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613阅读
  • 27回复

[每周一府][建议]每周一府?从顺天府开始吧(每天N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9-19
<P>顺天府--宛平、大兴县</P>
<P>顺天府就是今天北京市啦,宛平就是丰台区(真不知道为何不叫宛平区)、石景山区,大兴县改为大兴区了。</P>
<P>宛平 冲,繁,疲,难。倚。隶西路?。西山脉自太行,为神京右臂。西北二十里甕山,其湖西海。乾隆十五年赐山名曰万寿,湖曰昆明。有清漪园,光绪十五年改曰颐和。相近玉泉山,清河、玉河源此。玉河迳高梁桥,一曰高梁河。永定河自怀来入,至卢师山西,亦曰卢沟河,错出复入。有灰坝、减河。汛十二,石景山有南北岸同知:全辖者七,石景山、卢沟桥二、北头工上、北头工中、南头工上、北二工下;分辖者五,南头工下、北头工下、北二工上、南三工、北三工。自顺治八年至同治三年,改道十有六,截北流归中泓,迳鱼坝口、三凤眼入海。盖道光二十二年以来,虽小溃徙,无害。又凉水、檿牛、龙泉三河兼出西南。西有海淀,有暢春、圆明二园,咸丰末毁。西路?驻卢沟桥,有巡司。县丞驻门头沟。又庞各庄、青白口、东斋堂巡司三。沿河口、磨石口、榆垡、平罗营、五里坨、赵村、王平口、天津关镇八。铁路。</P>
<P>大兴 冲,繁,疲,难。倚。府东偏,隶西路?。北有榆河,自昌平入,纳清河。西北:玉河,自宛平入。歧为二:一护城河,至崇文门外合泡子河;一入德胜门为积水潭,即北海子,流为太液池,分为御沟。又合德胜桥东南支津,复合又东,为通会河。凉水河亦自宛平入,迳南苑,即南海子,龙、凤二河出焉。龙河淤。南路?驻黄村。县丞驻礼贤庄。有青云店、凤河营、白塔村三镇。有采育营巡司。有驿。铁路。</P>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9-19

转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宛平县政权沿革千龙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存在了近千年的行政建制 ——宛平县。宛平县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辽代。宛平二字取自东汉刘熙所撰《释名》:燕,宛 也,宛然以平之意。《今县释名》解释为: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故宛平即“宛然而平”之意。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到1952年宛平县撤销,宛平县建制在历史上共存在了940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宛平县有不同的含 概内容,无论是地域范围,还是领属关系;无论是政治属性,还是经济状态都有很大不同, 或者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天,利用宛平县建制撤销50年这个日子,仅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宛平县建制,尝试着做点归纳,权当是对宛平县这个千年老县的纪奠。


  一、中国共产党在宛平县的创业活动


  中国共产党在宛平县的创业活动由来已久。1920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创办“马克思主义 学说研究会”后,便派人到宛平县六区门头沟一带进行马列主义的传播活动。1922年夏,宛 平县田庄青年崔显芳到上海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共党组织,1924年他返回家乡创办学校,传播 革命火种,秘密发展党员。1926年,中共党组织便在宛平县六区设立门头沟特别支部,专门 研究和组织工人运动。1932年,又在宛平县西部山区田庄高小建立了党支部;同时建立了第 一个县委——中共宛平县临时县委会。党组织在宛平县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促进了宛平县 人民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宛平县建制奠定了基础。


  二、中共宛平县建制的创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宛平县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 农委、八路军总部分别派人深入宛平山区进行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1937年11月,在平 西斋堂、青白口一带,组建了中共宛平中心县委;宛平抗日自卫会筹委会;平西游击支队。 各种组织建立后,组成工作组深入宛平七、八区(国民政府宛平建制)各村开展工作。对以宛 平斋堂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了初步尝试。由于环境所迫,宛平中心县委等人员 于1938年1月离开宛平县。


  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进入平西斋堂川,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聂家大院。 邓支队在斋堂安营扎寨后,迅速整编了地方武装,以国民党宛平县的七、八两区为基础,在 平西东斋堂村建立了平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宛平县正式建 制。中共宛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初,所辖地区主要包括原宛平县的七区和八区范围。政府机构 设有:总务科、财政科、实业科、教育科、司法科和军用代办所及七、八两区区公所。此外 ,为团结各界民众共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自上而下地筹建了民众抗日救国会,农民、 青年、妇女等救国会组织也开始筹建。为了保卫新生政权,又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人民武装自 卫队。


  由于宛平西部山区建党早,加之有主力部队为依托,民主政府建制后,抗日救亡的各项 工作很快在宛平西部开展起来。平西根据地由此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在西北方向,邓支队 第一营连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和涞水的金水口等敌人据点;第二营直逼房山的坨 里车站,十几名警察携械投诚,维持会被一举摧毁;在紫石口建立了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 谢家堡建立了宣涿怀联合县政府……随后,邓支队又袭击门头沟,攻打南口、高崖口,平息 大村事变;5月,宋(时轮)支队由雁北经蔚县桃花堡进入斋堂川与邓支队会合,组建了八路 军第四纵队。中共宛平县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摇篮。


  1939年初,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组建的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斋堂川正式建立,平西 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统一。以斋堂川为中心的宛平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中共宛平县所辖 地域除旧宛平县的七、八区外,还包括昌平、怀来、海淀等部分地区。为便于开展工作,宛 平县建制撤销,改建昌宛联合县建制。


  中共平西宛平县制撤销后,为开辟平南的抗日工作,1939年夏,中共冀中区五地委、五专署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调配部分县级干部,加强地方党政工作建设,动员群众参军,壮大 武装部队,组织工作队积极开辟涿(县)、宛(平)、安(次)、固(安)、武(安)等县的新区工作 。11月,在卢沟桥以南地区,主要包括旧宛平县的一、二、三、四区正式建立宛平县抗日政 府。依托永清、安次北部地区,深入宛平、大兴部分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同年年底,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以东、永定河以北的一些村庄,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即宛平县基干大队。


  1940年1月,冀中军区第五军分区主力二十七团进入宛平,协助地方开辟新区。3月中旬 ,部队撤离永定河北。宛平县抗日政府在主力部队配合下,活动于安次县的小马坊、仁和铺 、北寺垡一带,后又向宛平县大辛庄、南各庄及固安县押堤一带推进。到1940年春,相继开 辟了两个联区。各区建有群团抗日组织。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开始 秘密零星发展党员。同年6月,冀中军区第五分区又组建了外围武装即北上支队,挺进永定 河两岸,广泛开展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宛平县抗日政府积极配合,瓦解当地绿林 武装,争取他们参加抗日。


  1941年6月至8月,日伪对冀中十分区进行“扫荡”,分区主力撤出大清河北,地处十分 区最北端的大、宛地区,日伪统治更加残酷,斗争形势更为艰难。同年夏,宛平县基干大队 副队长陈廷奎遇难,宛平县一、二联区沦为敌占区。9月,冀热察十地委白洋淀会议决定, 撤销宛平县建制,原宛平县辖域划归第三联合县。


