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68阅读
  • 4回复

[历史地名]东武城之“东”字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6-16
  
     今山东德州武城县这个地名历史上在战国中期赵国始置此城时起名叫东武城,一直到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 ~ 289年)才去“东”字,改称武城,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了。
     当年为什么要在武城之前加“东”字呢?因为在其之西必定还有一个叫武城的地方,为区别之,故加“东”字。那个武城在什么地方?有的说是华县武城,也有的说是定襄武城。然而经过一番考察,又觉得这两个武城都不是东武城之加东“字”的依据之地。
关于“华县武城”说
      武城县所编《贝州文化集锦》中的《武城县地名考略》中记载:“西汉属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为东武城县。当时,为了区别左冯翊之武城县(在今陕西省华县东十五里),特在武城名上冠以‘东’字。”
      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晋地图》,此武城(华县武城)在秦晋两国边境地区晋国版图中。
      读《史记• 秦本纪》也有记载。“(秦康公)二十年(公元前620年)秦国攻伐晋国,夺取武城,报了令狐一战的耻辱。”文中的“武城”即春秋时晋国武城。此武城是晋国唯一的一座武城,旧址在今陕西省华县东。
      之所以说《集锦》中的结论是错误的,是因为:一、东武城之“东”,是当初始建时就叫东武城,并非是西汉初始置东武城县时才参考华县武城叫东武城县。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武城,如越国南武城,鲁国武城,晋国武城,秦国武城,而各国之武城起名并没有参考别国武城之先例,战国时赵国东武城之加东字,也不会参考外国的。三、虽说华县武城比东武城始建时间为早,但是,东武城始建时就已和华县武城不在一个国家了。如果外国武城也可以参考的话,那么,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比华县武城离东武城近得多,怎么会舍近求远参考到华县武城去了呢?
      由此观之,东武城之所以加“东”字与原晋国武城、即华县武城毫无关系。
关于定襄武城说。
        宋代程大昌在《澹台祠友教堂记》中说:“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县之以武城名者凡四。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与定襄皆隶赵,定襄在西故也。”后世(包括多部《武城县志》)在解释东武城之‘东’时,皆以此论为据。我认为此论欠妥。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赵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对手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等。北方的匈奴当时还构不成对晋国、赵国的威胁。晋国、赵国没有必要在北方修筑武城以御匈奴的侵犯。当前,在有关春秋、战国的书籍中还没有发现晋国、赵国在北方修武城、屯重兵抗击匈奴南侵的文献,即当时还没有定襄武城这个城池,东武城始置时也就更谈不上参照这个尚不存在的城池以加“东”字了。
       再者,定襄武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一带,这个地区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图中处于赵国长城之外,一片空白,一个地名也没有。如果当初此武城真正存在,并早于或与东武城同在的话,那么,当时赵国总不能在长城以外修筑武城以御敌,或在本国武城之南修筑长城而置自己的武城于不顾吧。故当时定襄武城不存在的可能性为大。
       定襄郡始建于汉代,此武城县隶属于定襄郡。《汉志》载:“定襄郡有武城。今朔平府平鲁县西北塞外归化城东南有汉武城故城,当即其地,皆赵地也。”此处明确说明此武城是“汉武城故地”,虽为当年赵地,非当年赵国所建也。即:定襄武城为汉朝所建,而东武城则为战国时赵国所建,战国时的城镇的取名怎么会参照后代所建城镇呢?
      故程大昌之“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与定襄皆隶赵,定襄在西故也”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其证据是不存在的。
      既然华县武城和定襄武城的依据都不准确,那么东武城所参照的是那个武城呢?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和赵国地图中,都可以看到,在赵国境域中有两个武城,一个在邯郸以南,长城以北,漳水之畔,标为“武城”,另一个在赵国东部边境和齐国平原隔河相望的地方,标为东武城。就是邯郸之南的这个武城,才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东武城之“东”所参照的那个武城。其旧址在今河北磁县讲武城村。
       此武城不但在历史地图上有标注,在历史文献上也有记载。在《史记。赵世家》中有一段话:“幽繆王赵迁元年,筑柏人城。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军攻打武城,扈辄率军去救它,兵败,扈辄战死。”文中“武城”即为此武城。
此武城是何时所置呢?
