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上海外来人口安徽第一
全市每平方公里平均住3631人全国最拥挤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而虹口则是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区。
前天,上海市统计局进一步公布了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部分详细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上海有常住人口2301.92万人 。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3.4%,人口密度也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2588人,增加到3631人,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在上海人口的增量中,89.5%由外省市流入,从安徽、江苏、河南三地流入的人口最多。
数据还显示,上海的人口正从市中心转移到郊区。
人口密度:虹口最拥挤崇明最荒凉
89.3%:2010年上海的城镇人口为205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3%,比2000年增加了606.51万人,比重微升1%。
5个区:与10年前相比,全市有5个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其中,黄浦区减少14.46万人,卢湾区、静安区分别减少8.01万人和5.85万人,虹口区、长宁区的常住人口也略有下降。7个区:2010年上海近郊区、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684人、1388人,比10年前分别增加80.2%、61.4%。
其中,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的区有7个,依次为松江区146.8%、闵行区99.6%、嘉定区95.4%、青浦区81.4%、奉贤区73.6%、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58.3%、宝山区55.1%。
36307人:按人口密度来看,“五普”时全市人口密度超过40000人/平方公里的区有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但到2010年,这3个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1655人、9952人、7681人。
虹口区首次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为每平方公里36307人。长宁区则成为中心城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区,每平方公里不到20000人。崇明县是全市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600人。
解读:黄浦、卢湾、静安、虹口、长宁的人口不断下降,显示了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人口正向郊区、中心城区外围区域迁移,标志着长期存在的市区人口过于稠密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这一变化的直接诱因主要是近年来上海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郊区新城建设不断加快等因素,使得大批居民迁往近郊区、中心城区边缘区域的新建居住区。其次,外来常住人口往往相对集中居住在近郊区域。
外来人口排名:河南人挤掉浙江人
897.7万人:在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有897.7万人,比2000年增加591.96万人,年均增长11.4%。
63.3%: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中,有63.3%来自华东地区。按外来人口来源地来分,排名前三位的省份由2000年的安徽32.2%、江苏24.0%、浙江9.9%,转变为2010年的安徽29%、江苏16.8%、河南8.7%。
其中,河南外来流入人口从2000年的16.05万人,迅速增长至78.26万人,排名从第六跃居至第三。
从绝对数量看,安徽外来流入人口增长最多,从2000年的124.72万人,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260.23万人。
22.6%: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有202.43万人,占总量的22.6%。排在后面四位的分别为闵行13.4%、松江10.5%、嘉定9.2%、宝山8.5%。
15.5%: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显著提高,在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为14.1%。与2010相比,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5%。
79.4%:在外来常住人口中,有79.4%的人口是农民,比“五普“下降5.9%,但仍然较高。
56217对:2009年上海两地婚姻有56217对,占上海当年婚姻总量的38.1%。其中,外来媳妇仍然是“主力军”,占总数七成多。
解读:江苏、浙江两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重,在近几年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口留在当地。在“六普”中,“上海女婿”的人数也呈现增长势头,说明上海年轻人的观念正在不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