  三、中共宛平县建制的恢复与发展


  1944年,平西整个形势大有好转,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日伪据点一个个被逼退 。昌宛房联合县的各原建制县所辖境域大部分被抗日军民掌握。为便于领导,1944年9月30 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原昌宛县改建),恢复宛平县建制。 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由秋林铺迁至塔河。中共宛平县建制恢复初期主要辖6个区:一区斋堂,二区马栏,三区清水,四区金鸡台,五区大台,六区里十三。11月上旬在塔河召开县委 扩大会议,确定转移工作重点,工作方针是: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寒岭 以东地区。并撤销六区,抽调精干人员在里外十三地区建立了前方工作委员会,下辖五、六 、七、八、九5个小区。采取“转一转、站一站、稳扎稳打”的方法,发动群众,摧毁反动 政权,缩小敌占区,把宛平抗日政府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丰台、房山和石景山。到1944年底 ,除少数公路、铁路沿线的敌伪据点外,宛平山区已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4月, 斋堂据点的日伪军,在我强大攻势下仓皇出逃至王家河滩,被我主力七团和县游击队围歼。 斋堂地区被解放。随后,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摧毁栗园庄据点,智取利丰煤矿,收复大 台煤矿,解放门城地区。至此,国民党宛平县的西部地区,即五、六、七、八、九区(除城子车站和中英矿)全部解放。当“八一五”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时,宛平县人民政府在清水驻 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内战爆发后,1946年2月,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进驻庞各庄。为进一步加强对平南涿良 宛所辖地区的领导,中共冀中十地委、十专署决定撤销涿良宛联合县,恢复涿县、良乡、宛 平县建制,固安十一区(押堤区)划为宛平县。此时,中共组织在国民党宛平的西部和南部建 立了两个宛平县人民政府,分别隶属于冀察区十一地委、十一专署和冀中区十地委、十专署 。平南宛平县委、县政府进驻庞各庄。县政府设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外贸管 理局(税务局)、银行办事处、粮食局、邮局;组建了工会、农会、武委会、青年联合会、妇 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中共平南宛平县行政区划包括永定河以东、卢沟桥以南、永定河以北 和平大公路(京开公路)以东的大辛庄、南各庄、押堤一带,划分为一镇五区。


  根据国共“停战协定”精神,中共平南宛平县以北宁铁路为界,路南为解放区,路北为 国统区。在解放区,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的恶霸 地主和汉奸,并抓住有利时机,在各村民主选举了村政权,在斗争中发现斗争骨干,发展党的组织。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向路南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平南宛平县大部分村庄基层 组织遭到破坏,县委、县政府转移到永定河以南的固安境内,精减机关并进行区划调整。撤 销庞各庄镇和路北区,增设押堤、南各庄区。县域调整为五个区,还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县区 干部队伍,重返永定河北,坚持斗争。1946年6月14日,在固安县城东组建了宛平县复仇大队。


  1946年8月,中共冀中区十地委、十专署根据良乡、宛平两县日趋恶化的形势,决定撤 销良乡和平南宛平县建制,将两县合并为宛良联合县。


  内战开始后,国民党向平西发动进攻,侵占了旧宛平县六区和七区的里外十三地区,并 以此向中共平西宛平县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平西宛平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以自卫战 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48年12月,平西宛平县全境解放 后,门城及里外十三地区划归北京市辖。其它区域仍属河北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宛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原国民党宛平县建制随之消亡。中共宛平人民政府进入了新的 发展时期。建国后的宛平县主要包括旧宛平县的五、七、八、九区的范围,其中包括现属海 淀区的北安河一带和现属房山区的史家营、金鸡台、大安山一带。县政府驻西桃园村。政府 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实业科、农业建设科、工商科、教育科、卫生科、人 事科、司法科、人民法院、公安局、税务局、粮食局、人民监察委员会及各小区区公所。19 49年11月,宛平县党组织全部公开,计有农村支部180个,党员5631名;机关支部10个,党 员374名;矿业支部1个,党员63名;学校支部6个,党员131名。总计全县共有基层支部197 个,党员6199名。此后,宛平县人民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 命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医治了战争 创伤,恢复了生产,各项事业开始起步发展。


  1952年9月,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中央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 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所辖县域划归北京市京西矿区。至此,延续近千年的宛平县建制结束。


  纵观中共宛平县建制,所辖地域虽仅国民党宛平县的十之一二,但在民族危难之际,这 里点燃的抗日之火,却给了亿万人民希望的曙光。此后,抗日救亡运动如星火燎原之势向四 周蔓延而去。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宛平县,尽管断续存在十余年(1938年至1952年),却是千年 宛平县历史中最辉煌的闪光点,不然,何以从无到有?何以由小到大?又何以一统宛平河山, 救民众于水火?探索其中,中国共产党之伟大,创业之艰辛,无不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9-19
作者:佚名转贴自:《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

原北京市属县,1952年撤销县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区、宣武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之全部或大部都曾为原宛平县辖。商末西周,地隶属蓟
国,蓟都于蓟城。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并蓟国,都于蓟城。秦于蓟城设置蓟县。唐
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县设置幽都县。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
县。宛平之名,取《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县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
西部。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县与大兴县同为中都大兴府的管辖
县;宛平县辖西部,大兴县辖东部。元初,废弃中都旧城,在其东北郊建大都城,
为首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废除大兴府,置大都路,宛平、大兴仍为其的
管辖县。明初隶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至清代,宛平、大兴为北京顺
天府的管辖县,宛平县辖城中轴线以西至西郊部分,宛平公署所在地明属积庆坊。
清属正黄旗,即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中国妇联干部学院处。1914年,隶属
京兆地方。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第二年,县属由
市内迁至卢沟桥拱极城,即宛平县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
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于大台村。1952年,划归北京市,撤销县的建置,
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
县、海淀区,石景山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9-19
大兴县,前身为古蓟县,以建于蓟城地区得名。蓟县当为先秦之县,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所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秦于蓟城地区置广阳郡,蓟县属之。自汉至隋唐五代,蓟县之建制始终存在。西汉,蓟县相继历属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汉末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4),蓟县一度改名伐戎县,隶属广有郡,王莽新朝覆灭后恢复蓟县名。东汉,蓟县相继隶属广阳国、广阳郡、上谷郡、广阳郡。三国时代,蓟县属魏之幽州燕郡、燕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蓟县相继隶属燕国、燕郡、幽州、范阳郡等。辽会同元年(公元938),蓟县改名蓟北县,隶属幽都府;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蓟北县改名析津县,隶属析津府,为辽南京附郭京县。宋宣和五年至七年(公元1123——1125),析津县归宋,隶属燕山府。

  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析津县更名大兴县,隶属大兴府,为金中都依郭县。元代,至元九年(公元1272)中都改为大都,大兴县为元大都附郭赤县,隶属大都路。明代初期,大兴县隶属北平府。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大兴属之。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明迁都北京,大兴为依郭京县。清代,大兴仍为依郭京县,隶属顺天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4年l0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大兴属之。1928年6月,大兴县划归河北省,9月定为特等县,1929年1月旋即降为二等县。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隶属河北省第三专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12月地区解放,大兴县隶属河北省第五专区。日伪统治时期(1937——1945),大兴县先后隶属河北省津海道和燕京道。