关于东武城的始置问题,武城人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第二种意见认为,“武城禹贡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东鄙地,晋因备齐始城焉,七国为赵地,赵惠文王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东武城,此盖其地也。”第三种意见,“唐、虞、夏、商几代,武城属兖州地。春秋为晋东鄙地 。战国为赵地东武城。”
究竟“武城”或“东武城”究竟始城于何时呢?
关于第一种提法,其依据不为人知,又不见有文献、地图记载,信口雌黄,无稽之谈,不足为信。第二种提法,“晋因备齐始城焉”。此论仅在武城人中流行,即只是武城人的一家之言,也不足为信。实际上,在整个晋国存续期间,晋国始终以绝对优势打压着齐国,正如二十六史所述,“春秋之世,其见于征讨会盟最著者十二国,而莫强于晋。北方诸侯,唯晋之号令是听。”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的局势究竟如何?且看:
      春秋前期,晋国和齐国的关系一直很友好,就是在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和晋文公(公元前636---628年在位)相继称霸时期,两国也一直很友好。晋文公在流亡时期曾到齐国避难,齐桓公很器重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晋景公八年(公元前592年),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因郤克驼背,遭到了齐顷公母亲的嘲笑。郤克对此十分愤恨,发誓要对齐国进行报复。 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征讨鲁国,夺取了隆邑,鲁国向卫国告急。卫国和鲁国通过郤克又向晋国求救。晋国乘机派郤克等三员大将率八百乘兵车历史上第一次进攻齐国。晋、齐两国兵将在鞍地交战,结果齐兵大败,齐景公侥幸逃脱,晋国追兵直抵齐都临淄。经过鞍地大战,齐国元气大伤,损失惨重,不得不向晋国低头屈服。  
第二年(公元前588年),败国之君齐顷公拜访了刚刚大赏鞍地之战有功将士的晋国,并低三下四地要用朝拜天子的礼仪拜见晋景公。晋景公大度的没有接受。  齐灵公十一年(公元前571年),晋悼公再次征讨齐国,逼得齐国派公子光到晋国做了人质方才罢兵。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晋国又进兵齐国,直抵齐都临淄。晋兵围攻临淄,齐兵拒不出战。最后晋兵火烧外城而去。  
齐灵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54年),齐国内部发生变乱,晋国乘机进攻齐国,一直抵达齐之“高唐”。 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齐国相晏婴访问晋国。为自保齐景公又于十二年和十八年两次访问晋国。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5年),晋国赵鞅征讨齐国,到达頼邑。 齐平公六年(公元前475年),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战国时期,春秋时代结束了。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没有在齐晋边境设置武城。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公元前379年,田氏干脆把康公废掉,断绝了吕氏祭祀,田氏做了齐国之君。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0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候把晋静公降为平民,断绝了晋国的祭祀,瓜分了晋国土地。晋国灭亡了,一个晋国分成了赵、韩、魏三国。整个晋国时期,征伐齐国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而齐国则一味委曲求全,除了送人质,就是道歉。故春秋晋国期间,晋国没有也没必要在晋齐边界筑兵营——武城,以防范齐国。
田氏继齐王位之初,齐国依然弱小,邻国照常欺负它。请看:公元前379年,鲁伐齐,败齐于平陆(今山东汶上)。公元前385年,赵败齐于灵丘。公元前380年,赵、韩、魏联兵攻齐,战于齐桑丘(今山东平原县西)。公元前373年,燕败齐于林孤,鲁伐齐入阳平(今山东宁阳)。 公元前372年,卫伐齐,取薛陵(今阳谷)。  公元前368年,赵侵齐,取长城(今山东长清境)。公元前356年,齐威王为齐国之君。齐威王任用邹忌等贤相能臣治理齐国,齐国逐步为争夺霸主而战。历史上所说的“强齐”,是指春秋前期齐桓公称霸期间,和战国后期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称霸时期,其他时期则与“强齐”无缘。
以上事实证明,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前期的赵国都没有必要在晋齐边境构筑“武城”以防范齐国。实际上,晋国只有一座“武城”,处在晋秦边界,即今华县东一带。《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国攻伐晋国,夺取武城,报了令狐一战的耻辱。”文中的“武城”即春秋时晋国武城。《左传•文定八年》:“秦人伐晋,取武城。”也指此事此城。
自晋国武城于公元前619年被秦国夺取之后,整个晋国期间再没有第二座“武城”。这个事实,有《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秦晋地图》可佐证。
第三种提法,战国时期赵国所建。 战国中期,晋国分裂成了韩、魏、赵三国。赵国先定都于晋阳(今太原),后迁往中牟。因国都距韩、魏、秦较近,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的国都由中牟再迁邯郸。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在这一年,即公元前386年,齐国齐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取代了腐朽的姜氏政权,开创了田氏齐国时代。田和励精图治,为公元前356年执掌齐国的齐威王争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赵国为护卫国都邯郸,遂在邯郸南修建了赵国第一个军事基地—武城(今河北磁县讲武城镇,战国至唐朝一直称武城)。接着,又在东部赵齐边境为防范逐渐兴盛的田氏齐国的入侵而修建了另一座武城,为区别于邯郸南之武城,遂将此武城取名为东武城。
