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20阅读
  • 49回复

[综合]世界对低生育水平时代到来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0-17
— 本帖被 hunry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22-07-11) —
世界对低生育水平时代到来的困惑 (全文)
[]http://hg.zhenjiang.gov.cn/srkhjhsywyh/pftd/pflt/200907/t20090723_130437.htm[/td][/tr][tr][td=1,1,100%][table=100%][tr][td=1,1,100%]来自: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顾宝昌
     面对低生育水平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我们的人口研究还是我们的人口工作,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从如何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到如何认识和应对人口低生育水平的挑战,人类正在从一场“静悄悄的全球革命”转到另一场完全相反的“静悄悄的全球革命”。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50年代,久违的和平时期终于到来,随着医学卫生的进步和死亡水平的下降,世界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口学者和有识之士对人口的快速增长表示忧虑并纷纷呼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呼吁难以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关注,甚至受到批判和指责。  
  
  各国人口学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次开会,希望引起对人口快速增长对世界影响的广泛关注,但第一次由联合国召开的世界人口大会迟迟到1974年才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  
  
  这种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会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会对世界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并尽快扭转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它对人口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对各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此,20世纪的上半叶迎来了世界人口研究的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应对人口挑战的政策方案频频出台。降低生育水平成为扭转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一着。学者们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加以研究;各国政府组织实施种种计划生育项目,提供避孕节育服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展开,人们对高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后果以及促使生育水平下降的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对策越来越完备、效果越来越显著。  
  
  到了20世纪后期,世界人口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感谢人口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对人口变动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欢呼各国政府开展计划生育的伟大胜利。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人口学家、服务提供者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明显遏制,这甚至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奇迹”,“一场静悄悄的全球革命”。  
  
  但在人们欢呼生育革命成功的同时,地平线上却出现了另一种人口情景,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情况,并呈不断下降的势头。  
  
  人们原本以为这只是欧洲的独有现象,开始时对低生育水平到来的关注主要是出现在欧洲的人口会议上和欧洲的议会大厅里。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所谓的“欧洲现象”正在向世界各地蔓延,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趋势。以至于一位德国学者不久前在《科学》杂志上惊呼:2004年人类正在跨过一道历史性的但几乎不为人注意的门槛,即人类的大多数已经或即将生活在长期处于低于更替水平的社会中。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先后步入低于1.5的“极低生育率”的行列。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人口如要实现世代延续就需要把生育水平保持在一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的更替水平。简言之,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上,那就会出现下一代比上一代人数更多的情况,人口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出现人口膨胀;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那就会出现下一代比上一代人数更少的情况,人口规模就会越来越小。因此,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是否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上还是以下,成为考察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高低及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重要标志。  
  
  人口学家原来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后就会保持在这样一个维持人类世代更替的水平,但这一假设却被各国的事态发展所无情推翻。并且,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欧洲,也出现在了亚洲;不仅出现在发达社会,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伊朗的生育水平纷纷跌入更替水平以下,并还在继续下降,从2.1下降到1.8,又下降到1.5,又下降到1.3,甚至更低。  
  什么才是这种下降的终点?这种下降趋势说明了什么?又是为什么会发生的?它对各国和人类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这种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与在发达社会的情况又有哪些不同?  
  
  面对低生育水平的到来,各国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强,并积极应对,完全不亚于当年面对高生育水平的劲头。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无论是在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国家,投入虽著,但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在那些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度中,不论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有多大,除了瑞典和法国,还没有一个人口在生育水平降到如此之低后能再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1.5的,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2.1的更替水平的。  
当一个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后,尽管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人口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所增长,但它最终将必然跌入人口负增长的境地。但这种由低生育水平而来的人口负增长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它的规律性,它的未来趋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所有这一切,我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才刚刚开始。  
  
