南京外来人口急剧上升,以至城墙外测及秦淮河两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难来宁人员的聚居地,曾经是南京有名的贫民窟地区,现经整治,清除淤积,障碍,乱差等现象,显现清丽风华之大气象,成为南京旧城改造及秦淮河风光带整治最为成功的地方,据说联合国授予南京“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就是根据这段风光带的整治做为南京人居环境美好的实体样板所做的肯定。清凉门大桥是在2000年为解决河西地区开发而兴建的,当初桥面的设计高度没有城墙高,就在城墙的上部开了一个宽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墙体的内外两侧各建了一座桥墩,使沉重的桥梁直接落在桥墩上,不至于对古城墙造成巨大的伤害和震动,这看起来是明智之举,可细想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了建一座现代化桥梁你不惜破坏古老的文物将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墙割裂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美观,不知当初的文物部门是干什么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设计方案,何不让设计者抬高桥面6米,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建桥成本而已,不至于去破损古老的文物,孰轻孰重?有点文物保护意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我们南京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在干类似的蠢事呢。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06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1-03

草场门
出鬼脸城公园北大门就是一条南北纵向的石头城路一直向北抵达模范西路,这条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毁的城墙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其中在与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来有一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筑的草场门,因其城内有大片的草场所以故名为草场门,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草场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门,在拆除以前城门被封堵多年,周围也属荒凉地界,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南京有家建筑公司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全体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工程进度快,出现了砖块短缺供应不上的局面,有人突发奇想,盯上了草场门附近的城砖,何不拆城取砖以解燃眉之急,一块城砖可以低上七八块小青砖啊,,一段城墙就可以盖好多楼房啊,于是报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变废为宝”,“古为今用”,又例举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领导们想了很久终于同意了这一“善举”,南京城墙的灭顶之灾由此开始。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动,民国3年(1914年)齐耀琳任江苏巡按使,为“旗民生计局筹办之备”大规模拆除清八旗驻防城以及明皇城残垣,“以工代赈”变卖大量的城砖做为建材,南京现存的许多著名建筑,诸如民国元年(1912年)由英国人柏耐登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扬子江饭店(今下关区公安分局),民国2年建造的南京大学桃园北楼及礼堂,民国14年在鼓楼南坡建造马林医院病房(今鼓楼医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砖除用于南京本地的建设外,还有部分运往外埠,比如参议院参政张謇(南通人)通过与江苏巡按使齐耀琳的关系,将部分拆卸城砖运往南通。
今天的草场门实际就是一个地名,北京西路的尽头有著名的南京
艺术学院和江苏教育学院等,过草场门大桥就是河西著名的现代化小区龙江新寓,此处已经被现代化重重包围,没有一丝半点古城墙的遗迹可巡了。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07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1-03

马鞍门 定淮门
由草场门沿石头城路继续向北在模范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门的地界,定淮门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内的马鞍山,定名为马鞍门,洪武七年改为定淮门,是因为城门外濒临秦淮河,有稳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长时间里民间百姓俗称它为“淮远门”,可能是因为此门远离闹市,荒僻而幽远。可能也正是这定淮门荒僻而幽远的原因,加上其门本身也非特色之处,历史文献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连它存世期间的照片笔者也没有发现一张,更不要说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门,现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现在沿定淮门城墙向北有一百米的距离有一城墙的断头,此处做为一个停车场和一大型小区的进出口,由东向西过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桥是城北沟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远的处境已身处闹市之中,人们在此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关注这段城墙的新替历程。定淮门内的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号称“中兴戒律第一祖庭”,与城内的香林寺,毗庐寺合称“金陵三大刹”,可惜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遗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园。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09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1-03
仪凤门.兴中门
仪凤门位于城北狮子山与绣球公园之间,坐东向西,建于洪武初年(1384),建有城楼城门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楼,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于人迹罕至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重开仪凤门,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国民政府下令将仪凤门改为兴中门,意味振兴中华之意,门额题匾由国民政
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此门是所有城门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据此可以远眺江上白帆点点,犹如浏览一副美妙的长卷,现在也就只能凭空怀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门被彻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为三门拱的新一代城门并恢复了仪凤门的老名字,由于是南京最早修复的一座城门,做工还算精细,再加上城楼雕梁化凤,整体处在山水之间,样子相比较后来的几座新城门更像是古代城门,已经被南京市民们所接受。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11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1-03

钟阜门
    最初修建城门的时候叫东门,洪武十年将东门改名为钟阜门,因为它遥对钟山(钟山亦称钟阜)而得此名,此门地处卢龙山东南麓,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不过此门也和仪凤门的命运相同被堵塞了很长时间,历史文献里也鲜有照片留存,再说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门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没什么记忆了,现在的钟阜门周边全然没有一点城墙的影子连一块城砖也找不到,跨护城河的一座大桥只是连接城北主干道建宁路的一段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如果问十个南京人钟阜门在哪里?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问附近的盐仓桥在哪里?那都知道,因为盐仓桥比钟阜门名气大多了。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12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11-03