    邯郸南之武城在《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幽繆王赵迁元年,筑柏人城。二年(公元前234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军救之,军败,死焉。”文中“武城”即为邯郸南之武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崎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平阳”,赵地,与赵武城东西相邻。两处记载同指一事。
网络搜寻“扈辄”:“扈辄,赵国将领。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将桓崎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扈辄率兵救援,兵败被杀,秦军攻占平阳、武城,十万赵军战死。”
以上三处记载中之“武城”,皆指战国时期赵国邯郸南之武城,即今磁县讲武城。我们今日山东武城以前的名子——东武城之“东”字,即因此武城居其西而加之。
晋国期间,此区域没有武城和东武城两座城池的标识。在《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中第一次出现了“武城”和“东武城”,故可知两城的修建下限时间应在公元前350年。其二,“武城”的修建时间不应在中牟迁都以前,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国都中牟处在东、南、西三面受敌的情况下,而在其北面的国家腹地修筑“武城”而御敌。而中牟迁都邯郸的时间是公元前386年,这是“武城”筑城时间的上限。故这两座城池始置时间应在公元前386年以后至公元前350年之前的某个时间,也就是公元前370年前后。
首先可以肯定,武城不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始建。因为在晋国时期,这个地方是在晋国腹地,一般情况下武城都是建在边境上的要害地区,建在国之腹地之武城古今中外尚无先例。
      其次,它不会建在战国时期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之前。赵国都城在中牟时,此地是中牟的北部后方,中牟之南才是赵国抗击秦、韩、魏的前线。把武城建在都城后方有何作用?
      所以,此武城只能建在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公元前386年)以后至公元前350年这段时间内,而且此武城的始置时间一定比东武城为早。因为齐国还没有强大,构不成对赵国的威胁,而在这个时期正是赵国建国之初和秦、韩、魏等国争斗最激烈的时候,此时修建武城以抵御外敌、保卫都城是非常必要的。又因公元前350年的地图上已有此城,故可断定,此城建于公元前386—前350年之间。
     都城邯郸修成以后,即在城郊构筑卫城以御敌之用,这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公元前514年阖闾元年,伍子胥受吴王委派修筑都城。伍子胥在姑苏东北三十里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地此修筑了一座周围四十七里,有八个陆门,八个水门的大都城。都城修好以后,又在凤凰山的南边构筑了一座卫城,取名南武城。邯郸武城的修建,是受吴国都城南武城的启示,还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得而知。
     赵国迁都邯郸并在其南面构筑了武城以后,齐国在田氏齐王的治理下开始逐渐强盛起来。并在高唐驻重兵虎视赵国。为了抵御齐国、保卫赵国的安全,赵国又在其东部边境,平原、高唐黄河对岸,针锋相对地修筑了一座武城,为区别邯郸南面之武城,取名东武城。这是非常及时的、必要的重大举措。时间是公元前386年至公元前350年间。
     邯郸南之武城和东部边境之武城始建时间相差不远,又同在赵国,把东边的武城相对于西边的武城取名为东武城,是非常自然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又何必要参照于不是修筑在同一时期且距此遥远的华县武城和定襄武城呢?

参考文献:《中国历史地图集》  《史记》  《辞海》  《武城县志》等。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6-16
是原创么?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6-16
下曲阳呢,右北平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6-18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下曲阳呢,右北平呢, (2019-06-16 20:50) 

右北平,右北就是东北的意思。
下曲阳就是与曲阳相对啊,曲阳在西汉改名叫上曲阳,完全匹配上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6-29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右北平,右北就是东北的意思。
下曲阳就是与曲阳相对啊,曲阳在西汉改名叫上曲阳,完全匹配上了。 (2019-06-18 17:12) 

古人坐北朝南,左东右西。右北只能是西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