  我们过去的人口研究成果虽然辉煌,但难以解释今天面对的人口态势;我们过去在应对高生育水平方面的经验虽然丰富,但无法应对今天的低生育水平的挑战。显然,面对低生育水平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我们的人口研究还是我们的人口工作,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使命,回避彷徨、畏难退缩是不可取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也不足为道。我们必须像当年面对高生育水平对人类的挑战一样奋起努力,我们一定能不断地加深我们对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一定能寻找到应对低生育水平挑战的有效途径,为人类和后代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但作为所有这一切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正视世界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代这一基本点,再不能溺于高生育水平的思想定势之中,必须要换个眼光看人口问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0-17
韩国、伊朗低生育率之惑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yangzhizhu/archives/165421.aspx顾宝昌 (第一财经日报2008/07/21 )
  作者按:在本系列评论第二篇(2008年7月7日本报A11版《世界对低生育水平时代到来的困惑》)中我们谈到,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作为一种人口态势,人们原本以为它只是一个欧洲的特有现象而不甚在意。但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所谓的“欧洲现象”正在向世界蔓延,变成了一种全球性趋势。中国身处亚洲,我们当然尤其关心这种低生育率现象在亚洲国家发生和发展的情况。本文介绍两个亚洲国家——韩国和伊朗的情况。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当时韩国妇女的生育水平很高。1961年的总和生育率(下称“生育率”)达6.0。从1962年开始,韩国政府决定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韩国的计划生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计划生育范例之一,到1980年生育率降低到2.8。受此鼓舞,韩国政府在1981年把人口政策的目标修订为到1988年达到更替水平2.1,同时在计划生育宣传中推广小家庭,以至“单孩家庭”。对接受绝育的单孩家庭,政府提供住房优惠和补贴。但是,生育率的下降比韩国政府目标预定的快得多,到1983年就达到了更替水平。与此同时,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115个男孩比100个女孩。即便如此,韩国政府在1986年仍重申了人口控制政策。
  这一时期韩国实现了完全工业化,国民收入大幅提高,适龄青年大多数进入大学。在达到更替水平生育率十多年后的90年代中期,韩国开始出现了关于是否应继续鼓励少生的生育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政府放弃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转而实行“新人口政策”。1996年出台的新人口政策包括保持生育和死亡在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倡导家庭健康和福利、平衡出生性别比、鼓励妇女参与生产劳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人口平衡分布等等。尽管政策的导向改变了,但生育率却继续下降到2000年的1.47和2002年的1.17,低到了比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日本还要低的水平。
  韩国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处于高生育率的60年代早期,人们的理想子女数是4个孩子,但实际生育率却是平均6个孩子,而到90年代进入低生育率阶段后,尽管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保持在2个孩子左右,而实际生育率却不断下降以至接近于平均1个孩子的水平。
  面对低生育率时代的到来,韩国的政策反应十分迟缓,总侥幸地认为这种下降不会持续,而只因为人口还在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增长,人们依然忧虑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压力。决策者和公众对于低生育率时代的到来可能对国家造成的严重影响并不在意直到2004年,韩国政府才正式推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2005年出台了“低生育率和人口老化基本法”,2006年提出了“2020战略”,即到2020年把生育水平提升到1.6。至于这一目标是否能成功实现,则仍在讨论之中。
  与韩国类似,伊朗计划生育的成功也被认为是一个“奇迹”。在大多数伊斯兰教国家的生育水平仍居高不下、计划生育步履艰难的情况下,伊朗的生育水平却在短期内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1956年伊朗人口普查报告的人口年增长率达3.1%,为此,从1967年伊朗开始了以控制出生和实现零增长为目标的计划生育。1976年人口增长率降低到2.7%,出生人口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减少,从1986年的226万,1988年的182万,到1992年的不到140万。
  伊朗199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年人口增长率为2.5%,这一人口增长率如此低,以至于外界普遍感到十分意外而不能接受。伊朗政府机构拒绝使用这一结果作为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联合国人口司也不予承认。但是,1996年普查又一次证实了1991年的调查结果,年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到1.96%]妇女的生育水平从1986年的6.6下降到1996年的2.8。到2000年,大规模的人口健康调查再次表明,伊朗的生育水平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的2.0,在城市地区已降到1.7。而最近的2006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伊朗妇女的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了1.4左右。