金川门
    金川门位于钟阜门南,坐南向北,横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门旁当初建有水关一座用于疏通城内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几座带水关的城门之一,结构比较繁复,号称“北水关”,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内的船只来往于长江之间,1907年修筑的“宁省铁路”小火车由此出城至江边的终点站,这样一座水陆两用城门连同小火车在1957年被毁于一旦。
燕王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率“靖难之师”渡口南下经龙潭进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谷庶人和李紧隆等接应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军队进入城内,使燕王很快的顺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历史上本来应该发生的第一场攻城之战却没能打的起来。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14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11-03

新民门
    在钟阜门和金川门之间,民国年间出于城北交通和战备的需又增筑城门一座“新民门,该门具有浓郁的民国特色,设计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和汉中门,武定门是为同期建设起来的三座样式一致的城门,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该样式的城门,两边已经没有城墙的影子了,只有被众多的住宅楼商铺所包围,虽然看起来和传统的拱券式城门不相称,时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经常在此出入的人们很难和老城门联想起来。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15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1-03

海陵门  挹江门
   挹江门原名海陵门,是民国年间开筑的座城门,是南京城北最重要的门户,随着清末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开通,由下关转运的货物量急剧增长,仅靠仪凤门一带的江边码头一无法满足其需要,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由下关商埠局任帮办的金鼎提议在下关一带明城墙上另辟一座城门,在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于仪凤门以南城墙上破墙新开单孔城门一座,并修筑马路,填平洼地,工程自19145月开工至19153月竣工,从而大大缩短了进城的路程,方便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下关一带的经济发展,因韩国钧是泰州人(泰州又名海陵),所以新辟的城门取名“海陵门”。
19287月国民政府正式将海陵门改为挹江门,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榇安葬中山陵,中山大道就势由挹江门进城,但将原来的单孔拱门改建为三孔拱门,在其上又建造了城楼,门额由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193712月城楼被日军焚毁,1946年再按原图纸式样重建,城楼建有双檐翘角庑殿式敌楼九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南京现存完好并正式开放的一座城楼。如今的挹江门周边环境相对比较优美,当初修建城门的同时在填平了护城河以后,北边就形成了今天的绣球公园,南面就是小桃园,城里仅靠城墙的有八字山,八字山古称四望山,民国时期因在山坡上写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故名,周边经过整治是南京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6 00:17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11-03

神策门  和平门
     和平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它建有外瓮城单瓮一座,瓮城城门开有两门,这两座瓮城与主城门屈曲而开为南京古城门所独有的,该座城门的城楼命运多舛,明,清,太平天国时期等屡建屡毁,现存的城楼是光绪十八年重建12座城门中留下的唯一城楼,清顺治
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北伐金陵败绩于神策门下,清廷遂改其名为得胜门,同治年间又恢复叫神策门,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将神策门改名为和平门,由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写“和平门”,并刻石两块分别镶嵌在主城门内侧和外瓮城外侧的门额上,保留至今。民国时期外瓮城被建为汽油库,解放后为南京军区后勤部所沿用直至90年代末遂废,2001年南京城墙管理处对其进行整修,并在外瓮城外侧建成面积两万多平米的开放型城墙遗址公园,使南京很多市民一辈子都没见过其真面目的心愿得以偿还。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45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11-03

中央门
中央门是民国年间新辟的一座重要城门,位于和平门以西五百米处,为配合鼓楼至京沪铁路和平门站的交通,首都建设委员会在鼓楼起点沿子午线直对和平门段城墙开辟了单孔城门-中央门,所以起初开辟的这条大路叫子午路也就改名叫中央路
解放以后的50年代中央门极其两侧的城墙全部被拆除,中央门实际上就是这一地区的总称,这里有南京最早建起的立交桥,是城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46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11-03

丰润门   玄武门
1908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大会“,为方便中外宾客游览玄武湖,于19097月开筑该门,工程进行中,端方调任,由河北丰润县人张人俊继任,单孔城门建城以后,张的部下为了奉承他,遂将该门取名“丰润门”。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曾有人建议改“丰润门”为“中正门”,理由是“丰润门系前清官吏阿谀江督张人俊所立,今拟改为中正门,以纪念蒋总司令领导革命,努力北伐成功”。此话听起来还是有马屁的味道,中正门未被国民政府所采用而南京市长何民魂提出将改为“桃源门”,因丰润门外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玄武湖,同年7月,丰润门正式定名为“玄武门”,理由是“玄武湖泽被民生,玄武门名副其实”。国民政府教育长蔡元培为“玄武湖”题写城门名额刻石嵌于城门上方。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47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11-03

