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98阅读
  • 1回复

[秦汉]自製東漢泰山郡沿革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9-10


                  
(縣名用字依中華本《後漢書 郡國志》;相關時期郡轄縣情況不能十分確定者,以藍字示之)

光武帝建武五年,泰山郡屬漢

1、奉高  2、博  3、山茌(四庫本《續漢志》單作“荏”;《漢志》則單作“茬”) 4、盧  5、肥成  6、蛇丘(中華本《漢志》作“虵丘”)  7、剛  8、柴  9、蓋  10、梁甫(《漢志》作“梁父”)  11、東平陽  12、南武陽  13、萊蕪  14、鉅平  15、嬴  16、牟  17、蒙陰  18、華  19、寧陽  20、乘丘  21、富陽  22、桃山  23、桃鄉  24、式

光武帝建武六年,柴、東平陽、蒙陰、乘丘、富陽、桃山、桃鄉、式共八縣省并

1、奉高  2、博  3、山茌  4、盧  5、肥成  6、蛇丘  7、剛  8、蓋  9、梁甫  10、南武陽  11、萊蕪  12、鉅平  13、嬴  14、牟  15、華  16、寧陽  

明帝永平二年,蓋、南武陽、華別屬琅邪國

1、奉高  2、博  3、山茌  4、盧  5、肥成  6、蛇丘  7、剛  8、梁甫  9、萊蕪  10、鉅平  11、嬴  12、牟  13、寧陽

章帝建初五年,蓋、南武陽、華還屬;該年之後、順帝永和之前,華縣省并,然省并之確年未知,且置於是年之下

1、奉高  2、博  3、山茌  4、盧  5、肥成  6、蛇丘  7、剛  8、蓋  9、梁甫  10、南武陽  11、萊蕪  12、鉅平  13、嬴  14、牟  15、寧陽  

和帝永元二年,廬、蛇丘、剛、肥成別屬新置之濟北國

1、奉高  2、博  3、山茌  4、蓋  5、梁甫  6、南武陽  7、萊蕪  8、鉅平  9、嬴  10、牟  11、寧陽

和帝永元十二年至順帝永和五年間,費、南城縣由東海郡來屬,然來屬之確年未知,且置於永元十二年下

1、奉高  2、博  3、山茌  4、蓋  5、梁甫  6、南武陽  7、萊蕪  8、鉅平  9、嬴  10、牟  11、寧陽  12、費  13、南城(漢志作“南成”)

安帝永寧元年,寧陽別屬東平國

1、奉高  2、博  3、山茌  4、蓋  5、梁甫  6、南武陽  7、萊蕪  8、鉅平  9、嬴  10、牟  11、費  12、南城

漢末華縣、蒙陰縣復置,確年未知,華縣之復置或不晚於桓帝延熹七年

1、奉高  2、博  3、山茌  4、蓋  5、梁甫  6、南武陽  7、萊蕪  8、鉅平  9、嬴  10、牟  11、費  12、南城  13、華  14、蒙陰

獻帝建安初年,分泰山郡五縣置嬴郡,除嬴縣必屬之而外,其餘四縣未知,蓋皆郡北之縣;蒙陰縣別屬新置之東莞

1、  奉高  2、博  3、山茌  4、蓋  5、梁甫  6、南武陽  7、萊蕪  8、鉅平  9、牟  10、費  11、南城  12、華
(嬴郡領域未知)



注:增補東漢泰山郡縣級政區建置沿革情況五條:
一、肥成縣:
《東漢》以為肥成縣“省并於東漢初期”,然查《後漢書 章帝紀》:“(元和二年)丙辰 東巡狩 己未 鳳皇集肥城”;《東觀漢紀》亦曰:“是年(元和二年)鳯皇見肥城窳亭槐樹上”,是知肥成(城)縣在章帝元和二年時尚未省并。又,乾隆《大清一統志》:“漢置肥城縣 屬泰山郡 後漢屬濟北國 後省”;《山東通志》:“漢置肥城縣 屬泰山郡 東漢屬濟北國 尋省入盧縣”。是清人以為後漢肥成(城)縣先屬濟北國,而後方才省并。濟北國置於和帝永元二年,若確如清人所言,則肥成(城)縣當省并於永元二年之後不久。《續漢志》濟北國下領有盧、剛、蛇丘三縣,此三縣本皆屬泰山郡,當由泰山郡來屬。按肥成縣與此三縣之地望:肥成在盧縣南,剛、蛇丘二縣之北,若和帝永元二年時肥成縣尚未省并,則必當隨盧、剛、蛇丘而一併歸屬於濟北國,不然濟北國則將出現飛地,于理不合。至於肥成縣省并入何處,《山東通志》言入於盧縣,雖此說再未見有其它史料可供佐證,然鑒於漢肥成縣、盧縣確為南北相近之鄰縣,故覺《山東通志》所言或是,且從之。

