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599阅读
  • 52回复

[工程]中科院专家称应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12-16
       中科院专家称应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 刻不容缓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鸿儒      08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便筑堤防洪。而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人们又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极易决堤泛滥改走新道。

事实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世界无双。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多次,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

  自公元前602年至1128年的1730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

  首先,因为黄海沿岸的自然条件比渤海沿岸优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渤海是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法律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其次,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的门户。我们不希望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平方公里,渤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平方公里/年估算,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消失的厄运。

  第三,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黄河三角洲沿岸就会有稳定的海岸和水深,利于建大港口及胜利油田和东营地区的的开发。

  第四,黄河入黄海的路径可以比入渤海的路径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而且使水流更加通畅。

  第五,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不仅可以阻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被海侵蚕食的现状,而且还会重新淤造出新的陆地。

  第六,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还利于两个基于渤海存在的宏伟设想的实现。

  曾有专家提出要重开1282年元朝开挖过的胶莱运河,重新沟通黄海的胶州湾和渤海的莱州湾,支持者都以各种形式阐述“重开”的巨大好处。现在还设有专款,请专家在进行深入研究。可是,200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那么“重开”的意义还大吗?

  十多年前,又有专家提出“海水西调”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渤海水抽调到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西北角之间,然后让海水自然向西流至大西北,用以根治那里的干旱和沙漠化。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论证,并已向国家提出建议。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还提出了“引海水淡化开发草原生态产业项目”,正待国家审批。但是如果专家们想到2500年内渤海将变成陆地,是否现在就该考虑直接调黄海水呢?

  当然,黄河改由黄海入海,也会带来许多不利。例如,山东省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淡水将会受到影响;又如,铁路、公路交通会暂时受到影响;再如,改道后可能会干扰淮河水系,而形成不良影响等。但这都可以设法避免、弥补,或减轻。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改道与不改道相比,是利大于弊。

  让现代黄河再入黄海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将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我们认为,现代黄河应尽快改道再入黄海,愈早愈好,刻不容缓。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2-16
支持 严重支持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2-16
“当然,黄河改由黄海入海,也会带来许多不利。例如,山东省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淡水将会受到影响;又如,铁路、公路交通会暂时受到影响;再如,改道后可能会干扰淮河水系,而形成不良影响等。但这都可以设法避免、弥补,或减轻。从大局和长远考虑,改道与不改道相比,是利大于弊。”这话是不是说的太现成了?都可以设法避免弥补或减轻,这个人可倒是提出办法来啊!现在有些专家就是吃饱了撑的。
欢迎扫描二维码头像关注行政区划代码的演变史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12-16
可以分一支入黄海,呵呵。这样就不泛滥了……
我们砀山还有黄海故道哪,40多公里哪。
以前黄河在我们砀山没有少造孽啊,把我们砀山古城淹没了7,8次,全部掩埋在地下了。
以前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 此贴被淮西军阀在2008-12-16 15: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12-16
谨慎关注中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12-16
补充一点知识:
什么是废黄河或黄河故道?有资料介绍说““废黄河 也称淤黄河,或称故黄河、黄河故道。这里是特指位于现在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大淤尖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在地图上,这条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用虚线画出,只在淮安市以东是当今的中山河,还有水流。干涸的地段岂止无水,它生生地把好端端的完整的一个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与沂沭泗两个水系,废黄河已经成了一道高出地面几米事实上的分水岭啦”。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12-16
应该经过科学论证

大自然的选择自然有它的道理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2-16
又是专家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12-16
纯属瞎折腾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12-16
造出来的土地能不能用呢?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2-16
各地又将因为地方利益而争执不休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12-16
黄河三角洲和胜利油田会不会因此而遭到海水倒灌呢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12-16
引用第11楼tauringhuang于2008-12-16 15:59发表的  :
黄河三角洲和胜利油田会不会因此而遭到海水倒灌呢

支持,哈哈……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12-16
黄河太容易泛滥了,不好治理。大家都不希望从自己家里经过了……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12-16
砀山有很多以前黄河泛滥而命名的村庄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12-16
黄河故道的传奇(砀山)