    尽管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反复表明,伊朗的生育水平已经大幅度下降,伊朗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放缓,但是在伊朗的人口学家中,对于这些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仍不断提出质疑,认为调查结果表明的伊朗在1986~2000年期间的生育率急剧下降“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最多是一时的”。他们提出,当1976~1986年期间出生的大量女孩进入婚育年龄后,伊朗会出现另一个“出生高峰”,生育率会再次反弹。政府在欢呼人口控制成功的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危机也仍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主要关注点。2005年出台的第五个发展计划继续重申了政府致力于生育控制的政策。
  韩国和伊朗虽然同为亚洲国家,但相距甚远;无论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环境都大相径庭,但它们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出现了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的情况。当然,这与两国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不无关系。面对低生育率时代的到来,韩国从控制人口到鼓励生育的转折可谓异常曲折和艰难,伊朗的一次次调查产生的数据结果一再遭到否定和质疑的经历则意味深长。这都反映出,正确认识低生育率时代所带来的挑战进而加以应对,这个过程往往充满了波折,并不比从前认识到高生育率会造成问题的过程更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深厚的传统婚育文化,但近几十年里,两国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农村人口大幅萎缩,这不能不对社会形态,包括生育形态发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中国的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大踏步推进,那么它就不能不对中国的生育形态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任何事态的初露端倪往往会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里而难以察觉,但等到事情浮出水面,往往也就成了大问题。他国的经验不可能代替我们自身的实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低生育率时代的到来,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0 13: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0-17
[中国特色的人口学
[
作者:田 磊  来源:南风窗 
       []“中国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用不了多少年,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太少了,而不是太多。”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看看拥挤的城市、有限的资源,这样的担忧听起来多半像是危言耸听,但如今这却是中国人口学界的主流论调。
  60年就像一个轮回,当年马寅初振臂高呼,中国人口太多了,应该立即严格限制生育。而今,一大批人口学家,四处奔走,呼吁中央政府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二胎生育。
  “人口学有人口学自身的铁律,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一味控制人口增长,必将会遭到惩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低生育率时代,今天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过慢,而政府和一般老百姓都对此问题认识不足,作为专业的研究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告知公众和决策者。就在2009年初,他和他的同事联合了一大批人口学界知名研究者,联名向中央政府动议尽快调整现行的人口政策。
  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平看来,人口学界充满了荒谬和空洞的理论。“中国要成为一流国家,必须更严格地控制人口增长,将人口总量降下来。”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主流人口学界关于中国低生育率危机的种种理论和说辞一一批驳,并利用各种途径向最高当局写信:无论这个世界上充满多少花言巧语,我们都不能放松计划生育,我们有能力把中国这项最伟大的事业,以上下都满意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与50多年前马寅初与毛泽东的争论相比,今天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激烈程度丝毫不减当年。这是一个困扰了中国60年的基础命题,回顾共和国60年历史,人口政策的每一次变迁,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
  一个怀抱富强梦的中国,在追逐现代化的道路上,到底需要多少人?每一代的执政者和研究者之间总是充满了争论与妥协,而每一次庙堂之高的争论和随之而来的制度设计,都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
  
