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每日新闻网-首页>>焦点>>焦点新闻>>正文 2003/03/18
玉门:正在移动的石油城(上篇)
郭自强 李近远
--------------------------------------------------------------------------------
甘肃日报
走近油城玉门,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
玉门市,因油立市,因油市兴。
半个多世纪以来,玉门这座石油城的发展,一直受到国人的关注与呵护。
羊年春节刚过,本报收到玉门市北坪辖区80位居民的联名信,信中说:“作为玉门市的两大主体———玉门石油管理局和玉门市政府,在共存共荣半个多世纪后,现在要各奔东西:一家要搬往酒泉市肃州区,一家要迁回玉门镇。大片的楼群变成了废墟,成栋的厂房变成了荒野,玉门市要空了!外面的人可以不到这里来,而生存在这里的普通人将何去何存?”信上的内容令人震惊。一个全国知名,为我国石油工业作出卓绝贡献的城市,果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动吗?带着疑问,也怀着对这座著名石油城的钦慕与向往,记者欲往玉门探个究竟。
2月24日,我们在玉门东镇火车站下车,这儿离玉门市区还有30公里。
下车的乘客不多,坐在站外的“面的”上,但见路上人少车稀,空阔的戈壁滩上分外寂寥。同车的乘客一会就成了“见面熟”,闲聊了起来。
听我们是第一次来玉门,一位中年人热情地介绍了市内旅馆的分布情况后,得知记者要去玉门市委和市政府采访时,却一脸认真地说:“赶快下车!市政府早都搬走了!”一句话,逗得车上的人都笑起来,我们也被搞懵了。司机马师傅是个老玉门,他笑了一下说:“市委、市政府的确是要迁往玉门镇。不过现在还在市区办公。”聊起玉门市的现状,马师傅说,这几年城区的人确实在减少。
2000年初他刚在玉门跑出租车时,一天的收入至少200多元。
现在车还是那些车,就是拉不上人。即使有人乘车,也是大伙合租,不像以前一上座,包车就走,也不搞价。做生意靠的就是个人气。现在,市区的人走得差不多了,人气不旺了,咱也得另谋出路了。话语间,流露出遮掩不住的伤感。
市区掠影汽车顺着山坡向上爬行,兰新铁路被远远抛在了山脚下。前方出现了模糊的楼群,玉门市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9时许,车驶进了玉门市区。隔着车窗向外看,几条宽阔的马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俊秀挺拔,公交车住来穿梭,路面上十分整洁。由于是星期一,路上行人不多。市区建在山坡上,从南到北落差有300米,一路陡坡,见不到一辆自行车。相关资料显示,玉门市公交车最多时有200辆在同时运营。现在市区人口减少,公交车分单双日运营,一天只跑100辆,乘客还是没有以前多。路边一间间沿街的店铺,排列整齐,装饰得很“洋气”,但八成以上没有开门,紧闭的卷闸门上,堆积着厚厚的尘灰。与其他城市完全不同,这里没有一架高耸的塔吊,听不到机器搅拌混凝土的轰鸣,也见不到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整个市区静静的,没有都市的喧闹与嘈杂。与此相对,在玉门石油管理局的一些旧家属区,一幢幢空置的楼房被夷为平地,断砖残垣随处可见。
玉门石油管理局和玉门市政府一路之隔。这条路是玉门市区的主干道,两旁尚在营业的几家饭馆,进餐者寥寥无几。路上遇到的一位年轻人说,1993年他刚参加工作到这里时,市区人口有10万多。出门上街,行人熙攘,商铺林立,饭店歌厅,一家比一家红火。就说坐公交车吧,有时你没力气就挤不上去。没想到,1995年新疆吐哈油田一开发,玉门油田一下走了3万多人,我们玉门市猛一下人少了。现在油田的生活基地向肃州区迁移,人口势必会更少。由于年初发生两次小地震,好多外地商人回家过年还没来,许多商店没有开门,街上一直空荡荡的。
昔日辉煌这就是玉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石油城?岁月匆匆,时光荏苒。触摸玉门的沧桑变迁,令人感慨万端。
翻开玉门的发展史,昔日的辉煌跃然纸上。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历代而下,先民们一直过着农牧生活。
1938年,孙健初等爱国知识分子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信念来到玉门老君庙,艰苦勘探出玉门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彭德怀、胡耀邦、王震等先后视察玉门。
1957年,玉门油田原油年产量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原油产量的87%以上。
为此,新华社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年代,玉门的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志气。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著名诗人李季这样盛赞玉门油田。
1960年,1.8万名职工转战大庆油田。
1970年,1.6万名职工奔赴长庆油田。
1995年,1.8万名职工西上吐哈油田。
60多年来,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7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上缴国家利税44亿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玉门油田先后给台湾、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等油田和上海、兰州等炼油厂以及北京、西安石油学院等兄弟单位输送职工近10万名,各类设备近4000台套。
玉门石油人,遍布于全国大大小小的油田。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玉门油田为石油工业大发展发挥了大学校、大实验田、大研究场所的独特作用。一批又一批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玉门儿女,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98年,玉门油田年产量下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38万吨,资源枯竭的日子终于来了。石油人急了,玉门市急了。石油人因油汇聚而来,市政府因油而建市兴业。油田假若停产,整座城市都面临着“断粮”、“搬家”的困境。石油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开采枯竭之时,这种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今日尴尬油田开发以前,玉门市区是一片远离城镇的荒山僻野。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在半山上建起了一座城市。
到1999年底,玉门市住宅总建筑面积达到131万多平方米。但2000年后,在城市两大主体各选去向的筹划中,基础建设的车轮一下紧紧地刹住了。
有关玉门已经成为“空城”的传闻中,楼房大面积被拆最具轰动效应。记者注意到,那些被拆除的楼房地处郊区,属于玉门石油管理局所有,油田职工搬迁后无人居住,最终被人低价买下后拆除,为的是卖钢筋。市区中心地带的住宅小区内,依然生气蓬勃。
人去楼空,住房贬值。四五年前,有些人花五六万元买的6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连1万元也卖不出去。
而对于10年以上的旧房,60平方米一套,要价4000元也无人问津。玉门辖区街道办事处下面的房子,以前每间月租金500元,现在掉到100多元。
油田职工收入较高,迁居有一定补贴,住房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对于在玉门市工作的人来说,要到玉门镇购新房安新家,一套90平方米的楼房得花8万至9万元。房子的贬值使玉门当地人陷入两难境地。由于市区人口锐减,老城区的服务业难以为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工作单位要搬到75公里外的玉门镇,来回“走读”显然不现实。
按照玉门市政府的迁址规划,既要让3万人从山上迁到玉门镇新区,还要保持老城区的发展稳定。这一届玉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http://www.gansudaily.com.cn/20030318/191/2003318A00301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