  1943年10月,中共领导的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成立。1944年2月更名平南办事处,同年9月设置平南县。1945年3月,平南县建制撤销,分设大兴县和涿良宛县。1949年8月以前,中共创建的平南县、大兴县隶属冀中十专区。1949年8月,大兴县划归河北省通县专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兴县仍隶属通县专区。1958年3月,大兴县划归北京市,改为区建制。1960年1月,恢复县建制。

  2001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的通知》;4月30日,大兴隆重举行庆祝北京市大兴区成立暨揭牌仪式。自此,大兴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勤劳智慧的大兴人民将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大兴历史新篇章。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9-19
准备用多少年说完?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9-19

好吧,改为每天一县,每周一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9-19
以下是引用爱在战国在2006-9-19 16:19:15的发言:

好吧,改为每天一县,每周一府。



300多个地级以上单位,每周一府也要6年。何况每周一府无法保证每天一县。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09-20

房山、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


房山、良乡县今天市北京市的房山区(良乡),而固安、永清县则属于廊坊市管辖。


良乡 冲,繁,难。府西南七十里。隶西路?。永定河自宛平入。汛四,并分辖,隶石景山南岸同知:北头工下、北二工上、南头工下、南二工。康熙四十六年建金门石闸,后废。乾隆三年移建南二汛,改减水石坝仍曰金门闸。永定减水坝十有七。公村河自房山入,为檿牛河,复合茨尾河。卢河自房山入,迳琉璃镇曰琉璃河,纳挟活河。北有黄新庄行宫,南有郊劳台。县丞驻赵村。固节、长辛店二驿。铁路。


房山 繁,难。府西南九十里。隶西路?。西南:大房山,一曰大防山,有沟山峰。雍正八年,凤凰集此。又石经山。龙泉河,古防水,二源,出西北大安山,东南流,曰卢河。有沙河,环城,合坝兒河注之,是为琉璃河。拒马河自淶水入,缘界迳铁锁崖,岔河出焉。歧为二。其东杖引泉。胡良河、挟活河并出西南,而茨尾河、雅河出东北。又顺水河自宛平入。有磁家务巡司。有吉阳驿。


固安 繁,难。府西百二十里。隶南路?。永定河道南北岸同知、石景山同知驻。永定河自宛平入。汛六,隶南北岸同知,三角淀通判:全辖者二,南四工、北四工上;分辖者四,南三工、北三工、北四工下、南五工。拒马岔河自涿入,旧有金门闸。减河亦自涿入,纳太平河,曰檿牛河,歧为黄家河,其西蜈蚣河,并淤。东南十八里韩城。南七十里四铺头。有牛坨镇。县驿一。


永清简。府南少东百四十里。隶南路?。三角淀通判驻。永定河自固安入。汛七,隶北岸同知:其通判全辖者三,南六工、北五工、北六工;分辖者四,北四工下、南五工、南七工、北七工。有信安镇巡司,兼隶霸。东安简。府东南百四十里。隶南路?。永定河自永清入。汛三,并分辖,隶三角淀北通判:南七工、南八工上、北七工。其故道淤。凤河自大兴入。有旧州镇。县驿一。香河简。府东南百二十里。隶东路?。西有北运河,自通入。有王家务减河,雍正九年濬,长百四十里。北窝头河亦自通入。县驿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1 11:09:39编辑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09-20

作者:佚名 转贴自:《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

良乡县 西汉设置为侯国,隶属涿郡。故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西一里,尚存遗址。王
莽时称广阳,东汉复名良乡。三国魏隶属范阳郡。晋隶范阳国、范阳郡。北魏隶燕
郡,徒治于今房山东,大石河西岸。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并入前县;武平六
年(575年),复置,隶属琢郡。隋开皇六年(586年),隶属幽州;大业三年(60
7年),诏改州为郡,隶属涿郡。唐隶属幽州。武则天周圣历元年(698年),改为
固节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良乡县。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移县治于今房山区良乡镇。辽隶属南京幽都府,燕京析津府。宋宣和中,隶属燕山
府。金隶属大兴府。元隶属大都路。明初隶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隶属
顺天府。清因之。1914年,隶属京兆地方。1928年,隶属河北省。解放后,于1958
年划归北京市,与房山县合并,称周口店区。今为房山区。

房山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良乡县立昌黎里直万宁县,以护金陵(位于大房
山)。明昌二年(1191年)改名奉先县,隶属中都路涿州。县治在今房山。元至元
二十七年(1290年),因邑西有大房山,更名为房山县,隶大都路涿州。明初属隶
北平府涿州,永乐元年(1403年),隶属顺天府涿州。清雍正中改为直隶属顺天
府。1914年隶属京兆地方,1928年隶属河北省。1958年3月划归北京市,并与良乡
县合并,改为周口店区。1960年1月复名房山县。1974年于县境析置燕山石油化工
办事处,至1980年改为燕山区。1986年11月,房山县与燕山区合并,改为房山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09-21

放在资料版吧,很不错啊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09-21
精涿县,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6-09-21

今天讲香河、通州、三河(大厂)。

香河简。府东南百二十里。隶东路?。西有北运河,自通入。有王家务减河,雍正九年濬,长百四十里。北窝头河亦自通入。县驿一。

通州冲,繁,疲,难。府东四十里。隶东路?。通永道、仓场总督驻。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入之。管河州判驻。白、榆、三河并自顺义入。榆纳通惠河,与白会,是为北运河,纳凉水河。凤河自东安入。北门外石坝,州判掌之,十五京仓所漕。其东土坝,州同掌之,州西中二仓所漕。马头店、永乐店、马驹桥三镇。潞河、和合二驿。铁路。

三河冲,繁,难。府东少北百十里。隶东路?。西北盘龙山有行宫,乾隆十九年移大新庄。北有泃河,自平谷入,侧城东南。西南:窝头河,自通缘界入。鲍丘河,古巨浸,源自塞外,淤。今出西北田各庄,晴为枯渠,雨则汹注,俗曰泻肚河。有马坊镇。县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6-09-21
通县在汉为路县,后汉加水旁为潞县。原址在运河之东,距城八里,今呼古城,尚有遗址,惟何时徙治河西无从查考。金天德三年升县为州,名通州。清顺治十六年省郭县入州,仍名通州。民国二年二月,改名通县;民国四年,划全县为自治十三区,城关为第一区,四乡分为十二区;十八年四月改定新区制,划为八区,城关仍为第一区,旧第二第十二两区合并为第二区,旧第三第九两区合并为第三区。。。。。"

从图上看,此时的通县县域呈南北长,东西窄,有箭杆河、北运河贯穿其境;其东为三河、香河县,南为安次、武清县,西依北平市,北有顺义、大兴县。这时的大兴也是个大县,县境延及北平城北边,不是今天缩在城南一隅的地望。

1934年的通县共有55188户,306849人口。教育有省立第十师范和省立第六女师,如今十分著名的潞河中学那时是私立潞河中学,在新城的南门外,此外还有县立乡村师范一所,在城里、张家湾、永乐店还有高小六所,全县有初小334所。