  毛泽东与马寅初
  生于1882年的马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人口问题而留名史册的知识分子。一直到今天,讨论中国的人口制度时,马寅初都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1957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书面发言,他根据195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以后几年人口增长的情况,认为新中国人口增殖太快,国家机器必须依靠强权来控制人口。
  在当年2月份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当着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面,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那次发言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后来,马寅初一系列关于“人口控制”的制度设计被概括成“新人口论”,被广泛讨论。今天读来,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寅初,其“新人口论”主要是从消费与积累、提高工业化建设的劳动生产率等现实的国家经济形势来论述人口问题。他说,中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太慢,他引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实例是苏联帮助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粮食仓库,通过种种劳动率数据对比,他认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人口的增加消耗了国民财富,变成了国家的负担,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将当时的6亿人口完全作为生产机器来衡量,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今天听来,工具理性的意味过于强烈。但19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所以,毛泽东对这一套“人口控制”理论一度赞赏有加,在那次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当场就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马老讲的很好。”
  由国家机器全盘掌控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生育计划,这些听起来完全符合毛泽东对于国家建设理想主义的制度设计。“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地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类似这样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论述,在《毛泽东选集》中并不鲜见。
  但是,当这套理论被拿去检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时,出现了诸多不适。“那个年代,中国刚刚打了那么多年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刚刚稳定下来,过上好日子,还不让我们生孩子吗?”回顾历史情境,顾宝昌说,当时对于“控制人口”的不理解其实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马寅初的理论虽然充满了漏洞,但他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观察到了那个时代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矛盾,并且指出了这个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无法接受的。
检视当年的各类人口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人口的急速增长,最大的原因在于死亡率的降低。“与1949年前相比,人口的出生率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安定,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了。”顾宝昌说,共和国前20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死亡率的降低问题。
  事实上,1950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第一个10年,那个时候,世界上主要大国的人口增长率都比较高,这似乎是人类社会在动荡之后必将迎来复苏的历史规律,横向对比,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大体与这些国家同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人们的生活好不容易改善了,自然想多生孩子,中国的传统根深蒂固,但那都是产生于农业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在还没有进入工业时代时是不会感到人口压力的,这种超前的观念不被重视也几乎是必然。
  加之后来的3年自然灾害、大饥荒、苏联人中断了援助,一切只能依靠自力更生。中国人是不是太多了?这样的担忧在风云变幻的国事变迁中消弭于无形,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很快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他本人的政治遭遇,则是另外一则故事。
  如今,那场争论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与强权抗争的符号性事件。倒是那场争论之后的人口政策到底对中国社会之后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乏人关心。
  现在看来,那20年人口剧增,对后来的中国社会至少有两层意义,一个是为改革开放前期提供了农业劳动力,正是对农业的“剪刀差”式剥削为中国积累了工业化的原始基础;二是为改革开放后期提供了廉价的产业工人。不管廉价劳动力支撑起的中国经济成功背后充满了多少不公和低效率,但这确实是中国最近30年的真实景象。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下,人口到底是负担还是财富,看起来并不像当初的知识精英们所预见的那样无可置疑。
  