解放门
解放门故名思意就是解放以后建造的第一座城门,1952年南京市政府为了防止台湾的空袭,遂将市政府后侧靠近玄武湖的一段城墙开通建造了单孔的解放门,并打通了原有的一座无名小门以用于疏散人员,此门没有起到疏散人员的作用最终倒是做为市民进出玄武湖的一个重要通道。
这里还要说得是进出玄武湖的那座小门叫什么名字,至今仍是一个迷,就是考古学家朱偰也没有搞清楚,他在其《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里所说的“台城下已塞之城门”就指的是解放门旁通往玄武湖的小门,对这座曾经被堵塞已久的小门,甘熙在《白下琐言》中称为“万春门“,而陈文述在《秣陵集》中称“古北掖门”,莫衷一是,这些究竟与当初洪武年间命名又废置的“金陵”,“幕府”两门名有无关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49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11-03

太平门
太平门处在紫金山西南麓,因城门外设有“天牢”,故名太平,名为太平实为不太平,这里是扼守钟山通向城内的最近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多次惨烈的攻城之战在这里上演,就不一一表述了,太平门在《首都计划》里曾拟改名自由门,后被废弃仍用原名。
徐悲鸿在其《对南京拆城的感想》一文中说:“南京之为国都,在世界各都会上占如何地位,我不敢知,我所知南京之骄视世界者,则自台城至太平门,因其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据古城俯瞰远眺,有非人力所计拟及者……”。处在玄武湖的位置向东南方向望去确实是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有地貌的完美体现,这一段也就是南京风景最美丽的区域之一,然而自五十年代该段城墙被无情的拆除以后,周边长期被破败的棚户区占据,九十年代更新换代被我们的政府建成大型的高级住宅以及高层酒楼所取代,远远望去此楼显得那么的突兀,丑陋,如鲠在喉。如果说南京最值得修复和重建的城门当数该地段,而现实是这里沿城墙线占据的都是权贵们的住宅,要想“拆迁”他们难之又难,并且要炸掉那座丑陋的高楼,也许决策者就住在此处,白说。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10 09:58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1-03

武定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正觉寺附近拆城筑路,仅仅是为了方便用水而“开通汲水道”,193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财政部依照军事委员会《战字第1901号》公函,在联合向南京市政府发出《训令》中称:对新民,武定,汉中三座城门“急应赶筑,自属刻不容缓之图”“应限克期竣工,以重防务”,1949年前此门被封堵,它旧有的身躯和今天的新民门一致,没有影象资料显示,只有一张被58年被拆毁时的风貌,2007年在原址上重建了三孔拱券的新武定门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50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11-03

雨花门
国民政府开辟雨花门是真正为了南京“小铁路”而修筑的城门,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修筑的“宁省铁路”由下关江边到城区的终点万寿宫(今白下路)7.3公里。《首都计划》中本来拟将小铁路改由金川门向东经新庄南下由太平门入城,“经中山门之北,穿出城墙,沿城壕向南而下,与京粤路线相连”。显然这一计划是破坏了小火车疏通城区交通,造福市民的一大败笔,最后这一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民国24年(1935年)宁芜铁路竣工通车,国民政府遂将小铁路向南延伸八府塘过淮清桥跨内秦淮河,再傍白鹭洲沿武定门内侧向南至东石观音庙,辟城墙而出城至养虎巷口与宁芜铁路贯通。今天的整条长白街和江宁路基本上就是当年小铁路城南段的路基,而雨花门从
1936年开辟到1959年拆除共计存在了23年,是南京城门寿命最短的,的确令人惋惜,今年政府有关部门将雨花门附近的部分建筑拆除并进行了整治,将消失了50年的雨花门又重新矗立了起来,平添了南京古城墙的一处景观,也是关爱南京文化历史的人们又一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10 09:55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11-03

集庆门
1991年新一轮的城市交通建设的高潮来临了,市政府打算在中华门以北城内第一条横向的大动脉集庆路的西头通过城墙开辟通道,以适应通往河西的交通需要.当时南京古城墙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要改变城墙的任何行为都要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才能实施,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亲自设计方案,他的设计思路是:“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按城门来建,只不过是一个通道,我称之为“集庆路口”,原打算从城墙下面开筑隧道,这样可以不破坏城墙现状,但是城外有条护城河,因此只好平地设计了。”潘谷西教授的设计的“集庆路口”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的风格,他并不是刻意追求这种风格,而是从力学的角度考虑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的浇注梁柱的施工方式,在拆除了该段城墙50米的基础上,重新修筑了有是个门洞的城门,以后就定名为“集庆门”。城门名额由时任南京市委书记顾浩题写。
这种“过梁式”城门也开了南京城门另类款式的先河,当初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并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其中老干部作家艾煊就把它讥讽为“阴沟涵洞式”,他在《旧新城门》里是这样说得:“最近几年修的集庆门,别出一格,城门修成似门非门,似洞非洞。似乎是个下水排污的大出口……”,城门造也造好了再改似乎不可能,毕竟人家潘谷西教授也是大师级的人物,以实用性设计理念设计的城门还是有其特别之处的吧,人们何不权当把它当做另一种的古典美来欣赏呢?再过二十年也许就是文物了。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08 14:51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11-03
长干门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0-11-10 09:51重新编辑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