      这片绵延百里的梨花下面,曾是当年的黄河故道,你信吗?一座明代的古城就被封存在这片梨园的下面。繁荣一时的隋唐大运河为什么在800多年前从这里突然消失?你见过中国最大的酥梨王吗?请收看《走遍中国——黄河故道的传奇》
     我们眼前这片灿若云锦的梨花世界,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万亩梨园。每年的三月,这里晶莹的梨花总是如雪似雾、绵延百里、香气袭人。但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这片花的海洋下面,曾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黄河两次流经这里。 我们眼前的这部县志,是中国唯一的一部影印版的《砀山县志》,翻开这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县志,我们发现,与砀山2000年悠久的历史不相称的是,有关它的历史的记载少之又少。 在今天的砀山县城,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
     砀山县文化馆馆长黄世东和宿州市文馆所所长韩三华,一直在研究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他们告诉我们,当年的砀山古城只留下了一块石碑,他们带我们来到了县城内的一家酒厂。在酒厂内的一个亭子旁,我们看到了那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宴嬉台”三个大字。黄馆长告诉我们,这三个大字,是唐代诗人李白游砀山时题刻的。而宴嬉台随着一次黄河决口,与整座砀山城被全部淹没了。 也许李白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题写的碑文,竟会成为砀山古城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但是黄世东告诉我们,石碑原来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离今天县城20多里的毛李集,也就是说,当年的砀山县城不在现在的城址上。在两位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石碑的遗址,却发现眼前竟是一望无际的梨园。
      砀山的北面就是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但这条河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 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但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 我们在宿州拍摄期间获悉,在宿州市?桥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处古河道的遗址,经专家考证认定,这正是宋代已经在宿州消失了的那条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它是当时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的枢纽,要比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早600多年。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以及生活用具,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的繁荣景象。但隋唐大运河在宿州的河道却在800多年前突然消失了? 站在硕果累累的梨园里,专家告诉我们,一个方圆四华里的砀山古城,今天就埋在我们脚下七、八米深的地方。 两位专家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古城是被1597年的黄泛淹没的,砀山县城在历史上被淹过多次,脚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处古城址。今天我们只能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去解读这座古城当年的神韵所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发掘,这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古城,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现的将会是一个东方的庞贝古城。 但看着眼前这片果园,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大的一座城池会消失的如此干净。 在运河遗址挖掘现场的河道剖面,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黄河沙土的淤积。 专家告诉我们,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的决口,一次次的黄泛造成了淤积,大运河开始渐渐萎缩,最后它也遭到了砀山县城同样的命运。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古称大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便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后,流速减慢,泥沙慢慢淤积下来.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了一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悬河。