  计划生育
  马寅初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控制人口”的议题并没有退出中国。早在1970年代,当共和国迎来第二个20年时,计划生育就再次提上国家议程。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制订四五期间人口增长计划,各地区各基层单位也陆续开始建立计划生育机构,周恩来提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好,还搞什么国家计划?”
  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计划生育时代”。在顾宝昌看来,计划生育事实上是分为两个阶段的:一是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当时国家下决心调整人口政策,一是人口数量本身的压力,另一个则是经济因素,“当时中国经济接近崩溃,吸纳人口就业能力极弱,加上知青回城等等因素,让决策者深深感受到适龄就业人口过多。”顾宝昌说,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因素。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原本就是就业问题,不得不把他们赶到农村,跟农民抢食吃。”李小平也认为,到了1970年代以后,国家百废待兴,知青回城,一大批适龄就业人口无法安置,这些促成了当时的领导者下定决心要搞计划生育,至少要在城市开始搞。
  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自然增长率下降超过10%,整个1970年代,是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最快的时代。“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主要是解决非意愿生育的问题。”顾宝昌说,那个时候生育率急剧下降,关键原因在于民众意愿,而非国家强制,老百姓自己其实都不愿意生育太多孩子。
  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开始讨论更加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随后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提出“一胎制”,尤其是在城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今天人口学界对现行人口政策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主要诟病就集中于1980年代以后的“一胎制”模式下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认为,这是在触及意愿生育的问题,效果不彰且不够科学。
  “1980年代,国家出台更严厉的生育政策,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希望从人口方面帮助国家复兴。”顾宝昌说,决策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但是人口问题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是电灯泡,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当良好愿望超过了客观规律的时候,就会遭到惩罚。
  1980年以后,执政者确信控制人口是一项有利于中华民族现实和长远利益的制度设计,现实的紧迫性加上执政道德感的驱使,在推行计划生育的问题上,国家意志的强烈超过了任何一项制度,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定为基本国策,30年来,计划生育的标语几乎刷满了中国大地。但是,当强大的公权力触及人民意愿生育的底线时,遭遇的反弹同样是强烈的。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计划生育问题都被列为媒体、学术等各种争论的禁区,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生活里,计划生育都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人民而言,在追逐强国梦的道路上,计划生育成为我们似乎别无选择的悲情史。到今天,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开花结果,当年被计划成独生子女的一代,今天被称为“80后”,已经开始成长为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主体力量。
   30年的改革开放,也已经将经济学家们念念不忘的人口红利支付殆尽。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感受到人口政策的负面影响。他们的父辈中,许多人面临的是老无所依。
  “中国历史上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可是今天儿子少了,社会保障制度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顾宝昌说,这一代人注定要承担起历史的阵痛。
  今天,独生子女的一代人,面临的是住房、医疗、教育全方位的市场化,他们既要承担计划生育留给他们的巨大的养老负担,又要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劳动投入到市场化的竞争中去,以至这一代人被广泛诟病为丧失理想,缺乏责任,拜金主义,物质至上。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0-17
  低生育率时代 