通州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称路县,后改路为潞。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于潞县置州,命名为通州。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州为县,通州改称通县。1948年通县全境解放,在通州城及四关建通州市。1958年划归北京市,成立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改为通县。199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县建制,设立北京市通州区。通州历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此地,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6-09-21

香河县志

建置区划

1952年10月至1955年9月,先后将东彭家务、西彭家务、王必屯、北袁庄、梁庄、杨辛庄、冯滦庄、定福庄、东马各庄和西马各庄10个村划归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区)。
1956年7月,原属通县、武清的安平(一、二、四街)和扁城(二分之一村)划
归香河县。
1958年11月,将香河管辖的罗庄、大友垡、刘皮庄、刘辛庄、朱庄、段庄、前段庄、诸庄、神机马房、马神庙、柴庄、李胡庄、丁庄、东王庄、李大人庄(含刘怀庄)。
桐高村(桐城、高辛庄、高庄)、张辛庄、杨家杨、艾庄子、亢庄子、三里屯、肖赶庄(肖庄、赶庄)。裴庄、石薄庄(石庄、薄庄)、冯庄、河北屯、马庄、小黄庄、九池元、李各庄、后洞上、洞上、小杨庄、小崔庄、李辛庄和韩家口36个自然村划归武清县。
1962年6月,将宝抵县的庆功台、韩庄、窦庄、卸甲庄、蔡庄、谭家务6个行政村划人香河县。

建置沿革

香河县历史悠久。据孙小营村窑地发现石斧证明,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生息。商代以前归属,无文字记载。
西周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香河县境属燕国。
春秋、战国时为燕地。
秦并六国,建三十六郡,划燕地为上谷。渔阳二郡,此时属渔阳郡。
西汉,置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县城关镇东北),香河为雍奴县东北境地,属幽州渔阳郡。
东汉,属幽州渔阳郡。幽州并冀州,属冀州渔阳郡。
三国,为曹魏之领地。
西晋,隶幽州燕国。
东晋,十六国相互争战,纷纷建立割据政权,此地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燕辖地。
南北朝时,属北魏幽州渔阳郡。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东、西魏,属东(总管府)渔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渔阳。燕郡,属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涿郡。
唐初,“高祖改郡为州”,至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雍奴县为河北道幽州都督府(后升大都督府)之辖县。天宝元年(742年),复设郡领县,雍奴县改称武清县,香河属范阳郡武清县地。乾元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遂属后唐。公元936年,石敬塘(后称晋高祖)勾结契丹(后称辽)灭后唐,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地属契丹。
契丹会同元年(938年),于武清孙村置榷盐院,为贮盐新仓。后居民集聚,渐成井肆,遂由武清、漷县(今属通县)、三河划出部分地域置香河县。时县境较阔,约辖

境 域

香河县建置于辽代。时县境较阔,辖今香河、宝坻、宁河三县地。金大定十二年:
(1172年),划出县境东部15000户置宝坻县。元、明至民国初年,香河境域无大变化。
据史料记载,从1946至1990年的44年间,与邻县接壤的一些村庄归属多次变更。1946年1月,河北屯、后洞上、洞上、刘怀庄、李大人庄、桐高村、张辛庄、杨家场、、小杨庄、肖赶庄、裴庄、石薄庄、冯庄、马庄、李各庄)小崔庄、李辛庄、韩家
口、小黄庄、九池元、亢庄子22个村划归武清县;同年初,原属香河县牛牧屯、桥上、小 沙务、大沙务、黄东仪(含下坡子)、候东仪(含上坡子)、赵庄、候各庄、于次9个村划归通县。7月,香河县艾台村划三河县管辖。8月,河北屯等22村复归香河。
1947年7月,原属宝坻县的荣各庄、商汪甸、前独立庄、东太平庄、东王各庄、西王各庄6村划归香河县。1948年4月,河北屯等22村再划归武清县;翌年3月,复归香河。
行政区划

今香河、宝坻、宁河三县地,隶南京道析津府。
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 1122年),金攻克辽南京(今北京),香河属金。宣和五年,金以燕京(辽称南京)及涿。檀、易、顺、景、蓟之地还宋,香河随之归宋,徽宗赐(香河)名清化县。
金天会三年(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尽取燕山府及所属州县,清化县复名香河县,属中都路大兴府 。大定十二年(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划香河境东部15000家置宝坻县。
承安三年(1198年),宝坻县升置盈州,香河隶之,后盈州废,仍属中都大兴府。
元太祖十年(1215年),克金中都(今北京),香河始归元之属地。至元九年 (1272年),属大都路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梆阴县(今北京市通县漷县镇)为州,香河县属大都路漷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香河隶漷州,属山东行省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隶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十年二月至十三年二月,香河县归属漷州。永乐元年(1403年),属北京行在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0年)改属京师顺天府。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天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顺天府设四路厅,香河县属东路厅,1912年(民国元年),香河县属直隶省顺天府。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香河属之。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将京兆并入河北管辖;香河属河北省。
1941至1945年8月,冀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联合县民主政权。
1944年11月,香(河)、武(清)、宝(坻)联会县成立,香河东,南部地区隶冀热区行署第五专署(1946年改冀热辽区行署第十八专署)领导。
1945年1月,香河县西北部地区属通(县)、三(河)、香(河)联合县,隶冀热辽区行署第十四专署。
1946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联合县撤销,恢复原县制。香河属冀东区(行署)第十八专署。
1948年7月,香河解放。翌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香河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4月,通县专区撤销,香河改属唐山专区。同年11月撤销香河建制并入宝坻县。1959年6月,仍属唐山专区。当月地市合并后,改隶唐山市。1960年3月,改属天津市。1961年6月,天津市所辖宝坻(含香河)等县划归河北省天津专区。
1962年6月,恢复香河县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67年11月,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香河改属天津地区。1974年1月,天津地区改称廊坊地区,香河属之。1988年3月,廊坊地区改廊坊市,辖香河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6-09-21

ZT-----香河传说

香河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其建制远溯辽宋,辽太宗在此设淑阳郡,时城东南滨水,掬觉微香,故名香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燕王朱棣曾有意在此建都,后因统兵北上,在此留下一大憾事。香河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曾诞生了京剧名家郝寿臣、武术大师张策、学界泰斗张中行等誉满华夏的名师大家。解放战争时期轰动中外的安平事件即发生在香河,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原型即源自香河。青年作家张玉清、李树松创作的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高运甲亲笔题词“南有江阴,北有香河”。

香河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后,逃到大草原以北的元兵时常犯界。于是,朱元璋封四太子朱棣为燕王,挂帅扫北,并派军师刘伯温随军出征。很快,燕王就平定了元兵。这时,燕王蓄意自立君主,便派刘伯温寻地建都。一日燕王带人来到香河淑阳镇。时值六月,淑阳四面小河环绕,水中芰荷盛开,景色秀丽,香 气袭人。燕王赞不绝口:“此处真乃香河也!”刘伯温一见燕王有意在此建都,便勘测制图。动工时,因缺砖少木,只好大图小建,变成一座小城,东西南北四面都是一里,比北京小了十倍。城的四门仍与北京城一样,直出直入,没有回避墙,也没建接官亭。因此,香河城有小北京之称。从明朝到清朝,香河县都属朝廷直管,无论多大官来,香河知县一律不接不送,所以称直隶香河。