二、蒙陰縣:
蒙陰縣東漢初年省并,然建安初曹操置東莞郡,郡所轄縣即有蒙陰,以是知蒙陰縣當在順帝永和之後復置,唯復置之確年未知。查袁山松《後漢書》:“劉洪字元卓 泰山蒙隂人也 魯王之宗室也 (桓帝)延熹中以校尉應太史徴拜郎中”,劉洪乃東漢末時人,而言其為“泰山蒙陰人”,一則以示漢末蒙陰縣之復置;二則以示蒙陰縣復置之初當仍從屬於泰山郡,故其言“泰山蒙陰”也,至建安中曹操置東莞郡方才由泰山而別屬於東莞。又,《水經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蒙山 在太山蒙陰縣西南”,此段《水經》經文所表現的,或亦即是東漢末蒙陰縣復置之始尚屬於泰(太)山郡之情況。

三、桃鄉縣:
《後漢書 任城孝王尚傳》,有:“(和帝)永元十四年 封母弟福為桃鄉侯”,據此則似和帝時尚有桃鄉縣,然後文緊接有“永初四年 封福弟亢為當塗鄉侯”,劉福、劉亢為兄弟,無由弟弟封鄉侯而哥哥卻封縣侯者。劉福所封之“桃鄉侯”,“桃鄉”當為鄉名而非縣名。西漢桃鄉本即由鄉而立為侯國,東漢初年省并時當撤縣而重置為鄉,劉福所封之“桃鄉”或即是省并之後重還為鄉的桃鄉。

四、華縣:
《漢志》有華縣,《續漢志》則無,當為東漢時省并。然先是明帝永平二年時,華縣別屬琅邪國;後又見章帝建初五年時,華縣還屬泰山郡。則華縣省并之時間當在章帝建初五年至順帝永和五年之間。至於并入何處,乾隆《大清一統志》沂州府古跡:“華縣故城... 漢置 屬太山郡 後漢并入廢(當為“費”)縣”,漢費縣與華縣為鄰縣,一統志所言或是,然未見有其它史料可供佐證者。又,《三國志 臧霸傳》:“臧霸字宣高 泰山華人也”,臧霸乃東漢末時人,則華縣當在漢末復置,唯復置之年不知。《隸釋》所收《泰山都尉孔宙碑》,其碑陰刻有孔宙的門生故吏名,其中便有“故吏泰山華毋樓覬字世光”。此碑立於桓帝延熹七年164,洪亮吉即疑此碑文中的“泰山華”指的就是漢末復置的泰山華縣,如此,則華縣復置時間當不晚於桓帝延熹七年。而細察孔宙之生平,碑文中載其年六十一於延熹六年卒,則孔宙當生於和帝永元十四年102,那麼,毋樓覬就完全可以在順帝永和之前,即華縣省并之前為孔宙之吏。延熹七年的碑文中稱毋樓覬為泰山華人,這裡的“泰山華”或者指的是尚未省并之時的華縣。若如此,則又不足以據此碑文而斷華縣至遲復置於延熹七年矣。

五、費縣:
《東漢》定費縣在章帝建初五年至順帝永和五年之間由東海郡來屬,今似可進一步縮小時間範圍。《說文解字》釋“沂”曰:“水 出東海費東 西入泗”,《說文解字》始作於和帝永元十二年,而書中仍言“東海費”者,是可推知費縣由東海郡來屬泰山,時間斷不會早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南城縣位於費縣之南,其屬泰山郡的時間或不應早於費縣。又,《續漢志》司馬彪注費為“侯國”,費侯國置於何時未知,然《隸釋》收有“田君碑”,雖只有碑目而無載碑文,然《隸釋》卻詳敘了其碑中內容,曰:“右漢隸無書撰人名氏 田君名字皆缺亡不可見 東平陽人也 延熹中太山琅邪盗起以選為費令 碑以永康中立 在沂州”,桓帝延熹中選為費令,則此時費已不再是侯國。由此而可定《續漢志》費侯國存在的時間下限為桓帝延熹年間。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9-10
有待进一步改进!
行者无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