  就像1980年前后,经济崩溃和就业压力促成了那一轮人口政策调整一样,进入21世纪以来,老龄化及其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压力让执政者不得不开始酝酿新一轮人口政策调整。
  学术界的争论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那一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的一个指标“总和生育率”让整个人口学界如坐针毡。在考察生育水平对人口增长影响的关系中,人口学家特别提出了“更替水平”的概念,即一个人口如要实现世代延续所需要达到的生育水平。
  为了达到更替水平,人口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和生育率”必须维持在2.1以上,警戒线则是1.8。而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了1.22
  这个指标的持续走低对中国的人口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常被认为主要会产生三大无法回避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是青壮年人口、幼儿人口持续减少,这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对教育行业的招生都形成强烈冲击;二是老年人口急剧增加,未富先老,以超越发达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姿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必然使得就业人口不堪养老保障的重负;三是过低的总和生育率又畸形刺激了部分家庭一定要生男孩的心理,这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其中,老龄化问题带给执政者的现实压力最为明显,也因此成为围绕人口政策调整争论最激烈的一点。“从我学习人口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是在接触高生育率概念。一切科研、课题都是围绕如何降低生育率进行的。”顾宝昌说,毫无疑问,中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而对低生育率状态下人口政策的认知,我们才刚刚开始,低生育率人口状态对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等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还缺乏科学的研究。
  在人口学界,李小平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少数派。他对中国迈入低生育率时代的事实没有异议,但是,在他看来,低生育率时代绝不是坏事。“老龄化的过程就是消灭过剩人口的过程,而消灭过剩人口的过程,就是中国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李小平说,老龄化带给社会保障的种种难题,必须也完全能够依靠社会化养老制度的建立来解决,而不是让中国人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去。为此,他自己设计出一整套将养老制度、土地制度和生育制度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的解决方案并对此充满信心。
  2002年,在第八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李小平提出了中国的两个百年人口目标:2100年降到8亿~10亿之间并力争更低;2200年降到3亿~5亿之间。“为此,就需要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左右并长期保持下去。”他的观点听起来如此激进而遭到了诸多学者以及网友激烈的口诛笔伐。
  但6年多来,李小平在网络、学术会议等各种场合,从未停止过为自己辩护。“我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学家,更希望成为一个为中国成长为世界一流国家而贡献全部智慧的人。”他坚信自己通过各种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国的人口规模早已超过了成为一流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即使总和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中国人口仍然要增长到2035年,才可能停下来。因此,现在最大的任务是加速人口零增长,绝不是放开二胎。
  而所谓的劳动力危机,在李小平看来也是个伪命题。“以前总喜欢说人口红利,可那只是相对的红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什么都没有,因此只能做世界工厂。”李小平说,拥有10亿人的中国,资源的紧张和压迫,决定了我们永远只能低层次发展。中国今天需要的是绝对优势。而这只能依靠更少的人,更发达的科技,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生存环境,人在科技上的创造力才会实现。谁能影响决策?
  从2000年至今,学术界关于人口政策调整的激烈争论已经进行了近10年,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一方是拿老龄化、劳动力危机、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来警告决策者。另一方则是拿人口与资源环境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来提醒决策者。但二者都有着无法自圆其说之处。
  现在正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开始生儿育女的时间段,今天的老龄化问题与80后一代人将来会面临的问题,听起来并不像是同一件事。现在所激烈争论的问题,大多是当80后一代老去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科技水平将会是怎样的状况,没有几个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能给出明确的描绘,就像1960年代的毛泽东和马寅初根本想象不到1980年代的中国一样。
  而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跟人口数量究竟有着怎样的正相关关系?这些都还需要研究者们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与6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社会,不管是学术自由、还是学术质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因此,不少研究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乐观情绪,认为中国有能力做出更加科学的、有益于民族长远利益的人口政策调整。他们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以及实证方法,都已经大大专业化了。依据这些专业模型,推演出的结论使得大多数人口学家们更加确信自己找到了真理。
  专业化的学术训练,确实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意见,但另一方面却把研究的视野变得狭窄,条块分割,使得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变得越来越僵硬。人口学又恰恰是这样一个与私人生育意愿、一个国家振兴的宏大策略,与经济形势、政治制度设计密切相关的问题。专业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比以前更值得信赖?
  在记者的采访中,李小平对于自己观点的论述听起来虽然不免极端,但他看起来更能超越人口学的视野来考量问题。“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再进行100年,也达不成统一意见,还是各自试验吧。”顾宝昌说,在这个问题上,他觉得邓小平的“不争论”策略最有实际意义。
  2010年,中国将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而十二五计划的制订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将是中国人口政策迎来本质调整的最大契机。“不争论”的现实下,是各种流派知识分子,都在通过各类管道影响决策者,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主导未来的中国人口政策。
  事实上,人口预测的历史,从来都是充满了失败的历史。人类从来都是在不断的人口增长中,寻求更加高级的生活、生产组织模式,通过新技术的创造,来克服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而人口控制的历史,同样是充满了失败的历史。人类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由强力推行的大规模人口控制,只有中国。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以人为本”的政府决策至少不会比过往的30年更加激进。而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洪流冲击与计划生育宣传包围中成长起来的育龄夫妇,与他们的父辈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上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极度私人化的问题上,人民的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更将会决定未来。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10-17
国情专家胡鞍钢建议应适当适时调整人口政策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一日电 讨论人口政策调整的学界声音正在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中国浮出水面。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今日在北京《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一味减少人口数量规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应适当适时调整人口政策。
  前些年还在担忧人口增长过快的中国如今已预见到老龄化社会的来势汹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今日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预测,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人口将达到零增长,此后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胡鞍钢亦表示,二0三0年以后,中国人口条件将发生巨变,与印度相比,劳动力减少会使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人口负增长”是一条底线。
  事实上,目前中国人口数量压力已相对减轻,但人口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却开始浮现。到二0二0年,中国六十岁以上人口料将达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未富先老”将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命题。
  今日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则认为,二00六年至二0一0年是中国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平稳过渡的最好时机。逐渐放宽生育控制政策可避免人为加剧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的进程。(记者于晶波 周兆军)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10-17
如果只管生育,不管教育。那么生出来的只会是啃老,犯罪的下一代。这些人只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不是动力。
[ 此帖被33277789在2009-10-17 06: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10-17
《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摘要导读 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摘要导读
作者:易富贤  familyyi@yahoo.com
  《大国空巢》幻灯片,可以通过下面网站下载:
  http://home.ca.astound.net/~maxiangjiang/china_population.ppt