卸甲庄的传说

传说隋末唐初,北平王罗义的儿子罗成,在香河中了隋兵埋伏,兵败而逃。隋兵穷追不舍,用箭射死了罗成的战马,罗成慌不择路,步行逃命。由于身披重甲,行动艰难,罗成不得不脱掉了铠甲。卸甲后,又遇一条小河拦住去路,罗成只好下水,但因淤泥太深,罗成陷在河中,被追来的隋兵乱箭射死,在河里漂了一层箭杆。后来,罗成卸甲的地方渐渐形成村落,村民们为了纪念罗成,把村子叫作了卸甲庄,把罗成遇难的那条小河,叫作箭杆河。

铁佛堂的传说

早年间,香河一带发大水,漂来一个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铁佛。人们遂破土建寺,将铁佛安放寺中,给寺起名铁佛堂。自此,香河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数年之后,寺内敲钟忽然发出“东光——东光”的声音,铁佛亦有泪状。人们猜测,铁佛要去东光县。有好事的人,唯恐铁佛离去,遂用铁索将铁佛一臂琐住。当夜,只见一道红光飞出佛堂,铁佛挣断手臂,直奔东光而去。后据去过东光人讲,铁佛果真去了东光县,当地也建大佛寺一座,并将铁佛的断臂用铜质修复,用铁索将铁佛拦腰琐住。每当敲钟时,发出的是“铁佛堂”的声音。无疑铁佛还惦记着香河一带的百姓。日后,铁佛堂四周有民定居,渐成村落,名为铁佛堂。

安头屯的传说

安头屯过去叫湾屯,村北有一大片坟地,相传是黄陵。在黄陵内,有个石头人。一天,村中几个女孩子挖野菜,见了石人相互戏言:谁的菜篮子套上石人,谁就是石人的妻子。于是,几个女孩便轮流往石人头上仍菜篮子。可巧,被安氏之女的菜篮子套住了。那石人在当天夜间就来到安氏家中,与其女结为夫妻。第二年,安氏之女生下一男孩,随母姓取名安敬思。敬思长到七、八岁时,听说其父是石人,便问其母。母不隐瞒,如实相告。敬思听后,背着其母跑到皇陵,挥拳将石人脑袋砸掉,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几经周折,来到云南,被晋王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封为十三太保。后来,李存孝功成名就,回家祭祖时,复把石人脑袋安上。至此,湾屯改名安头屯。

七郎塔的传说

七郎塔,即香河城南于辛庄村栖隐寺塔。相传是为纪念杨七郎击退辽兵而修。塔内有杨七郎神像。北宋年间,香河一带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一天,大股辽兵入侵,闻有七郎塔便胆战心惊,不战自败,仓惶北逃。

义井

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十万大军远征高丽,途径一片沙漠,兵马盼水止渴。忽然见到一口水井,井边有石槽,井水清澈如镜,甘甜可口。十万大军饮用,取之不竭。因此被唐王封为义井。后井旁民居成村,从此定为村名。

扁城的由来

扁城村位于安平西北三公里处,相传明嘉靖年间,相国严嵩相中了此地,修了一座府邸,供他的妻妾、爱女居住。府邸仿照皇宫建筑,亭台楼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非凡。府邸虽好,但毕竟天地狭小。严嵩的爱女耐不住府 中的寂莫,总想外出游玩,观赏外面的世界。可堂堂是相国小姐怎能在平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呢?可要严嵩拗不过自幼娇宠的爱女,只好又选址修建了一座花果园(在今安平镇四街),供爱女游玩。为防小姐见到外人,由府邸到花果园筑了夹道高墙。远望像是一座扁形的城堡,当地人管它叫扁城。后来,严嵩失势被抄,府邸荒芜,扁形城堡坍倒要夷平,在此形成村落,村名仍叫扁城。

黄院的传说

相传,明代有一个皇家女儿,在一座寺庙带发修行,人们就管这座寺庙叫皇姑庵。后来,庵旁渐渐有了人家,皇姑庵便成了村名。皇姑生前常施舍钱物周济穷人,深受村民爱戴。皇姑死后,村民便把皇姑葬在了村西。为怕有人偷棺盗墓,就在墓地盖防圈院,派人看护,遂将村名改叫了皇家院。叫来叫去,人们就把皇家院叫成黄院了。

王二奶奶的传说

据说,王二奶奶的娘家是香河县城东南的乔各庄,婆家是城南的雀林院。她会接生,会看病,每天骑着毛驴为乡亲驱病除灾。后来在丫髻山(今属平谷县)修行成佛,仍然护佑乡里。有关她的传说,至今众口皆碑。

李存孝与王彦章

潮白河边上有一个使船的大汉叫王彦章,此人身高八尺,力大无比,手使的船篙是两丈多长的大铁棍。一天,李存孝随母过河,当船行至河中心,王彦章发现李存孝蹲在船头,用手指抠船上的铆钉,一转眼抠了一堆。王彦章气得抡起铁镐就砸向李存孝。想不到,李存孝伸臂一搪,大铁镐便成了对头弯儿。王彦章大怒,让李存孝赔篙。李存孝拿过铁篙,顺手捋,又将铁篙捋直,还比原先长出二尺。王彦章叹道:“有李存孝,哪显我王彦章啊!”遂弃船隐退。

舍豆浆

相传,王二奶奶结婚不久,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军了,撇下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十几岁的小叔子,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说起来,王二奶奶娘家是卖豆腐的,王二奶奶从小就学会了做豆腐。眼下磨扇压手,王二奶奶想不出别的辙,只好跟小叔子豆哥重操旧业,又干起卖豆腐的生意。
有一年,香河一带不知怎么闹开了瘟疫,一家子一家子的。王二奶奶见了心里着急也没办法。她为给乡亲们补补身子,索性豆腐也不卖了,煮出豆浆全部送给大伙白喝。这天,王二奶奶去送豆浆,一出门发现有一老一小饿倒在门口。她忙喊豆哥把人背进屋,盛碗豆浆一口一口地喂起来。喂着喂着,想不到老太太还喝呛了,哇的一口吐进身边的豆浆锅里。说来也怪,乡亲们喝了这锅豆浆,一身病不知怎么就好了。

“薛疯子”泥马拦洪

相传前清年间,北运河的红庙大坝决了口,官府征调几千民工筑坝拦洪,一连干了几十天也没合龙。这时东鲁口村的薛疯子(旧志载,名为薛清俊)从渠口赶集回家,路过一座关帝庙,忽见庙内泥马鬃毛乱楂,四蹄乱蹬。他纵身一跃,飞上马背。泥马几声吼叫,窜出庙门,一气跑到了红庙大坝决口处。此时,洪水滔滔,越冲决口越大。薛疯子翻身下马,连口气也没喘,就跑过去指挥民工筑坝。转瞬间,决口合了龙,薛疯子才骑马跑了回来。进庙后,他把马还栓在原地。有人一见泥马通身是汗,便说:“泥马身上有这么多水,还不散架呀!”话音未落,泥马果真散了,变成了一堆泥

