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光华门
光华门原名正阳门,是大明皇宫的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大门,外国使臣来我朝觐见必须经正阳门出入,正阳门当然就是“国门”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皇城中轴线朝南的大门也叫正阳门,北京人俗称“前门”。
正阳门改名光华门是民国17年(1928年)的事,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由此进入南京城,喻光复中华之意,次年4月由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光华门”匾额镶嵌于城门之上。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了发展首都建设,城墙与道路有了部分冲突,南京明城墙第一次面临保与拆的争议,正当两派争执不下时,1934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了《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明确将南京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争执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的军方高层已经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有所警觉。朱元璋当初建造南京城墙时是冷兵器时代,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防御,大刀和长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明城墙最后一次担当了军事防御的功能。南京保卫战中,日军用飞机坦克大炮对经历600年风雨已经千疮百孔的明城墙进行了狂轰滥炸,中国守军面对外族侵略表现的尤为坚强,他们利用城砖修筑的工事与日军做殊死的搏杀,有多少将士用血肉之躯与“国门”熔铸在了一起。2006年10月白下区在整治月牙湖环境施工中,对已被拆除的光华门附近的墙基进行了清理,在它的西侧发掘出了两处以城砖垒砌的形似堡垒一样的工事遗址,南京市博物馆人员做了考察发掘,进一步表明该遗址就是南京保卫战中我军利用城墙为依托而修筑的两处军事堡垒,是回顾南京保卫战的重要见证,因而更具有历史价值。五十年代的拆城风暴没有让光华门幸免,它是被拆除的城门之一,在它左右的城墙已经没有了踪迹,在它的基础上建造了南京数座大型工厂,今天的光华门以然只是一个地名而已,然护城河犹在,站在扩建的正阳桥上(原名“夔角桥”)上看光华门不敢想象这里曾经是“国门”的所在,有的只是车流在两边挟持的高楼间穿行,人们要想寻觅光华门的遗迹只有面对呜咽的护城河水做无尽的怀想或是到图书馆里面对历史照片去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