国家统计局称2005年1月6日为13亿人口日,2005年底人口为13.07亿。但是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长承认:2004年公布数比各地汇总数多4600多万人(也就是说2004年底中国的实际人口为13-0.46=12.54亿),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10-17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对《财经》如此解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调查结果是1.22,但是由于人口漏报的比例是1.81%,于是重新把这部分填回去进行误差校正,总和生育率就成了1.75,社会上一般讲1.8左右。”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2000年的研究表明,1.8的生育率可能是被高估了。据该中心课题组测算,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自1990年后一直低于2.1的更替水平。如1990年已低于2,那么14年后中国不可能还有1.8的总和生育率。据原人口计生委统计与财务管理司副司长王谦所做的“中国大陆十年来生育水平估计”,整个20世纪90年代平均生育率在1.3-1.6左右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10-17
伊朗199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年人口增长率为2.5%,这一人口增长率如此低,以至于外界普遍感到十分意外而不能接受。
-----------------------------------------
这种笑话也有人信?

什么人会认为“人口增长率为2.5%是如此低”???
小学生都知道人口增长率为2.5%是 属于偏高!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10-17
引用第8楼dbfdbf于2009-10-17 16:19发表的 :
伊朗199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年人口增长率为2.5%,这一人口增长率如此低,以至于外界普遍感到十分意外而不能接受。
-----------------------------------------
这种笑话也有人信?
什么人会认为“人口增长率为2.5%是如此低”???
.......



妇女的生育水平从1986年的6.6下降到1996年的2.8。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10-23 13: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10-17
引用第10楼dbfdbf于2009-10-17 17:26发表的 :
妇女的生育水平从1986年的6.6下降到1996年的2.8。
---------------------------------------------
别岔开话题,你 告诉我:什么人会认为“人口增长率为2.5%是如此低”???
我已经建议过你:不要只相信网上这些东拼西凑颠三倒四的 东西。



你除了攻击别人,什么时候提出过你的依据? 我为什么相信你呢?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10-19
引用第5楼33277789于2009-10-17 05:47发表的 :
如果只管生育,不管教育。那么生出来的只会是啃老,犯罪的下一代。这些人只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不是动力。


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由过去的"实行计划生育,强调生育质量" 变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10-19
引用第11楼北极星301于2009-10-17 17:32发表的  :
你除了攻击别人,什么时候提出过你的依据? 我为什么相信你呢?

------------------------------------
指出你 的 漏洞就叫攻击你???毛主席口气都没你 大!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10-20
引用第13楼dbfdbf于2009-10-19 17:47发表的 :
------------------------------------
指出你 的 漏洞就叫攻击你???毛主席口气都没你 大!

你搬出个毛压人干吗? 我只是转的贴. 生6.6个小孩的时候也许人口增长率比2.5%还高得多.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10-20
又拿这玩意来,呵呵,我看过一个博文说世界承载人口总数只有3.6亿,分到中国只有1亿人呢,呵呵,担心个毛呀,一头奶牛还能养活几十个人呢,要那么多劳动力干什么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10-22
说的不错啊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10-23
到目前为止,在那些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度中,不论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有多大,除了瑞典和法国,还没有一个人口在生育水平降到如此之低后能再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1.5的,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2.1的更替水平的。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10-23
引用第17楼北极星301于2009-10-23 03:06发表的  :
到目前为止,在那些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度中,不论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有多大,除了瑞典和法国,还没有一个人口在生育水平降到如此之低后能再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1.5的,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把生育水平提升回到2.1的更替水平的。  
  

------------------------------------------
既然你们反对政府对生育的一切干涉,干吗要鼓励生育呢?难道鼓励生育不是计划生育的另一种形式吗?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10-23
引用第17楼dbfdbf于2009-10-23 12:39发表的 :
------------------------------------------
既然你们反对政府对生育的一切干涉,干吗要鼓励生育呢?难道鼓励生育不是计划生育的另一种形式吗?