      口门子是这一带几个村子的统称,历史上已不知道决口了多少次,它也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 但面对眼前的这一片梨园,我们无法将它与那一次次的灾难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告诉我们,洪水过去以后,口门子留下了大面积的泥沙,植物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唯独梨树存活了下来。令人称奇的是,梨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口门子这里的梨还口感特好。据说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吃了这里的梨便诏令每年上贡,砀山梨由此成了贡品,今天,当地人把口门子这一带产的梨仍称为贡梨。 砀山梨早已声名远扬,今天在砀山梨园面积达到了50万亩。当地的果农告诉我们,砀山每年产的梨,十三亿中国人每人可以分到三个。
      砀山梨,其中尤以酥梨为胜。 黄世东告诉我们,就在我们眼前的这片果园里,十年前曾培育出一个4斤8两重的酥梨,而且这个“梨王”今天仍被保存着,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酥梨。普通的酥梨一个只有六、七两重,4斤8两重的酥梨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梨王呢?我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据说梨王被收藏在园艺场,穿过一片又一片梨园,我们终于在园艺场的梨展馆见到了“梨王”。在这个硕大无比的酥梨的对比下,普通的酥梨显得格外的渺小。 是什么样的梨树结出了如此硕大的果子?黄馆长带我们来到一片梨园,但面对这棵与其它梨树大小无异的梨树,我们一脸疑惑。 在果园,我们遇到了一位叫李含道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他们家有一棵老梨树王,就在不远处,老人一定要带我们去看看。 在果园深处,我们见到了那棵老梨树王。老人告诉我们,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梨树只有半米粗,现在他一个人已经搂不过来了。 如今这棵枝繁叶茂的老梨树有五米多高,树冠向四面展开了十几平方米,枝头上压满了果实。 在一个只有拇指粗细的枝头上,竟然结了十几个梨。老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梨就有七、八两重,而这棵老梨树王一年能产两三千斤梨。梨树王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着实让我们感到震惊。 老人告诉我们,一百年来,几辈砀山人都是以种梨为生,但今天的砀山酥梨已是改良的新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高。
      黄河给宿州带来了文明,也摧毁了这个几个朝代建立起来的繁荣。1128年,宋建炎二年冬,汴梁太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的侵略,扒开黄河,使黄河决口改道。黄河流经宿州,隋唐大运河真正被废弃。 黄河流经宿州后,在这片土地上泛滥了整整600多年。 当年筑堤修堤主要靠人力一层一层夯砸而成,六寸沙土夯砸结实为一皮。今天这一条高出地面10余米的堤坝就是靠河工们年复一年的劳做而成的。它见证了宿州人与黄河斗争的勇气和胆量。 站在当年悬在老百姓头顶之上的生死大堤下面,人顿时显的渺小起来。望着这高高在上的河堤,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滔滔地黄河声。 在大堤旁的一个村子里,我们见到了黄河故道上特有的一种娱乐活动——斗羊。 每年的春天,草茂羊壮的时候,当地的果农就会牵出自家的羊比试一下。 斗羊最重的可达200公斤,是黄河故道上的一种绵羊。温顺的绵羊为什么在这里会变的如此好斗呢? 果农们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斗羊,还有斗鸡、斗狗的风俗。至于为什么这里的动物好斗,果农也说不出原因。难道这里动物好斗的天性,与人跟黄河的抗争有什么关联? 今天遗留在宿州黄河故道上的堤坝长达93公里,从砀山一直绵延到萧县。在今天的黄河故道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名字非常特别的村子——芈集,据说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在黄河泛滥的当年,他们为什么要迁到这里,并把村子建在黄河的大堤上呢? 乘凉的老人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祖辈都是从四面八方迁来修大堤的。 由于连年的水患,当地人都纷纷四处逃难,维修大堤这样繁重的工程依靠当地的人力已无法完成,于是朝廷就开始迁移外地居民来修筑堤坝。最早迁到这里的是一户姓芈的人家,后来人多了便有了村子集市,。
       黄河改道后,这些人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村子叫做芈集。 在宿州有句俗语叫:“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宿州黄河故道的沙土造就了砀山的酥梨,也成就了萧县的葡萄。 芈集村的先民从什么时候迁来这里已无法考证,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年寸草不生的荒滩,今天这里却是果树成林。萧县成为了中国五大葡萄产区之一,全县的葡萄栽培面积达到8万亩,有100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落地生根。
      黄河退去后,一辈辈的宿州人在风沙满天的故道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在故道上的一个村子里,我们看到一位妇女正在用筛子反复筛着细细的沙土。这位妇女告诉我们,这些黄色的沙土取自黄河故道,是用来做小孩的尿布的。 用黄沙土做尿布?我们就象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只见她用筛好的黄沙直接用布包起来,就放在了婴儿的被子上,据说取自黄河大堤的沙土经阳光的照射后,给孩子做尿布不但抗菌,还很卫生。 当地人把这种土法尿布叫包包子,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次性的尿不湿了。
      据说,在黄河故道这一带,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许多人小时候都用过这种一次性的尿不湿。 今天我们在果园的深处,看到了一条犹如在江南常见的大河,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黄河故道。黄河再次改道后,在宿州境内留下了一条90多公里长的水面。但面对这片繁荣的鱼米之乡和无边的果园,我们仍无法跟印象中那条泛滥成灾的大河联系在一起。如今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旅游渡假村,这条昔日给这里的先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的黄河故道,如今变成了一条绿色的长河在尽情的流淌着,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每年的春天,象征着祥和富裕的梨花,继续用它迷人的笑脸,为人们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 此贴被淮西军阀在2008-12-16 16:1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12-16
站在硕果累累的梨园里,专家告诉我们,一个方圆四华里的砀山古城,今天就埋在我们脚下七、八米深的地方。 两位专家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古城是被1597年的黄泛淹没的,砀山县城在历史上被淹过多次,脚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处古城址。

看看黄河多残酷啊
希望不要在来我们砀山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12-16
支持!!!!!
zzhc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12-16
可以使海岸线向东前进十几公里。可以改出条分支。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12-16
专家专家专门蒙大家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12-16
是不是打日本时花园口放水淹鬼子就是这样的??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8-12-16
黄河断流已级成为现实了,改道不知能拯救黄河吗?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8-12-17
打酱油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12-17
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12-17
网友们早就议论这个话题。
只是专家说出影响力大。
支持改道。
更主张把汉江直接改为黄河的支流,丹江口大坝下引三峡水保障汉江下游航运和生态用水。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