要土地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八旗兵横行霸道,跑马占地,闹得百姓流离失所,沦为乞丐。王二奶奶见了,有理没处讲,有气没处出,一直憋在心里,总想有一天找顺治皇上去说说。可巧,皇太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急得顺治皇上派人张贴皇榜,广招名医。王二奶奶一听说,立刻骑上毛驴,连夜赶到北京,掏下皇榜就进了宫。这时,皇太后已经性命垂危,光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王二奶奶真神,掏出银针,几针就给扎好了。顺治皇上一高兴,连忙打发太监给抬来几箱子金银珠宝,王二奶奶连瞅都没瞅,说啥也不要。她要什么呢?只的让顺治皇上下道圣旨,把八旗兵强占的土地还给老百姓。皇太后听了忙让顺治皇上照办,并把自己的那把曲柄黄罗伞赐给了王二奶奶。这可不是一般的伞,有了这把伞,王二奶奶走到哪儿,都如同太后亲临。从此,王二奶腰板就硬了。每逢外出看病,碰上官府办事不公,她都要管一管,有气再也不用憋在心里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6-09-21

冲,繁,疲,难。倚。简

这些是什么意思?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09-22

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

[摘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1月第1版,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09-22

武清、宝坻、宁河今天属天津市管辖。

武清冲,繁,疲。府东南九十里。隶东路?。西南:永定河自东安入。汛三,隶三角淀北岸通判:南八工上、南八工下、北七工。东北:北运河自香河入。康熙三十八年决筐兒港,明年濬为减河,后淤。同治末,复濬新减河。宝坻北有凤河自通入,雍正四年改自堠上村折南,下至天津双口入淀。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亘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雍正四年,放永定于淀,塞且半,仅王庆坨一角耳。乾隆十六年后,导河支贯淀而东,平芜弥望。管河同知驻河西务,通判杨村,并有驿。八镇:王庆坨、安平、桐柏、崔黄口、三里浅、南蔡村、筐兒港、黄花店。

宝坻繁,疲,难。府东少南百八十里。隶东路?。北:蓟运河自蓟右会泃河缘界入,迳江宽村,鲍丘河自三河入,纳窝头河,褒针河注之。又南有筐兒港新减河。其北王家务减河淤。知县刘枝彦濬自大白庄至俵口,并修窝头、褒针堤。有玉甫营镇。县驿一。

宁河冲,繁,难。府东南三百里。隶东路?。雍正九年改明宝坻之梁城千户所置。海,东南九十里为北塘口。蓟运河自宝坻入,屈曲环城而南,有七里海,汇王家务、筐兒港二减河,播为罾口,宁车、沽二河分注之,复纳金钟河。东南:大沽口界天津,海沙缘界入。其北北塘口。东南:卢台镇,天津河捕通判、通永镇总兵驻。有巡司、盐大使。北塘口、新河庄、营城三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09-22
天津市武清区历史概述
武清历史悠久,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
前近海边疆的羁糜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
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到现在已经2109年了。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因此史
有“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的记载。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
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
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
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
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在武清的旧称谓中,还有“雍阳”一说。这是雍奴的别称。据元朝至元元年在武清县重修天齐庙时所立的“东岳
行宫之碑”记载:“自东汉封寇恂侯于此,昔号之曰雍阳,为中都畿县。”说的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即光
武帝刘秀登基的第二年,颍川太守寇恂封为雍阳侯。此后,“雍阳”的叫法就流传下来了。比如明朝的武清举人王?,
隐居潞水之畔,终身不仕,被称为“雍阳高士”(见清朝县志);明朝万历13年,武清知县陶允光在新建《文学泮池
聚奎楼记》碑文中称:“雍阳北拱神京,南襟沧渭”,以及近年来在天津北辰区汉沟、北仓出土的《王公墓志铭》、
《冰崖赵公墓志铭》等文物中,皆有“雍阳之族”、“雍阳望族”等称谓。至于历代文人的诗章中,称武清为“雍
阳”的就更多了。比如清朝顺治皇帝的近臣张吾瑾在记述顺汉帝巡幸武清时,写下一首《御驾幸猎雍阳忝级二十四
韵》诗,王元林在记述嘉庆帝驾幸武清时诗云:“百里雍阳拱帝疆,旌旗映日贲龙光”。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颁旨改全国重复及不稳定的县名110处。雍奴、雍阳属不稳定的县名,因
此废原县名,更新县名为武清县。其取意为“雍奴薮有九十九?”,其中名气大的有武盍?、清?,以两?之词头字合为
“武清”,此名也包含着“偃武修文、海内清一”之意。这样,“武清县”便从唐朝一直叫到现在,算来已有1261年
了。
武清县城因袭雍奴县治,最初仍在今泗村店镇旧县村,史载明朝初年迁至今武清区城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于公元1950年10月迁至杨村镇,直到公元2000年6月13日国务院批准武清撤县建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
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李鹏、朱容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尉建行、姜春云等中央领导同志
都曾来到武清视察指导工作。
雍阳怀古
提起“京津走廊”人们都知道是指武清区。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人口82万。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贯穿武清全区。古书有载:“潞水绕其左,浑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层峦迭障,南窥
潭海而万物朝宗。当水路之冲衢,洵畿辅之咽喉。”正是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清有
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期人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西汉时
期,武清被称为泉州、雍奴。后经东汉、三国、晋、北朝、魏、周、齐、隋,直至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才由雍
奴更名为武清。说起古城泉州,至今仍有迹可寻,即位于城上村。《水经注》明确记载,泉州是以城周围有水而得
名,“历水泉八十里,取泉流即清之意。”城上村曾经出土了两种具有价值的半瓦当,一种是当面塑出一只翘首怒吼
奔跑猛虎,形象生动有力;另一种是两只相对而立的龙形神兽,形态神现。
沧海桑田,历史的脚步匆匆。当远古的陈迹余香袅袅时,今日的武清城区杨村,又以其崭新的姿态,成为全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09-22

京东古邑
  宝坻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聚居、繁衍和生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地归属屡易,直至金大定年间(公元12世纪70年代)始建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境域广阔,人口众多,贸易繁荣,故当时被列为上县。
  历史沿革:
  夏、商时(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省幽并冀”,转属冀州。秦(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分全境为四十六郡,此地属郡仍称渔阳。三国时期(220-265),此地乃曹魏之领地。隋代(581-618),此地属冀州诼郡。唐代(618-907)初期,“高祖改郡为州”。金大定十二年(1172)分香河县东部15000家始置宝坻县。清顺治元年(1644),宝坻县属顺天府。1928年,宝坻为河北省下辖县。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宝坻县日伪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并存。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恢复原县制。从1973年8月起,宝坻县改属天津市。2001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

宁河县 雍正9年(1731年)析宝坻置县,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属河北省,1938年
1959年并入汉沽区,属天津市,1960年复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9-23