其实我比较赞成2胎化,中国从60年代及70年代便在国家干部中提倡3胎制,80年代实行全民计划生育是如实行2胎化便会好很多. 人口不会像现在这么急剧下降,人口结构也会合理得多,老龄化问题也不会这么紧迫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10-23
引用第18楼北极星301于2009-10-23 19:11发表的  :
其实我比较赞成2胎化,中国从60年代及70年代便在国家干部中提倡3胎制,80年代实行全民计划生育是如实行2胎化便会好很多. 人口不会像现在这么急剧下降,人口结构也会合理得多,老龄化问题也不会这么紧迫

同意!
给你看个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Uy7kXsrXV8/

看看极力维护“计生”的 李小平的表情和态度,以及他近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和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的理论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10-24
引用第19楼蓝枫于2009-10-23 20:34发表的 :
同意!
给你看个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Uy7kXsrXV8/
.......


看了你提供的视频, 李小平的观点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80 年代, 那时中国的粮食,轻工业产品都是个问题, 当时的主流计划生育观点就是他表达的观点, 那时对中国的人口的总数及增长有一种恐惧感, 大家普遍都羡慕美国的人口及生活. 现在中国的生产已极大的丰富,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 中国似乎还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很多人的观点发生改变也是正常的.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他似乎还停留在80年代.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10-24
引用第20楼北极星301于2009-10-24 10:45发表的  :
看了你提供的视频, 李小平的观点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80 年代, 那时中国的粮食,轻工业产品都是个问题, 当时的主流计划生育观点就是他表达的观点, 那时对中国的人口的总数及增长有一种恐惧感, 大家普遍都羡慕美国的人口及生活. 现在中国的生产已极大的丰富,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 中国似乎还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很多人的观点发生改变也是正常的.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他似乎还停留在80年代.

中国消费能力不足不是因为人少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10-24
引用第20楼北极星301于2009-10-24 10:45发表的  :
看了你提供的视频, 李小平的观点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80 年代, 那时中国的粮食,轻工业产品都是个问题, 当时的主流计划生育观点就是他表达的观点, 那时对中国的人口的总数及增长有一种恐惧感, 大家普遍都羡慕美国的人口及生活. 现在中国的生产已极大的丰富,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 中国似乎还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现在很多人的观点发生改变也是正常的.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他似乎还停留在80年代.

-------------------------------------
现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与1980年代相比根本没有增长, 知道吗?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10-24
引用第23楼dbfdbf于2009-10-24 13:47发表的 :
-------------------------------------
现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与1980年代相比根本没有增长, 知道吗?


中国人均粮食产量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1949 11318         54167     208.9464065
  1950 13213         55196     239.3832886
  1951 14369         56300     255.2220249
  1952 16392         57482     285.1675307
  1953 16683         58796     283.7437921
  1954 16952         60266     281.2862974
  1955 18394         61465     299.2597413
  1956 19275         62828     306.7899663
  1957 19505         64653     301.68747
  1958 19765         65994     299.496924
  1959 16968         67207     252.4737007
  1960 14385         66207     217.273098
  1961 13650         65859     207.2609666
  1962 15441         67295     229.452411
  1963 17000         69172     245.764182
  1964 18750         70499     265.9612193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1990 44624         114333     390.298514
  1991 43529         115823     375.8234548
  1992 44266         117171     377.7897261
  1993 45649         118517     385.1683725
  1994 44510         119850     371.3808928
  1995 46662         121121     385.2511125
  1996 50454         122389     412.2429303
  1997 49417         123626     399.7298303
  1998 51230         124761     410.6251152
  1999 50839         125786     404.1705754
  2000 46218         126743     364.6591922
  2001 45262         127627     354.6428264
  2002 45711         128453     355.8577846
  2003 43067         129227     333.2662679
  2004 46947         129988     361.1641075
  2005 48401         130756     370.1627459
  2006 49746         131448     378.4462297
  2007 50150         132129     379.5533153
  2008 52850         132802     397.9608741
  人均粮食多少公斤,才算吃饱了饭?我没有查到一个权威的数据,如果以280公斤为标准,则是在1970年吃饱了饭;如果以300公斤为标准,则是在1974年吃饱了饭;如果以314公斤为标准,则在1978年吃饱了饭。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10-24
引用第24楼北极星301于2009-10-24 16:48发表的  :
中国人均粮食产量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

如果中国现在的人口不是13亿而是15亿-16亿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