昌平、密云、怀柔今天属北京市管辖

昌平州 冲,繁,难。府北九十里。霸昌道驻。北路?驻巩华城,州隶之。北:天寿山,明十三陵在焉。西北:榆河自延庆入,伏而复出,左合山水,右纳南沙河。又东,龙泉河会绛州营河注之。七渡河亦自延庆入。其南九渡河、檿牛河,并出东北。边墙西首庙兒港口,东至糜子峪口。汛四:横岭路、镇边城、常峪城、白羊口。又讫慕田峪口,汛一:黄花路。汤山、蔺沟行宫二。港泉营、牛房,?蓌屯、沙屯、高丽营、蔺沟、前营、前屯、皁角屯,凡九镇。榆河驿,州治,及回龙观,二。顺义冲,难。府东北六十里。隶北路?。北:牛栏山。白河自怀柔入,迳东麓,合怀河。其东狐奴山,漒々河出焉,一名箭杆河。绛州营河出县西,纳檿牛河。又榆河自大兴入。三家店、南石槽行宫二。二镇:漕河营、杨各庄。县驿一。

密云 冲,繁,难。府东北百三十里。隶北路?。县南:密云山。东:九松山,旧曰九庄岭。西有沽河,自灤平入,合白马关河,是为白河。右出一支津。潮河亦自灤平入,合汤河,又纳乾塔河,侧城西南来会,俗亦曰潮白河。潮河营,提督驻。古北口关,副都统、巡司驻。西营二:石塘路、石匣城。汛二:潮河川、白马关口。东营二:曹家路、墙子路。汛五:司马台、黑峪关、吉家营、杨家堡、镇罗关。有刘家庄、罗家桥、要亭庄三行宫。凤皇、石匣二驿。

怀柔 冲,繁。府东北百里。隶北路?。棽髻山、祗园寺行宫二。石河出其东,下流为洳河。白河自密云入,其支津亦自县入,纳雁溪水,复合。西:七渡河自昌平入,合九渡河,侧城东南,合小泉河,曰怀河。有汛。县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6-09-23

昌平区

汉设置昌平县。明正德元年(1596年),升昌平县为州,旋复降为县,八年(1513年)复升为州。治所在今昌平县城,领顺义、怀柔、密云3县,隶顺天府。清雅正六年(1728),所领3县改隶属顺天府,昌平州遂为不领县之散洲、1913年改州为县。

北京市远郊区县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长城以南。县城距市区45公里,为北京市卫星城之一。东邻顺义县,南接朝阳、海淀、门头沟区,西与河北省怀来县毗连,北界延庆县、怀柔县。面积1352平方公里,人口1988年末为41万人。本县南口、居庸关一线,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重要交通孔道,因此,历代的建置沿革比较复杂。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置上谷郡,地属上谷郡。秦置军都县,隶上谷郡。西汉置昌平县,隶上谷郡。王莽时改称长昌县。东汉复名昌平县,故城在今昌平县城东南20余公里,建武十三年(37),改隶广阳郡,故城在今昌平西南17里。魏晋隶燕国。十六国时隶燕郡。北魏隶燕郡,时昌平县省入军都县,军都县治徙于今昌平东南立昌平故城。东魏置东燕州、昌平郡、昌平县,州、郡、县治均设在原军都城,即今昌平东南。同时置万年县,隶昌平郡,故城在今昌平县南境。武定元年(543)又置偏城郡,领广武、沃野两县,均在今昌平县境,北齐时废。北周废东燕州,昌平郡改隶幽州。隋初,废昌平郡,省万年县人昌平县,隶幽州;大业三年(605),隶涿郡,县治徒于今昌平西南17里之汉军都故城。唐隶幽州,县治迁至今昌平县城西8里之旧县村处。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改名燕平县,徙治曹村,即今朝凤庵。旋又徙治白浮图城,即今昌平西南土城处。五代后晋复名昌平县。辽先后隶幽都府、析津府。宋宣和五年(1123),隶燕山府。金隶中都路大兴府。元隶大都路,县治北徙旧县村,又徙治分西辛店,元未复徙回旧县村。明初隶北平府,永乐元年(1453)始隶顺天府。景泰元年(1449),于县城(旧县村)东8里筑永安城,景泰三年迁县治于永安城,即今昌平县城。正德元年(1506),罢昌平县升为昌平州,旋复降为县。正德八年(1513),复升为州,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清雍正六年(1728),改顺义、怀柔、密云三县直隶顺天府,昌平州遂为不领县之散州。1913年,改昌平州为昌平县。1914年,隶京兆地方。1928年改隶河北省。解放后于1956年划归北京市,改称昌平区。1965年复称昌平县。本县北倚燕山支脉军都山及西山,南偏北京小平原。山区面积占69%,平原占31%。最高山峰高楼海拔1435米,黄崖夹 1418米。本县主要河流为温榆河,人工修建的有京密引水渠,主要库有十三陵水库。

密云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大约距今4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密云县北部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高岭镇的黄土梁村和太师屯镇的松树峪村都曾经出土过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切割器。距今约6000年左右,人类活动范围已广布于密云县北部的车道峪、董各庄,西部的石城、王庄子,西南部的燕落寨,东部的转山会、陡岭子、上峪村,东南部的东邵渠村等地。以上各地都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板锄、石铲、石环、石磨棒和陶纺轮、陶器、陶器碎片等。此时人类在密云这片土地上已经聚居而形成村落,也有了初步的劳动分工。其中有的人在家制陶、制造石器,用陶纺轮纺线,用石磨加工粮食等;有的人从事打猎、捕鱼、蓄养牲畜;有的人从事采摘及耕种土地。大约在氏族社会晚期,舜帝曾将共工流放到幽陵,密云县就是那时的幽陵之地,共工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为“共工城”就在今密云县燕落村的南面,所以幽陵即成为密云县历史上最早的名字。夏家店二期文化遗存在燕落寨和转山会都有发现,证明密云地区同中原地区夏文化一起,步入了奴隶制社会。商代密云地区已成为商地,西周及春秋时期属燕国。其中一度被东胡占据。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派大将秦开攻打东胡,收复密云地区,并于此建渔阳郡,这是密云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郡址设在密云县统军庄村南半公里的南城子,因在渔水(白河的古称)之阳,所以名为渔阳。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渔阳郡归秦,秦于郡内置渔阳县,县址也设在统军庄的南城子,这是密云地区建县的开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后,仍然保留渔阳郡及渔阳县的建置。西汉时期密云地区分属渔阳郡的渔阳、犷平、?奚三县所辖。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一度改渔阳郡为通潞郡、渔阳县为得渔县、犷平县为平犷县、?奚县为敦德县。东汉建立,仍恢复渔阳县、犷平县、?奚县原名。但?奚县县址由原来的北?奚城(在今密云高岭镇田庄附近)迁到南?奚城(在今密云县河南寨镇提辖庄地区)。西晋初废渔阳郡、渔阳县、犷平县、?奚县,密云地区归幽州燕国管辖,后又恢复渔阳郡、渔阳县,密云地区属之。十六国时期,密云地区仍为渔阳郡、渔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渔阳郡郡址迁往雍奴(在今天津市武清县),渔阳县依旧未变。东魏元象元年(538)杜洛周起义军攻陷安州等处,安州及其所属的密云郡、安乐郡、广阳郡和三郡所辖的密云、要阳、白檀、安市、土垠、燕乐、方城、广兴(大兴)全部南迁并寄治于渔阳县境内,因此在这一时期密云地区分别隶属于一州、三郡、九个县。密云县原址在今河北省丰宁县大阁镇东北的南关村一带,这次始迁至今县址,原址东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因而名为密云山(今丰宁县的云雾山),密云县名就是来自这座山名。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县,废广阳郡,将大兴、方城二县并入燕乐县,废密云郡,将要阳、白檀并入密云县,又废土垠县入安市县。此时密云地区为安州安乐郡的密云、燕乐、安市三县分辖。北周改安州为玄州(元州),废安市人密云,密云地区分辖于玄州安乐郡的密云县和燕乐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安乐郡,六年(586)徙玄州(元州)于今天津市的蓟县,十六年(596)于旧玄州地置檀州,辖密云、燕乐二县。大业三年(607)改檀州为安乐郡,仍辖密云、燕乐二县。唐武德元年(618)改燕乐郡为檀州。长寿二年(693)迁檀州州址至今密云县城。天宝元年(742)改檀州为密云郡。乾元元年(758)密云郡仍改称檀州,辖密云、燕乐二县。后梁乾化三年(913)废燕乐县入密云县,檀州辖县只剩密云一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割幽云十六州之地予契丹,檀州为十六州之一,密云地区遂为契丹(辽)地。辽会同七年(944)辽军进攻定州时攻破行唐县,徙其民到檀州,设10寨居之,仍名行唐县,檀州辖为密云、行唐二县。北宋宣和五年(1123),金还檀州于宋,宋改檀州为横山郡,改行唐县为威塞县。七年(1125)金收回檀州,仍称横山为檀州、威塞为行唐,后废行唐入密云。金天会四年(1126)又废檀州,密云县归顺州管辖。金末复檀州,并废密云入檀州。元代又复密云县建置。明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省密云入檀州,十二月复置密云县,并省檀州入密云。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未变。
抗日战争开始,八路军挺进密云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在各县边界地区建立联合县,其中密云县潮河以西地区主要建有丰(宁)滦(平)密(云)联合县,潮河东地区主要建有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解放战争时期,密云县仍以潮河为界分为两个县,河西地区建乙化县(以八路军十团团长白乙化烈士之名命名),河东地区建密云县,但日伪军及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地区,都建有密云县政府。1948年12月密云全县得到解放,1949年8月15日潮河东、西两地区合并,恢复密云县单一建置,归河北省管辖。1958年10月划入北京市,为北京市远郊区县之一,直到现在。

怀柔县

北京市远郊区县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县城距市区50公里。东与本市密云县相接,西与本市延庆县为邻,南与本市顺义县、昌平县毗连、西北、北、东北分别与河北省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为界。面积2128平方公里,人口1988年末为25万人。春秋战国的地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置渔阳郡。秦置渔阳县,隶渔阳郡,郡、县同治,故城在今怀柔县梨园庄东南,遗址尚存。西汉因之;王莽时改称通路郡、得渔县。东汉恢复为渔阳郡、渔阳县。西晋时省入燕国。十六国后赵复置。北魏时渔阳郡都治迁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县),渔阳县依旧。北齐废渔阳县。东魏置密云县。自东魏至元,今怀柔县的大部分属密云县,唐置顺州,并置怀柔县。怀柔县隶顺州。州、县同治,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城。金明昌六年(1195),改怀柔县为温阳县,仍隶顺州。元初省温阳县入顺州。元未复置怀柔县,隶顺州。明洪武元年(1368),废顺州,改怀柔县为顺义县。所以,自唐至元末的怀柔县实为今之顺义县。洪武十四年(1381),析密云县巷头里迤西之地及昌平县部分地置怀柔县,治所在今怀柔县城。这才是分怀柔县建制之始。明先后隶北平府、顺天府。正德元年(1506),隶昌平州。清雍正六年(1728),脱离昌平州直隶顺天府。1914年。隶京兆地方。1928年,隶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本县地处燕山南麓,地形狭长,南北长128公里。东西宽30余公里,长城横贯中部。境内多山,山区占全县面积88.7%,有名称的山峰523座。黑坨山海拔1534米,为本县最高峰。主要河流为潮白河。解放后人工修建了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亦流经本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6-09-24

霸州、文安、大城今属河北省廊坊市管辖,蓟县属天津市管辖。


霸州


冲,繁。府南百八十里。隶南路?。玉带河自保定入为大清河。河南支径苑家口曰会同河。中支中亭河,亦自保定入,迳栲栳圈,纳檿牛河,又歧为北支,下流为辛张河,复错入檿牛、黄家河,视永定为盈涸。北支,古运粮河。光绪初,游击陈本荣濬之,复修苍兒淀堤,植柳六万一千株。行宫二:一太堡村,一苏桥镇。有主簿,兼隶文安。又信安镇巡司,兼隶永清。有益津驿。


文安


繁,难。府南少东三百四十里。隶南路?。大清河三支并自霸入,趋东淀。其北、中二支合于胜芳西,曰辛张河。文安洼周三百里,有火烧、牛台、麻洼诸淀。光绪八年,濬台头以下河道,长千九百二十丈。左家庄有行宫。县驿一。


大城繁,难。府东南三百九十里。隶南路?。西北:会同河自文安入,迳台头村,有行宫。大清河、辛张河并自文安入。子牙河自河间入,旧纳古洋河,光绪中,改自献之硃家口,故渠久湮。又黑龙港西支自青入,合东支河。保定简。府南少西二百里。隶南路?。西南:大清河自雄入,曰玉带河,迳张青口,口西西淀,东东淀,乾隆二十八年界之。又北合赵王河,至卢各庄,康熙中,导为中亭河,合十望河入霸。县驿一。


蓟州


冲,繁。府东少北百八十里。隶东路?。西北:盘山与桃花山、葛山,有行宫三。蓟运河自明天顺初引潮河溯今州,后废。顺治初复濬,以丰陵粢其上源。梨河东自遵化入,合淋河,至城南五里桥,始曰蓟运河。折南,泃河出州北黄崖口外,错出至三河,复缘界来会。汛四:黄花店、青山岭、黄崖关、将军石关。有渔阳驿。平谷简。府东北百五十里。隶北路?。东北:泃河自蓟入,合独乐河,侧城西南,会石河,即洳河。县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6-09-24

大城县

地处京津走廊,东距天津70公里,北距北京160公里,是河北省"三沿"县和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大城县历史悠久,西汉置县,始称平舒,五代时改为大城。现辖10个乡镇,394个行政村,总面积904平方公里,人口45.6万。

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郡,唐朝设蓟州 。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沿至今。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全县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 一个城区街道办事处、949个行政村、 15个居委会,总人口80万人。

文化底蕴深厚

蓟县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时建无终子国,隋改称渔阳,唐置蓟州,1913年称蓟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名流人才荟萃,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6-09-24
补:
三河建制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因境内有泃河、鲍邱河、洳河流经而得名。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